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2年 >> 非凡十年 >> 正文

我是北大考古的一员

2022-08-19      特约撰文 沈睿文

  • WechatIMG59.jpg

< >

  “我见证了北大考古、中国考古学逐步走进黄金时期的过程。”

  1991年,我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一晃30多年过去,我从一个对考古感兴趣的中学生,成长为一名从事历史时期考古教学与科研的考古学者,这期间,我见证了北大考古、中国考古学逐步走进黄金时期的过程。

  北大考古和中国考古学历史几乎同样久远。19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次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考古学研究室,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前身,这里一开始就奠定了北大考古注重田野考古发掘、多学科交叉和注重科学的学术传统。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北大考古逐步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形成今日北大考古的学科布局和特色,形成融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的考古教学体系、研究体系以及考古教育思想。北大考古大师辈出,我和我的同仁们就是在这样浓厚的学术氛围下学习成长、以及后来教书育人的。

  田野考古教学是高校考古教学的重中之重。1957年,北大考古专业大四学生顺利完成河北邯郸的田野考古实习,建立起“北大范式”教学方式,对中国考古教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北大考古专业独立组织和实施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实习,为期半年的田野考古实习,让同学们接受了“发掘-整理-调查-编写报告”的完整训练,打下了扎实的田野工作技能,这种教学模式被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沿用至今,对中国考古教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回想1994年,我上大学期间参加学校组织的河南南阳邓县八里岗考古实习时,生活和学习条件都还比较简陋。要拍摄工地全景图时,只能搭建一个高梯,爬到上端往下拍照,相当危险。如今,考古工地科技元素大为增加,无人机成为基本标配,学生熟练自如地进行全景拍照、三维建模等操作,用全站仪、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取代了皮尺和水准仪。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得考古工地上发现的任何迹象都能在地球上找到坐标。

  随着学科的发展,“北大范式”也融进了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和实验室考古。2019年10月以来,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申遗期间,我主持泉州安溪县尚卿乡下草埔宋元冶铁遗址考古发掘时,发掘后在这里搭建了遗址保护棚,在遗址附近还落成了安溪地区宋元时期冶铁文化展示馆和考古工作站。2021年暑期,又在当地开设了实验考古课程,模拟修建遗址发现的冶铁炉,验证该遗址冶铁的工艺及流程,跟田野考古实习共同构成一个更为完整的工作链条,成功践行田野考古全新的“北大范式”。

  多方联合,拓展资源,推进田野考古“基地+”模式,这是我近年来工作的一个重心。最近几年,我常常去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出差,几经努力下,终于在2021年9月在当地博物馆落成了北京大学田野考古基地,这是目前国内最为现代化的历史时期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去年,2019级本科生在此完成了田野考古的教学实习,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

  目前,我一方面积极探讨结合实验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改变、提升考古教学科研方式;另一方面,也大力推动考古教学以及田野考古实习基地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即“基地+”发展模式的标准化建设,同时积极筹措海外考古基地。

  我是北大考古的一员,这30年来我所经历的北大考古,也可以说是该时期中国考古学的缩影。当前,中国考古学正在迎来黄金时代,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中华文明,发现并守护好这份人类共同的遗产。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是北大考古的一员

2022-08-19      特约撰文 沈睿文

  “我见证了北大考古、中国考古学逐步走进黄金时期的过程。”

  1991年,我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一晃30多年过去,我从一个对考古感兴趣的中学生,成长为一名从事历史时期考古教学与科研的考古学者,这期间,我见证了北大考古、中国考古学逐步走进黄金时期的过程。

  北大考古和中国考古学历史几乎同样久远。19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次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考古学研究室,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前身,这里一开始就奠定了北大考古注重田野考古发掘、多学科交叉和注重科学的学术传统。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北大考古逐步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形成今日北大考古的学科布局和特色,形成融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的考古教学体系、研究体系以及考古教育思想。北大考古大师辈出,我和我的同仁们就是在这样浓厚的学术氛围下学习成长、以及后来教书育人的。

  田野考古教学是高校考古教学的重中之重。1957年,北大考古专业大四学生顺利完成河北邯郸的田野考古实习,建立起“北大范式”教学方式,对中国考古教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北大考古专业独立组织和实施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实习,为期半年的田野考古实习,让同学们接受了“发掘-整理-调查-编写报告”的完整训练,打下了扎实的田野工作技能,这种教学模式被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沿用至今,对中国考古教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回想1994年,我上大学期间参加学校组织的河南南阳邓县八里岗考古实习时,生活和学习条件都还比较简陋。要拍摄工地全景图时,只能搭建一个高梯,爬到上端往下拍照,相当危险。如今,考古工地科技元素大为增加,无人机成为基本标配,学生熟练自如地进行全景拍照、三维建模等操作,用全站仪、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取代了皮尺和水准仪。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得考古工地上发现的任何迹象都能在地球上找到坐标。

  随着学科的发展,“北大范式”也融进了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和实验室考古。2019年10月以来,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申遗期间,我主持泉州安溪县尚卿乡下草埔宋元冶铁遗址考古发掘时,发掘后在这里搭建了遗址保护棚,在遗址附近还落成了安溪地区宋元时期冶铁文化展示馆和考古工作站。2021年暑期,又在当地开设了实验考古课程,模拟修建遗址发现的冶铁炉,验证该遗址冶铁的工艺及流程,跟田野考古实习共同构成一个更为完整的工作链条,成功践行田野考古全新的“北大范式”。

  多方联合,拓展资源,推进田野考古“基地+”模式,这是我近年来工作的一个重心。最近几年,我常常去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出差,几经努力下,终于在2021年9月在当地博物馆落成了北京大学田野考古基地,这是目前国内最为现代化的历史时期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去年,2019级本科生在此完成了田野考古的教学实习,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

  目前,我一方面积极探讨结合实验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改变、提升考古教学科研方式;另一方面,也大力推动考古教学以及田野考古实习基地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即“基地+”发展模式的标准化建设,同时积极筹措海外考古基地。

  我是北大考古的一员,这30年来我所经历的北大考古,也可以说是该时期中国考古学的缩影。当前,中国考古学正在迎来黄金时代,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中华文明,发现并守护好这份人类共同的遗产。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

  • WechatIMG5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