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5年 >> 活力中国看“浙”里 >> 正文

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杭州径山村:二十年转型打造零碳乡村

2025-08-08      郭莎莎 摄影报道 / 人民画报

  • DJI_20250502054250_0004_D.jpg

    径山村全貌。径山村供图

  • GSS_5516.jpg

    位于径山村村口处的里洪石矿旧址。

  • GSS07975.jpg

    一年可节省140度电的物联网太阳能路灯。

  • GSS_5541.jpg

    光伏公交站和可为手机无线充电的光伏长椅。

  • GSS_5544.jpg

    光伏公交站和可为手机无线充电的光伏长椅。

  • GSS_5545.jpg

    径山村的智能跑道。

  • GSS07985.jpg

    径山村里的智能路牌,游客在屏幕上点击想去的目的地,装置上方的路牌就会转动到相应的方向,并在LED屏上双语显示步行距离。

  • GSS07968.jpg

    村民在凉亭里纳凉。

  • GSS07982.jpg

    村民在凉亭里纳凉。

  • GSS_5526.jpg

    村民带着孩子在河边戏水。

  • GSS_5555.jpg

    径山村内随处可见富有诗意的田园美景。

  • GSS_5691.jpg

    径山村内随处可见富有诗意的田园美景。

  • GSS_5608.jpg

    陈金信在制作茶筅。茶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径山茶宴”中用于抹茶冲泡的主要工具。

  • GSS07994.jpg

    陈金信在制作茶筅。茶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径山茶宴”中用于抹茶冲泡的主要工具。

  • GSS08023.jpg

    在径山,一款以天然柚子为原料精心打造的大漆茶叶罐迅速晋升为“网红爆款”。“我们把柚子摘下后,把果肉掏空、果皮烘干定型后,用天然大漆封固,用来储存茶叶,既保留茶香又融入柚香,市场反馈很好。”止谦漆艺空间主理人张骞向记者介绍。

  • GSS_5650.jpg

    留学日本八年的漆艺家张骞被径山村的生态环境吸引,选择在此定居,并创立了止谦漆艺美术馆。将本土禅意美学与大漆工艺融合,打造兼具学术价值与地域特色的漆艺传承基地。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大力推动乡村人才“聚引留”工作,构建青年人才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已吸引包括海归青年、农创客、“茶二代”等在内的多元人才群体返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GSS08074.jpg

    径山村路的茶艺师展示和教授点茶技艺。复原南宋点茶古法、重现宋代茶宴礼仪、打造沉浸式茶道体验,早已成为径山吸引游客的特色项目。

  • GSS08117.jpg

    径山村路的茶艺师展示和教授点茶技艺。复原南宋点茶古法、重现宋代茶宴礼仪、打造沉浸式茶道体验,早已成为径山吸引游客的特色项目。

  • GSS08139.jpg

    径山村路的茶艺师展示和教授点茶技艺。复原南宋点茶古法、重现宋代茶宴礼仪、打造沉浸式茶道体验,早已成为径山吸引游客的特色项目。

< >

  曾经因采矿陷入困境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经过二十年生态修复与产业革新,成功转型为全国首批“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试点村。这座位于杭州余杭西郊的小村庄,通过关闭石矿、修复植被、发展低碳产业,实现了从生态破坏到绿色发展的蜕变。

  2005年,径山村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关闭石矿场并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如今,昔日伤痕累累的山体已变身万亩竹海与千亩茶园,毛竹林碳汇储量超万吨,年植被碳吸收量达1.2万吨,净碳排放量降至-7938.79吨。黑麂、桃花水母等580余种珍稀动植物在此栖息,成为生态改善的实证。

  茶产业是径山村的核心经济支柱。村里推动茶企采用有机种植、电能炒制等低碳技术,并通过全国首创的“碳标签”系统,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茶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目前全村年茶叶产量超6万斤,产值突破6000万元,带动6家规模企业及产业链发展。

  科技赋能贯穿乡村建设全程。村内建成光伏公交车站、物联网太阳能路灯及亚克力夜光石绿道,年降碳量超208千克;12处闲置农房改造为茶筅工坊等特色空间,接入能耗监测系统推广“无废”理念。村民可通过“数字驾驶舱”实时查看用电、碳汇数据,碳积分兑换机制提升环保参与度。

  文化传承与青年力量为村庄注入新活力。宋代点茶技艺、茶筅制作等非遗项目焕发新生,“茶二代”马宽返乡打造综合文旅项目。陈金信父子十余载匠心打磨茶筅,产品远销海外,既守护传统手艺又解决30余人就业。

 

上一页

下一页

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杭州径山村:二十年转型打造零碳乡村

2025-08-08      郭莎莎 摄影报道 / 人民画报

  曾经因采矿陷入困境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经过二十年生态修复与产业革新,成功转型为全国首批“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试点村。这座位于杭州余杭西郊的小村庄,通过关闭石矿、修复植被、发展低碳产业,实现了从生态破坏到绿色发展的蜕变。

  2005年,径山村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关闭石矿场并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如今,昔日伤痕累累的山体已变身万亩竹海与千亩茶园,毛竹林碳汇储量超万吨,年植被碳吸收量达1.2万吨,净碳排放量降至-7938.79吨。黑麂、桃花水母等580余种珍稀动植物在此栖息,成为生态改善的实证。

  茶产业是径山村的核心经济支柱。村里推动茶企采用有机种植、电能炒制等低碳技术,并通过全国首创的“碳标签”系统,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茶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目前全村年茶叶产量超6万斤,产值突破6000万元,带动6家规模企业及产业链发展。

  科技赋能贯穿乡村建设全程。村内建成光伏公交车站、物联网太阳能路灯及亚克力夜光石绿道,年降碳量超208千克;12处闲置农房改造为茶筅工坊等特色空间,接入能耗监测系统推广“无废”理念。村民可通过“数字驾驶舱”实时查看用电、碳汇数据,碳积分兑换机制提升环保参与度。

  文化传承与青年力量为村庄注入新活力。宋代点茶技艺、茶筅制作等非遗项目焕发新生,“茶二代”马宽返乡打造综合文旅项目。陈金信父子十余载匠心打磨茶筅,产品远销海外,既守护传统手艺又解决30余人就业。

 

  • DJI_20250502054250_0004_D.jpg

    径山村全貌。径山村供图

  • GSS_5516.jpg

    位于径山村村口处的里洪石矿旧址。

  • GSS07975.jpg

    一年可节省140度电的物联网太阳能路灯。

  • GSS_5541.jpg

    光伏公交站和可为手机无线充电的光伏长椅。

  • GSS_5544.jpg

    光伏公交站和可为手机无线充电的光伏长椅。

  • GSS_5545.jpg

    径山村的智能跑道。

  • GSS07985.jpg

    径山村里的智能路牌,游客在屏幕上点击想去的目的地,装置上方的路牌就会转动到相应的方向,并在LED屏上双语显示步行距离。

  • GSS07968.jpg

    村民在凉亭里纳凉。

  • GSS07982.jpg

    村民在凉亭里纳凉。

  • GSS_5526.jpg

    村民带着孩子在河边戏水。

  • GSS_5555.jpg

    径山村内随处可见富有诗意的田园美景。

  • GSS_5691.jpg

    径山村内随处可见富有诗意的田园美景。

  • GSS_5608.jpg

    陈金信在制作茶筅。茶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径山茶宴”中用于抹茶冲泡的主要工具。

  • GSS07994.jpg

    陈金信在制作茶筅。茶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径山茶宴”中用于抹茶冲泡的主要工具。

  • GSS08023.jpg

    在径山,一款以天然柚子为原料精心打造的大漆茶叶罐迅速晋升为“网红爆款”。“我们把柚子摘下后,把果肉掏空、果皮烘干定型后,用天然大漆封固,用来储存茶叶,既保留茶香又融入柚香,市场反馈很好。”止谦漆艺空间主理人张骞向记者介绍。

  • GSS_5650.jpg

    留学日本八年的漆艺家张骞被径山村的生态环境吸引,选择在此定居,并创立了止谦漆艺美术馆。将本土禅意美学与大漆工艺融合,打造兼具学术价值与地域特色的漆艺传承基地。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大力推动乡村人才“聚引留”工作,构建青年人才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已吸引包括海归青年、农创客、“茶二代”等在内的多元人才群体返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GSS08074.jpg

    径山村路的茶艺师展示和教授点茶技艺。复原南宋点茶古法、重现宋代茶宴礼仪、打造沉浸式茶道体验,早已成为径山吸引游客的特色项目。

  • GSS08117.jpg

    径山村路的茶艺师展示和教授点茶技艺。复原南宋点茶古法、重现宋代茶宴礼仪、打造沉浸式茶道体验,早已成为径山吸引游客的特色项目。

  • GSS08139.jpg

    径山村路的茶艺师展示和教授点茶技艺。复原南宋点茶古法、重现宋代茶宴礼仪、打造沉浸式茶道体验,早已成为径山吸引游客的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