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撰文/刘向东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释放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中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能有效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冲击,并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现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2024年9月26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效提振了社会信心,充分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备诸多有利条件。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特征。
基础稳固表现在中国经济体量和市场容量很大,生产配套能力很强,能有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大国经济,推动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能将外部挑战对经济影响的冲击降低至有限程度。
优势众多表现在中国经济既有大国的市场、人才、产能等规模优势,也有经济体制、社会制度、国际地位等综合优势,有条件支撑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竞争力。
韧性强劲表现在中国始终坚持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前进中的问题,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效应还会持续释放,以不断化解国内多重矛盾和外部各种危机挑战,适应环境变化和抵抗风险冲击的能力大幅增强。
潜力十足表现在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规模、超过4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2亿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扩大内需和创新发展的潜力空间很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人均基础设施拥有量相对偏低,基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未来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持续增强。中国企业敢闯敢拼、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通过改革发力、政策给力,有能力挖掘内在增长潜力、释放发展活力,塑造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积累发展,中国经济体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即便保持5%左右的增速,也能创造很大的增量空间,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其他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近10年来,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一个更加繁荣的中国,将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并提供强大的动力。
通过贸易渠道推动全球贸易增长。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中国是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需求持续攀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有效促进了全球商品和服务的流通和配置优化,有力地支撑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迈进。
通过投资渠道推动全球资本流动。中国在跨境投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始终是全球重要的投资目的地,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参与跨境投资并购,与各国开展经济合作,为全球资本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动力。
通过产业合作推动全球创新发展。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重要地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通过投资和创新,与东盟在内的诸多经济体形成相互嵌套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在产业梯度转移中促进了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尤其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领域推进国际合作,将为更多国家参与数字化、绿色化、全球化提供重要的契机。
对东盟的外溢影响持续加深
当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日益紧密,已连续多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作为东盟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其经济增长将为东盟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投资机会,为东盟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对东盟的磁吸力在增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持续增长,中国—东盟自贸协定(FTA)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经贸框架进一步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减少多种壁垒,推动了中国与东盟两大市场之间的融合联通。随着中国市场持续扩大和双边合作持续加深,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继续增长,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比重逐渐增加,尤其来自东盟的农产品和能源产品进口保持快速增长,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分享中国市场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超强生产能力对东盟的带动力在增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经济互补性和产业融合度不断提升。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调整,中国向东盟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推动东盟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在当前欧美等贸易保护壁垒增多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更为紧密,不仅体现在传统制造等领域的互补合作,如中国的制造业产品与东盟国家的资源型产业和农产品形成优势互补关系,同时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日益加强,提升了东盟工业现代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反映了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国超级基建能力对东盟的支撑力在增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能力世界领先,也拥有丰富的建设经验和实例。例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金融合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东盟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中国积极在东盟开展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将大幅提高东盟国家的交通物流效率,促进商品和服务的便捷流通,并为东盟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刘向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4-15 撰文/刘向东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释放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中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能有效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冲击,并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现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2024年9月26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效提振了社会信心,充分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备诸多有利条件。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特征。
基础稳固表现在中国经济体量和市场容量很大,生产配套能力很强,能有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大国经济,推动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能将外部挑战对经济影响的冲击降低至有限程度。
优势众多表现在中国经济既有大国的市场、人才、产能等规模优势,也有经济体制、社会制度、国际地位等综合优势,有条件支撑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竞争力。
韧性强劲表现在中国始终坚持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前进中的问题,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效应还会持续释放,以不断化解国内多重矛盾和外部各种危机挑战,适应环境变化和抵抗风险冲击的能力大幅增强。
潜力十足表现在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规模、超过4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2亿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扩大内需和创新发展的潜力空间很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人均基础设施拥有量相对偏低,基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未来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持续增强。中国企业敢闯敢拼、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通过改革发力、政策给力,有能力挖掘内在增长潜力、释放发展活力,塑造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积累发展,中国经济体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即便保持5%左右的增速,也能创造很大的增量空间,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其他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近10年来,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一个更加繁荣的中国,将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并提供强大的动力。
通过贸易渠道推动全球贸易增长。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中国是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需求持续攀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有效促进了全球商品和服务的流通和配置优化,有力地支撑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迈进。
通过投资渠道推动全球资本流动。中国在跨境投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始终是全球重要的投资目的地,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参与跨境投资并购,与各国开展经济合作,为全球资本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动力。
通过产业合作推动全球创新发展。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重要地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通过投资和创新,与东盟在内的诸多经济体形成相互嵌套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在产业梯度转移中促进了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尤其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领域推进国际合作,将为更多国家参与数字化、绿色化、全球化提供重要的契机。
对东盟的外溢影响持续加深
当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日益紧密,已连续多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作为东盟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其经济增长将为东盟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投资机会,为东盟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对东盟的磁吸力在增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持续增长,中国—东盟自贸协定(FTA)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经贸框架进一步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减少多种壁垒,推动了中国与东盟两大市场之间的融合联通。随着中国市场持续扩大和双边合作持续加深,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继续增长,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比重逐渐增加,尤其来自东盟的农产品和能源产品进口保持快速增长,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分享中国市场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超强生产能力对东盟的带动力在增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经济互补性和产业融合度不断提升。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调整,中国向东盟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推动东盟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在当前欧美等贸易保护壁垒增多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更为紧密,不仅体现在传统制造等领域的互补合作,如中国的制造业产品与东盟国家的资源型产业和农产品形成优势互补关系,同时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日益加强,提升了东盟工业现代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反映了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国超级基建能力对东盟的支撑力在增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能力世界领先,也拥有丰富的建设经验和实例。例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金融合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东盟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中国积极在东盟开展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将大幅提高东盟国家的交通物流效率,促进商品和服务的便捷流通,并为东盟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刘向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