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撰文/本刊记者 罗杰
2024年12月10日,首期乌兹能源电力骨干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乌兹别克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举行。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电网公司、火电公司、水电公司及电力行业有关单位约30名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了培训。此次电力骨干培训班的推动者和发起者,就是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大唐)。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头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中国大唐不断发挥能源电力主业优势,扎实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电力合作,推动能源合作走实走深。
积极促进产业合作
中国大唐成立于2002年,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主要业务覆盖电力、煤炭煤化工、金融、环保、商贸物流和新兴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大唐积极投身其中,不断取得累累硕果:
—2020年12月,中国大唐收购了印尼金光公司所辖苏姆赛、肯达里和卡尔登三个清洁煤电厂。4年多来,三座电厂运营效率、安全指数等显著提升,并实现了首次分红。这次能源合作推动了印尼能源电力安全与发展,提升了当地企业的全球化竞争力,也为我国能源企业持续“走出去”提供了有益借鉴;
—由中国大唐投资建设的缅甸太平江一级水电站自2010年投产以来,累计完成发电量超102亿千瓦时,有力解决了缅甸八莫地区长期用电难题,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并在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获评“能源国际合作最佳实践案例”;
—中国大唐投资建设的柬埔寨斯登沃代水电站和金边—菩萨—马德望输变电工程,如今已经顺利运行十个年头。自投运以来,斯登沃代水电站累计发出27亿多千瓦时的清洁电量,输送超214亿千瓦时电量,推动了柬埔寨电力事业发展,成为中资企业和柬埔寨政府友好合作的典范。
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中国大唐如今已拥有境外总资产约275亿元,中外员工近1600名,投产运营的境外项目7个,在建在役总装机150万千瓦。各在役项目均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让中国标准发扬光大
十余年来,中国大唐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愿景,依托各国资源禀赋,为国际能源合作提供决策参考与有效支撑,以中国技术、产品、经验推动“一带一路”合作蓬勃发展。
水电资源丰富的老挝有“东南亚蓄电池”的美誉。共建“一带一路”中,中国大唐通过老挝境内湄公河干流第一级北本、第五级萨拉康两个水电项目的建设,使中国水电开发理念、标准、技术在当地开花结果。2013年,完成符合湄公河委员会评审条件的一系列研究报告;2015年,通过由老挝政府主导、以技术标准高评审严而著称的法国CNR长达1年的独立评审;2017年6月19日,湄公河委员会全体成员国签署《北本项目PNPCA联合声明》,表明对北本项目使用的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技术的认可。这也是湄公河委会2003年通过《关于通知、事前协商与协议的规定》(PNPCA)以来,首个通过湄委会全体成员国签署PNPCA联合声明的水电项目。
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的米拉务电厂,是中国大唐第一个境外绿地清洁煤电项目,有2台225兆瓦燃煤机组,一座275千伏变电站及相应的输电线路。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大唐克服疫情困难,三个月实现集港发运1.72万方,创造了集港发运新纪录,并在疫情后创造了三个月完成1500多吨钢结构吊装的“大唐速度”。该项目最终以建设质量全优的佳绩,夺取印尼国家电力系统优质工程奖。
通过众多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大唐深刻认识到,推动能源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不断融入“闯”与“创”的精神,以久久为功、上下求索的韧劲和定力,带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出海远航”。
聚焦低碳绿色发展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大唐与共建国家和地区携手合作,做“一带一路”上的环境守护者。
在柬埔寨斯登沃代水电站建设过程中,中国大唐主动将6公里的引水明渠改为地下涵洞,有效保护了当地原始森林生态,并定期为河道补充生态水,维护当地生态平衡;印尼米拉务项目作为清洁火电项目,燃用当地低硫煤,采用具有炉内脱硫条件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大气排放优于印尼当地规定的排放标准,工业废水经过两次回收处理,实现废水“零排放”。
在印尼苏拉威西省,中国大唐在肯达里电厂附近海域开展“红树林种植”“珊瑚礁修复”“海上笼箱养殖”等多项长期生态保护计划,种植红树林3万余株,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用电厂粉煤灰制作鱼类栖息所,移植珊瑚1400株;引导当地民众树立以养代捕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提高电厂周边渔村经济收入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赢得社会多方面的广泛赞誉。
2024年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大会期间,中国大唐举办了COP29中国角“中国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边会,中外嘉宾分享了在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领域的成果。中国大唐在会上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中国大唐将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绿色电源供应结构,促进数字技术与电力技术的融合发展。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又是促进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每年,中国大唐的中外员工都会一起共庆传统佳节。组织“四海同春”新春团拜会,与境外员工一起欢度春节。几年下来,外籍员工学会了贴春联、包饺子、做月饼,就连食堂的外籍厨娘都会做好几道中国菜。
很多外籍员工还起了中文名字。缅甸太平江水电站的内缪散因为喜欢《三国演义》里的典韦,给自己起名“典兴”。缅籍员工奥明的中国名字叫赵修德,他最近正痴迷于《明朝那些事儿》。“我的太爷爷是中国汉人,他年轻的时候来到缅甸,我的爷爷就是在缅甸出生的,我家一直保持着一些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柬埔寨员工曾永杰是大唐柬埔寨电网公司线路检修班的巡线工,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我相亲的时候是穿着工作服去的,丈母娘听说我是大唐的员工,连彩礼都没要就把女儿嫁给我了。我现在每个月有 500 美金收入,过节时还发大米、花生油等生活用品。”
此外,中国大唐还积极推动项目所在地的社会发展。仅在印尼,中国大唐就通过帮扶当地小微企业、帮助当地贫困人员参加社保、建造图书馆、改善地方学校条件等方式铺设出一条基于贫困帮扶、健康防疫、医疗救助、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捐赠助学、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之路,屡次获得印尼社会责任四星奖。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大唐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企业良好形象,以一次次合作共赢,见证了“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繁荣、文明、绿色、开放之路。
(本文图片由中国大唐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4-15 撰文/本刊记者 罗杰
2024年12月10日,首期乌兹能源电力骨干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乌兹别克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举行。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电网公司、火电公司、水电公司及电力行业有关单位约30名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了培训。此次电力骨干培训班的推动者和发起者,就是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大唐)。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头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中国大唐不断发挥能源电力主业优势,扎实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电力合作,推动能源合作走实走深。
积极促进产业合作
中国大唐成立于2002年,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主要业务覆盖电力、煤炭煤化工、金融、环保、商贸物流和新兴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大唐积极投身其中,不断取得累累硕果:
—2020年12月,中国大唐收购了印尼金光公司所辖苏姆赛、肯达里和卡尔登三个清洁煤电厂。4年多来,三座电厂运营效率、安全指数等显著提升,并实现了首次分红。这次能源合作推动了印尼能源电力安全与发展,提升了当地企业的全球化竞争力,也为我国能源企业持续“走出去”提供了有益借鉴;
—由中国大唐投资建设的缅甸太平江一级水电站自2010年投产以来,累计完成发电量超102亿千瓦时,有力解决了缅甸八莫地区长期用电难题,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并在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获评“能源国际合作最佳实践案例”;
—中国大唐投资建设的柬埔寨斯登沃代水电站和金边—菩萨—马德望输变电工程,如今已经顺利运行十个年头。自投运以来,斯登沃代水电站累计发出27亿多千瓦时的清洁电量,输送超214亿千瓦时电量,推动了柬埔寨电力事业发展,成为中资企业和柬埔寨政府友好合作的典范。
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中国大唐如今已拥有境外总资产约275亿元,中外员工近1600名,投产运营的境外项目7个,在建在役总装机150万千瓦。各在役项目均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让中国标准发扬光大
十余年来,中国大唐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愿景,依托各国资源禀赋,为国际能源合作提供决策参考与有效支撑,以中国技术、产品、经验推动“一带一路”合作蓬勃发展。
水电资源丰富的老挝有“东南亚蓄电池”的美誉。共建“一带一路”中,中国大唐通过老挝境内湄公河干流第一级北本、第五级萨拉康两个水电项目的建设,使中国水电开发理念、标准、技术在当地开花结果。2013年,完成符合湄公河委员会评审条件的一系列研究报告;2015年,通过由老挝政府主导、以技术标准高评审严而著称的法国CNR长达1年的独立评审;2017年6月19日,湄公河委员会全体成员国签署《北本项目PNPCA联合声明》,表明对北本项目使用的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技术的认可。这也是湄公河委会2003年通过《关于通知、事前协商与协议的规定》(PNPCA)以来,首个通过湄委会全体成员国签署PNPCA联合声明的水电项目。
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的米拉务电厂,是中国大唐第一个境外绿地清洁煤电项目,有2台225兆瓦燃煤机组,一座275千伏变电站及相应的输电线路。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大唐克服疫情困难,三个月实现集港发运1.72万方,创造了集港发运新纪录,并在疫情后创造了三个月完成1500多吨钢结构吊装的“大唐速度”。该项目最终以建设质量全优的佳绩,夺取印尼国家电力系统优质工程奖。
通过众多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大唐深刻认识到,推动能源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不断融入“闯”与“创”的精神,以久久为功、上下求索的韧劲和定力,带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出海远航”。
聚焦低碳绿色发展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大唐与共建国家和地区携手合作,做“一带一路”上的环境守护者。
在柬埔寨斯登沃代水电站建设过程中,中国大唐主动将6公里的引水明渠改为地下涵洞,有效保护了当地原始森林生态,并定期为河道补充生态水,维护当地生态平衡;印尼米拉务项目作为清洁火电项目,燃用当地低硫煤,采用具有炉内脱硫条件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大气排放优于印尼当地规定的排放标准,工业废水经过两次回收处理,实现废水“零排放”。
在印尼苏拉威西省,中国大唐在肯达里电厂附近海域开展“红树林种植”“珊瑚礁修复”“海上笼箱养殖”等多项长期生态保护计划,种植红树林3万余株,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用电厂粉煤灰制作鱼类栖息所,移植珊瑚1400株;引导当地民众树立以养代捕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提高电厂周边渔村经济收入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赢得社会多方面的广泛赞誉。
2024年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大会期间,中国大唐举办了COP29中国角“中国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边会,中外嘉宾分享了在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领域的成果。中国大唐在会上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中国大唐将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绿色电源供应结构,促进数字技术与电力技术的融合发展。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又是促进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每年,中国大唐的中外员工都会一起共庆传统佳节。组织“四海同春”新春团拜会,与境外员工一起欢度春节。几年下来,外籍员工学会了贴春联、包饺子、做月饼,就连食堂的外籍厨娘都会做好几道中国菜。
很多外籍员工还起了中文名字。缅甸太平江水电站的内缪散因为喜欢《三国演义》里的典韦,给自己起名“典兴”。缅籍员工奥明的中国名字叫赵修德,他最近正痴迷于《明朝那些事儿》。“我的太爷爷是中国汉人,他年轻的时候来到缅甸,我的爷爷就是在缅甸出生的,我家一直保持着一些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柬埔寨员工曾永杰是大唐柬埔寨电网公司线路检修班的巡线工,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我相亲的时候是穿着工作服去的,丈母娘听说我是大唐的员工,连彩礼都没要就把女儿嫁给我了。我现在每个月有 500 美金收入,过节时还发大米、花生油等生活用品。”
此外,中国大唐还积极推动项目所在地的社会发展。仅在印尼,中国大唐就通过帮扶当地小微企业、帮助当地贫困人员参加社保、建造图书馆、改善地方学校条件等方式铺设出一条基于贫困帮扶、健康防疫、医疗救助、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捐赠助学、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之路,屡次获得印尼社会责任四星奖。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大唐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企业良好形象,以一次次合作共赢,见证了“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繁荣、文明、绿色、开放之路。
(本文图片由中国大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