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撰文/本刊记者 郑煦
白春礼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主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创盟主席,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定自信,勇于担当作为”,为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指明方向。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合作规划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石,需加强政策沟通,深化战略对接;产业链布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需加强上下游合作,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风险预警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保障,需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监测和分析;国际经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宝贵财富,应积极借鉴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风险管理、海外资产保护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教训。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行动、更加创新的思维,不断开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刘颖冰
全国政协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习近平主席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提出“四个结合”“三个统筹”与“九大机制建设”,这是“一带一路”建设走向深入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规范行动、提升效果、防范风险、促进创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的必然要求。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专业性、应用性智库,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开展“一带一路”重大研究。在学术建设方面,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为引领,建立起由各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开展课题研究,启动实施“丝路新星学者”计划,培育包括“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学者在内的国际性的后备力量;在成果转化方面,以课题研究带动产业发展,促成了一批研究成果项目落地,与工信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开展中国中小企业出海现状与展望研究,为广大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出海服务。
孙福宝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
十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为世界各国走向发展繁荣提供了理念指引和实践路径。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需坚持多边主义,深化国际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作为有着85 年历史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整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在区域发展、资源利用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核心智库作用:2015 年成立“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2024 年增设“一带一路”大数据研究中心,承担了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建设研究、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决策支持研究等近三十项科研课题,已形成科技支撑突出、社会影响广泛的科研团队。未来将继续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携手合作单位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决策支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发挥更大效能。
欧晓理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牵头起草人,国家发改委
社会司原司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
1956 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不仅是理念贡献者,更是实践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 年提出后,从中国方案升华为全球行动,成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历史上,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医文化、科举制度等,均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跨越时空的智慧。当今,中国以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治理注入动力。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广东青年梁文锋创立的公司突破性开发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四川导演饺子带领团队以中国元素制作的“哪吒2”斩获百亿票房,再次印证了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创新活力。
面对当前风起云涌的世界局势,我们更需秉持习总书记“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的嘱托,以学术研究破解重大问题,持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刘卫东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秘书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共召开了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其中,首次座谈会提出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建设工作;第二次座谈会提出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强调“工笔画”,突出民生、环保与风险防控;第三次座谈会锚定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要求强化“五个统筹”,提出“小而美”项目;第四次座谈会强调要坚定战略自信、勇于担当作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勇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面对当前的风险和挑战,我认为“一带一路”研究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深化:一是加强基础理论支撑,特别是新型国际关系、包容性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政治经济学等方面;二是提出新的国际发展知识,将大量的“一带一路”建设实践案例升华为理论知识;三是加强合作规划研究,解决规划“拼盘化”、战略目标和规划“两张皮”等问题;四是加强产业链合作布局与风险防控研究,平衡“当地获得感”与“于我有利”的关系。
陈文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重塑全球地缘格局、经济格局、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投资格局、贸易格局的核心力量。其中,中国企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主体,通过贸易、投资、园区、全渠道服务、品牌、产业链供应链、定向制造、优势产能和新质生产力九大模式“出海”,实现了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全球资源配置的转型。
与此同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企业“出海”面临的风险仍然较大,外部有地缘政治动荡,投资、市场、人身安全方面的风险,内部存在认知分歧、统计体系和管理方式滞后、理论支撑不足等挑战,亟需加强系统化、体系化的理论研究,建立匹配我国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及匹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评价体系,合理防范内外部风险,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机制,从而支撑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
(本文图片由第四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4-16 撰文/本刊记者 郑煦
白春礼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主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创盟主席,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定自信,勇于担当作为”,为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指明方向。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合作规划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石,需加强政策沟通,深化战略对接;产业链布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需加强上下游合作,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风险预警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保障,需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监测和分析;国际经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宝贵财富,应积极借鉴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风险管理、海外资产保护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教训。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行动、更加创新的思维,不断开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刘颖冰
全国政协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习近平主席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提出“四个结合”“三个统筹”与“九大机制建设”,这是“一带一路”建设走向深入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规范行动、提升效果、防范风险、促进创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的必然要求。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专业性、应用性智库,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开展“一带一路”重大研究。在学术建设方面,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为引领,建立起由各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开展课题研究,启动实施“丝路新星学者”计划,培育包括“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学者在内的国际性的后备力量;在成果转化方面,以课题研究带动产业发展,促成了一批研究成果项目落地,与工信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开展中国中小企业出海现状与展望研究,为广大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出海服务。
孙福宝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
十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为世界各国走向发展繁荣提供了理念指引和实践路径。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需坚持多边主义,深化国际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作为有着85 年历史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整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在区域发展、资源利用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核心智库作用:2015 年成立“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2024 年增设“一带一路”大数据研究中心,承担了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建设研究、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决策支持研究等近三十项科研课题,已形成科技支撑突出、社会影响广泛的科研团队。未来将继续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携手合作单位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决策支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发挥更大效能。
欧晓理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牵头起草人,国家发改委
社会司原司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
1956 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不仅是理念贡献者,更是实践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 年提出后,从中国方案升华为全球行动,成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历史上,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医文化、科举制度等,均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跨越时空的智慧。当今,中国以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治理注入动力。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广东青年梁文锋创立的公司突破性开发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四川导演饺子带领团队以中国元素制作的“哪吒2”斩获百亿票房,再次印证了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创新活力。
面对当前风起云涌的世界局势,我们更需秉持习总书记“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的嘱托,以学术研究破解重大问题,持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刘卫东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秘书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共召开了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其中,首次座谈会提出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建设工作;第二次座谈会提出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强调“工笔画”,突出民生、环保与风险防控;第三次座谈会锚定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要求强化“五个统筹”,提出“小而美”项目;第四次座谈会强调要坚定战略自信、勇于担当作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勇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面对当前的风险和挑战,我认为“一带一路”研究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深化:一是加强基础理论支撑,特别是新型国际关系、包容性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政治经济学等方面;二是提出新的国际发展知识,将大量的“一带一路”建设实践案例升华为理论知识;三是加强合作规划研究,解决规划“拼盘化”、战略目标和规划“两张皮”等问题;四是加强产业链合作布局与风险防控研究,平衡“当地获得感”与“于我有利”的关系。
陈文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重塑全球地缘格局、经济格局、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投资格局、贸易格局的核心力量。其中,中国企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主体,通过贸易、投资、园区、全渠道服务、品牌、产业链供应链、定向制造、优势产能和新质生产力九大模式“出海”,实现了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全球资源配置的转型。
与此同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企业“出海”面临的风险仍然较大,外部有地缘政治动荡,投资、市场、人身安全方面的风险,内部存在认知分歧、统计体系和管理方式滞后、理论支撑不足等挑战,亟需加强系统化、体系化的理论研究,建立匹配我国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及匹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评价体系,合理防范内外部风险,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机制,从而支撑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
(本文图片由第四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