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撰文/本刊记者 种亚图
近日,以“由敦煌之盛至爱琴之美:全球与数字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北京大学举办,众多跨学科专家和中外学者围绕新技术与丝路文化的传承进行了热烈研讨。
进入2025年,DeepSeek持续破圈,“点燃”了AI产业链。众多“一带一路”云服务厂商、算力企业等纷纷率先接入,竞相使用,再一次表明了AI应用等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的重要性。
作为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主办的“国际交换生在北大:中外学子来做客”圆桌交流会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此次主题交流活动同样凸显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数字创新应用。多位跨学科大咖汇聚一堂,立足各自研究成果,围绕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新时期丝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话题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畅谈最新研究成果
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王姝婧进行了题为“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的开场分享,她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文化遗产的定义,强调文化遗产不仅涵盖古迹、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囊括节庆、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同时指出,自然灾害与不当人类活动,对一些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破坏,如被地震损毁的阿勒颇古城和遭到火灾重创、修复后重新开放的巴黎圣母院等。作为多次参与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遗址发掘工作的考古人,王姝婧结合自身经历,深刻阐述了考古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紧密联系,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各环节环环相扣,考古工作对评估文物古迹现状与价值、为后续保护管理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以“数字技术助力人文研究:以古籍数字化平台为例”为题做了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阐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中的“北大智慧”与“北大贡献”。并以其领导建立的古籍数字化平台进行的“识典古籍”课题为例,生动展示了AI数字技术在其中的创新应用,包括文字识别、分句分段、古文翻译以及运用动画技术提升古籍吸引力等;他还通过动画对《永乐大典》的内容进行演示,为与会者带来新颖的视听体验。
注重具体案例解析
此次交流活动中,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中国学方向博士研究生鲍乐民、希腊帕特雷大学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莉娜、德国洪堡大学文化人类学和发展社会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马亦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埃及考古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魏婧柯、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唐煜与历史学系古代中外关系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忻然等6名中外学子,从各自专业、学科与文化背景出发,围绕“提升意识”“展开行动”“发出愿景”三个部分,结合中国、埃及、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生动案例,阐释国际合作与数字化智能科技发挥的诸多重要作用,分享对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独到见解。
学生分享结束后,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范韦里克、美国密苏里大学信息科学与教育技术学院助理教授尚闻一两位老师分别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与思维知识的延伸。
范韦里克强调实地考察的独特体验。他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理解,AI或只是工具,应以人为本,持续思考如何使文物古迹价值实现最大化。尚闻一从教学视角出发,认为数字科技旨在推动大众参与,便利文化思想跨国传播。他认为 AI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应用前景仍需打开,在提升语言识别、文字理解等方面可做更多努力。
增进嘉宾观众互动
在多视角思维碰撞的圆桌讨论环节,嘉宾就“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最大程度发挥技术效能”和“如何平衡公共参与、经济收入与文化遗产保护”两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认为数字技术为考古工作和文化展示带来诸多便利,但在实践中仍受诸多条件制约,需要不断完善。未来应加强交叉学科建设,融合人文素养与现代科技,根据文化遗产特点制定个性化保护方案。
活动中,观众积极与嘉宾进行互动,提出关于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人工智能对考古的影响、田野调查技术应用以及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正确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嘉宾们从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经典性、稀缺性、延续性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解答。
据了解,北京大学“国际交换生在北大”品牌系列活动致力于为海外交换生与北大师生创造内容更丰富、渠道更多元的交流互动平台。“北京大学中外学子来做客”作为其系列之一,旨在为北大与海外高校的师生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促进学术发展的同时,加深中外学生和高校间的良性交流与互鉴。每期交流会围绕一个主题,以北大教授作为“邀请人”,若干名国际交换生与北大中国学生作为“做客嘉宾”,进行对话探讨并与观众互动。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4-16 撰文/本刊记者 种亚图
近日,以“由敦煌之盛至爱琴之美:全球与数字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北京大学举办,众多跨学科专家和中外学者围绕新技术与丝路文化的传承进行了热烈研讨。
进入2025年,DeepSeek持续破圈,“点燃”了AI产业链。众多“一带一路”云服务厂商、算力企业等纷纷率先接入,竞相使用,再一次表明了AI应用等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的重要性。
作为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主办的“国际交换生在北大:中外学子来做客”圆桌交流会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此次主题交流活动同样凸显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数字创新应用。多位跨学科大咖汇聚一堂,立足各自研究成果,围绕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新时期丝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话题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畅谈最新研究成果
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王姝婧进行了题为“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的开场分享,她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文化遗产的定义,强调文化遗产不仅涵盖古迹、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囊括节庆、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同时指出,自然灾害与不当人类活动,对一些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破坏,如被地震损毁的阿勒颇古城和遭到火灾重创、修复后重新开放的巴黎圣母院等。作为多次参与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遗址发掘工作的考古人,王姝婧结合自身经历,深刻阐述了考古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紧密联系,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各环节环环相扣,考古工作对评估文物古迹现状与价值、为后续保护管理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以“数字技术助力人文研究:以古籍数字化平台为例”为题做了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阐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中的“北大智慧”与“北大贡献”。并以其领导建立的古籍数字化平台进行的“识典古籍”课题为例,生动展示了AI数字技术在其中的创新应用,包括文字识别、分句分段、古文翻译以及运用动画技术提升古籍吸引力等;他还通过动画对《永乐大典》的内容进行演示,为与会者带来新颖的视听体验。
注重具体案例解析
此次交流活动中,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中国学方向博士研究生鲍乐民、希腊帕特雷大学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莉娜、德国洪堡大学文化人类学和发展社会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马亦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埃及考古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魏婧柯、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唐煜与历史学系古代中外关系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忻然等6名中外学子,从各自专业、学科与文化背景出发,围绕“提升意识”“展开行动”“发出愿景”三个部分,结合中国、埃及、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生动案例,阐释国际合作与数字化智能科技发挥的诸多重要作用,分享对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独到见解。
学生分享结束后,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范韦里克、美国密苏里大学信息科学与教育技术学院助理教授尚闻一两位老师分别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与思维知识的延伸。
范韦里克强调实地考察的独特体验。他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理解,AI或只是工具,应以人为本,持续思考如何使文物古迹价值实现最大化。尚闻一从教学视角出发,认为数字科技旨在推动大众参与,便利文化思想跨国传播。他认为 AI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应用前景仍需打开,在提升语言识别、文字理解等方面可做更多努力。
增进嘉宾观众互动
在多视角思维碰撞的圆桌讨论环节,嘉宾就“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最大程度发挥技术效能”和“如何平衡公共参与、经济收入与文化遗产保护”两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认为数字技术为考古工作和文化展示带来诸多便利,但在实践中仍受诸多条件制约,需要不断完善。未来应加强交叉学科建设,融合人文素养与现代科技,根据文化遗产特点制定个性化保护方案。
活动中,观众积极与嘉宾进行互动,提出关于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人工智能对考古的影响、田野调查技术应用以及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正确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嘉宾们从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经典性、稀缺性、延续性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解答。
据了解,北京大学“国际交换生在北大”品牌系列活动致力于为海外交换生与北大师生创造内容更丰富、渠道更多元的交流互动平台。“北京大学中外学子来做客”作为其系列之一,旨在为北大与海外高校的师生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促进学术发展的同时,加深中外学生和高校间的良性交流与互鉴。每期交流会围绕一个主题,以北大教授作为“邀请人”,若干名国际交换生与北大中国学生作为“做客嘉宾”,进行对话探讨并与观众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