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撰文/温灏
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促进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与实现共同繁荣的公共产品、合作平台和重要引擎。在“一带一路”实施进程中,民营经济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逐渐成为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坚力量之一。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市场机制、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强劲的适应能力,在贸易往来、投资合作、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注入造血能力和发展动力。
在今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做出的重要贡献,为民营经济下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切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一系列重大政策激励,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在体制机制和发展导向上对民营经济委以重任、寄予厚望,民营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下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征程中必将发挥更加有力、更加有为的关键作用。
促进贸易畅通
拓展贸易规模。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额持续攀升。据统计,2024年民营企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占比首超50%,达到2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长三角区域民营企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额占全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35.7%,同比增长8.2%。中国民营企业积极开拓周边国家市场,在加大对外出口纺织、家电、电子等优势产品的同时,也进口大量的农业、矿产等特色产品,丰富国内市场供给。这些经贸往来不仅带动企业自身发展,也促进共建国家产业发展,推动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经济交流,稳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
优化贸易结构。一方面,民营科技企业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5G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领先,产品和服务深受共建国家欢迎,极大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借助跨境电商等新兴模式,增加贸易灵活性与多样性。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传统贸易时空限制,与共建国家中小企业开展直接贸易,推动我国与共建国家贸易结构向更加多元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深化投资合作
构建新型国际生产网络。民营企业在构建新型国际生产网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纺织、轻工、汽车、家电等领域,民营企业积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海外生产基地。一批以埃塞俄比亚华坚国际轻工业城、红豆西哈努克港工业园等为代表的“一带一路”建设示范项目,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结合我国企业技术、管理经验,有效推动合作方融入国际分工体系。这些海外生产基地不仅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化进程,还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实现互利共赢。通过构建新型国际生产网络,民营企业促进生产要素在国际的优化配置,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促进产业转移与升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营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将国内成熟产业向共建国家转移,为国内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同时在投资过程中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反向促进了国内的产业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中国民营车企吉利汽车通过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份,在马来西亚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不仅提升了宝腾汽车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还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种产业转移与升级的互动,既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也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产业发展,有力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互联互通
发挥技术与设备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民营龙头企业的作用日益凸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三一重工、华为等民营龙头企业在技术、设备等领域的贡献受到广泛关注和称赞。三一重工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技术先进,其生产的各类工程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项目高效推进提供设备保障。华为在通信技术领域领先,积极参与共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助力更多国家提升通信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信息快速流通。这些民营龙头企业与国有企业携手,有力推进道路、桥梁、信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共建高效畅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国际大通道贡献力量。
提升建设效率。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决策高效,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优化项目管理流程,提升建设效率。在项目执行中能更迅速调配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方案。这种高效建设模式,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提供支持,有助于共建国家尽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为提升经济发展提供硬件基础设施。
服务当地发展
创造就业机会。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设厂、开展项目合作过程中,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从制造业工厂到服务业商业网点,都能吸纳众多当地劳动力。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为例,区内中国民营企业为当地提供了数万个就业岗位,涵盖普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多个层次。这些就业机会不仅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还促进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为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中国民营企业也增进了与当地社会的融合,赢得当地民众认可和支持。
促进文化交融。走出去的中国民营企业,员工常常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会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与碰撞。在企业内部,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员工相互了解彼此文化习俗、价值观等,增进文化认同。同时,民营企业在当地开展业务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将中国优秀文化元素融入企业发展,促进了与共建国家的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人文环境,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友好交流与合作。
创新引领未来
绿色低碳领域。在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民营企业将先进的绿色能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海外,助力共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构建绿色丝绸之路。隆基绿能在沙特红海新城承建全球最大离网储能项目(1.3GWh),并布局东南亚光伏组件生产基地,产能占当地市场份额超30%;比亚迪在泰国投建的新能源车工厂2024年产能达15万辆,占据东盟电动车市场25%份额,其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建设的电池工厂获欧盟政策支持,成为中欧绿色产业链合作的标杆。
数字经济领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众多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共建国家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华为在“数字丝绸之路”沿线部署5G基站和云计算中心,覆盖中东、东南亚20余国,助力当地智慧城市建设。字节跳动旗下产品通过短视频、资讯等平台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传播,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信息传播,同时也为当地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模式。蚂蚁集团通过Alipay+技术连接东南亚11国电子钱包,2024年跨境支付规模突破1200亿美元,推动区域金融互联互通。
科技创新领域。中国民营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输出创新成果。深圳大疆创新科技凭借全球超80%的民用无人机市场份额,其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安防监控等领域,为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便利,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小米以技术授权模式与印尼本地企业联合生产智能设备,在规避关税壁垒的同时提升品牌渗透率。
众多类似的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耕,带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促进科技成果共享和转化。
助力“一带一路”新发展
从促进贸易畅通到深化投资合作,从推动互联互通到服务当地发展,从创新引领未来到“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中国民营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和活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增添强大动能,切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展望未来,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给中国民营经济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也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各级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推进体系化机制化为重点,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服务和资金保障。民营企业更应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有分量的合作品牌,参与境外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形成更多示范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共同开创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建“一带一路”共赢发展新空间。
温灏:国家开发银行正高级经济师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5-12 撰文/温灏
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促进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与实现共同繁荣的公共产品、合作平台和重要引擎。在“一带一路”实施进程中,民营经济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逐渐成为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坚力量之一。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市场机制、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强劲的适应能力,在贸易往来、投资合作、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注入造血能力和发展动力。
在今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做出的重要贡献,为民营经济下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切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一系列重大政策激励,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在体制机制和发展导向上对民营经济委以重任、寄予厚望,民营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下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征程中必将发挥更加有力、更加有为的关键作用。
促进贸易畅通
拓展贸易规模。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额持续攀升。据统计,2024年民营企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占比首超50%,达到2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长三角区域民营企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额占全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35.7%,同比增长8.2%。中国民营企业积极开拓周边国家市场,在加大对外出口纺织、家电、电子等优势产品的同时,也进口大量的农业、矿产等特色产品,丰富国内市场供给。这些经贸往来不仅带动企业自身发展,也促进共建国家产业发展,推动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经济交流,稳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
优化贸易结构。一方面,民营科技企业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5G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领先,产品和服务深受共建国家欢迎,极大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借助跨境电商等新兴模式,增加贸易灵活性与多样性。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传统贸易时空限制,与共建国家中小企业开展直接贸易,推动我国与共建国家贸易结构向更加多元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深化投资合作
构建新型国际生产网络。民营企业在构建新型国际生产网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纺织、轻工、汽车、家电等领域,民营企业积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海外生产基地。一批以埃塞俄比亚华坚国际轻工业城、红豆西哈努克港工业园等为代表的“一带一路”建设示范项目,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结合我国企业技术、管理经验,有效推动合作方融入国际分工体系。这些海外生产基地不仅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化进程,还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实现互利共赢。通过构建新型国际生产网络,民营企业促进生产要素在国际的优化配置,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促进产业转移与升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营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将国内成熟产业向共建国家转移,为国内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同时在投资过程中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反向促进了国内的产业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中国民营车企吉利汽车通过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份,在马来西亚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不仅提升了宝腾汽车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还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种产业转移与升级的互动,既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也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产业发展,有力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互联互通
发挥技术与设备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民营龙头企业的作用日益凸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三一重工、华为等民营龙头企业在技术、设备等领域的贡献受到广泛关注和称赞。三一重工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技术先进,其生产的各类工程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项目高效推进提供设备保障。华为在通信技术领域领先,积极参与共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助力更多国家提升通信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信息快速流通。这些民营龙头企业与国有企业携手,有力推进道路、桥梁、信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共建高效畅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国际大通道贡献力量。
提升建设效率。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决策高效,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优化项目管理流程,提升建设效率。在项目执行中能更迅速调配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方案。这种高效建设模式,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提供支持,有助于共建国家尽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为提升经济发展提供硬件基础设施。
服务当地发展
创造就业机会。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设厂、开展项目合作过程中,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从制造业工厂到服务业商业网点,都能吸纳众多当地劳动力。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为例,区内中国民营企业为当地提供了数万个就业岗位,涵盖普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多个层次。这些就业机会不仅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还促进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为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中国民营企业也增进了与当地社会的融合,赢得当地民众认可和支持。
促进文化交融。走出去的中国民营企业,员工常常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会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与碰撞。在企业内部,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员工相互了解彼此文化习俗、价值观等,增进文化认同。同时,民营企业在当地开展业务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将中国优秀文化元素融入企业发展,促进了与共建国家的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人文环境,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友好交流与合作。
创新引领未来
绿色低碳领域。在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民营企业将先进的绿色能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海外,助力共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构建绿色丝绸之路。隆基绿能在沙特红海新城承建全球最大离网储能项目(1.3GWh),并布局东南亚光伏组件生产基地,产能占当地市场份额超30%;比亚迪在泰国投建的新能源车工厂2024年产能达15万辆,占据东盟电动车市场25%份额,其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建设的电池工厂获欧盟政策支持,成为中欧绿色产业链合作的标杆。
数字经济领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众多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共建国家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华为在“数字丝绸之路”沿线部署5G基站和云计算中心,覆盖中东、东南亚20余国,助力当地智慧城市建设。字节跳动旗下产品通过短视频、资讯等平台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传播,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信息传播,同时也为当地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模式。蚂蚁集团通过Alipay+技术连接东南亚11国电子钱包,2024年跨境支付规模突破1200亿美元,推动区域金融互联互通。
科技创新领域。中国民营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输出创新成果。深圳大疆创新科技凭借全球超80%的民用无人机市场份额,其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安防监控等领域,为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便利,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小米以技术授权模式与印尼本地企业联合生产智能设备,在规避关税壁垒的同时提升品牌渗透率。
众多类似的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耕,带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促进科技成果共享和转化。
助力“一带一路”新发展
从促进贸易畅通到深化投资合作,从推动互联互通到服务当地发展,从创新引领未来到“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中国民营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和活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增添强大动能,切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展望未来,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给中国民营经济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也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各级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推进体系化机制化为重点,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服务和资金保障。民营企业更应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有分量的合作品牌,参与境外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形成更多示范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共同开创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建“一带一路”共赢发展新空间。
温灏:国家开发银行正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