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6691587407zhiding.jpg

中文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新质生产力引领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

2025-05-12      撰文/刘典

  • c2c02f64cp91bdfbdfc2cd34b459dfdd.png

    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产业蓬勃发展,顺丰航空应运而生,成为国内首家民营快递航空公司。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供图

  • WechatIMG81.png

    在众多民营企业助力下,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建成基于AI的智能水平运输管理系统。 摄影/郑亮

  • VCG111321952028.png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视觉中国 供图

  • XxjpsgC007013_20221219_PEPFN0A001.png

    位于青海德令哈的50兆瓦光热电站由知名民营企业—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建造和运营,每年可为8万余户家庭提供清洁能源。 新华社 供图

< >

  2025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不仅是对中国经济转型关键期的战略布局,更是对新质生产力在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中核心作用的高度肯定。一方面,中央通过政策定调与资源倾斜,为民营企业注入信心,明确其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合作的重要引擎。这一双向互动既体现了中国经济内生增长逻辑的转变,也为全球产业链重构提供了中国方案。

  新质生产力重塑民营经济创新动能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新质生产力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突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在于通过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例如,宁德时代锂电池技术的突破,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深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竞争力,则依托于电池技术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创新……来自民营企业的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并非单一技术路径的突破,而是跨学科知识整合、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结果。这种复合型创新模式,既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也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构筑起技术护城河。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营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同样显现出多层次价值。首先,以绿色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革新,正在重塑中国对外合作模式。比亚迪生产的电动大巴已销往欧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与印度合作生产的电动巴士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超过20%,位居第一。2025年伊始,宁德时代成为全球最大太阳能和电池联合储能项目——阿联酋RTC储能项目的首选电池储能系统供应商。这些中国民营企业通过一系列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不仅助力“一带一路”国家能源转型,更推动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

  其次,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成果成为跨境协作的新纽带。华为的5G通信技术、DeepSeek的人工智能算法、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系统推动着东南亚、非洲等地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这种“技术+场景”的输出模式,相较于传统基建投资更具可持续性与附加值溢出效应。此外,民营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合作路径。例如,新希望集团通过“技术+产业链”模式,在东南亚推行智慧农业,对育种、饲料、养殖、加工全链条数字化,既提升当地农业生产效率,又构建起跨境供应链协同网络。

  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则为新质生产力与“一带一路”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次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破除各类市场壁垒,同时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直指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痛点。以金融支持为例,债券融资工具扩容、供应链金融创新等政策,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融资约束。据证监会数据,2024年,57家民营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2230家次民营上市公司实施了并购重组,这背后离不开科创板、北交所等资本市场改革对科创企业的孵化支持。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化实施,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叠加效应,进一步拓宽了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空间。在RCEP框架下,关税减让、原产地规则优化等措施降低了民营企业产品进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的门槛,增强了其在区域内的竞争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降低了其跨国经营的风险。

  全球价值链整合中的中国方案

  新质生产力在赋能“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转化周期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就是制约因素之一。例如,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虽在国内形成热点,但部分“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尚不足以支撑其技术落地,导致应用场景受限。此外,地缘政治风险也加剧了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复杂性。如在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升级背景下,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民营企业面临供应链脱钩压力。如何在技术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间寻求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战略课题。

  因此,新质生产力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融合需把握以下三个方向。其一,构建“技术—产业—标准”的立体输出体系。民营企业应联合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国际标准话语权。如在光伏、特高压领域的技术优势已部分转化为国际标准制定权,这种模式可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延伸。其二,探索“本地化创新”合作路径。在东南亚、非洲等区域,民营企业需针对当地需求开展适应性创新。其三,完善风险共担机制。政府可通过设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基金、构建跨境知识产权仲裁平台等措施,降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同时,鼓励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与产业资本联动,形成覆盖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的全周期支持网络。

  当前,中国民营经济正在实现从“政策护航”向“创新领航”的跨越。当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当“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精耕细作阶段,民营企业的角色已从参与者升级为引领者。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技术硬实力的突破,更考验制度软环境的构建和全球价值链的整合能力。展望未来,中国民营经济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开创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刘典: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

上一页

下一页

新质生产力引领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

2025-05-12      撰文/刘典

  2025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不仅是对中国经济转型关键期的战略布局,更是对新质生产力在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中核心作用的高度肯定。一方面,中央通过政策定调与资源倾斜,为民营企业注入信心,明确其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合作的重要引擎。这一双向互动既体现了中国经济内生增长逻辑的转变,也为全球产业链重构提供了中国方案。

  新质生产力重塑民营经济创新动能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新质生产力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突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在于通过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例如,宁德时代锂电池技术的突破,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深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竞争力,则依托于电池技术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创新……来自民营企业的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并非单一技术路径的突破,而是跨学科知识整合、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结果。这种复合型创新模式,既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也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构筑起技术护城河。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营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同样显现出多层次价值。首先,以绿色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革新,正在重塑中国对外合作模式。比亚迪生产的电动大巴已销往欧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与印度合作生产的电动巴士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超过20%,位居第一。2025年伊始,宁德时代成为全球最大太阳能和电池联合储能项目——阿联酋RTC储能项目的首选电池储能系统供应商。这些中国民营企业通过一系列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不仅助力“一带一路”国家能源转型,更推动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

  其次,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成果成为跨境协作的新纽带。华为的5G通信技术、DeepSeek的人工智能算法、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系统推动着东南亚、非洲等地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这种“技术+场景”的输出模式,相较于传统基建投资更具可持续性与附加值溢出效应。此外,民营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合作路径。例如,新希望集团通过“技术+产业链”模式,在东南亚推行智慧农业,对育种、饲料、养殖、加工全链条数字化,既提升当地农业生产效率,又构建起跨境供应链协同网络。

  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则为新质生产力与“一带一路”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次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破除各类市场壁垒,同时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直指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痛点。以金融支持为例,债券融资工具扩容、供应链金融创新等政策,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融资约束。据证监会数据,2024年,57家民营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2230家次民营上市公司实施了并购重组,这背后离不开科创板、北交所等资本市场改革对科创企业的孵化支持。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化实施,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叠加效应,进一步拓宽了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空间。在RCEP框架下,关税减让、原产地规则优化等措施降低了民营企业产品进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的门槛,增强了其在区域内的竞争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降低了其跨国经营的风险。

  全球价值链整合中的中国方案

  新质生产力在赋能“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转化周期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就是制约因素之一。例如,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虽在国内形成热点,但部分“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尚不足以支撑其技术落地,导致应用场景受限。此外,地缘政治风险也加剧了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复杂性。如在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升级背景下,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民营企业面临供应链脱钩压力。如何在技术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间寻求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战略课题。

  因此,新质生产力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融合需把握以下三个方向。其一,构建“技术—产业—标准”的立体输出体系。民营企业应联合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国际标准话语权。如在光伏、特高压领域的技术优势已部分转化为国际标准制定权,这种模式可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延伸。其二,探索“本地化创新”合作路径。在东南亚、非洲等区域,民营企业需针对当地需求开展适应性创新。其三,完善风险共担机制。政府可通过设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基金、构建跨境知识产权仲裁平台等措施,降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同时,鼓励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与产业资本联动,形成覆盖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的全周期支持网络。

  当前,中国民营经济正在实现从“政策护航”向“创新领航”的跨越。当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当“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精耕细作阶段,民营企业的角色已从参与者升级为引领者。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技术硬实力的突破,更考验制度软环境的构建和全球价值链的整合能力。展望未来,中国民营经济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开创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刘典: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

  • c2c02f64cp91bdfbdfc2cd34b459dfdd.png

    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产业蓬勃发展,顺丰航空应运而生,成为国内首家民营快递航空公司。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供图

  • WechatIMG81.png

    在众多民营企业助力下,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建成基于AI的智能水平运输管理系统。 摄影/郑亮

  • VCG111321952028.png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视觉中国 供图

  • XxjpsgC007013_20221219_PEPFN0A001.png

    位于青海德令哈的50兆瓦光热电站由知名民营企业—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建造和运营,每年可为8万余户家庭提供清洁能源。 新华社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