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6691587407zhiding.jpg

中文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中国民营企业: 应急救援国际合作的好帮手

2025-05-12      撰文/高金良

  • 5.png

    民营企业决策过程灵活,能快速做出反应并投入救援行动。

  • 6.png

    在政府机构和公益组织的主导下,职业救援力量在海外救援服务中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 2.png

    应急救援过程中,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参与其中,确保了救援行动顺利完成。

  • 大救星救援指挥中心2.png

    江泰救援自主研发的“大救星全球综合救援智能云平台”。

  • 2025江泰全球救援论坛现场2:孔伟讲解守望计划.png

    2025年3月20日至21日,由江泰国际合作联盟、江泰全球救援联盟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发布会在京举行。

< >

  由于一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突发事故风险高,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灾害治理、突发事故处理领域合作愿望强烈。中国与这些共建国家建立的“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对推动新时代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这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其中的中国民营企业在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营企业在应急救援国际合作中崭露头角

  2021年11月,中国应急管理部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并发布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北京宣言》,提出了各方共建合作机制的愿景,以期共同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能力。近四年来,中国与各方共同推进“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而作为应急救援合作机制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国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据统计,2015年以来,中国救援组织开展了尼泊尔、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海地、莫桑比克、土耳其等多项国际应急救援行动,共组织实施近20次紧急撤离中国海外公民的行动,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50多万起,涉及中国公民数百万人。应急救援过程中,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参与其中,确保了救援行动顺利完成。

  共建“一带一路”十余年来,众多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应急救援行动中表现卓越、特点突出:一是救援行动更具主动性与积极性。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众多中国民营企业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加入国际应急救援。例如,2016年,江泰救援服务有限公司(简称“江泰救援”)在原国家旅游局的推动下注册成立,推出“大救星全球救援智能云平台”,并设立了“中国公民全球救援指挥中心”。

  二是运转体系更灵活更有针对性。民营企业决策过程灵活,能快速做出反应并投入救援行动。在一些小型或局部的应急救援场景中,能迅速调配资源开展救援。例如,2018年7月5日,两艘载有127名中国游客的船只在泰国普吉岛突遇特大暴风雨,发生倾覆。民营企业救援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安抚游客,救治伤员,并将现场事故信息第一时间传回国内,为事故工作组后续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是服务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救援,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能看到民营企业救援力量的身影,及时提供医疗物资、检测设备乃至派遣医疗团队参与救援。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民营企业依托海外联盟资源为中企海外员工运送防疫物资,提供在线诊疗、心理辅导等服务。

  四是践行国际社会责任。中国民营企业在救援过程中的规范操作和高效服务,展现中国企业的责任担当,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推动了与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经贸合作。

  五是影响广泛深远。中国民营企业与共建国家的企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应急救援行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地情况,提高救援效率,也极大促进了中国与共建国家的民心相通。

  国际救援制约因素

  广义的救援服务有三部分力量组成:政府部门、公益组织、救援行业。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海外机构和人员面临的风险日益多样复杂,应急救援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和个性化。在政府机构和公益组织的主导下,职业救援力量在海外救援服务中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职业救援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相对于政府机构、公益组织有明显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依托商业化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综合救援服务,有针对性地应对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但是,职业救援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救援操作模式上被动式应对,缺乏主动性。往往是根据事发后需求临时组织救援方案、协调资源、安排人力等,在反应能力、处置效率上有待提升。二是在平台创新上,未能有效整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救援服务线上化、平台化。特别在跨境救援服务中,众多救援企业依然停留在电话、邮件等传统沟通渠道上,在救援服务全流程的可视化、透明化方面有待改进。三是在服务种类上创新动力不足,所提供产品、服务内容无法满足市场和用户不断变化的综合需求。此外,民营企业在救援服务综合化、多场景化等方面有待加强探索。

  破局国际救援实践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多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非洲大陆因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自然条件等特点,大量机遇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如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其中,人身安全和健康是中国海外民众面临的首要风险,客观存在出险后救援难、救援费用高的难题。一些非洲国家因条件有限,公共服务不足,导致开展救援相对困难。在与救援有关的资源、资金和预案三个关键要素中,缺少任何一个都可能导致救援无法开展或者被迫延迟,甚至中断。

  江泰救援作为一家民营职业救援企业,多年来一直聚焦“一带一路”风险研究和实践。2024年,江泰救援面向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和公民推出“非洲守望计划”,为在非洲的中国人提供预案式的紧急救援服务。“守望计划”依托江泰救援自主研发的“大救星全球综合救援智能云平台”,在线提供全天24小时无休的“一键呼救”服务。用户只要在大救星APP或小程序端点击“一键呼救”,系统自动定位用户位置、自动回拨电话、了解客户需求,同步在线协同、派出工作人员赶往现场服务或启动应急救援服务。同时实现对用户、服务商报价授权、产品在线下单和出单、权益绑定和查看、一键救援、案件管理等智能化管理。目前,江泰救援在非洲建成五大服务中心,推出了“百城医网行动”,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了对非洲54个国家100个主要城市的医疗网络的精准覆盖,打通非洲100个主要城市到中国各个城市的救援通道。运行一年来,“非洲守望计划”已经为100多名中国同胞提供了各类救援、救助服务。

  江泰救援的成功实践表明,随着风险因素变化及客户需求转变,应急救援合作正呈现从被动应急式救援向主动预案式救援转变,从旅行救援服务向生活场景综合救援服务转变,从单一的应急救援向健康管理在内的综合式救援服务转变。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和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特点和作用,加强民间往来与国际合作。要鼓励和支持中国民营企业与共建国家企业、机构的合作,积极联合开展应急救援行动,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提升救援服务能力和品质。

  二是推动构建平台化的全球救援服务网络。民营企业要构建综合救援服务网络,以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救援服务需求。同时,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快速、高效的综合救援服务落地。

  三是建立双向沟通机制,提供双向交互式本土化救援服务。围绕中国公民走出去、外国公民走进来,民营企业要积极整合全球本土化优质服务资源,推动构建完整的全球服务网络,进而形成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外人员交流提供安全、安心的综合救援服务。

  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宣布了中国政府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提出“加强减灾等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这为中国民营企业拓展应急救援服务提供了发展契机。中国民营企业将与政府机构、公益组织一道,加强应急救援领域的务实合作,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共促全球灾害治理发展。

  高金良:江泰全球救援联盟秘书长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民营企业: 应急救援国际合作的好帮手

2025-05-12      撰文/高金良

  由于一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突发事故风险高,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灾害治理、突发事故处理领域合作愿望强烈。中国与这些共建国家建立的“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对推动新时代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这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其中的中国民营企业在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营企业在应急救援国际合作中崭露头角

  2021年11月,中国应急管理部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并发布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北京宣言》,提出了各方共建合作机制的愿景,以期共同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能力。近四年来,中国与各方共同推进“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而作为应急救援合作机制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国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据统计,2015年以来,中国救援组织开展了尼泊尔、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海地、莫桑比克、土耳其等多项国际应急救援行动,共组织实施近20次紧急撤离中国海外公民的行动,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50多万起,涉及中国公民数百万人。应急救援过程中,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参与其中,确保了救援行动顺利完成。

  共建“一带一路”十余年来,众多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应急救援行动中表现卓越、特点突出:一是救援行动更具主动性与积极性。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众多中国民营企业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加入国际应急救援。例如,2016年,江泰救援服务有限公司(简称“江泰救援”)在原国家旅游局的推动下注册成立,推出“大救星全球救援智能云平台”,并设立了“中国公民全球救援指挥中心”。

  二是运转体系更灵活更有针对性。民营企业决策过程灵活,能快速做出反应并投入救援行动。在一些小型或局部的应急救援场景中,能迅速调配资源开展救援。例如,2018年7月5日,两艘载有127名中国游客的船只在泰国普吉岛突遇特大暴风雨,发生倾覆。民营企业救援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安抚游客,救治伤员,并将现场事故信息第一时间传回国内,为事故工作组后续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是服务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救援,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能看到民营企业救援力量的身影,及时提供医疗物资、检测设备乃至派遣医疗团队参与救援。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民营企业依托海外联盟资源为中企海外员工运送防疫物资,提供在线诊疗、心理辅导等服务。

  四是践行国际社会责任。中国民营企业在救援过程中的规范操作和高效服务,展现中国企业的责任担当,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推动了与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经贸合作。

  五是影响广泛深远。中国民营企业与共建国家的企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应急救援行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地情况,提高救援效率,也极大促进了中国与共建国家的民心相通。

  国际救援制约因素

  广义的救援服务有三部分力量组成:政府部门、公益组织、救援行业。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海外机构和人员面临的风险日益多样复杂,应急救援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和个性化。在政府机构和公益组织的主导下,职业救援力量在海外救援服务中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职业救援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相对于政府机构、公益组织有明显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依托商业化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综合救援服务,有针对性地应对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但是,职业救援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救援操作模式上被动式应对,缺乏主动性。往往是根据事发后需求临时组织救援方案、协调资源、安排人力等,在反应能力、处置效率上有待提升。二是在平台创新上,未能有效整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救援服务线上化、平台化。特别在跨境救援服务中,众多救援企业依然停留在电话、邮件等传统沟通渠道上,在救援服务全流程的可视化、透明化方面有待改进。三是在服务种类上创新动力不足,所提供产品、服务内容无法满足市场和用户不断变化的综合需求。此外,民营企业在救援服务综合化、多场景化等方面有待加强探索。

  破局国际救援实践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多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非洲大陆因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自然条件等特点,大量机遇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如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其中,人身安全和健康是中国海外民众面临的首要风险,客观存在出险后救援难、救援费用高的难题。一些非洲国家因条件有限,公共服务不足,导致开展救援相对困难。在与救援有关的资源、资金和预案三个关键要素中,缺少任何一个都可能导致救援无法开展或者被迫延迟,甚至中断。

  江泰救援作为一家民营职业救援企业,多年来一直聚焦“一带一路”风险研究和实践。2024年,江泰救援面向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和公民推出“非洲守望计划”,为在非洲的中国人提供预案式的紧急救援服务。“守望计划”依托江泰救援自主研发的“大救星全球综合救援智能云平台”,在线提供全天24小时无休的“一键呼救”服务。用户只要在大救星APP或小程序端点击“一键呼救”,系统自动定位用户位置、自动回拨电话、了解客户需求,同步在线协同、派出工作人员赶往现场服务或启动应急救援服务。同时实现对用户、服务商报价授权、产品在线下单和出单、权益绑定和查看、一键救援、案件管理等智能化管理。目前,江泰救援在非洲建成五大服务中心,推出了“百城医网行动”,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了对非洲54个国家100个主要城市的医疗网络的精准覆盖,打通非洲100个主要城市到中国各个城市的救援通道。运行一年来,“非洲守望计划”已经为100多名中国同胞提供了各类救援、救助服务。

  江泰救援的成功实践表明,随着风险因素变化及客户需求转变,应急救援合作正呈现从被动应急式救援向主动预案式救援转变,从旅行救援服务向生活场景综合救援服务转变,从单一的应急救援向健康管理在内的综合式救援服务转变。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和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特点和作用,加强民间往来与国际合作。要鼓励和支持中国民营企业与共建国家企业、机构的合作,积极联合开展应急救援行动,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提升救援服务能力和品质。

  二是推动构建平台化的全球救援服务网络。民营企业要构建综合救援服务网络,以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救援服务需求。同时,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快速、高效的综合救援服务落地。

  三是建立双向沟通机制,提供双向交互式本土化救援服务。围绕中国公民走出去、外国公民走进来,民营企业要积极整合全球本土化优质服务资源,推动构建完整的全球服务网络,进而形成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外人员交流提供安全、安心的综合救援服务。

  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宣布了中国政府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提出“加强减灾等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这为中国民营企业拓展应急救援服务提供了发展契机。中国民营企业将与政府机构、公益组织一道,加强应急救援领域的务实合作,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共促全球灾害治理发展。

  高金良:江泰全球救援联盟秘书长 

  • 5.png

    民营企业决策过程灵活,能快速做出反应并投入救援行动。

  • 6.png

    在政府机构和公益组织的主导下,职业救援力量在海外救援服务中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 2.png

    应急救援过程中,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参与其中,确保了救援行动顺利完成。

  • 大救星救援指挥中心2.png

    江泰救援自主研发的“大救星全球综合救援智能云平台”。

  • 2025江泰全球救援论坛现场2:孔伟讲解守望计划.png

    2025年3月20日至21日,由江泰国际合作联盟、江泰全球救援联盟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发布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