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6691587407zhiding.jpg

中文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中国钢研: 做冶金行业的智慧大脑

2025-05-12      撰文/静图

  • 微信图片_20230308163454.png

    中国钢研致力于研发和推广材料新技术,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新华社 供图

  • 我国首台套超大型热等静压装备HIPEX1850.png

    2024年,中国钢研研制出我国首台套超大型热等静压装备HIPEX1850。 中国钢研 供图

< >

  随着“一带一路”持续推进,中国与共建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形成广泛合作。冶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其中,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钢研”)为代表的中国科研机构,致力于研发和推广冶金新技术,推动共建国家在金属新材料、冶金技术创新、绿色低碳等领域常态化合作机制,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智慧力量。

  在冶金领域出类拔萃

  中国钢研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200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由原钢铁研究总院(创建于1952年)和原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创建于1973年)合并成立,成为中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机构。2009年5月,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设立董事会。

  中国钢研被誉为冶金领域的智慧大脑,是国家首批103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之一,是中关村科技园首批100家创新型企业之一,也是中国金属新材料研发基地、冶金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的创新基地和国家冶金分析测试技术的权威机构。

  历史上,中国钢研先后牵头承担了全国60%的金属新材料以及50%的国家钢铁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的研制开发任务;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目前,中国钢研有两院院士9人,并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

  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来,中国钢研立足于主责主业,发挥优势、强化协同,重点聚焦“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研发”“重点材料及制品”“绿色化智能化冶金工艺及工程”“系统解决方案的科技服务”和“资本赋能与投资运营”,形成了金属材料领域覆盖面最全、应用面最广泛的研发体系和综合研发能力,构建了冶金及高端材料“产学研检用”创新生态,为“一带一路”新材料领域的提质升级奠定了基础。

  强化科技研发国际合作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推动科技创新在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应对共同挑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钢研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冶金和新材料领域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025年2月18日,中国钢研与意大利船级社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办。意大利船级社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认证机构之一,此次双方携手合作,意在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材料技术需求,搭建面向低碳新能源材料研发、评价和工程应用国际合作平台。意大利船级社咨询-材料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是意大利船级社的核心下属机构,此次代表意大利船级社签署了协议。出席签约仪式的意大利船级社咨询-材料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斯蒂法诺·路佩里(Stefano LUPERI)对此次合作充满期待。他强调,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下一代创造更加美好未来,将成为双方合作的最终目标。

  十余年来,中国钢研携手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共同构建低碳新能源材料技术支撑体系。它牵头联合20多家国有企业,共同搭建起高端金属材料领域的研、产、用高效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了循环迭代创新长效机制。同时,以协同创新平台为纽带,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效融入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构建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生态。    

  如今,中国钢研完成冶金智能制造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成为冶金行业智能制造领域唯一一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重组并纳入新序列;联合发起“新材料大数据创新联盟”,致力于推动共建国家材料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联盟已有500余家会员单位。

  此外,中国钢研锚定“一带一路”基础前瞻原创技术开发,充分发挥全球资源配置和集聚窗口作用,在深圳注册成立钢研国际新材料创新中心,围绕补强创新体系、重塑技术优势、布局未来产业,致力建成全球领先的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发基地和人才高地。

  加快高新技术海外推广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中外合作的新路径,也为中国钢研在国内外推广新技术创造了条件。

  乌兹别克斯坦金波尔热轧带钢工程是中国钢研所属企业承接的“一带一路”海外项目之一。2021年12月,该项目实现全线过钢并一次性成功成卷,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

  作为乌兹别克斯坦和整个中亚地区的第一条热轧线,该项目采用的热轧控制系统集成技术和调试技术都来自中国钢研的最新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合作过程中,中国钢研工程师将先进的控制理念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乌方员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教会他们掌握各项控制工序、快速适应现场工作,大大提高了外方人员的技术水平。

  围绕“技术布局、平台布局、人才布局、转化布局”四大任务,中国钢研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投入大量资金研发了一批紧迫性、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的原创技术,并积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设计制造国内尺寸最大、世界第二的热等静压装备HIPEX1850,标志着中国在热等静压装备和材料研制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研制成功HIPEX500、750、1250、1650等多尺寸全系列等静压装备,可满足高性能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部件的制造需求……中国钢研作为关键材料产业链的研发企业,辐射带动产业链国内外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建立起分层联动、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体系,全力推动工程任务顺利实施,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有力支撑保障了“一带一路”建设需求。

  立足先进的技术积累,中国钢研协调匹配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加快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如今,中国钢研和俄罗斯、马来西亚、塞尔维亚等海外企业已经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在高效冶金机理、钢铁流程低碳绿色冶炼新技术、智能化炼钢新技术等关键技术上持续创新,积极将先进的中国技术成果推向国际,同世界共享中国创造成果,引领世界炼钢科技的进步。 

  推动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一带一路”新动能、推动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步入“一带一路”第二个金色十年,中国钢研把以绿色、数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摆在企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一带一路”持续健康发展。

  2024年11月7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集中签约仪式上,中国钢研与德国西门子签署了数十亿元的采购协议,涉及人工智能设备与应用产品及服务,其采购数量和金额证明了中国钢研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强大实力。

  近年来,面对钢铁行业转型需要,中国钢研统筹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新材料和钢铁流程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研发,牵头建设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钢铁流程高效运营人工智能服务平台”,还陆续成立了数字化研发中心、钢铁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中心等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特种冶炼数字化研发平台、热轧静压近净成形技术开发平台等一批中试验证平台,聚势赋能培育数字化研发生态,推动集团和行业协同创新。

  以中国钢研研发的CISRI-DLab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为例,该平台应用冶金智能制造信息深度感知、智慧优化决策、精准控制执行等先进技术,首创全过程多要素动态智能调控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唐钢新区流程优化与智能化运行项目,从炼铁到热轧流程时间缩短10%,单线单月降本1898万元,成为钢铁行业全流程智能化运行的标杆案例。

  此外,中国钢研持续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工作,2019年至今已经创建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能耗数据监测-多层级分布式能源智能管控系统应用”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国家级绿色工厂名片。

  十余年来,中国钢研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携手合作伙伴,不断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秉承“聚尖端之力 创多维平台”理念,聚焦科技创新,与全球企业共享中国市场新机遇、新动能。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钢研: 做冶金行业的智慧大脑

2025-05-12      撰文/静图

  随着“一带一路”持续推进,中国与共建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形成广泛合作。冶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其中,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钢研”)为代表的中国科研机构,致力于研发和推广冶金新技术,推动共建国家在金属新材料、冶金技术创新、绿色低碳等领域常态化合作机制,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智慧力量。

  在冶金领域出类拔萃

  中国钢研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200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由原钢铁研究总院(创建于1952年)和原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创建于1973年)合并成立,成为中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机构。2009年5月,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设立董事会。

  中国钢研被誉为冶金领域的智慧大脑,是国家首批103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之一,是中关村科技园首批100家创新型企业之一,也是中国金属新材料研发基地、冶金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的创新基地和国家冶金分析测试技术的权威机构。

  历史上,中国钢研先后牵头承担了全国60%的金属新材料以及50%的国家钢铁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的研制开发任务;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目前,中国钢研有两院院士9人,并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

  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来,中国钢研立足于主责主业,发挥优势、强化协同,重点聚焦“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研发”“重点材料及制品”“绿色化智能化冶金工艺及工程”“系统解决方案的科技服务”和“资本赋能与投资运营”,形成了金属材料领域覆盖面最全、应用面最广泛的研发体系和综合研发能力,构建了冶金及高端材料“产学研检用”创新生态,为“一带一路”新材料领域的提质升级奠定了基础。

  强化科技研发国际合作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推动科技创新在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应对共同挑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钢研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冶金和新材料领域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025年2月18日,中国钢研与意大利船级社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办。意大利船级社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认证机构之一,此次双方携手合作,意在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材料技术需求,搭建面向低碳新能源材料研发、评价和工程应用国际合作平台。意大利船级社咨询-材料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是意大利船级社的核心下属机构,此次代表意大利船级社签署了协议。出席签约仪式的意大利船级社咨询-材料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斯蒂法诺·路佩里(Stefano LUPERI)对此次合作充满期待。他强调,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下一代创造更加美好未来,将成为双方合作的最终目标。

  十余年来,中国钢研携手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共同构建低碳新能源材料技术支撑体系。它牵头联合20多家国有企业,共同搭建起高端金属材料领域的研、产、用高效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了循环迭代创新长效机制。同时,以协同创新平台为纽带,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效融入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构建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生态。    

  如今,中国钢研完成冶金智能制造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成为冶金行业智能制造领域唯一一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重组并纳入新序列;联合发起“新材料大数据创新联盟”,致力于推动共建国家材料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联盟已有500余家会员单位。

  此外,中国钢研锚定“一带一路”基础前瞻原创技术开发,充分发挥全球资源配置和集聚窗口作用,在深圳注册成立钢研国际新材料创新中心,围绕补强创新体系、重塑技术优势、布局未来产业,致力建成全球领先的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发基地和人才高地。

  加快高新技术海外推广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中外合作的新路径,也为中国钢研在国内外推广新技术创造了条件。

  乌兹别克斯坦金波尔热轧带钢工程是中国钢研所属企业承接的“一带一路”海外项目之一。2021年12月,该项目实现全线过钢并一次性成功成卷,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

  作为乌兹别克斯坦和整个中亚地区的第一条热轧线,该项目采用的热轧控制系统集成技术和调试技术都来自中国钢研的最新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合作过程中,中国钢研工程师将先进的控制理念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乌方员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教会他们掌握各项控制工序、快速适应现场工作,大大提高了外方人员的技术水平。

  围绕“技术布局、平台布局、人才布局、转化布局”四大任务,中国钢研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投入大量资金研发了一批紧迫性、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的原创技术,并积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设计制造国内尺寸最大、世界第二的热等静压装备HIPEX1850,标志着中国在热等静压装备和材料研制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研制成功HIPEX500、750、1250、1650等多尺寸全系列等静压装备,可满足高性能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部件的制造需求……中国钢研作为关键材料产业链的研发企业,辐射带动产业链国内外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建立起分层联动、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体系,全力推动工程任务顺利实施,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有力支撑保障了“一带一路”建设需求。

  立足先进的技术积累,中国钢研协调匹配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加快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如今,中国钢研和俄罗斯、马来西亚、塞尔维亚等海外企业已经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在高效冶金机理、钢铁流程低碳绿色冶炼新技术、智能化炼钢新技术等关键技术上持续创新,积极将先进的中国技术成果推向国际,同世界共享中国创造成果,引领世界炼钢科技的进步。 

  推动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一带一路”新动能、推动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步入“一带一路”第二个金色十年,中国钢研把以绿色、数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摆在企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一带一路”持续健康发展。

  2024年11月7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集中签约仪式上,中国钢研与德国西门子签署了数十亿元的采购协议,涉及人工智能设备与应用产品及服务,其采购数量和金额证明了中国钢研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强大实力。

  近年来,面对钢铁行业转型需要,中国钢研统筹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新材料和钢铁流程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研发,牵头建设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钢铁流程高效运营人工智能服务平台”,还陆续成立了数字化研发中心、钢铁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中心等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特种冶炼数字化研发平台、热轧静压近净成形技术开发平台等一批中试验证平台,聚势赋能培育数字化研发生态,推动集团和行业协同创新。

  以中国钢研研发的CISRI-DLab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为例,该平台应用冶金智能制造信息深度感知、智慧优化决策、精准控制执行等先进技术,首创全过程多要素动态智能调控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唐钢新区流程优化与智能化运行项目,从炼铁到热轧流程时间缩短10%,单线单月降本1898万元,成为钢铁行业全流程智能化运行的标杆案例。

  此外,中国钢研持续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工作,2019年至今已经创建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能耗数据监测-多层级分布式能源智能管控系统应用”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国家级绿色工厂名片。

  十余年来,中国钢研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携手合作伙伴,不断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秉承“聚尖端之力 创多维平台”理念,聚焦科技创新,与全球企业共享中国市场新机遇、新动能。

  • 微信图片_20230308163454.png

    中国钢研致力于研发和推广材料新技术,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新华社 供图

  • 我国首台套超大型热等静压装备HIPEX1850.png

    2024年,中国钢研研制出我国首台套超大型热等静压装备HIPEX1850。 中国钢研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