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本刊综合报道
2025年,中国与欧盟迎来了建交50周年这一里程碑时刻。50年来,中欧在经贸、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不仅惠及双方人民,也令世界受益。通过四个具有标志性的瞬间,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中欧双方开拓出了一条独特的文明对话之路。
瞬间一:中欧班列与西曼斯基的生意
波兰是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重要门户,约有90%的中欧班列过境或抵达该国。从扩建列车货运枢纽的东部边境,到新建铁路物流中心的中部城市……联通万里的“钢铁驼队”为波兰经贸和物流产业发展持续增添动力。
中欧班列关系到沿线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大卫·西曼斯基就是其中之一。西曼斯基家住波兰南部城市琴斯托霍瓦,每天一大早他都会开着自己的厢式小货车到位于华沙市郊的中国商城进货。在一家腰带批发店内,西曼斯基选购了满满两大袋男士腰带。他说:“这些腰带都是真皮的,不仅质量过硬,价格也实惠。”
今年32岁的西曼斯基对中国商城十分熟悉。他的父母在波兰经营着多家商店,西曼斯基从15岁起就随父母到中国商城进货。4年前,西曼斯基自己开始创业,如今已在琴斯托霍瓦拥有两家男装店,中国商城是其店铺的重要货源。
华沙中国商城创立于1994年,现已形成占地40公顷的大型商品和物流中心,驻场经营的多国客商超过1000家。借助中欧班列的高效运输能力,各类优质中国商品由此通过波兰和周边国家的零售商进入欧洲千家万户。不少来自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周边国家的批发商也经常来这里进货。而西曼斯基一家也因此过上了稳定和富裕的生活。
据统计,202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量三分之一以上,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0万列。仅今年前4个月,中欧班列就累计开行6042列,运送货物62.7万标箱,通达欧洲26个国家的229个城市。中国运往欧洲的货物已由初期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逐步扩大到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等5万多种商品。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则从早期的木材、汽车及零配件等拓展到机电产品、医疗器械、机械设备等。
瞬间二:特殊的护鸟队
5月,多瑙河升腾起了阵阵暑气,弥散在匈塞铁路沿线上空。和往常一样,来自中铁电气化局的安质员冯鑫带着徒弟张坤沿着铁路线仔细查看,开始了例行的护鸟巡查。
由中方建设的匈塞铁路是一条连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双线电气化客货共线高速铁路,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该项目2017年11月开工,今年有望全线竣工。届时,塞尔维亚和匈牙利首都之间的运行时间将大幅缩短。
匈塞铁路的部分区段临近小孔沙格公园,这是匈牙利重要的国家公园,周围多为平原和湿地,是野生动物和迁徙鸟类的天堂。中铁电气化局匈塞铁路项目部在建设中不仅注重原貌的保留,也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护鸟队”便应运而生。
作为“护鸟队”的一员,冯鑫将钻研技术的劲头用到了学习当地野生动植物上来,积极参加项目部组织的生态知识培训。此次沿线巡查中,冯鑫他们新发现了一对白肩雕的鸟巢。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会在3公里外另建一个人工巢穴,让它们移居到那里,这样既不影响施工进度,也不影响白肩雕繁衍生息。
建立护鸟队守护生态环境,只是中欧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缩影。正如冯鑫所说:“咱们修的是铁路,但不能修成周围动植物的绝路。我们不光要建一项精品工程,更要建设一条绿色生态的环保之路。”
瞬间三:异国街头的文化体验
在法国波尔多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中国女孩,用手中的小提琴演奏着一首首动人的中国乐曲。她叫毛聆玲,就读于法国波尔多音乐学院。在日常的街头演奏中,她遇到过专业的舞者、歌手、吉他手与她即兴合作,也遇到过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通过手机和爱人分享她的精彩表演,甚至还有一位曾在中国生活过5年的法国母亲因她的乐曲潸然泪下。东西文明的乐章在毛聆玲的一次次街头演出中碰撞交融,并以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个观看演出的人。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法国留学生勒黑波妮则深深沉醉于武汉这座将古老与现代融为一体的“魔法”之城。她在武汉老街菜市场感受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在武汉美术馆学习中国水墨画的悠久历史;同时,她也会通过“游湖北”客户端进行景区预约、购票,并熟练掌握一切生活必备的互联网技能:外卖点餐、网络购物、扫码付款、共享单车、就医预约……身处武汉这个经济繁荣且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她一边体验着年轻人时尚的潮生活,一边感受着底蕴浓厚的传统文化。
毛聆玲与勒黑波妮的留学生涯,正是中欧人文紧密交流的真实写照。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体,中欧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在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硕果累累。特别在教育领域,形式多样的中欧联合培养项目培育出大批更具国际视野的人才,成为民间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
更欣喜的是,中欧人文交流正从单纯的人员往来迈向知识共创的新阶段。例如,今年4月,由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雅典理工大学等8家中国和希腊的文化机构联合打造的“中希数字遗产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雅典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举行。该实验室旨在深化中希两国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合作,探索推动该领域内的创新合作模式,将极大推动两国历史文化的合作与研究。
瞬间四:体验不一样的历史文化
法国,戴高乐机场人头攒动。ATM前,来自中国上海的张女士正在用银联卡提取欧元。此番带女儿来巴黎旅游,由于走得匆忙现金没换够,原本有些担心的张女士,一落地就看到了机场的各种中文标识:“真的没想到!感觉很熟悉!还有银联的logo!……”就在张女士惊讶不已的同时,机场免税店里,结束法国之旅准备回国的小欧也正在感叹,“我打算给朋友在免税店买点伴手礼,这里不仅支持银联卡,还有中文导购。”
而在万里之外的北京,欧洲游客的身影同样随处可见。登上长城,欣赏磅礴壮丽的景色;参观名胜古迹,感受悠久的中华文明;漫步亮马河畔,体验璀璨的灿烂灯火……欧洲游客在这里逛公园、品美食、赏民俗,感受浓浓的中国气息。在天坛,西班牙游客萨尔瓦多一边喝着文创饮品,一边欣赏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我从小就想来中国,了解这里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哲学思想。”萨尔瓦多说,“当然还想品尝中国的美食,饺子和火锅太好吃了。”他表示,在此次旅行中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友好和现代化设施的便利,“突破了过往的认知”。
随着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旅游业强劲复苏,一方面,欧洲游客正在重新发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中国游客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灵活、精致地体验欧洲之旅。签证规定放宽、交通便利性改善以及游客对定制化、有意义的体验日益增加的需求,推动了这种日益增长的双向交流,将跨洲旅游转变为全球参与的活跃驱动力。
四个瞬间,正是中欧人文交流日益紧密的生动写照。从千年前丝绸之路的驼铃,到如今的“一带一路”蓬勃发展的乐章,每一次对视与握手,都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中欧双方正以文明互鉴为镜,照见彼此的过去,也照见共同奔赴的未来。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7-07 本刊综合报道
2025年,中国与欧盟迎来了建交50周年这一里程碑时刻。50年来,中欧在经贸、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不仅惠及双方人民,也令世界受益。通过四个具有标志性的瞬间,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中欧双方开拓出了一条独特的文明对话之路。
瞬间一:中欧班列与西曼斯基的生意
波兰是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重要门户,约有90%的中欧班列过境或抵达该国。从扩建列车货运枢纽的东部边境,到新建铁路物流中心的中部城市……联通万里的“钢铁驼队”为波兰经贸和物流产业发展持续增添动力。
中欧班列关系到沿线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大卫·西曼斯基就是其中之一。西曼斯基家住波兰南部城市琴斯托霍瓦,每天一大早他都会开着自己的厢式小货车到位于华沙市郊的中国商城进货。在一家腰带批发店内,西曼斯基选购了满满两大袋男士腰带。他说:“这些腰带都是真皮的,不仅质量过硬,价格也实惠。”
今年32岁的西曼斯基对中国商城十分熟悉。他的父母在波兰经营着多家商店,西曼斯基从15岁起就随父母到中国商城进货。4年前,西曼斯基自己开始创业,如今已在琴斯托霍瓦拥有两家男装店,中国商城是其店铺的重要货源。
华沙中国商城创立于1994年,现已形成占地40公顷的大型商品和物流中心,驻场经营的多国客商超过1000家。借助中欧班列的高效运输能力,各类优质中国商品由此通过波兰和周边国家的零售商进入欧洲千家万户。不少来自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周边国家的批发商也经常来这里进货。而西曼斯基一家也因此过上了稳定和富裕的生活。
据统计,202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量三分之一以上,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0万列。仅今年前4个月,中欧班列就累计开行6042列,运送货物62.7万标箱,通达欧洲26个国家的229个城市。中国运往欧洲的货物已由初期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逐步扩大到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等5万多种商品。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则从早期的木材、汽车及零配件等拓展到机电产品、医疗器械、机械设备等。
瞬间二:特殊的护鸟队
5月,多瑙河升腾起了阵阵暑气,弥散在匈塞铁路沿线上空。和往常一样,来自中铁电气化局的安质员冯鑫带着徒弟张坤沿着铁路线仔细查看,开始了例行的护鸟巡查。
由中方建设的匈塞铁路是一条连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双线电气化客货共线高速铁路,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该项目2017年11月开工,今年有望全线竣工。届时,塞尔维亚和匈牙利首都之间的运行时间将大幅缩短。
匈塞铁路的部分区段临近小孔沙格公园,这是匈牙利重要的国家公园,周围多为平原和湿地,是野生动物和迁徙鸟类的天堂。中铁电气化局匈塞铁路项目部在建设中不仅注重原貌的保留,也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护鸟队”便应运而生。
作为“护鸟队”的一员,冯鑫将钻研技术的劲头用到了学习当地野生动植物上来,积极参加项目部组织的生态知识培训。此次沿线巡查中,冯鑫他们新发现了一对白肩雕的鸟巢。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会在3公里外另建一个人工巢穴,让它们移居到那里,这样既不影响施工进度,也不影响白肩雕繁衍生息。
建立护鸟队守护生态环境,只是中欧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缩影。正如冯鑫所说:“咱们修的是铁路,但不能修成周围动植物的绝路。我们不光要建一项精品工程,更要建设一条绿色生态的环保之路。”
瞬间三:异国街头的文化体验
在法国波尔多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中国女孩,用手中的小提琴演奏着一首首动人的中国乐曲。她叫毛聆玲,就读于法国波尔多音乐学院。在日常的街头演奏中,她遇到过专业的舞者、歌手、吉他手与她即兴合作,也遇到过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通过手机和爱人分享她的精彩表演,甚至还有一位曾在中国生活过5年的法国母亲因她的乐曲潸然泪下。东西文明的乐章在毛聆玲的一次次街头演出中碰撞交融,并以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个观看演出的人。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法国留学生勒黑波妮则深深沉醉于武汉这座将古老与现代融为一体的“魔法”之城。她在武汉老街菜市场感受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在武汉美术馆学习中国水墨画的悠久历史;同时,她也会通过“游湖北”客户端进行景区预约、购票,并熟练掌握一切生活必备的互联网技能:外卖点餐、网络购物、扫码付款、共享单车、就医预约……身处武汉这个经济繁荣且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她一边体验着年轻人时尚的潮生活,一边感受着底蕴浓厚的传统文化。
毛聆玲与勒黑波妮的留学生涯,正是中欧人文紧密交流的真实写照。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体,中欧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在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硕果累累。特别在教育领域,形式多样的中欧联合培养项目培育出大批更具国际视野的人才,成为民间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
更欣喜的是,中欧人文交流正从单纯的人员往来迈向知识共创的新阶段。例如,今年4月,由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雅典理工大学等8家中国和希腊的文化机构联合打造的“中希数字遗产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雅典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举行。该实验室旨在深化中希两国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合作,探索推动该领域内的创新合作模式,将极大推动两国历史文化的合作与研究。
瞬间四:体验不一样的历史文化
法国,戴高乐机场人头攒动。ATM前,来自中国上海的张女士正在用银联卡提取欧元。此番带女儿来巴黎旅游,由于走得匆忙现金没换够,原本有些担心的张女士,一落地就看到了机场的各种中文标识:“真的没想到!感觉很熟悉!还有银联的logo!……”就在张女士惊讶不已的同时,机场免税店里,结束法国之旅准备回国的小欧也正在感叹,“我打算给朋友在免税店买点伴手礼,这里不仅支持银联卡,还有中文导购。”
而在万里之外的北京,欧洲游客的身影同样随处可见。登上长城,欣赏磅礴壮丽的景色;参观名胜古迹,感受悠久的中华文明;漫步亮马河畔,体验璀璨的灿烂灯火……欧洲游客在这里逛公园、品美食、赏民俗,感受浓浓的中国气息。在天坛,西班牙游客萨尔瓦多一边喝着文创饮品,一边欣赏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我从小就想来中国,了解这里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哲学思想。”萨尔瓦多说,“当然还想品尝中国的美食,饺子和火锅太好吃了。”他表示,在此次旅行中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友好和现代化设施的便利,“突破了过往的认知”。
随着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旅游业强劲复苏,一方面,欧洲游客正在重新发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中国游客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灵活、精致地体验欧洲之旅。签证规定放宽、交通便利性改善以及游客对定制化、有意义的体验日益增加的需求,推动了这种日益增长的双向交流,将跨洲旅游转变为全球参与的活跃驱动力。
四个瞬间,正是中欧人文交流日益紧密的生动写照。从千年前丝绸之路的驼铃,到如今的“一带一路”蓬勃发展的乐章,每一次对视与握手,都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中欧双方正以文明互鉴为镜,照见彼此的过去,也照见共同奔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