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寰球共济 和合共生 —从广交会看“一带一路”建设

2025-07-07      撰文/ 宋琍琍

  • p35.png

    广交会上,不少参展企业在稳固外贸的同时,积极谋求拓展内销市场。 中国专题图库 供图

  • p37.png

    位于广州市琶州的广交会展馆全景。 中国专题图库 供图

< >

  自1957年第一届开幕以来,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平台之一,推动我国对外经贸从产品、技术等要素开放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跃升,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进程。

  历经68年发展,拥有“中国第一展”之称的广交会已超越传统展会功能,成为新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为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就添加强有力的注脚。

  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在国际贸易博弈激烈胶着、全球产供链加速重构背景下,第137届广交会仍以多项指标刷新纪录的“骄人战绩”,彰显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和国际影响力。

  广交会打造全球产供链枢纽。一是助力中国外贸规模扩展与结构升级,出口成交金额从首届8686万美元增至2024年的551.2亿美元,累计出口成交额超1.5万亿美元;采购商从首届的3146人增至2024年的135.7万人(包括线上和线下),2025年(春季)采购商超81.6万人,累计覆盖229个国家和地区,密织全球经贸合作网。参展产品从首届以轻工、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迭代至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领衔,绿色、数字、知识产权等规则同行。二是提升全球产供链韧性,以“线上+线下”模式降低疫情、地缘冲突、贸易争端等负面影响。在特朗普第二任期滥施关税冲击下,本届广交会合作伙伴更加多元,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购商18.8万人,同比增长17.4%,占比64.9%;金砖国家采购商超7.2万人,同比增长24.1%;欧盟采购商5.2万人,同比增长3.4%。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交额占比超六成,成为增长的主体力量。

  广交会铸就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一是推动产业升级,汇聚新产品、新技术、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绿色低碳、智能化产品成为撬动订单和开拓市场的有力支撑,外贸新动能加速转化;智能家居、氢能设备等展品实现品牌溢价,并吸引西门子、特斯拉等头部企业深入合作。二是推动内外需协同联动,强化“全球买、全球卖”双向枢纽功能,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助力国内消费升级;依托中欧班列、“乡村振兴”等提升物流时效和农产品成交额,促进国内区域经济更好融入全球市场。线上平台、直播带货、智能商务等赋能广大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促成交易及品牌拓展。三是传递开放信心,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广交会展示出中国开放的强大意志和实力,以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和可预见性。

  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总规划。和广交会的成功实践一样,应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新时期扎实落地。

  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统筹管理机制,完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完善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完善风险防控内外协同机制,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机制,完善高水平国际传播机制,完善廉洁丝绸之路合作机制,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攻坚制度型开放。一是完善规则对接、引领机制,整合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城市、“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等平台,差异化推进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二是建立标准输出的“双向通道”,依托投资设厂和技术优势等,输出中资企业技术规范、认证标准等,或引进第三方先进规则标准,推动东道国相关领域改革。三是强化制度型开放的“双循环”互嵌,通过深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倒逼国内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落实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强化战略协同与顶层设计,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东部(率先发展)开放合作、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二是推进各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夯实协调发展基础,搭载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长江水道等平台,推动完善立体化交通物流网络建设;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构建梯度化价值链体系,优化跨区域产供链布局,优化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引导东部资本、技术等要素赋能中西部发展;放大中西部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换道布局绿色、医养等产业。

  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一是推动传统领域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促进基础设施“硬联通”提质增效,依托5G、北斗导航等实现陆、海、空及多式联运等运输物流全程可追溯;推广“建设—运营—移交+本地化培训”模式,破解“重建设轻运维”难题。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提高海关通关效率,增强政策协调性和相容性 ;推动本币结算业务,建立货币互换池,提高金融风险对冲能力。二是加速创新驱动和规则引领等新兴领域布局,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创新引领数字治理规则,探索数据确权、定价,破解“数字铁幕”割裂,为全球数据流动治理提供新范式。启动与欧盟碳关税互认谈判,推动碳市场互联;布局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光伏储能全产业链,促进绿色技术、标准输出。加强对塞拉利昂、尼日尔等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援助等,提高药品、卫生团队本地化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网。制定并推动《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框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和合共生”技术伦理标准,掌控人工智能领域规则先发优势。

  宋琍琍: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所副主任

上一页

下一页

寰球共济 和合共生 —从广交会看“一带一路”建设

2025-07-07      撰文/ 宋琍琍

  自1957年第一届开幕以来,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平台之一,推动我国对外经贸从产品、技术等要素开放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跃升,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进程。

  历经68年发展,拥有“中国第一展”之称的广交会已超越传统展会功能,成为新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为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就添加强有力的注脚。

  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在国际贸易博弈激烈胶着、全球产供链加速重构背景下,第137届广交会仍以多项指标刷新纪录的“骄人战绩”,彰显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和国际影响力。

  广交会打造全球产供链枢纽。一是助力中国外贸规模扩展与结构升级,出口成交金额从首届8686万美元增至2024年的551.2亿美元,累计出口成交额超1.5万亿美元;采购商从首届的3146人增至2024年的135.7万人(包括线上和线下),2025年(春季)采购商超81.6万人,累计覆盖229个国家和地区,密织全球经贸合作网。参展产品从首届以轻工、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迭代至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领衔,绿色、数字、知识产权等规则同行。二是提升全球产供链韧性,以“线上+线下”模式降低疫情、地缘冲突、贸易争端等负面影响。在特朗普第二任期滥施关税冲击下,本届广交会合作伙伴更加多元,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购商18.8万人,同比增长17.4%,占比64.9%;金砖国家采购商超7.2万人,同比增长24.1%;欧盟采购商5.2万人,同比增长3.4%。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交额占比超六成,成为增长的主体力量。

  广交会铸就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一是推动产业升级,汇聚新产品、新技术、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绿色低碳、智能化产品成为撬动订单和开拓市场的有力支撑,外贸新动能加速转化;智能家居、氢能设备等展品实现品牌溢价,并吸引西门子、特斯拉等头部企业深入合作。二是推动内外需协同联动,强化“全球买、全球卖”双向枢纽功能,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助力国内消费升级;依托中欧班列、“乡村振兴”等提升物流时效和农产品成交额,促进国内区域经济更好融入全球市场。线上平台、直播带货、智能商务等赋能广大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促成交易及品牌拓展。三是传递开放信心,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广交会展示出中国开放的强大意志和实力,以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和可预见性。

  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总规划。和广交会的成功实践一样,应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新时期扎实落地。

  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统筹管理机制,完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完善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完善风险防控内外协同机制,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机制,完善高水平国际传播机制,完善廉洁丝绸之路合作机制,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攻坚制度型开放。一是完善规则对接、引领机制,整合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城市、“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等平台,差异化推进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二是建立标准输出的“双向通道”,依托投资设厂和技术优势等,输出中资企业技术规范、认证标准等,或引进第三方先进规则标准,推动东道国相关领域改革。三是强化制度型开放的“双循环”互嵌,通过深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倒逼国内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落实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强化战略协同与顶层设计,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东部(率先发展)开放合作、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二是推进各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夯实协调发展基础,搭载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长江水道等平台,推动完善立体化交通物流网络建设;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构建梯度化价值链体系,优化跨区域产供链布局,优化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引导东部资本、技术等要素赋能中西部发展;放大中西部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换道布局绿色、医养等产业。

  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一是推动传统领域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促进基础设施“硬联通”提质增效,依托5G、北斗导航等实现陆、海、空及多式联运等运输物流全程可追溯;推广“建设—运营—移交+本地化培训”模式,破解“重建设轻运维”难题。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提高海关通关效率,增强政策协调性和相容性 ;推动本币结算业务,建立货币互换池,提高金融风险对冲能力。二是加速创新驱动和规则引领等新兴领域布局,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创新引领数字治理规则,探索数据确权、定价,破解“数字铁幕”割裂,为全球数据流动治理提供新范式。启动与欧盟碳关税互认谈判,推动碳市场互联;布局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光伏储能全产业链,促进绿色技术、标准输出。加强对塞拉利昂、尼日尔等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援助等,提高药品、卫生团队本地化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网。制定并推动《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框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和合共生”技术伦理标准,掌控人工智能领域规则先发优势。

  宋琍琍: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所副主任

  • p35.png

    广交会上,不少参展企业在稳固外贸的同时,积极谋求拓展内销市场。 中国专题图库 供图

  • p37.png

    位于广州市琶州的广交会展馆全景。 中国专题图库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