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本刊综合报道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与皮埃尔·居里夫妇的研究中发现了存在于物质当中的“天然放射性”,从而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发展,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成为护航人类健康的新力量。
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与企业积极布局下,我国核医疗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从上游技术端,到中游放射性药物和诊疗设备研发,再到下游临床应用,核医疗全产业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实现自主创新的同时,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理念,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百年前的这项伟大科学发现正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扬光大,绽放新的光芒。
医用同位素自主研发实现突破
核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使核医学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日趋紧密。作为核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和平应用,核医学的最大特点是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它利用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过程来进行功能显像,反映生理和病理变化,对相关疾病进行治疗。
我国核医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我国第一批放射性同位素试制成功。如今,在农业、医疗健康、航天探索、核仪表、辐射加工、无损检测等领域,都可以看到放射性同位素的身影。其中,应用在医学上的放射性同位素被称为“医用同位素”。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国医用同位素的需求量逐年增长。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8种常用医用同位素需求量预计每年以5%至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市场总额达10亿元。然而,医用同位素生产极为复杂,核心技术掌握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手中。长期以来,我国医用同位素依赖进口,价格贵且供应不稳定。
2021年,《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医用同位素产业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我国在关键同位素生产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不断取得历史性跨越:2024年4月20日,碳-14靶件从秦山核电重水堆机组中成功抽出,这是我国首次利用核电商用堆批量生产碳-14同位素,实现了碳-14供应全面国产化;2024年12月26日,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也同步出堆,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了批量化在线辐照生产短半衰期同位素的关键技术,打破了我国关键医用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2024年12月30日,四川海同医用同位素项目正式启用,8条医用同位素生产线完成全部建设工作,投产后,我国将具备医用同位素产品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产能基本满足国内相关医用同位素市场需求,为建立医用同位素自主保障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一系列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放射性药物的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上迈上了新台阶。
目前,医用同位素全球供应主要依赖于加拿大、荷兰、比利时、法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少数几个医用研究堆,多数已超期服役,且面临维护成本高、废物难解、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今年,全球功率最高的溶液型医用同位素堆——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医用同位素试验堆于四川正式开工建设。据了解,这是国内首座医用同位素专用生产堆,2027年建成投产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带动核医疗产业全链条发展。届时,不仅将实现医用同位素“国产替代”,大幅降低部分重症治疗成本,还将为“抢滩”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洞察疾病的“人体照相机”
在核工业总医院(又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PET/CT)正在运转。患者在注射示踪剂约1小时后即可进行检查,全部扫描只需15至20分钟,3个工作日后就能拿到报告。
在北京市通州区的中核粒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演示一台全自主研发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SPECT/CT。这台设备能够对病灶进行精准定量成像,并通过数字化 AI 技术大幅缩短扫描时间或者降低放射性药物剂量,同时还能实时捕捉患者身体轮廓,识别患者体位,从而实现对病变组织生理、病理过程的快速、无损、实时成像。
在核医学成像技术出现以前,很难精确定位隐藏在患者体内的肿瘤块的位置及大小。如今,医生利用核技术“人体照相机”,就能深入到微观世界,洞察多种疾病。核工业总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裴之俊说:“疾病的机制往往是常规影像看不见的。而利用核医学的手段可以在这个机制上进行‘标记’,然后通过PET/CT进行显像。因此,PET/CT能够为对抗癌症提供有效帮助。”
1995年,我国首台PET/CT投入使用,20多年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的剂量越来越小,扫描速度越来越快,成像精度越来越高。随着SPECT、PET和PET/CT等核医疗检测的推广普及,诊断类放射性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具有放射性的特性,来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核工业总医院肿瘤职业病科主任医师刘玉龙介绍,核医学检查通常是无创或微创的,副作用小,检查的准确性较高,接受一次核医学检查的患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与一次CT检查的剂量相当。在实际操作中,专业人员还会采取各种技术和保护措施用以降低辐射的影响。“核医学中使用的每一种放射性核素在临床应用之前,都经过了大量的实验,证实其在体内应用的安全性。一般放射性核素药物的半衰期很短,在短时间内即可从体内代谢清除,不必过度紧张。”
肿瘤治疗中的“核力量”
肿瘤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但在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这个难题也在发生着改变。
在肿瘤治疗中,癌细胞骨转移往往被视为一个严峻的挑战。据统计,每年我国恶性肿瘤新发400余万例,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常见肿瘤骨转移发生率高达15%至70%,这也成为癌症晚期引发患者极大痛苦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氟[18F]化钠注射液就像是针对癌细胞的特殊染色剂,可在骨转移早期精准地识别、定位癌细胞,让混在正常细胞中的癌细胞在骨显像中无处遁形。
近年来,由我国医药企业自主研发的首个癌症骨转移检测新产品氟[18F]化钠注射液获批用于此领域,这种注射液将打破国外产品在骨显像剂市场的垄断地位,显著降低诊疗成本。而一种新的靶向精准放射治疗手段——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BNCT)近年来也取得快速发展,被称为继手术、传统放疗、抗癌药物、免疫治疗之后的“第五疗法”,目前该项技术已开展了临床试治,取得初步成效。硼中子俘获治疗是一种能在细胞水平上精准杀灭肿瘤的靶向放疗技术,也被称作“细胞刀”。由中国医药企业自主设计研发的基于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AB—BNCT)进展顺利,有望于2026年完成研制。
借助核技术,当下的肿瘤治疗展现出显著疗效。其中,“布拉格治疗”作为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的交叉研究成果,提出了开创性的系统性治疗理念。“布拉格治疗”是一项针对晚期难治性肿瘤的创新肿瘤免疫疗法,以“人瘤和谐”为目的,旨在实现晚期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如今,全国有300多家医院采用了这种治疗方法。
这项新模式技术的开创者、核工业总医院肿瘤临床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张力元表示:“没有任何一位患者应该被放弃,积极救治无后续治疗手段的患者,提高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为无法耐受标准治疗的患者提供更多选择,这就是我们开创布拉格治疗的初衷。”张力元说,“我们希望通过布拉格治疗,解决临床肿瘤治疗的痛点和难点,使得这些难治患者的生命得到延长,并且保障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
现代核医疗的发展,不仅为患者实现早诊早治,更丰富了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手段,挽救了无数生命,为患者带来了更高的生活质量。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十二部门印发的《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通知要求,要提前布局开展铜- 64等前景好的医用同位素技术研发。未来,伴随着核医学的发展,相关技术的研发也将使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迈出重要一步,进而提升癌症靶向治疗水平。
向世界分享中国核医疗经验
2024年2月,在全球四大医疗器械展之一的阿拉伯国际医疗设备展上,中国高端医疗影像企业——联影集团携PET/CT、MR、CT等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及医疗AI应用整装亮相,并与沙特专业血液癌症诊疗机构National And Blood癌症中心、排名第二的大型医疗健康集团Al Mana等中东医疗巨头签署了合作协议。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渐走深走实、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企业将中国医疗高科技和核经验带到共建国家,不断推动着“健康丝绸之路”建设。
“十几年前,中国出口医疗器械产品以低值医用耗材和中低端医疗器械为主,不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产品的认知仍停留在低端、低质的层面。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进入到共建国家顶尖的大学、医疗机构,中国企业也在临床科研、人才培训等更多维度与当地开展更深度的合作,人们对中国‘智’造的印象已发生改变。”中国高端医疗影像企业中东东非区业务负责人庞雁说。
据了解,相关中国高端医疗企业的创新产品已在约三分之一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覆盖多个大洲,包括约旦、波兰、塞尔维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在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同辐科技委主任杜进看来,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让很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更倾向于选择和中国开展核应用合作,因为“中国企业真心实意的帮助”和“没有私利的技术推广”让他们感到“更放心”。
2024年11月26日至2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技术合作与核科学应用部长级会议”期间,中国同辐与巴西核与能源研究院签署核技术应用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约定,双方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放射性药物和辐照领域加强合作。这也标志着中国核技术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中国经验”再一次被世界认可。
巴西核与能源研究院院长伊索尔妲·科斯塔表示,作为东西半球两大发展中国家,中巴双方在核技术应用产业领域都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核技术领域的合作具有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巴西核与能源研究院将与中核集团、中国同辐在核医学、辐照应用、技术研发等领域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双方在核技术应用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
得益于在放射性药物和放射源领域的不断深耕,中国同辐与IAEA在核技术及其应用的多个领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重点包括增强核安全、推动核技术的和平利用,以及促进核医学和放射性药物的发展。202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放射性药物及放射源协作中心”正式落地中国同辐。这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法国、俄罗斯、葡萄牙之后建立的第四个,也是亚洲地区首个放射性药物领域的协作中心。
未来,中国核医疗技术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国核医疗产业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将通过技术合作、设备援助、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7-07 本刊综合报道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与皮埃尔·居里夫妇的研究中发现了存在于物质当中的“天然放射性”,从而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发展,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成为护航人类健康的新力量。
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与企业积极布局下,我国核医疗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从上游技术端,到中游放射性药物和诊疗设备研发,再到下游临床应用,核医疗全产业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实现自主创新的同时,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理念,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百年前的这项伟大科学发现正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扬光大,绽放新的光芒。
医用同位素自主研发实现突破
核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使核医学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日趋紧密。作为核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和平应用,核医学的最大特点是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它利用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过程来进行功能显像,反映生理和病理变化,对相关疾病进行治疗。
我国核医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我国第一批放射性同位素试制成功。如今,在农业、医疗健康、航天探索、核仪表、辐射加工、无损检测等领域,都可以看到放射性同位素的身影。其中,应用在医学上的放射性同位素被称为“医用同位素”。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国医用同位素的需求量逐年增长。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8种常用医用同位素需求量预计每年以5%至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市场总额达10亿元。然而,医用同位素生产极为复杂,核心技术掌握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手中。长期以来,我国医用同位素依赖进口,价格贵且供应不稳定。
2021年,《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医用同位素产业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我国在关键同位素生产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不断取得历史性跨越:2024年4月20日,碳-14靶件从秦山核电重水堆机组中成功抽出,这是我国首次利用核电商用堆批量生产碳-14同位素,实现了碳-14供应全面国产化;2024年12月26日,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也同步出堆,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了批量化在线辐照生产短半衰期同位素的关键技术,打破了我国关键医用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2024年12月30日,四川海同医用同位素项目正式启用,8条医用同位素生产线完成全部建设工作,投产后,我国将具备医用同位素产品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产能基本满足国内相关医用同位素市场需求,为建立医用同位素自主保障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一系列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放射性药物的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上迈上了新台阶。
目前,医用同位素全球供应主要依赖于加拿大、荷兰、比利时、法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少数几个医用研究堆,多数已超期服役,且面临维护成本高、废物难解、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今年,全球功率最高的溶液型医用同位素堆——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医用同位素试验堆于四川正式开工建设。据了解,这是国内首座医用同位素专用生产堆,2027年建成投产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带动核医疗产业全链条发展。届时,不仅将实现医用同位素“国产替代”,大幅降低部分重症治疗成本,还将为“抢滩”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洞察疾病的“人体照相机”
在核工业总医院(又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PET/CT)正在运转。患者在注射示踪剂约1小时后即可进行检查,全部扫描只需15至20分钟,3个工作日后就能拿到报告。
在北京市通州区的中核粒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演示一台全自主研发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SPECT/CT。这台设备能够对病灶进行精准定量成像,并通过数字化 AI 技术大幅缩短扫描时间或者降低放射性药物剂量,同时还能实时捕捉患者身体轮廓,识别患者体位,从而实现对病变组织生理、病理过程的快速、无损、实时成像。
在核医学成像技术出现以前,很难精确定位隐藏在患者体内的肿瘤块的位置及大小。如今,医生利用核技术“人体照相机”,就能深入到微观世界,洞察多种疾病。核工业总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裴之俊说:“疾病的机制往往是常规影像看不见的。而利用核医学的手段可以在这个机制上进行‘标记’,然后通过PET/CT进行显像。因此,PET/CT能够为对抗癌症提供有效帮助。”
1995年,我国首台PET/CT投入使用,20多年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的剂量越来越小,扫描速度越来越快,成像精度越来越高。随着SPECT、PET和PET/CT等核医疗检测的推广普及,诊断类放射性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具有放射性的特性,来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核工业总医院肿瘤职业病科主任医师刘玉龙介绍,核医学检查通常是无创或微创的,副作用小,检查的准确性较高,接受一次核医学检查的患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与一次CT检查的剂量相当。在实际操作中,专业人员还会采取各种技术和保护措施用以降低辐射的影响。“核医学中使用的每一种放射性核素在临床应用之前,都经过了大量的实验,证实其在体内应用的安全性。一般放射性核素药物的半衰期很短,在短时间内即可从体内代谢清除,不必过度紧张。”
肿瘤治疗中的“核力量”
肿瘤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但在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这个难题也在发生着改变。
在肿瘤治疗中,癌细胞骨转移往往被视为一个严峻的挑战。据统计,每年我国恶性肿瘤新发400余万例,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常见肿瘤骨转移发生率高达15%至70%,这也成为癌症晚期引发患者极大痛苦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氟[18F]化钠注射液就像是针对癌细胞的特殊染色剂,可在骨转移早期精准地识别、定位癌细胞,让混在正常细胞中的癌细胞在骨显像中无处遁形。
近年来,由我国医药企业自主研发的首个癌症骨转移检测新产品氟[18F]化钠注射液获批用于此领域,这种注射液将打破国外产品在骨显像剂市场的垄断地位,显著降低诊疗成本。而一种新的靶向精准放射治疗手段——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BNCT)近年来也取得快速发展,被称为继手术、传统放疗、抗癌药物、免疫治疗之后的“第五疗法”,目前该项技术已开展了临床试治,取得初步成效。硼中子俘获治疗是一种能在细胞水平上精准杀灭肿瘤的靶向放疗技术,也被称作“细胞刀”。由中国医药企业自主设计研发的基于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AB—BNCT)进展顺利,有望于2026年完成研制。
借助核技术,当下的肿瘤治疗展现出显著疗效。其中,“布拉格治疗”作为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的交叉研究成果,提出了开创性的系统性治疗理念。“布拉格治疗”是一项针对晚期难治性肿瘤的创新肿瘤免疫疗法,以“人瘤和谐”为目的,旨在实现晚期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如今,全国有300多家医院采用了这种治疗方法。
这项新模式技术的开创者、核工业总医院肿瘤临床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张力元表示:“没有任何一位患者应该被放弃,积极救治无后续治疗手段的患者,提高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为无法耐受标准治疗的患者提供更多选择,这就是我们开创布拉格治疗的初衷。”张力元说,“我们希望通过布拉格治疗,解决临床肿瘤治疗的痛点和难点,使得这些难治患者的生命得到延长,并且保障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
现代核医疗的发展,不仅为患者实现早诊早治,更丰富了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手段,挽救了无数生命,为患者带来了更高的生活质量。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十二部门印发的《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通知要求,要提前布局开展铜- 64等前景好的医用同位素技术研发。未来,伴随着核医学的发展,相关技术的研发也将使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迈出重要一步,进而提升癌症靶向治疗水平。
向世界分享中国核医疗经验
2024年2月,在全球四大医疗器械展之一的阿拉伯国际医疗设备展上,中国高端医疗影像企业——联影集团携PET/CT、MR、CT等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及医疗AI应用整装亮相,并与沙特专业血液癌症诊疗机构National And Blood癌症中心、排名第二的大型医疗健康集团Al Mana等中东医疗巨头签署了合作协议。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渐走深走实、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企业将中国医疗高科技和核经验带到共建国家,不断推动着“健康丝绸之路”建设。
“十几年前,中国出口医疗器械产品以低值医用耗材和中低端医疗器械为主,不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产品的认知仍停留在低端、低质的层面。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进入到共建国家顶尖的大学、医疗机构,中国企业也在临床科研、人才培训等更多维度与当地开展更深度的合作,人们对中国‘智’造的印象已发生改变。”中国高端医疗影像企业中东东非区业务负责人庞雁说。
据了解,相关中国高端医疗企业的创新产品已在约三分之一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覆盖多个大洲,包括约旦、波兰、塞尔维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在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同辐科技委主任杜进看来,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让很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更倾向于选择和中国开展核应用合作,因为“中国企业真心实意的帮助”和“没有私利的技术推广”让他们感到“更放心”。
2024年11月26日至2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技术合作与核科学应用部长级会议”期间,中国同辐与巴西核与能源研究院签署核技术应用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约定,双方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放射性药物和辐照领域加强合作。这也标志着中国核技术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中国经验”再一次被世界认可。
巴西核与能源研究院院长伊索尔妲·科斯塔表示,作为东西半球两大发展中国家,中巴双方在核技术应用产业领域都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核技术领域的合作具有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巴西核与能源研究院将与中核集团、中国同辐在核医学、辐照应用、技术研发等领域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双方在核技术应用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
得益于在放射性药物和放射源领域的不断深耕,中国同辐与IAEA在核技术及其应用的多个领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重点包括增强核安全、推动核技术的和平利用,以及促进核医学和放射性药物的发展。202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放射性药物及放射源协作中心”正式落地中国同辐。这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法国、俄罗斯、葡萄牙之后建立的第四个,也是亚洲地区首个放射性药物领域的协作中心。
未来,中国核医疗技术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国核医疗产业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将通过技术合作、设备援助、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享更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