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本刊综合报道
山东菏泽是“中国牡丹之都”,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菏泽市调研,非常关注牡丹产业发展,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近年来,菏泽市坚持市场化、大众化、人文化、国际化、品牌化“五化并举”原则,推动牡丹种植、牡丹加工、牡丹商贸、牡丹文旅深度融合,牡丹产业优势地位不断提升,成为驱动经济转型、传承文化基因、激活城市活力的引擎,“中国牡丹之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曹州牡丹甲天下
滔滔黄河奔流不息,为沿黄地区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滋养了雍容华贵、端庄典雅的牡丹。
据目前可追溯的文字记载,至明代,曹州牡丹栽培已盛。明万历年间,曹州培育出状元红、金玉交辉等许多牡丹名品。当时,菏泽城东北一带,牡丹连阡接陌、万紫千红,花园鳞次栉比。较为著名的牡丹园有赵氏花园、凝香园、国花园等。其中赵氏花园培育出的“赵粉”“赵红”“赵绿”等品种,一直流传栽培至今。
到了清代,曹州牡丹更盛,有了“曹州牡丹甲天下”的说法。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曹州儒学学正苏毓眉所著的《曹南牡丹谱》是曹州牡丹第一个牡丹谱。他在序中写道:“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即古之长安、洛阳恐未过也。”
菏泽牡丹也被称为百姓牡丹,因为它是与花农生计相关的一种经济作物。清朝末年,菏泽的花农就已南下广州卖春节花卉。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曾任菏泽县令的凌寿柏修纂《新修菏泽县志》,其中的《疆域志》记载:“牡丹、芍药多至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迆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土人捆载之,南浮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厚值以归,故每岁辄一往。”
新中国成立后,菏泽牡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新品种不断涌现,牡丹品种、管理技术和专业人才输出到国内各大城市,菏泽逐渐成为我国牡丹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栽培中心之一。
菏泽盛产牡丹,跟当地的气候水土不无关系。牡丹喜欢疏松的沙质土,而菏泽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让牡丹找到了适宜的“家”。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汪曾祺在其《菏泽游记》中提到:“牡丹耐干旱,不能浇‘明水’,而菏泽的春天恰好少雨;牡丹喜碱性沙土,菏泽的土正是这种土;菏泽的水咸涩,绿茶泡了一会儿就成了铁观音那样的褐红色,这样的水却偏宜浇灌牡丹。”每年谷雨前后,“冠世墨玉”黑紫如缎,“昆山夜光”夜放如雪……菏泽牡丹的根,深扎在黄河故道的沙土中,更融入菏泽人代代相传的血脉里。
牡丹的“花样革命”
菏泽牡丹品类繁盛,历来以花大、型美、色艳著称。目前菏泽培育牡丹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的80%,观赏牡丹面积达5万亩。每年4月,曹州牡丹园、中国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等10多个牡丹观赏园的牡丹次第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游玩。
近年来,通过反季节催花技术,菏泽催花牡丹品牌也越来越响亮。2025年春节期间,菏泽约有60万盆催花牡丹销往全国各地,每盆牡丹售价从100多元到300多元不等,累计销售额过1亿元。这让人们在冬日里也能欣赏到牡丹的雍容多姿。
菏泽是牡丹产业的先行者,通过实施“牡丹+”工程,菏泽从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不断深耕细作,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挖掘牡丹价值,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牡丹的根皮为中药材‘丹皮’,是六味地黄丸等药品的重要成分之一。通过冷榨技术提取的牡丹籽油,富含α-亚麻酸和多种活性成分,被应用于食用油和化妆品中……”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靖昊介绍道。
近年来,尧舜牡丹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了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先后开发出9大类160余款单品,拥有行业领先科技成果10项和专利技术40项,参与起草了牡丹籽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尧舜牡丹是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科技与市场的双重推动,菏泽将深加工的触角延伸至牡丹的每一寸肌理——花瓣被制成花露和花茶,花蕊被加工成茶饮,牡丹籽粕被制成饲料,根皮入药提炼丹皮酚,连枝条和叶子也变身为香熏原料。
科技创新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据菏泽市牡丹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菏泽市牡丹区依托牡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引进院士工作站、牡丹研究院等科技研发平台26个,已完成科研成果80余项。
菏泽通过全面开发牡丹价值,实现了从一朵花到整个牡丹产业链的美丽蝶变。截至目前,菏泽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达到120余家,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和牡丹生物医药类产品260余种,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就业50万人,2024年实现总产值130亿元。
在文化创新方面,菏泽实施文化品牌塑成工程,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挖牡丹IP。牡丹剪纸、牡丹刻瓷、牡丹丝绸、牡丹汉服等文创衍生品走俏市场,工笔牡丹画畅销国内外。牡丹文创丰富了菏泽牡丹产业内容,拉长了产业链条,让牡丹产品真正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
以花为媒,菏泽也在通过“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持续丰富文旅业态。2024年,电视剧《国色芳华》拍摄期间,菏泽市为该剧拍摄免费提供了2570株牡丹和芍药。今年1月,随着《国色芳华》的热播,菏泽牡丹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网络热搜,牡丹文创、催花牡丹火爆出圈、供不应求,作为剧中“琼台玉露”牡丹原型,在菏泽培育的牡丹品种“绿幕隐玉”更是一花难求。“看国色芳华 游花样菏泽”点燃了“跟着影视去旅行”的菏泽体验,“牡丹之都 花样菏泽”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菏泽冠宇牡丹园、百花园等景区与电视剧《国色芳华》剧组达成了官方IP授权合作,复原了剧目中的“花满筑”等场景,在2025世界牡丹大会和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期间开放,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影视体验。
走向世界的中国牡丹
牡丹雍容华贵,象征幸福美好的盛世气象和高风亮节的君子品格,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早在唐代,牡丹便随中日文化交流传入日本,被称为“唐狮子”。此后,牡丹文化沿丝绸之路传播至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荷兰画家梵高在《牡丹花瓶》中以鲜明色彩展现牡丹的生命力,美国作家赛珍珠以牡丹为意象创作小说《牡丹》,日本画家加山又造则用独特笔触描绘牡丹的华贵风姿。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菏泽牡丹便出口海外。近年来,为深入挖掘牡丹“美美与共”价值理念,积极打造更具亲和力的对外传播文化符号,菏泽发起“牡丹出海”计划。每年举办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先后在荷兰、日本、韩国设立牡丹节海外分会场,邀请国内外政要、知名学者、资深记者等齐聚菏泽,围绕推动形成“国花牡丹”共识、数字技术赋能菏泽牡丹文化国际传播等议题,交流思想、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牡丹智慧和力量。
为助力牡丹更好走向世界,菏泽还启动了“牡丹文化海外传播站”项目,依托牡丹开展人文交流和国际合作,搭建全球牡丹传播网络。2024年,在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中国与罗马尼亚建交75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菏泽市推动“牡丹文化海外传播站”相继在马六甲郑和文化馆、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挂牌,让牡丹之美惊艳世界,牡丹之谊遍及全球。
为了让海外友人零距离感受牡丹的雍容华贵,菏泽依托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生产、繁育、出口基地等优势,长期致力于海外牡丹园建设。菏泽牡丹在2005年入驻韩国金浦市,2017年落户日本岐阜市。2024年9月,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机场牡丹园建成,500株菏泽牡丹漂洋过海,在异域绽放;10月,“美美与共 文明互鉴”纪念中保建交75周年牡丹园揭牌仪式在保加利亚举行,700株菏泽牡丹成功移栽至索菲亚、普罗夫迪夫,成为两国友好交流的生动写照。
此外,菏泽还面向全球举办“花开盛世”牡丹系列奖评选活动,用中国工笔画的形式共绘5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花之美,打开了世界人民了解牡丹、了解中国的“牡丹之窗”,也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汇聚曹州、共赏牡丹。
九曲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润泽着美丽富饶的齐鲁大地,浇灌出灿若蒸霞的菏泽牡丹。从黄河之畔到世界舞台,从花开菏泽到香飘五洲,菏泽以一朵花撬动文化与经济的共振,不仅让国色天香成为世界语言,更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中,书写着新时代的“牡丹故事”。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7-07 本刊综合报道
山东菏泽是“中国牡丹之都”,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菏泽市调研,非常关注牡丹产业发展,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近年来,菏泽市坚持市场化、大众化、人文化、国际化、品牌化“五化并举”原则,推动牡丹种植、牡丹加工、牡丹商贸、牡丹文旅深度融合,牡丹产业优势地位不断提升,成为驱动经济转型、传承文化基因、激活城市活力的引擎,“中国牡丹之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曹州牡丹甲天下
滔滔黄河奔流不息,为沿黄地区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滋养了雍容华贵、端庄典雅的牡丹。
据目前可追溯的文字记载,至明代,曹州牡丹栽培已盛。明万历年间,曹州培育出状元红、金玉交辉等许多牡丹名品。当时,菏泽城东北一带,牡丹连阡接陌、万紫千红,花园鳞次栉比。较为著名的牡丹园有赵氏花园、凝香园、国花园等。其中赵氏花园培育出的“赵粉”“赵红”“赵绿”等品种,一直流传栽培至今。
到了清代,曹州牡丹更盛,有了“曹州牡丹甲天下”的说法。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曹州儒学学正苏毓眉所著的《曹南牡丹谱》是曹州牡丹第一个牡丹谱。他在序中写道:“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即古之长安、洛阳恐未过也。”
菏泽牡丹也被称为百姓牡丹,因为它是与花农生计相关的一种经济作物。清朝末年,菏泽的花农就已南下广州卖春节花卉。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曾任菏泽县令的凌寿柏修纂《新修菏泽县志》,其中的《疆域志》记载:“牡丹、芍药多至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迆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土人捆载之,南浮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厚值以归,故每岁辄一往。”
新中国成立后,菏泽牡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新品种不断涌现,牡丹品种、管理技术和专业人才输出到国内各大城市,菏泽逐渐成为我国牡丹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栽培中心之一。
菏泽盛产牡丹,跟当地的气候水土不无关系。牡丹喜欢疏松的沙质土,而菏泽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让牡丹找到了适宜的“家”。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汪曾祺在其《菏泽游记》中提到:“牡丹耐干旱,不能浇‘明水’,而菏泽的春天恰好少雨;牡丹喜碱性沙土,菏泽的土正是这种土;菏泽的水咸涩,绿茶泡了一会儿就成了铁观音那样的褐红色,这样的水却偏宜浇灌牡丹。”每年谷雨前后,“冠世墨玉”黑紫如缎,“昆山夜光”夜放如雪……菏泽牡丹的根,深扎在黄河故道的沙土中,更融入菏泽人代代相传的血脉里。
牡丹的“花样革命”
菏泽牡丹品类繁盛,历来以花大、型美、色艳著称。目前菏泽培育牡丹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的80%,观赏牡丹面积达5万亩。每年4月,曹州牡丹园、中国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等10多个牡丹观赏园的牡丹次第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游玩。
近年来,通过反季节催花技术,菏泽催花牡丹品牌也越来越响亮。2025年春节期间,菏泽约有60万盆催花牡丹销往全国各地,每盆牡丹售价从100多元到300多元不等,累计销售额过1亿元。这让人们在冬日里也能欣赏到牡丹的雍容多姿。
菏泽是牡丹产业的先行者,通过实施“牡丹+”工程,菏泽从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不断深耕细作,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挖掘牡丹价值,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牡丹的根皮为中药材‘丹皮’,是六味地黄丸等药品的重要成分之一。通过冷榨技术提取的牡丹籽油,富含α-亚麻酸和多种活性成分,被应用于食用油和化妆品中……”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靖昊介绍道。
近年来,尧舜牡丹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了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先后开发出9大类160余款单品,拥有行业领先科技成果10项和专利技术40项,参与起草了牡丹籽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尧舜牡丹是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科技与市场的双重推动,菏泽将深加工的触角延伸至牡丹的每一寸肌理——花瓣被制成花露和花茶,花蕊被加工成茶饮,牡丹籽粕被制成饲料,根皮入药提炼丹皮酚,连枝条和叶子也变身为香熏原料。
科技创新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据菏泽市牡丹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菏泽市牡丹区依托牡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引进院士工作站、牡丹研究院等科技研发平台26个,已完成科研成果80余项。
菏泽通过全面开发牡丹价值,实现了从一朵花到整个牡丹产业链的美丽蝶变。截至目前,菏泽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达到120余家,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和牡丹生物医药类产品260余种,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就业50万人,2024年实现总产值130亿元。
在文化创新方面,菏泽实施文化品牌塑成工程,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挖牡丹IP。牡丹剪纸、牡丹刻瓷、牡丹丝绸、牡丹汉服等文创衍生品走俏市场,工笔牡丹画畅销国内外。牡丹文创丰富了菏泽牡丹产业内容,拉长了产业链条,让牡丹产品真正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
以花为媒,菏泽也在通过“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持续丰富文旅业态。2024年,电视剧《国色芳华》拍摄期间,菏泽市为该剧拍摄免费提供了2570株牡丹和芍药。今年1月,随着《国色芳华》的热播,菏泽牡丹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网络热搜,牡丹文创、催花牡丹火爆出圈、供不应求,作为剧中“琼台玉露”牡丹原型,在菏泽培育的牡丹品种“绿幕隐玉”更是一花难求。“看国色芳华 游花样菏泽”点燃了“跟着影视去旅行”的菏泽体验,“牡丹之都 花样菏泽”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菏泽冠宇牡丹园、百花园等景区与电视剧《国色芳华》剧组达成了官方IP授权合作,复原了剧目中的“花满筑”等场景,在2025世界牡丹大会和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期间开放,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影视体验。
走向世界的中国牡丹
牡丹雍容华贵,象征幸福美好的盛世气象和高风亮节的君子品格,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早在唐代,牡丹便随中日文化交流传入日本,被称为“唐狮子”。此后,牡丹文化沿丝绸之路传播至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荷兰画家梵高在《牡丹花瓶》中以鲜明色彩展现牡丹的生命力,美国作家赛珍珠以牡丹为意象创作小说《牡丹》,日本画家加山又造则用独特笔触描绘牡丹的华贵风姿。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菏泽牡丹便出口海外。近年来,为深入挖掘牡丹“美美与共”价值理念,积极打造更具亲和力的对外传播文化符号,菏泽发起“牡丹出海”计划。每年举办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先后在荷兰、日本、韩国设立牡丹节海外分会场,邀请国内外政要、知名学者、资深记者等齐聚菏泽,围绕推动形成“国花牡丹”共识、数字技术赋能菏泽牡丹文化国际传播等议题,交流思想、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牡丹智慧和力量。
为助力牡丹更好走向世界,菏泽还启动了“牡丹文化海外传播站”项目,依托牡丹开展人文交流和国际合作,搭建全球牡丹传播网络。2024年,在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中国与罗马尼亚建交75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菏泽市推动“牡丹文化海外传播站”相继在马六甲郑和文化馆、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挂牌,让牡丹之美惊艳世界,牡丹之谊遍及全球。
为了让海外友人零距离感受牡丹的雍容华贵,菏泽依托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生产、繁育、出口基地等优势,长期致力于海外牡丹园建设。菏泽牡丹在2005年入驻韩国金浦市,2017年落户日本岐阜市。2024年9月,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机场牡丹园建成,500株菏泽牡丹漂洋过海,在异域绽放;10月,“美美与共 文明互鉴”纪念中保建交75周年牡丹园揭牌仪式在保加利亚举行,700株菏泽牡丹成功移栽至索菲亚、普罗夫迪夫,成为两国友好交流的生动写照。
此外,菏泽还面向全球举办“花开盛世”牡丹系列奖评选活动,用中国工笔画的形式共绘5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花之美,打开了世界人民了解牡丹、了解中国的“牡丹之窗”,也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汇聚曹州、共赏牡丹。
九曲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润泽着美丽富饶的齐鲁大地,浇灌出灿若蒸霞的菏泽牡丹。从黄河之畔到世界舞台,从花开菏泽到香飘五洲,菏泽以一朵花撬动文化与经济的共振,不仅让国色天香成为世界语言,更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中,书写着新时代的“牡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