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撰文/许涛
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均得益于冷战结束后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世界为市场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的全球性流动,给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充分机遇和更多可能性。同时,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也快速发展。202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年之际,双边贸易额增长100多倍,达到702亿美元;2023年达到8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02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948亿美元。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经贸合作却能够持续增长,得益于共同奉行的多边主义关系准则以及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
打造联通网络 抵制脱钩断链
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身处全球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地区。中亚各国均为内陆国家,与世界各大经济中心之间的地缘障碍是其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历史上,中亚地区对外联通往往被动依托于某一强大权力中心,如希腊—马其顿、波斯帝国、匈奴汗国、阿拉伯帝国、蒙古汗国等。上世纪末苏联的解体结束了中亚诸民族借助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与世界对话的历史。对于当时初获主权的中亚各国而言,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尽快自主重构起自身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吉尔吉斯斯坦首任总统阿卡耶夫曾与外国记者有过这样一番对话——“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如何克服经济发展的地缘困境?”阿卡耶夫略作沉吟后如此回答,“其实我们的国家紧靠着大海,这个大海就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中亚三国,与我国相邻的边境线长达2800多公里。冷战结束后,中国主动与中亚各国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推动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让漫长的边境线成为传承友谊的纽带。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开放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都拉塔五个陆路口岸(其中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为铁路、公路、能源管道“三栖口岸”),另有木札尔特、阿黑土别克两个口岸正在建设中,同时正在推动巴克图口岸升级为铁路口岸。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除开通有吐尔尕特口岸、伊尔克什坦口岸、卡拉苏口岸外,2024年经国务院批准又开通了别迭里口岸。此外,中吉乌铁路项目也于去年正式启动。我国与塔吉克斯坦之间则开通了卡拉苏口岸。尽管受复杂地势限制,这些陆路口岸的运输方式、通过能力、管理水平各不相同,但作为中亚国家独立后新开辟的对外交通门户,其关键作用是使中亚各国不会再回落到完全闭塞的世界一隅。
在独立建国初期,中亚各国为了快速摆脱因原苏联国家经济联系断裂带来的困难,纷纷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推出“资源富国”经济战略。而不论是打以油气为主的能源牌,还是打以矿产为主的原料牌,建立通畅的运输线都是中亚各国实现资源价值的前提条件。200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同启动了从阿特劳经阿克纠宾到中哈边界阿拉山口的原油管道工程,到2009年全线贯通,这条管道全长2798公里,成为中国第一条跨国能源大动脉。2007年开始启动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由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从霍尔果斯入境,与中国西气东输二、三线管道相连,全长1833公里,设计输气能力为每年600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这些战略性能源运输线不仅成为实现互利共赢的标志性工程,而且在经济全球化出现动荡和回潮时发挥了保障各国基本利益的支点作用。
共建维护国计民生协作平台
中亚国家独立后,经历了艰难的国民经济体系重建时期。经过多次尝试和反复调整,各国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地缘特点找到了适合于本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在本世纪初全球化的强劲带动下,中亚地区以资源经济为基础的产业能力跻身国际市场,占据了供应链较低端的环节。中亚地区的能源、矿产吸引了部分国际资本的进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基本形成了国内、国际经济的良性循环。然而,中亚各国对苏联解体导致的产业链、供应链碎片化的修复工作仍在进行,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全完善任重道远。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流行期间,中亚各国经济均遭受较严重的冲击。当逆全球化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受限时,中亚国家外资流入增速从2020年的9.2%降至2024年的3.8%。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能源价格波动,中亚国家油气出口收入稳定性受损。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能源交易成本提高,近5年约增加了4、5亿美元。加之国际能源市场需求收缩,直接冲击中亚各国财政收支平衡。经济形势恶化导致各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剧,受内外宗教极端主义影响,各种不稳定因素被激活。非法毒品贸易、跨国有组织犯罪、外国NGO活动等也加剧了社会动荡。
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时提出了四点主张: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的中亚;世界需要一个繁荣的中亚;世界需要一个和谐的中亚;世界需要一个联通的中亚。在这一宏大愿景的引领下,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合作一直把解决国计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并致力于帮助中亚各国缩小与国际市场的技术差距,实现本国及地区产业链重构。
近年来,中亚各国政府均将民生建设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向这一方向倾斜,既体现了同为东方民族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也增强了应对逆全球化影响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
2018年8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油国际中亚公司奇姆肯特炼油厂二期改造工程投料试车顺利完成,彻底改变了哈萨克斯坦作为产油国却要大量进口成品油的状况;在中资企业及中塔合资企业的推动下,塔吉克斯坦水泥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不仅满足了国内、地区内的建材市场需求,而且向邻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出口;针对中亚地区干旱半干旱农业环境特点,2019年挂牌的陕西杨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立足良种培育、节水灌溉、畜牧兽医、病虫害防治、盐碱地治理开发、食品加工等优势学科领域,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建成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探索出了“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市场导向”的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为保障中亚各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中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建成的年产量30万吨的油脂加工厂,辐射订单农业种植基地3万公顷,既解决当地粮食滞销问题,又向中国返销高品质粮油产品;新疆跨境农业平台推动中亚特色农产品进口,2024年实现车厘子、蜂蜜等生鲜产品快速通关,覆盖全部陆地口岸。
在减贫领域,中国与中亚国家积极开展合作。一是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接,签署政府间减贫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工作组,设立政策研究机构,开展人员交流,跟踪试点项目等。二是将中国减贫经验本土化,中国“贫困户帮扶花名册”机制被一些中亚国家政府借鉴,为低收入家庭建档立卡,并由政府鼓励和资助高校毕业生赴贫困地区任志愿者服务三年。三是推广新技术赋能项目扶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吉尔吉斯斯坦建设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针对当地干旱气候研发节水型苹果种植技术,显著提升产量与果农收入。
相互助力实现社会发展转型
在告别苏联计划经济体系33年后的今天,中亚各国正经历深刻的社会发展转型。转型不仅意味着原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更迫在眉睫的是解决依赖资源型经济带来的严峻后果——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日益严重的区域性环境赤字问题。
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互利合作步伐的加快,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加强交流与协作的共同需求不断上升。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成果清单中,有关发展转型的合作共识和倡议占相当部分。如“拓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领域合作”“发起中国—中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深化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实施绿色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加快数字和绿色基础设施联通”“挖掘中国—中亚电子商务合作对话机制潜力”“研究建立绿色投资重点项目数据库的可能性”等。在中国与中亚国家政府间合作协议的推动下,节能环保、绿色农业、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正在成为新亮点。
中国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工艺和技术在全球居领先地位,装机容量在全球占比超过50%。近些年,已有大批中资企业在中亚地区成功投建新能源项目,仅在哈萨克斯坦就有阿拉木图光伏电站、阿克莫拉州风电站、扎纳塔斯风电场、图尔古孙水电站等清洁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超过1000兆瓦。中资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承包的撒马尔罕220兆瓦交流光伏项目,将满足本地26.4万户家庭的供电需求。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中标2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正在争取实现风力发电机在当地制造。西北农林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推广节水灌溉和智能水肥一体自动化灌溉项目,不仅结束了陈旧的大水漫灌方式,而且棉花产量较传统模式产量提高了50%、节水50%、减少成本40%。202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天业集团、石河子大学等在乌兹别克斯坦启动了“中—乌干旱区绿洲节水灌溉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截至2024年在乌推广农田滴灌面积达2000公顷,灌溉效率提高了40%以上,单位产量提升了20%至40%,并培养出大批当地科技人员。依托经贸合作,中方正凭借科技与产业优势,助推中亚各国经济社会转型,系统性激发全区域发展活力。
2025年6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市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的主旨发言中提出以“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为基本内容的中国—中亚精神。峰会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发表了《阿斯塔纳宣言》,还公布了110项峰会成果清单。时隔两年,中国—中亚峰会框架下的务实合作布局已经初步展开,本届峰会在对两年来合作经验总结的前提下达成的一系列重要机制性成果,将成为继续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法律基础和政策保障。
许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亚室研究室主任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9-05 撰文/许涛
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均得益于冷战结束后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世界为市场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的全球性流动,给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充分机遇和更多可能性。同时,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也快速发展。202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年之际,双边贸易额增长100多倍,达到702亿美元;2023年达到8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02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948亿美元。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经贸合作却能够持续增长,得益于共同奉行的多边主义关系准则以及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
打造联通网络 抵制脱钩断链
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身处全球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地区。中亚各国均为内陆国家,与世界各大经济中心之间的地缘障碍是其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历史上,中亚地区对外联通往往被动依托于某一强大权力中心,如希腊—马其顿、波斯帝国、匈奴汗国、阿拉伯帝国、蒙古汗国等。上世纪末苏联的解体结束了中亚诸民族借助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与世界对话的历史。对于当时初获主权的中亚各国而言,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尽快自主重构起自身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吉尔吉斯斯坦首任总统阿卡耶夫曾与外国记者有过这样一番对话——“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如何克服经济发展的地缘困境?”阿卡耶夫略作沉吟后如此回答,“其实我们的国家紧靠着大海,这个大海就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中亚三国,与我国相邻的边境线长达2800多公里。冷战结束后,中国主动与中亚各国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推动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让漫长的边境线成为传承友谊的纽带。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开放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都拉塔五个陆路口岸(其中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为铁路、公路、能源管道“三栖口岸”),另有木札尔特、阿黑土别克两个口岸正在建设中,同时正在推动巴克图口岸升级为铁路口岸。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除开通有吐尔尕特口岸、伊尔克什坦口岸、卡拉苏口岸外,2024年经国务院批准又开通了别迭里口岸。此外,中吉乌铁路项目也于去年正式启动。我国与塔吉克斯坦之间则开通了卡拉苏口岸。尽管受复杂地势限制,这些陆路口岸的运输方式、通过能力、管理水平各不相同,但作为中亚国家独立后新开辟的对外交通门户,其关键作用是使中亚各国不会再回落到完全闭塞的世界一隅。
在独立建国初期,中亚各国为了快速摆脱因原苏联国家经济联系断裂带来的困难,纷纷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推出“资源富国”经济战略。而不论是打以油气为主的能源牌,还是打以矿产为主的原料牌,建立通畅的运输线都是中亚各国实现资源价值的前提条件。200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同启动了从阿特劳经阿克纠宾到中哈边界阿拉山口的原油管道工程,到2009年全线贯通,这条管道全长2798公里,成为中国第一条跨国能源大动脉。2007年开始启动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由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从霍尔果斯入境,与中国西气东输二、三线管道相连,全长1833公里,设计输气能力为每年600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这些战略性能源运输线不仅成为实现互利共赢的标志性工程,而且在经济全球化出现动荡和回潮时发挥了保障各国基本利益的支点作用。
共建维护国计民生协作平台
中亚国家独立后,经历了艰难的国民经济体系重建时期。经过多次尝试和反复调整,各国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地缘特点找到了适合于本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在本世纪初全球化的强劲带动下,中亚地区以资源经济为基础的产业能力跻身国际市场,占据了供应链较低端的环节。中亚地区的能源、矿产吸引了部分国际资本的进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基本形成了国内、国际经济的良性循环。然而,中亚各国对苏联解体导致的产业链、供应链碎片化的修复工作仍在进行,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全完善任重道远。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流行期间,中亚各国经济均遭受较严重的冲击。当逆全球化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受限时,中亚国家外资流入增速从2020年的9.2%降至2024年的3.8%。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能源价格波动,中亚国家油气出口收入稳定性受损。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能源交易成本提高,近5年约增加了4、5亿美元。加之国际能源市场需求收缩,直接冲击中亚各国财政收支平衡。经济形势恶化导致各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剧,受内外宗教极端主义影响,各种不稳定因素被激活。非法毒品贸易、跨国有组织犯罪、外国NGO活动等也加剧了社会动荡。
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时提出了四点主张: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的中亚;世界需要一个繁荣的中亚;世界需要一个和谐的中亚;世界需要一个联通的中亚。在这一宏大愿景的引领下,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合作一直把解决国计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并致力于帮助中亚各国缩小与国际市场的技术差距,实现本国及地区产业链重构。
近年来,中亚各国政府均将民生建设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向这一方向倾斜,既体现了同为东方民族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也增强了应对逆全球化影响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
2018年8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油国际中亚公司奇姆肯特炼油厂二期改造工程投料试车顺利完成,彻底改变了哈萨克斯坦作为产油国却要大量进口成品油的状况;在中资企业及中塔合资企业的推动下,塔吉克斯坦水泥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不仅满足了国内、地区内的建材市场需求,而且向邻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出口;针对中亚地区干旱半干旱农业环境特点,2019年挂牌的陕西杨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立足良种培育、节水灌溉、畜牧兽医、病虫害防治、盐碱地治理开发、食品加工等优势学科领域,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建成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探索出了“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市场导向”的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为保障中亚各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中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建成的年产量30万吨的油脂加工厂,辐射订单农业种植基地3万公顷,既解决当地粮食滞销问题,又向中国返销高品质粮油产品;新疆跨境农业平台推动中亚特色农产品进口,2024年实现车厘子、蜂蜜等生鲜产品快速通关,覆盖全部陆地口岸。
在减贫领域,中国与中亚国家积极开展合作。一是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接,签署政府间减贫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工作组,设立政策研究机构,开展人员交流,跟踪试点项目等。二是将中国减贫经验本土化,中国“贫困户帮扶花名册”机制被一些中亚国家政府借鉴,为低收入家庭建档立卡,并由政府鼓励和资助高校毕业生赴贫困地区任志愿者服务三年。三是推广新技术赋能项目扶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吉尔吉斯斯坦建设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针对当地干旱气候研发节水型苹果种植技术,显著提升产量与果农收入。
相互助力实现社会发展转型
在告别苏联计划经济体系33年后的今天,中亚各国正经历深刻的社会发展转型。转型不仅意味着原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更迫在眉睫的是解决依赖资源型经济带来的严峻后果——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日益严重的区域性环境赤字问题。
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互利合作步伐的加快,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加强交流与协作的共同需求不断上升。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成果清单中,有关发展转型的合作共识和倡议占相当部分。如“拓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领域合作”“发起中国—中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深化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实施绿色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加快数字和绿色基础设施联通”“挖掘中国—中亚电子商务合作对话机制潜力”“研究建立绿色投资重点项目数据库的可能性”等。在中国与中亚国家政府间合作协议的推动下,节能环保、绿色农业、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正在成为新亮点。
中国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工艺和技术在全球居领先地位,装机容量在全球占比超过50%。近些年,已有大批中资企业在中亚地区成功投建新能源项目,仅在哈萨克斯坦就有阿拉木图光伏电站、阿克莫拉州风电站、扎纳塔斯风电场、图尔古孙水电站等清洁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超过1000兆瓦。中资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承包的撒马尔罕220兆瓦交流光伏项目,将满足本地26.4万户家庭的供电需求。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中标2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正在争取实现风力发电机在当地制造。西北农林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推广节水灌溉和智能水肥一体自动化灌溉项目,不仅结束了陈旧的大水漫灌方式,而且棉花产量较传统模式产量提高了50%、节水50%、减少成本40%。202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天业集团、石河子大学等在乌兹别克斯坦启动了“中—乌干旱区绿洲节水灌溉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截至2024年在乌推广农田滴灌面积达2000公顷,灌溉效率提高了40%以上,单位产量提升了20%至40%,并培养出大批当地科技人员。依托经贸合作,中方正凭借科技与产业优势,助推中亚各国经济社会转型,系统性激发全区域发展活力。
2025年6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市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的主旨发言中提出以“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为基本内容的中国—中亚精神。峰会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发表了《阿斯塔纳宣言》,还公布了110项峰会成果清单。时隔两年,中国—中亚峰会框架下的务实合作布局已经初步展开,本届峰会在对两年来合作经验总结的前提下达成的一系列重要机制性成果,将成为继续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法律基础和政策保障。
许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亚室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