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56810557716.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国相交 民相亲 心相通 —中国—中亚织密人文合作之网

2025-09-05      撰文/王聪

  • 10-吉尔吉鲁班工坊-浙江水利水电学院.png

    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揭牌仪式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供图

  •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三秦楷模”.png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 西北大学 供图

< >

  今年6月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中方支持深化中国中亚地方合作,以友城交往为桥梁,以人文交流为抓手,共同打造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从毗邻地区到更广区域的‘心联通’格局。” 

  中国与中亚国家都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古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中亚国家紧密相连,人文交往和贸易往来源远流长。如今,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更趋密切。

  从“孔子学院”到“鲁班工坊”

  教育领域合作是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1999年以来,中国先后同中亚五国签署教育合作协议,规定教育领域合作总体原则,为双方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孔子学院”和“鲁班工坊”就是其中两张最耀眼的名片。“至圣先师”孔子和“工匠师祖”鲁班这两位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名人,为中国与中亚当代人文交往赋予了新的内涵。

  中亚是与孔子学院“结缘”最早的地区。2004年,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诞生。目前,中亚地区共有13所孔子学院,其中哈萨克斯坦5所,吉尔吉斯斯坦4所,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各2所。二十多年来,中亚各国孔子学院为当地大中小学累计开设各类课程1.7万多班次,累计培训学员超过30万人次,超过13.4万人次考生参加HSK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鲁班工坊也是中外教育合作的重要项目。目前,中亚地区共有4家鲁班工坊:2022年11月,中亚地区首家鲁班工坊——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投入使用,它由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与塔技术大学合建,以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作为共建专业;2023年12月,天津职业大学和东哈萨克斯坦技术大学共建的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建成运行,汽车相关专业成为这家鲁班工坊的办学重点;2024年9月,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与乌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共同建立的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正式揭牌,设有现代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两个专业;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鲁班工坊是中亚地区最“年轻”的鲁班工坊,于2024年10月揭牌,由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与吉国立技术大学等联合建设,投入运行半年多来,已有4000多名学生在这里接受了技术培训。

  交流合作形式多样

  除了教育领域,中国与中亚在旅游、考古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跨境旅游显著升温。自2023年11月中哈互免签证政策生效后,霍尔果斯口岸一年出入境旅客达132万人次,同比增长123%,中国成为哈第二大客源国。仅2024年“哈萨克斯坦旅游年”期间,就吸引了65.5万中国游客。今年6月1日中乌互免签证实施后,首日航班量激增,端午假期乌鲁木齐口岸出入境人数同比暴涨98%。此外,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的开通,串联起丝路遗产与文化体验,成为文明对话新纽带。

  联合考古和文物修复是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合作的又一亮点。自2012年起,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家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费尔干纳盆地进行系统性的田野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最著名的案例当属中方参与修复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2013年,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向中国提出援助申请,希望中方协助修复希瓦古城,得到中方积极回应,中方主要负责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修复工作。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繁忙的国事访问行程中专门抽出时间,会见了在乌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叮嘱他们“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2019年,修复项目竣工并通过乌方验收,乌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对中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乌前夕,在当地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特别提及“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

  2014年,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对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申遗,是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互动的典范。由三国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世界遗产,在本次大会上获得了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联合申报的方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表示,联合申遗成功意义重大,将促进全球各文明间的交流,有利于全球文明多样化。

  此外,中国与中亚国家智库之间“点对点”学术交流由来已久。目前,中国—中亚智库论坛已经举办了五届。今年6月,主题为“中国与中亚:地区伙伴关系的新起点”的第五届中国—中亚智库论坛在哈首都阿斯塔纳举行。此类高级别智库论坛的召开,成为近年双方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新亮点。

  保障机制更加夯实

  中国与中亚人文合作的保障机制起步于双边层面。1992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订《关于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和体育合作协定》,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签署的第一份政府间人文合作文件。之后,中国与其他中亚国家陆续签署了相关协议,为双方开展人文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2004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哈合作委员会,下设文化和人文合作分委会,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政府间建立的第一个双边层面的人文合作机制。此后,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也建立了相关机制。

  2020年建立的“中国+中亚五国”合作机制,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为双方人文合作提供了更便捷的多边机制。

  中国—中亚峰会是中国—中亚机制框架下最高层级会晤,至今已举办两届。2023年5月,第一届峰会在西安举行,中国与中亚五国领导人强调“加强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表示“愿继续巩固教育、科学、文化、旅游、考古、档案、体育、媒体、智库等人文合作,推动地方省州(市)交流,促进更多地方结好,丰富青年交流形式,开展联合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博物馆交流、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等合作。”

  中国—中亚外长会晤是中国—中亚机制框架下的重要会议,已举办了六次,成果均涉及人文合作。2020年7月首次外长会晤上,各方表示将建立地方友好关系、扩大人员往来;2021年6月第二次外长会晤上,各方决定推动建立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传统医学中心, 实施教育培训计划;2022年6月的第三次外长会晤上,各方强调要积极开展地方、智库等领域交流对话,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2023年4月第四次外长会晤上,各方强调人文合作有助于加强中国—中亚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2024年12月第五次外长会晤上,各方认为有必要保持定期举办人文交流活动,并广泛吸引青年参加;2025年6月第六次外长会晤上,各方指出扩大媒体合作、人文合作十分必要。此外,今年6月在新疆举行的中国—中亚机制下首届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机制工作章程》及《首届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乌鲁木齐宣言》。

  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6月成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达成多项人文领域的合作共识,为人文交流的时代画卷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峰会“人文含量”进一步提升。首先,提出建设四个合作中心,即中国—中亚减贫合作中心、中国—中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中国—中亚荒漠化治理中心和中国—中亚贸易畅通合作平台,这将促进各方人文领域更加便捷的交往。其次,各方支持开展“中国—中亚文化和旅游之都”评选工作,这项合作创举将大大提升民众的彼此认知,促进跨境旅游业的发展。再次,峰会宣言对多国人文领域的重大主场活动表示欢迎和支持,如2025年在杜尚别举行的国际冰川保护高级别会议、 2025年在撒马尔罕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大会的决定、吉方倡议举办2026年世界游牧民族运动会等,充分体现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中国—中亚精神”。最后,与会各国签署《中国—中亚2025年至2026年人文交流活动实施规划》,这将为各方人文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配套人文活动恰逢其时。5月30日,2025中国—中亚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暨人文交流对话在阿斯塔纳举行。研讨会上,六国嘉宾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交流,6月1日,“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首发开行欢迎仪式暨西安—阿拉木图人文旅游交流周开幕式”在阿拉木图举行。在活动现场,文旅、交通、体育、经贸、医疗等领域合作备忘录集中签约落地。6月10日,中国—中亚媒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联合采访成果分享会在阿斯塔纳举行。来自六国媒体、学术界代表就共同讲好中国中亚合作故事、共同促进民心相通展开对话和交流。6月16日,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哈萨克斯坦总统广播电视综合体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中亚人文交流活动在哈萨克斯坦举行。活动以“睦邻友好携手共进”为主题,发布了《中国—中亚媒体加强合作倡议》,多档中国与中亚国家合拍精品节目开播,“中亚万里行”中国—中亚媒体联合报道活动圆满收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随着中国—中亚机制的建立,中国与中亚人文合作将越走越宽广,友谊之花越开越灿烂。展望未来,中国与中亚各国将以“中国—中亚精神”为引领,以更加进取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举措加强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朝着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目标砥砺前行。 

  王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副研究员

上一页

下一页

国相交 民相亲 心相通 —中国—中亚织密人文合作之网

2025-09-05      撰文/王聪

  今年6月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中方支持深化中国中亚地方合作,以友城交往为桥梁,以人文交流为抓手,共同打造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从毗邻地区到更广区域的‘心联通’格局。” 

  中国与中亚国家都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古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中亚国家紧密相连,人文交往和贸易往来源远流长。如今,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更趋密切。

  从“孔子学院”到“鲁班工坊”

  教育领域合作是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1999年以来,中国先后同中亚五国签署教育合作协议,规定教育领域合作总体原则,为双方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孔子学院”和“鲁班工坊”就是其中两张最耀眼的名片。“至圣先师”孔子和“工匠师祖”鲁班这两位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名人,为中国与中亚当代人文交往赋予了新的内涵。

  中亚是与孔子学院“结缘”最早的地区。2004年,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诞生。目前,中亚地区共有13所孔子学院,其中哈萨克斯坦5所,吉尔吉斯斯坦4所,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各2所。二十多年来,中亚各国孔子学院为当地大中小学累计开设各类课程1.7万多班次,累计培训学员超过30万人次,超过13.4万人次考生参加HSK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鲁班工坊也是中外教育合作的重要项目。目前,中亚地区共有4家鲁班工坊:2022年11月,中亚地区首家鲁班工坊——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投入使用,它由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与塔技术大学合建,以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作为共建专业;2023年12月,天津职业大学和东哈萨克斯坦技术大学共建的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建成运行,汽车相关专业成为这家鲁班工坊的办学重点;2024年9月,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与乌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共同建立的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正式揭牌,设有现代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两个专业;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鲁班工坊是中亚地区最“年轻”的鲁班工坊,于2024年10月揭牌,由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与吉国立技术大学等联合建设,投入运行半年多来,已有4000多名学生在这里接受了技术培训。

  交流合作形式多样

  除了教育领域,中国与中亚在旅游、考古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跨境旅游显著升温。自2023年11月中哈互免签证政策生效后,霍尔果斯口岸一年出入境旅客达132万人次,同比增长123%,中国成为哈第二大客源国。仅2024年“哈萨克斯坦旅游年”期间,就吸引了65.5万中国游客。今年6月1日中乌互免签证实施后,首日航班量激增,端午假期乌鲁木齐口岸出入境人数同比暴涨98%。此外,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的开通,串联起丝路遗产与文化体验,成为文明对话新纽带。

  联合考古和文物修复是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合作的又一亮点。自2012年起,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家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费尔干纳盆地进行系统性的田野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最著名的案例当属中方参与修复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2013年,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向中国提出援助申请,希望中方协助修复希瓦古城,得到中方积极回应,中方主要负责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修复工作。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繁忙的国事访问行程中专门抽出时间,会见了在乌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叮嘱他们“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2019年,修复项目竣工并通过乌方验收,乌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对中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乌前夕,在当地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特别提及“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

  2014年,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对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申遗,是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互动的典范。由三国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世界遗产,在本次大会上获得了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联合申报的方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表示,联合申遗成功意义重大,将促进全球各文明间的交流,有利于全球文明多样化。

  此外,中国与中亚国家智库之间“点对点”学术交流由来已久。目前,中国—中亚智库论坛已经举办了五届。今年6月,主题为“中国与中亚:地区伙伴关系的新起点”的第五届中国—中亚智库论坛在哈首都阿斯塔纳举行。此类高级别智库论坛的召开,成为近年双方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新亮点。

  保障机制更加夯实

  中国与中亚人文合作的保障机制起步于双边层面。1992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订《关于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和体育合作协定》,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签署的第一份政府间人文合作文件。之后,中国与其他中亚国家陆续签署了相关协议,为双方开展人文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2004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哈合作委员会,下设文化和人文合作分委会,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政府间建立的第一个双边层面的人文合作机制。此后,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也建立了相关机制。

  2020年建立的“中国+中亚五国”合作机制,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为双方人文合作提供了更便捷的多边机制。

  中国—中亚峰会是中国—中亚机制框架下最高层级会晤,至今已举办两届。2023年5月,第一届峰会在西安举行,中国与中亚五国领导人强调“加强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表示“愿继续巩固教育、科学、文化、旅游、考古、档案、体育、媒体、智库等人文合作,推动地方省州(市)交流,促进更多地方结好,丰富青年交流形式,开展联合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博物馆交流、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等合作。”

  中国—中亚外长会晤是中国—中亚机制框架下的重要会议,已举办了六次,成果均涉及人文合作。2020年7月首次外长会晤上,各方表示将建立地方友好关系、扩大人员往来;2021年6月第二次外长会晤上,各方决定推动建立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传统医学中心, 实施教育培训计划;2022年6月的第三次外长会晤上,各方强调要积极开展地方、智库等领域交流对话,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2023年4月第四次外长会晤上,各方强调人文合作有助于加强中国—中亚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2024年12月第五次外长会晤上,各方认为有必要保持定期举办人文交流活动,并广泛吸引青年参加;2025年6月第六次外长会晤上,各方指出扩大媒体合作、人文合作十分必要。此外,今年6月在新疆举行的中国—中亚机制下首届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机制工作章程》及《首届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乌鲁木齐宣言》。

  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6月成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达成多项人文领域的合作共识,为人文交流的时代画卷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峰会“人文含量”进一步提升。首先,提出建设四个合作中心,即中国—中亚减贫合作中心、中国—中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中国—中亚荒漠化治理中心和中国—中亚贸易畅通合作平台,这将促进各方人文领域更加便捷的交往。其次,各方支持开展“中国—中亚文化和旅游之都”评选工作,这项合作创举将大大提升民众的彼此认知,促进跨境旅游业的发展。再次,峰会宣言对多国人文领域的重大主场活动表示欢迎和支持,如2025年在杜尚别举行的国际冰川保护高级别会议、 2025年在撒马尔罕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大会的决定、吉方倡议举办2026年世界游牧民族运动会等,充分体现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中国—中亚精神”。最后,与会各国签署《中国—中亚2025年至2026年人文交流活动实施规划》,这将为各方人文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配套人文活动恰逢其时。5月30日,2025中国—中亚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暨人文交流对话在阿斯塔纳举行。研讨会上,六国嘉宾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交流,6月1日,“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首发开行欢迎仪式暨西安—阿拉木图人文旅游交流周开幕式”在阿拉木图举行。在活动现场,文旅、交通、体育、经贸、医疗等领域合作备忘录集中签约落地。6月10日,中国—中亚媒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联合采访成果分享会在阿斯塔纳举行。来自六国媒体、学术界代表就共同讲好中国中亚合作故事、共同促进民心相通展开对话和交流。6月16日,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哈萨克斯坦总统广播电视综合体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中亚人文交流活动在哈萨克斯坦举行。活动以“睦邻友好携手共进”为主题,发布了《中国—中亚媒体加强合作倡议》,多档中国与中亚国家合拍精品节目开播,“中亚万里行”中国—中亚媒体联合报道活动圆满收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随着中国—中亚机制的建立,中国与中亚人文合作将越走越宽广,友谊之花越开越灿烂。展望未来,中国与中亚各国将以“中国—中亚精神”为引领,以更加进取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举措加强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朝着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目标砥砺前行。 

  王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副研究员

  • 10-吉尔吉鲁班工坊-浙江水利水电学院.png

    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揭牌仪式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供图

  •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三秦楷模”.png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 西北大学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