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本刊综合报道
夏日的西安,六株石榴树在中国—中亚友谊林内并肩挺立。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圆满落幕之际,习近平主席和中亚五国元首在此共同种下这六棵象征团结和友谊的石榴树。两年时间过去了,石榴树不负主人心,花开正好,果实初结。
源自中亚、扎根华夏的石榴树,是如今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合作开枝散叶、共结硕果的生动写照。共建“一带一路”特别是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办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携手同心绘蓝图,一幅农业合作的时代新画卷正加速展开。
看市场:农产品贸易持续扩大
5月28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一批重1.6吨的乌兹别克斯坦樱桃正通过海关查验,准备销往杭州、上海等城市,这是浙江省进口的首批乌兹别克斯坦鲜樱桃。此前,成都、武汉等中国城市也迎来大量乌兹别克斯坦樱桃。每年5月至7月是乌兹别克斯坦樱桃产季,恰好填补了国产樱桃季接近尾声、南半球樱桃尚未成熟的市场空窗期。
乌兹别克斯坦是全球著名的樱桃产区,年产量居世界前列。由于雨水少、光照足、温差大,该国塔什干等地区产出的樱桃个儿大、味儿甜、物美价廉,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竞争力。目前,在中国电商平台,乌兹别克斯坦樱桃持续热销。
据了解,为及时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乌生产商派出专机运货,创造了从果园到中国销售平台只要48小时的物流纪录。2024年,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和外贸部出口促进局携15家企业参展第七届进博会,涵盖绿色食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等领域。乌贸易部门还向对华出口商提供交通运输补贴,并对产品国际认证申请提供财政支持。
如今,除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樱桃,哈萨克斯坦的骆驼奶、塔吉克斯坦的干果、吉尔吉斯斯坦的蜂蜜、土库曼斯坦的棉花等农产品也出现在中国市场……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召开以来,中亚国家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获得对华出口许可,日益多样的中亚特色农产品得以进入中国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和追捧。
共建“一带一路”十余年来,中国立足中亚国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展农产品贸易和投资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呈现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带动了共建国家融入世界市场体系。据统计,2025年前5个月,中国对中亚五国进出口2864.2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中国自中亚五国进口农产品43.6亿元,增长26.9%。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多样化食品的需求,也为中亚国家带来了经济增长机遇。
求合作:技术协同迈上新台阶
农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两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一批农业合作示范园、农产品联合加工企业、农业科技研究机构陆续建成,为中亚各国农业发展增添动力。
中哈现代农业产业创新示范园位于哈萨克斯坦南部的阿拉木图州,由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会共同建设。双方在示范园内种植小麦、玉米、油料、蔬菜、苗木等农作物品种,推广设施大棚、节水灌溉等技术。据创新示范园中方负责人崔卫军介绍说,试种的冬小麦连续获得丰收,其中冬小麦WW5示范平均亩产达到313.7千克,比当地品种增产57.4%。春玉米M27示范平均亩产371千克,较当地品种增产27.5%。
塔吉克斯坦的丹加拉,因光照条件良好,成为世界著名的优质长绒棉产地之一。受基础设施落后所限,该地区的棉花种植业和下游的纺织工业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2014年,中泰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正式落户丹加拉。2021年,产业园建成投入使用立即成为中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园。据悉,产业园采用先进的数字智能化农业机械和纺织设备,不仅提高了棉花加工能力,还使塔吉克斯坦的纱织产品一举跻身全球高端市场行列。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和高校与中亚国家合作建立农业示范基地,提升了当地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五国联合建立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作物育种、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技术合作,显著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效率。此外,中国向中亚国家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助力乡村减贫,促进共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育人才:共享农业发展经验
在与中亚各国开展农业合作的同时,中方还通过现场教学、远程指导、交流培训等形式为地区各国传授农技知识,培养业务骨干。
坐落在“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校园内,身着洁白长裙的哈萨克斯坦姑娘阿布迪热合曼·达娜与同学们走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楼,换上实验服,开始对一批送检的样本进行定性分析。
达娜是中哈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双学位项目的第一批研究生,这批研究生共四人,他们在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完成半年的学习后,在2024年3月来到中国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深造,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与答辩才能取得学位。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西农大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双学位高技能人才协议,这是西农大境外办学的首次探索。该合作项目被纳入中国—中亚峰会成果之一,受到中哈两国的高度重视。
“我们结合每一位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科研方向配备导师,他们的科研工作和课程学习目前进展顺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吕欣说,这批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也能更加了解中国,在未来推进中哈合作与交流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以国际农业科技人才合作培养为突破口,西农大牵头成立的上合组织成员国涉农高校联盟,已有8个上合组织国家的21所大学加入,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建成丝路联盟人才培养基地4个,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共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也于2024年7月正式揭牌。
目前,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之一。2023年,中亚五国共有1429名留学生在陕西高校学习。同时,中国—中亚的教育合作不断向多个领域延伸。2023年10月8日,“2023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论坛”举办,“中国—中亚高等教育合作机制”在论坛上正式启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单文华表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目前有来自中亚地区的盟校25所,7所于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之后加入联盟,5所中亚高校正在积极申请加入联盟。
农业人才培养赢得了中亚国家的充分肯定。哈萨克斯坦农业部负责人给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致函表示,赴华参加研修班有助于哈方相关人员学习中国农业经验,“中国政府和专家为哈萨克斯坦学员组织了最高水平的研修班。研修班课程已经成为两国在农业领域高效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届中国—中亚五国峰会上发布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中,再次强调“各方愿深挖农业合作潜力,促进农业领域投资、产业和农产品贸易合作”。这展示了中国与中亚各国农业合作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持续推进,也预示着中国与中亚国家更加美好的农业合作前景。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9-05 本刊综合报道
夏日的西安,六株石榴树在中国—中亚友谊林内并肩挺立。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圆满落幕之际,习近平主席和中亚五国元首在此共同种下这六棵象征团结和友谊的石榴树。两年时间过去了,石榴树不负主人心,花开正好,果实初结。
源自中亚、扎根华夏的石榴树,是如今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合作开枝散叶、共结硕果的生动写照。共建“一带一路”特别是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办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携手同心绘蓝图,一幅农业合作的时代新画卷正加速展开。
看市场:农产品贸易持续扩大
5月28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一批重1.6吨的乌兹别克斯坦樱桃正通过海关查验,准备销往杭州、上海等城市,这是浙江省进口的首批乌兹别克斯坦鲜樱桃。此前,成都、武汉等中国城市也迎来大量乌兹别克斯坦樱桃。每年5月至7月是乌兹别克斯坦樱桃产季,恰好填补了国产樱桃季接近尾声、南半球樱桃尚未成熟的市场空窗期。
乌兹别克斯坦是全球著名的樱桃产区,年产量居世界前列。由于雨水少、光照足、温差大,该国塔什干等地区产出的樱桃个儿大、味儿甜、物美价廉,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竞争力。目前,在中国电商平台,乌兹别克斯坦樱桃持续热销。
据了解,为及时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乌生产商派出专机运货,创造了从果园到中国销售平台只要48小时的物流纪录。2024年,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和外贸部出口促进局携15家企业参展第七届进博会,涵盖绿色食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等领域。乌贸易部门还向对华出口商提供交通运输补贴,并对产品国际认证申请提供财政支持。
如今,除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樱桃,哈萨克斯坦的骆驼奶、塔吉克斯坦的干果、吉尔吉斯斯坦的蜂蜜、土库曼斯坦的棉花等农产品也出现在中国市场……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召开以来,中亚国家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获得对华出口许可,日益多样的中亚特色农产品得以进入中国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和追捧。
共建“一带一路”十余年来,中国立足中亚国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展农产品贸易和投资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呈现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带动了共建国家融入世界市场体系。据统计,2025年前5个月,中国对中亚五国进出口2864.2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中国自中亚五国进口农产品43.6亿元,增长26.9%。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多样化食品的需求,也为中亚国家带来了经济增长机遇。
求合作:技术协同迈上新台阶
农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两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一批农业合作示范园、农产品联合加工企业、农业科技研究机构陆续建成,为中亚各国农业发展增添动力。
中哈现代农业产业创新示范园位于哈萨克斯坦南部的阿拉木图州,由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会共同建设。双方在示范园内种植小麦、玉米、油料、蔬菜、苗木等农作物品种,推广设施大棚、节水灌溉等技术。据创新示范园中方负责人崔卫军介绍说,试种的冬小麦连续获得丰收,其中冬小麦WW5示范平均亩产达到313.7千克,比当地品种增产57.4%。春玉米M27示范平均亩产371千克,较当地品种增产27.5%。
塔吉克斯坦的丹加拉,因光照条件良好,成为世界著名的优质长绒棉产地之一。受基础设施落后所限,该地区的棉花种植业和下游的纺织工业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2014年,中泰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正式落户丹加拉。2021年,产业园建成投入使用立即成为中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园。据悉,产业园采用先进的数字智能化农业机械和纺织设备,不仅提高了棉花加工能力,还使塔吉克斯坦的纱织产品一举跻身全球高端市场行列。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和高校与中亚国家合作建立农业示范基地,提升了当地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五国联合建立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作物育种、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技术合作,显著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效率。此外,中国向中亚国家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助力乡村减贫,促进共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育人才:共享农业发展经验
在与中亚各国开展农业合作的同时,中方还通过现场教学、远程指导、交流培训等形式为地区各国传授农技知识,培养业务骨干。
坐落在“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校园内,身着洁白长裙的哈萨克斯坦姑娘阿布迪热合曼·达娜与同学们走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楼,换上实验服,开始对一批送检的样本进行定性分析。
达娜是中哈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双学位项目的第一批研究生,这批研究生共四人,他们在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完成半年的学习后,在2024年3月来到中国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深造,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与答辩才能取得学位。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西农大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双学位高技能人才协议,这是西农大境外办学的首次探索。该合作项目被纳入中国—中亚峰会成果之一,受到中哈两国的高度重视。
“我们结合每一位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科研方向配备导师,他们的科研工作和课程学习目前进展顺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吕欣说,这批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也能更加了解中国,在未来推进中哈合作与交流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以国际农业科技人才合作培养为突破口,西农大牵头成立的上合组织成员国涉农高校联盟,已有8个上合组织国家的21所大学加入,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建成丝路联盟人才培养基地4个,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共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也于2024年7月正式揭牌。
目前,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之一。2023年,中亚五国共有1429名留学生在陕西高校学习。同时,中国—中亚的教育合作不断向多个领域延伸。2023年10月8日,“2023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论坛”举办,“中国—中亚高等教育合作机制”在论坛上正式启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单文华表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目前有来自中亚地区的盟校25所,7所于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之后加入联盟,5所中亚高校正在积极申请加入联盟。
农业人才培养赢得了中亚国家的充分肯定。哈萨克斯坦农业部负责人给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致函表示,赴华参加研修班有助于哈方相关人员学习中国农业经验,“中国政府和专家为哈萨克斯坦学员组织了最高水平的研修班。研修班课程已经成为两国在农业领域高效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届中国—中亚五国峰会上发布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中,再次强调“各方愿深挖农业合作潜力,促进农业领域投资、产业和农产品贸易合作”。这展示了中国与中亚各国农业合作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持续推进,也预示着中国与中亚国家更加美好的农业合作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