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撰文/本刊记者 朱虹
漫漫丝路,镌刻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千年印记,见证着多元文化在交融中绽放的璀璨光芒。从柬埔寨吴哥古迹的保护修复,到丝绸之路联合考古的“中国方案”,再到跨国联合申遗的携手同行……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历史古迹保护、联合考古、世界遗产申报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以务实行动弘扬丝路精神,让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新亮点。
守护文明瑰宝的“中国智慧”
位于柬埔寨北部暹粒省的吴哥古迹是高棉王国的重要历史遗迹,199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拥有400多处文物。作为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中国先后在其中的周萨神庙、茶胶寺和王宫遗址开展修复工作,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典范。
在工程修复的过程中,中国工作队严格遵照保护吴哥古迹相关技术文件要求,以“科技赋能和对建筑的最小干预”为原则进行修复,既尊重了吴哥古迹建筑的传统历史,又体现了中国工作队的修复特色。“所谓科技赋能,就是在工程修复中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激光雷达等科技对建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下药’。”参与吴哥古建保护工作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馆员刘汉兴介绍,“‘对建筑的最小干预’,是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使用原来的老构件,只有在原构件丢失且影响其结构安全时才会更换新石料。同时,石构件之间的固定只利用原来的卡槽,不使用现代材料进行固定。”
刘汉兴以茶胶寺东塔门两侧的石质山花构件的修复过程举例说明。山花是寺庙塔门的石构件,通常由几块石头拼接而成,刻有精美图案。在吴哥古迹的许多修复案例中,往往是通过打锚杆的方式把山花上的石头串起来。中国工作队在茶胶寺的修复中采用了“保护性修缮”的理念。“考虑到山花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所以修复过程中不对石构件的肌体造成损伤,仅依靠它自身的重量和外部施以钢结构拉接即可实现自身的稳定性。”刘汉兴表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能有更好的保护方法用于石构件的修复,从而保护石构件的历史和艺术完整性。”
20多年来,中国工作队以丰富的学科背景、专业的修复技艺与诚挚的合作精神,将中国成熟的文物保护经验充分应用到吴哥古迹的修复中,让吴哥古迹的修复过程成为可追溯的科学实践。中国工作队的文物保护技术、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当地政府、民众、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好评。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国际协调委员会常务科学秘书阿泽迪那·贝肖克教授、院士对此高度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世界遗产名录上的宝石——吴哥古迹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巨大,项目质量优异。这大大加强了中国的国际行动力和影响力。”
从柬埔寨吴哥古迹到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从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到缅甸蒲甘古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些跨越国界的文物保护修复援助工作,让中国的文物保护理念助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践行着“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为守护人类文明瑰宝作出了中国贡献。
为丝路考古提供“中国方案”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沿线很多宝贵遗产亟待考古发现和研究、保护。”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说。
从2009年开始,王建新带领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赴乌兹别克斯坦持续开展丝绸之路联合考古工作,结合新旧考古资料发掘了撒扎干遗址、拉哈特古城遗址等重要遗址,确认了中亚地区古代月氏、康居和早期贵霜文化的特征及分布范围……联合考古发现的这些新资料和新成果,为阐释丝绸之路历史风貌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
在联合考古过程中,王建新带领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和大遗址考古的理念与实践与国外同行无私分享。在乌兹别克斯坦撒扎干遗址大型墓葬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首次采用了文物保护监控大棚,并安装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安防监控和环境监测系统。这种做法促进了当地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的提升,赢得了广泛好评。乌兹别克斯坦资深考古学家阿斯卡洛夫院士表示:“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联合考古发掘中所展现出来的专业水平以及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十分令人钦佩。当我在拉巴特墓地考古工地参观时,内心一直在想,中方的考古工作者究竟具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果。”
“绵亘千年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与中亚人民的友好往来、互学互鉴。今天,越来越多中国考古工作者走出国门,与国外专家一起探寻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丝绸之路把我们再次连在了一起。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丝路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谱写出共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新华章。”王建新说。
哈萨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遗址、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遗址、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开展四十余个联合考古项目,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究文明发展的脉络,而且有力印证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悠久历史,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文支撑。跨越国界的联合考古工作,唤起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友好交往的鲜活历史记忆,也促进着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跨国联合申遗开创文明交流新局面
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传承千年,积淀着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还是全球范围内首个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项目,为丝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作为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鼓励的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方式,跨国联合申遗延续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轨迹,展现了中国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的大国风范,促进了有关国家在遗产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文化对话和国际合作。
“这项横跨5000多公里的跨国联合申遗在当时获得了各方好评,并具有深远意义,对政府间协调、建章立制、组织构架等都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在整个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大国的风范,积极推动制作文本并协商确立合作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时任“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总协调人景峰表示,此次联合申遗超越了语言、体制机制等差异,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包容、开放、协作的态度,更是世界遗产保护精神的体现。这在中国是首次,在世界申遗史上也是一种创新。
申遗成功后,中国积极开展丝绸之路保护管理跨国合作,牵头编制提交丝绸之路保护状况三国联合总报告,完善信息管理平台和档案系统,组织开展丝绸之路保护管理国际培训。除此之外,中国积极支持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联合申报“丝绸之路:泽拉夫尚-卡拉库姆廊道”,助力其申遗成功;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费尔干纳-锡尔河廊道”遗产点管理规划、申遗文本等提供咨询指导,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文化遗产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文化遗产,弦歌不辍;文明互鉴,和合共生。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架起沟通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续写文明交融的新篇章,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精诚合作,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本文图片均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10-27 撰文/本刊记者 朱虹
漫漫丝路,镌刻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千年印记,见证着多元文化在交融中绽放的璀璨光芒。从柬埔寨吴哥古迹的保护修复,到丝绸之路联合考古的“中国方案”,再到跨国联合申遗的携手同行……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历史古迹保护、联合考古、世界遗产申报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以务实行动弘扬丝路精神,让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新亮点。
守护文明瑰宝的“中国智慧”
位于柬埔寨北部暹粒省的吴哥古迹是高棉王国的重要历史遗迹,199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拥有400多处文物。作为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中国先后在其中的周萨神庙、茶胶寺和王宫遗址开展修复工作,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典范。
在工程修复的过程中,中国工作队严格遵照保护吴哥古迹相关技术文件要求,以“科技赋能和对建筑的最小干预”为原则进行修复,既尊重了吴哥古迹建筑的传统历史,又体现了中国工作队的修复特色。“所谓科技赋能,就是在工程修复中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激光雷达等科技对建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下药’。”参与吴哥古建保护工作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馆员刘汉兴介绍,“‘对建筑的最小干预’,是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使用原来的老构件,只有在原构件丢失且影响其结构安全时才会更换新石料。同时,石构件之间的固定只利用原来的卡槽,不使用现代材料进行固定。”
刘汉兴以茶胶寺东塔门两侧的石质山花构件的修复过程举例说明。山花是寺庙塔门的石构件,通常由几块石头拼接而成,刻有精美图案。在吴哥古迹的许多修复案例中,往往是通过打锚杆的方式把山花上的石头串起来。中国工作队在茶胶寺的修复中采用了“保护性修缮”的理念。“考虑到山花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所以修复过程中不对石构件的肌体造成损伤,仅依靠它自身的重量和外部施以钢结构拉接即可实现自身的稳定性。”刘汉兴表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能有更好的保护方法用于石构件的修复,从而保护石构件的历史和艺术完整性。”
20多年来,中国工作队以丰富的学科背景、专业的修复技艺与诚挚的合作精神,将中国成熟的文物保护经验充分应用到吴哥古迹的修复中,让吴哥古迹的修复过程成为可追溯的科学实践。中国工作队的文物保护技术、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当地政府、民众、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好评。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国际协调委员会常务科学秘书阿泽迪那·贝肖克教授、院士对此高度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世界遗产名录上的宝石——吴哥古迹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巨大,项目质量优异。这大大加强了中国的国际行动力和影响力。”
从柬埔寨吴哥古迹到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从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到缅甸蒲甘古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些跨越国界的文物保护修复援助工作,让中国的文物保护理念助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践行着“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为守护人类文明瑰宝作出了中国贡献。
为丝路考古提供“中国方案”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沿线很多宝贵遗产亟待考古发现和研究、保护。”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说。
从2009年开始,王建新带领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赴乌兹别克斯坦持续开展丝绸之路联合考古工作,结合新旧考古资料发掘了撒扎干遗址、拉哈特古城遗址等重要遗址,确认了中亚地区古代月氏、康居和早期贵霜文化的特征及分布范围……联合考古发现的这些新资料和新成果,为阐释丝绸之路历史风貌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
在联合考古过程中,王建新带领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和大遗址考古的理念与实践与国外同行无私分享。在乌兹别克斯坦撒扎干遗址大型墓葬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首次采用了文物保护监控大棚,并安装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安防监控和环境监测系统。这种做法促进了当地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的提升,赢得了广泛好评。乌兹别克斯坦资深考古学家阿斯卡洛夫院士表示:“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联合考古发掘中所展现出来的专业水平以及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十分令人钦佩。当我在拉巴特墓地考古工地参观时,内心一直在想,中方的考古工作者究竟具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果。”
“绵亘千年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与中亚人民的友好往来、互学互鉴。今天,越来越多中国考古工作者走出国门,与国外专家一起探寻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丝绸之路把我们再次连在了一起。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丝路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谱写出共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新华章。”王建新说。
哈萨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遗址、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遗址、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开展四十余个联合考古项目,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究文明发展的脉络,而且有力印证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悠久历史,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文支撑。跨越国界的联合考古工作,唤起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友好交往的鲜活历史记忆,也促进着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跨国联合申遗开创文明交流新局面
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传承千年,积淀着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还是全球范围内首个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项目,为丝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作为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鼓励的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方式,跨国联合申遗延续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轨迹,展现了中国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的大国风范,促进了有关国家在遗产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文化对话和国际合作。
“这项横跨5000多公里的跨国联合申遗在当时获得了各方好评,并具有深远意义,对政府间协调、建章立制、组织构架等都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在整个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大国的风范,积极推动制作文本并协商确立合作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时任“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总协调人景峰表示,此次联合申遗超越了语言、体制机制等差异,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包容、开放、协作的态度,更是世界遗产保护精神的体现。这在中国是首次,在世界申遗史上也是一种创新。
申遗成功后,中国积极开展丝绸之路保护管理跨国合作,牵头编制提交丝绸之路保护状况三国联合总报告,完善信息管理平台和档案系统,组织开展丝绸之路保护管理国际培训。除此之外,中国积极支持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联合申报“丝绸之路:泽拉夫尚-卡拉库姆廊道”,助力其申遗成功;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费尔干纳-锡尔河廊道”遗产点管理规划、申遗文本等提供咨询指导,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文化遗产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文化遗产,弦歌不辍;文明互鉴,和合共生。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架起沟通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续写文明交融的新篇章,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精诚合作,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本文图片均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