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0年 >> 【2020·影观西藏】 >> 正文
2020-09-25 人民画报
2020年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继2015年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再次召开的有关西藏工作的重要会议,释放出的重要信号不言而喻。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进入了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长治久安的关键阶段。维护西藏和谐稳定、实现西藏繁荣进步,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西藏各族儿女正意气风发、携手同行,阔步走在新时代康庄大道上。
《人民画报》首席摄影记者徐讯来到西藏,过昌都,上那曲,到拉萨,用镜头见证与记录那里的改变与不变。
过昌都
昌都,被誉为“藏东明珠”,它在群山怀抱之中,地处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咽喉,它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被称作从四川和云南入藏的“东大门”。“昌都”藏语意为“两河汇合处”,扎曲河与昂曲河在这里汇合,成为澜沧江,滚滚向南。
昌都古称“康”或“客木”。唐代,昌都为吐蕃王国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统称此地为康藏地区,原西藏政府称它为“朵康木”地区,现为西藏自治区所属地级市。1950年10月,昌都解放,从此拉开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的序幕。伫立在昌都行政中心广场上的昌都解放纪念碑被鲜花围绕,默默地诉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维护祖国统一的故事……
今天,昌都市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指引。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面对市区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的矛盾,用“立体”建造的理念盘活了城市空间的各要素。如今的昌都高楼林立,水、电、气、路、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一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江携水,历史轮回。作为曾经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昌都如今已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势借景地探索出了一条蓬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位于昌都市察雅县的吉塘镇,以“一轴、一街、多区”的规划布局,充分用活用好地理环境优势,打造藏东地区具有特色的城镇化建设示范点,完成了这座“安逸美丽之坝”的蝶变。为了帮助更多的藏东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昌都市丁青县还建立了尺牍镇易地搬迁移民安置点,以及服务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残障人士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昌都市卡若区建立了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开设27种培训专业,为昌都年轻人提供人生发展的更多选择。
为民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昌都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被誉为“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的昌都市实验小学,是西藏现代教育的起点。校园里,校史纪念馆明亮整齐,“未来教室”中多媒体技术先进融合,孩子们一双双明亮求知的双眸,让人真切地感到梦想在这里慢慢发芽。
昌都的魅力不仅在为藏东展现出的发展“新气象”,更在它那隐藏的古老象雄文明中、在文成公主与茶马古道的相遇之处。有学者认为象雄文明是藏民族古代先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远古起源之一。象雄,在藏语中意为“大鹏的故乡”,汉文史籍中称之为“羊同”。有史料记载,象雄王国,至少在距今3800年前形成,7世纪前达到鼎盛。远古时代,面对严峻的自然生存环境,象雄人希望有一种巨大的动物能把人类带向天空,去解锁自然奥秘,解除人世烦扰,因此幻化出了大鹏鸟的形象,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图腾加以崇拜。矗立在昌都市天津广场上的“大鹏展翅”雕塑闪耀着荣耀的光芒,彰显着象雄图腾的独特魅力。
昌都一带还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枢纽地区。昌都地区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大河的走向为开拓昌都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昌都地区成为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和融合之地。距离昌都市中心三四个小时车程的类乌齐县,是古代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因域内山川风貌与万里之遥的阿尔卑斯山风光相似,被誉为“西藏小瑞士”。在类乌齐众多的高山峡谷中,位于伊日乡的伊日大峡谷以其山石雄奇、林森木秀、大部分区域仍保持自然原生状态而闻名。
昌都卡若区与《格萨尔王传》密不可分。卡若区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流传的主要地方之一,曾出现过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著名艺人学图旺波。每逢节日和重大喜庆之日人们都要表演民间歌舞,服装艳丽,风格既粗犷豪迈,又阿娜多姿,唱腔悦耳、动人心魄,充分体现了康区藏民族的民族特色。另外,著名说唱艺人扎巴老人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格萨尔》事业,老人于1986年11月去世,给后世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生前共说唱《格萨尔王传》25部,近60万诗行,600多万字。这是迄今为止,篇幅最长、最完整的一套艺人说唱本。它凝聚着扎巴老人的智慧和艺术天才,是新时期《格萨尔》抢救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昌都古城的形成,与昌都强巴林寺的兴建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先有人居住,才有兴建寺庙的需求;兴建了寺庙,进而促进了村镇形成的建设步伐。
强巴林寺占地约0.33平方公里,寺庙以大经堂和帕巴拉等四大活佛的官邸为主,周围建有护法殿、辩经场、度母殿以及九大扎仓的佛殿等建筑。整个建筑以藏式建筑为主,主殿顶部借鉴内地歇山式金顶。院落重叠,殿堂林立,金碧辉煌,规模宏伟,堪称藏东寺庙建筑的经典之作。
该寺有四大活佛世系、九大扎仓、八个珠卡,是藏东康区最早、最大的格鲁派寺庙。
走进庙宇,可以看到高墙累院、僧佛宝相庄严,诵经声不绝于耳。空旷的佛堂内端坐着无数僧人,甚是壮观。僧人们闭目念经,诵经声时而清远喃喃,时而抑扬顿挫,宛如天音缭绕在大殿内。强巴林寺就像雪域高原的另一个世界、一座隐藏在横断山脉深处的宫殿。极目望去,湛蓝的天空、苍茫的草原、亘古的雪峰、雄伟的建筑,显现着令人震撼的无穷魅力。
上那曲
关于那曲, 曾有这样的描述——“那曲拥有不一样的山, 她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怀抱之中; 那曲的水也非比寻常, 湖泊星罗棋布, 拥有超级大湖色林错, 河流纵横,是怒江、拉萨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
神圣、纯净、梦幻、高雅,仿佛世上所有的美好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美丽的那曲,羌塘草原作为西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纯天然草原,犹如雪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夏天的草原被不同的绿色覆盖,牛羊群如无数的黑白珍珠散落其中,五彩缤纷的小花点缀了汪洋绿海……
那曲经济自古以农牧业为主。改革开放40多年来,那曲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位于那曲市索县的荣布小镇,地处317国道交通要道,离苯教神山布加雪山仅12公里。原始的自然景观与邦纳寺、热登寺一起构成得天独厚的景观长廊,使荣布镇拥有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高原大地,荣布镇特色小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城镇面貌日新月异。荣布镇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力追求幸福生活,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城镇综合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特色小城镇建设结合产业发展,推动着这座城镇振翅腾飞。
地处藏北高原西部,海拔4750米的那曲市班戈县普保镇多尔格村,由于没有优势产业支撑,村民长期沿袭传统牧业模式,经济基础薄弱。2012年6月,多尔格村成立了牧民经济合作社,以草场、牲畜、劳动力入股,实行畜产品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年底按照草场25%、牲畜25%、劳动力50%进行分红,走出了一条海拔4700米的致富路。
那曲班戈不仅努力走致富路,还不断发扬自身文化底蕴。班戈“谐钦”藏语意为大歌,它主要包括传统锅庄、对歌等表演形式,演出时根据每首歌的歌词内容、节奏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点,舞步轻快、潇洒大方。经过千年的发展传承,班戈“谐钦”不仅使传统的民间歌舞得到了继承,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在汲取传统民间歌舞营养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文化和时代精神,增加了传统歌舞的时代性和欣赏性,产生了牧民自编自演反映翻身农奴解放后新生活、牧民群众新生活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歌舞。其代表作《天湖之舞》已成为国内外知名艺术表演作品。
到拉萨
“回到拉萨, 回到布达拉, 在雅鲁藏布江把我心洗清, 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 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 每每听到这首郑钧的《回到拉萨》, 都会让人心中升起一种对拉萨的向往与执念。很多旅人都说, 抵达拉萨时, 心中更多的不是激动, 而是平静, 因为这里有太多神秘和圣洁。这大概也是郑钧当年写这首歌时, 用了“回”这个字的缘故吧。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城市,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地处西藏中部稍偏东南,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势总体由东向西倾斜,平均海拔3650米,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它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然牧场、牛羊肥壮,极净当雄、策马扬鞭。8月8日,为期7天的2020“当吉仁”赛马节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当吉仁赛马场正式拉开序幕。据说17世纪时,蒙古和硕特部落首领固始汗率部队进入西藏,选中拉萨西北部的草原牧养军马,进行军事训练。这片被看好的草原平坦宽阔,天高云淡,水草丰美,故此地被命名为“当雄”,意为“精心挑选的牧场”。历史上蒙古骑兵规定每年举行一次检阅式,后逐渐演变成为了如今的“当吉仁”赛马节。时至今日,“当吉仁”赛马节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消失,规模反而不断扩大,创造性的马术表演也应运而生。在鲜花簇拥的季节里,当雄依旧是桑烟缭绕,万马奔腾,号声长鸣,千人齐舞。牧民对马儿始终有着超越生活的需求,马儿始终是他们释放情感的忠实朋友。世世代代的当雄牧民在每年的七八月雷打不动地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节,既是当雄牧民最大的草原盛会,也是当雄牧民给予心爱马儿的最高礼赞。
一段行程,三座城市,无数次快门释放,勾勒出《人民画报》首席摄影记者走访西藏之路。这片神圣而充满灵性的土地,不仅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亦在当今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发展向前,展现出新时代西藏的蓬勃朝气与无限希望。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执行 本刊记者 徐讯 段崴 董芳 权婧宜
上一页
下一页
2020-09-25 人民画报
2020年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继2015年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再次召开的有关西藏工作的重要会议,释放出的重要信号不言而喻。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进入了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长治久安的关键阶段。维护西藏和谐稳定、实现西藏繁荣进步,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西藏各族儿女正意气风发、携手同行,阔步走在新时代康庄大道上。
《人民画报》首席摄影记者徐讯来到西藏,过昌都,上那曲,到拉萨,用镜头见证与记录那里的改变与不变。
过昌都
昌都,被誉为“藏东明珠”,它在群山怀抱之中,地处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咽喉,它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被称作从四川和云南入藏的“东大门”。“昌都”藏语意为“两河汇合处”,扎曲河与昂曲河在这里汇合,成为澜沧江,滚滚向南。
昌都古称“康”或“客木”。唐代,昌都为吐蕃王国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统称此地为康藏地区,原西藏政府称它为“朵康木”地区,现为西藏自治区所属地级市。1950年10月,昌都解放,从此拉开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的序幕。伫立在昌都行政中心广场上的昌都解放纪念碑被鲜花围绕,默默地诉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维护祖国统一的故事……
今天,昌都市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指引。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面对市区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的矛盾,用“立体”建造的理念盘活了城市空间的各要素。如今的昌都高楼林立,水、电、气、路、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一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江携水,历史轮回。作为曾经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昌都如今已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势借景地探索出了一条蓬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位于昌都市察雅县的吉塘镇,以“一轴、一街、多区”的规划布局,充分用活用好地理环境优势,打造藏东地区具有特色的城镇化建设示范点,完成了这座“安逸美丽之坝”的蝶变。为了帮助更多的藏东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昌都市丁青县还建立了尺牍镇易地搬迁移民安置点,以及服务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残障人士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昌都市卡若区建立了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开设27种培训专业,为昌都年轻人提供人生发展的更多选择。
为民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昌都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被誉为“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的昌都市实验小学,是西藏现代教育的起点。校园里,校史纪念馆明亮整齐,“未来教室”中多媒体技术先进融合,孩子们一双双明亮求知的双眸,让人真切地感到梦想在这里慢慢发芽。
昌都的魅力不仅在为藏东展现出的发展“新气象”,更在它那隐藏的古老象雄文明中、在文成公主与茶马古道的相遇之处。有学者认为象雄文明是藏民族古代先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远古起源之一。象雄,在藏语中意为“大鹏的故乡”,汉文史籍中称之为“羊同”。有史料记载,象雄王国,至少在距今3800年前形成,7世纪前达到鼎盛。远古时代,面对严峻的自然生存环境,象雄人希望有一种巨大的动物能把人类带向天空,去解锁自然奥秘,解除人世烦扰,因此幻化出了大鹏鸟的形象,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图腾加以崇拜。矗立在昌都市天津广场上的“大鹏展翅”雕塑闪耀着荣耀的光芒,彰显着象雄图腾的独特魅力。
昌都一带还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枢纽地区。昌都地区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大河的走向为开拓昌都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昌都地区成为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和融合之地。距离昌都市中心三四个小时车程的类乌齐县,是古代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因域内山川风貌与万里之遥的阿尔卑斯山风光相似,被誉为“西藏小瑞士”。在类乌齐众多的高山峡谷中,位于伊日乡的伊日大峡谷以其山石雄奇、林森木秀、大部分区域仍保持自然原生状态而闻名。
昌都卡若区与《格萨尔王传》密不可分。卡若区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流传的主要地方之一,曾出现过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著名艺人学图旺波。每逢节日和重大喜庆之日人们都要表演民间歌舞,服装艳丽,风格既粗犷豪迈,又阿娜多姿,唱腔悦耳、动人心魄,充分体现了康区藏民族的民族特色。另外,著名说唱艺人扎巴老人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格萨尔》事业,老人于1986年11月去世,给后世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生前共说唱《格萨尔王传》25部,近60万诗行,600多万字。这是迄今为止,篇幅最长、最完整的一套艺人说唱本。它凝聚着扎巴老人的智慧和艺术天才,是新时期《格萨尔》抢救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昌都古城的形成,与昌都强巴林寺的兴建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先有人居住,才有兴建寺庙的需求;兴建了寺庙,进而促进了村镇形成的建设步伐。
强巴林寺占地约0.33平方公里,寺庙以大经堂和帕巴拉等四大活佛的官邸为主,周围建有护法殿、辩经场、度母殿以及九大扎仓的佛殿等建筑。整个建筑以藏式建筑为主,主殿顶部借鉴内地歇山式金顶。院落重叠,殿堂林立,金碧辉煌,规模宏伟,堪称藏东寺庙建筑的经典之作。
该寺有四大活佛世系、九大扎仓、八个珠卡,是藏东康区最早、最大的格鲁派寺庙。
走进庙宇,可以看到高墙累院、僧佛宝相庄严,诵经声不绝于耳。空旷的佛堂内端坐着无数僧人,甚是壮观。僧人们闭目念经,诵经声时而清远喃喃,时而抑扬顿挫,宛如天音缭绕在大殿内。强巴林寺就像雪域高原的另一个世界、一座隐藏在横断山脉深处的宫殿。极目望去,湛蓝的天空、苍茫的草原、亘古的雪峰、雄伟的建筑,显现着令人震撼的无穷魅力。
上那曲
关于那曲, 曾有这样的描述——“那曲拥有不一样的山, 她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怀抱之中; 那曲的水也非比寻常, 湖泊星罗棋布, 拥有超级大湖色林错, 河流纵横,是怒江、拉萨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
神圣、纯净、梦幻、高雅,仿佛世上所有的美好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美丽的那曲,羌塘草原作为西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纯天然草原,犹如雪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夏天的草原被不同的绿色覆盖,牛羊群如无数的黑白珍珠散落其中,五彩缤纷的小花点缀了汪洋绿海……
那曲经济自古以农牧业为主。改革开放40多年来,那曲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位于那曲市索县的荣布小镇,地处317国道交通要道,离苯教神山布加雪山仅12公里。原始的自然景观与邦纳寺、热登寺一起构成得天独厚的景观长廊,使荣布镇拥有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高原大地,荣布镇特色小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城镇面貌日新月异。荣布镇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力追求幸福生活,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城镇综合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特色小城镇建设结合产业发展,推动着这座城镇振翅腾飞。
地处藏北高原西部,海拔4750米的那曲市班戈县普保镇多尔格村,由于没有优势产业支撑,村民长期沿袭传统牧业模式,经济基础薄弱。2012年6月,多尔格村成立了牧民经济合作社,以草场、牲畜、劳动力入股,实行畜产品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年底按照草场25%、牲畜25%、劳动力50%进行分红,走出了一条海拔4700米的致富路。
那曲班戈不仅努力走致富路,还不断发扬自身文化底蕴。班戈“谐钦”藏语意为大歌,它主要包括传统锅庄、对歌等表演形式,演出时根据每首歌的歌词内容、节奏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点,舞步轻快、潇洒大方。经过千年的发展传承,班戈“谐钦”不仅使传统的民间歌舞得到了继承,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在汲取传统民间歌舞营养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文化和时代精神,增加了传统歌舞的时代性和欣赏性,产生了牧民自编自演反映翻身农奴解放后新生活、牧民群众新生活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歌舞。其代表作《天湖之舞》已成为国内外知名艺术表演作品。
到拉萨
“回到拉萨, 回到布达拉, 在雅鲁藏布江把我心洗清, 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 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 每每听到这首郑钧的《回到拉萨》, 都会让人心中升起一种对拉萨的向往与执念。很多旅人都说, 抵达拉萨时, 心中更多的不是激动, 而是平静, 因为这里有太多神秘和圣洁。这大概也是郑钧当年写这首歌时, 用了“回”这个字的缘故吧。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城市,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地处西藏中部稍偏东南,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势总体由东向西倾斜,平均海拔3650米,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它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然牧场、牛羊肥壮,极净当雄、策马扬鞭。8月8日,为期7天的2020“当吉仁”赛马节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当吉仁赛马场正式拉开序幕。据说17世纪时,蒙古和硕特部落首领固始汗率部队进入西藏,选中拉萨西北部的草原牧养军马,进行军事训练。这片被看好的草原平坦宽阔,天高云淡,水草丰美,故此地被命名为“当雄”,意为“精心挑选的牧场”。历史上蒙古骑兵规定每年举行一次检阅式,后逐渐演变成为了如今的“当吉仁”赛马节。时至今日,“当吉仁”赛马节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消失,规模反而不断扩大,创造性的马术表演也应运而生。在鲜花簇拥的季节里,当雄依旧是桑烟缭绕,万马奔腾,号声长鸣,千人齐舞。牧民对马儿始终有着超越生活的需求,马儿始终是他们释放情感的忠实朋友。世世代代的当雄牧民在每年的七八月雷打不动地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节,既是当雄牧民最大的草原盛会,也是当雄牧民给予心爱马儿的最高礼赞。
一段行程,三座城市,无数次快门释放,勾勒出《人民画报》首席摄影记者走访西藏之路。这片神圣而充满灵性的土地,不仅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亦在当今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发展向前,展现出新时代西藏的蓬勃朝气与无限希望。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执行 本刊记者 徐讯 段崴 董芳 权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