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正文

运城乡村的变与不变

2020-09-25      文/龚海莹;摄影/秦斌

  • image001.jpg

  • image003.jpg

    运城乡村仍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乡村特征,颇具费孝通笔下的“乡土本色”,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扎根于脚下这方土地,以农为生,让中国古老农耕文明绵延发展。图为闻喜县薛店镇沟头渠村村民,该村主要种植中草药,下图为村民手拿着一根成熟的中草药材远志。

  • image005.jpg

    临猗县庙上乡是中国最大的鲜枣生产基地,枣业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图为在临猗枣业博览馆三楼观枣台,只见连绵起伏的设施大棚、气象观测站,一派高新科技示范基地的场景。

  • image007.jpg

    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河三角流域的临猗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理优势,让这里产出的冬枣入口甘甜,肉质脆而细腻。

  • image009.jpg

  • image011.jpg

  • image013.jpg

    金秋九月,鲜枣丰收季节,村民们忙着采摘成熟的鲜枣。图片中没有进行设施化栽培的枣树在庙上乡十分少见,这些枣树上的鲜枣口感虽然不如大棚里生长的鲜枣,但也十分脆甜。

  • image015.jpg

    临猗县七级镇留尚村的葡萄生态园内,“阳光玫瑰”葡萄已经到了成熟的季节。到八月时,葡萄会开始散发诱人的香味,为防止鸟前来啄食,村民们给每串葡萄都套上了袋子。

  • image019.jpg

    50岁的杨艳萍(前排右三)笑得很开心,她家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今年依靠一亩半地的葡萄净收入6万元人民币,一举脱贫。

  • image021.jpg

  • image023.jpg

  • image025.jpg

    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忙着分类挑拣今天刚摘下来的几百斤葡萄,这些葡萄将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 image027.jpg

    合作社党支部8个党员结对帮扶村民,公司提供苗木、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必要时还提供前期资金投入、肥料等硬件支持,在合作社与公司对农民的双重支持下,村民们对未来都充满了信心。

  • image029.jpg

    让代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江石榴产业,是在今年70岁的党支部书记许行立带领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图为航拍许行立自己家的石榴庄园。

  • image031.jpg

    许行立自己家石榴庄园内的“百年榴王”树干粗壮。近些年,他开始带领村民们把石榴树的老树根打造成石榴盆景销售,使村民收入大大增加了。

  • image033.jpg

    临晋镇代村党支部书记许行立今年70岁了,在这里生长耕耘了大半辈子,他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和感情都异常深厚。

  • image035.jpg

  • image037.jpg

  • image039.jpg

  • image041.jpg

  • image043.jpg

    行走在许行立石榴庄园里的代村乡村文化记忆展馆,500多件当地村民劳作的工具和生活的老物件令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年代。

< >

  运城乡村的村民扎根于脚下这方土地,以农为生,同时他们迸发出新的、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在奔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让中国古老农耕文明绵延发展。

  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市,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占据黄河流域的“金三角”地区。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数千年农耕文明孕育下,运城自古农业发达,物产丰饶富足。

  如今,运城是拥有277.7万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市,2020年金秋时节,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记者走进运城乡村,见到这里仍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乡村特征,颇具费孝通笔下的“乡土本色”,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扎根于脚下这方土地,以农为生,同时他们迸发出新的、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在奔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让中国古老农耕文明绵延发展。

  变:从各种自家粮到农业现代化

  这是一个正在改变的乡村。从古代为满足一家人的生存需求种植粮食蔬菜,到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目前运城已形成粮、果、菜、畜、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和红枣、芦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运城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塞,四通八达,如今现代化公路更是将乡村与乡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紧紧相连。在临猗县庙上乡万亩设施冬枣示范基地,当我们登上临猗枣业博览馆三楼的观枣台,只见连绵起伏的设施大棚、气象观测站,一派高新科技示范基地的场景。据介绍,目前临猗县枣树栽植面积20万亩,大部分实现了设施化栽培,涉及9个乡镇70多个村庄,年产量6亿斤,年产值20亿元人民币。鲜枣业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在临猗县七级镇留尚村的葡萄生态园,50岁的杨艳萍正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他们在忙着分类挑拣今天摘下来的几百斤葡萄,几辆15吨冷藏车停在旁边。杨艳萍一家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的地以前种苹果,卖得很便宜,收入很少。”2018年改为种植葡萄后,经过两年培育,今年一亩半地净收入6万元人民币。“明年争取收入十万元人民币。”杨艳萍满怀期望地说,“我有信心。”

  杨艳萍的信心来自多方力量的支持。2009年,留尚村党支部书记王荣光带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与山西好普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创建葡萄生态园。在合作社八名党员带头试种14个品种后,确定引进“阳光玫瑰”这一品种。于是,合作社党支部设立8个党员示范岗结对帮扶村民,公司提供苗木、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必要时还提供前期资金投入、肥料等硬件支持,合作社与公司对农民形成了支持合力。目前,七级镇已形成长达8公里的葡萄连片示范区,总面积达1500亩,均采用现代化的农业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村民对脱贫奔小康的美好生活充满信心。

  不变:乡土本色 记住乡愁

  农民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乡土是这片土地上农民的本色。“坡上苹果坡下梨,半坡地带石榴好”,当地的这句俗语,生动传达了千百年来,运城村民是如何发现不同地段、不同位置的土壤特点,并种植出了各具特色的农作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声名在外的运城果品有产自万荣县的苹果、新绛蔬菜、稷山板枣和永济葡萄等,品种丰富。

  走进临猗县临晋镇代村,只见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让代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江石榴产业,是在今年70岁的党支部书记许行立带领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他从1972年担任村干部,1988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在这里生长耕耘了大半辈子,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和感情都异常深厚。

  进入许行立自己家的石榴庄园内,一颗树干粗壮的“百年榴王”立刻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近些年,在种植石榴的效益规模发展基础上,许行立又开始带领村民们把石榴树的老树根打造成石榴盆景销售,村民收入大大增加,石榴产业焕发出了新活力。

  现代化和全球化给我们带来舒适生活的同时,也使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生活方式流失而趋同,人们不免生发出现代乡愁。几乎是出于本能,许行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便开始收集当地村民劳作的工具和生活的老物件,2018年在自己的石榴庄园里建立了代村乡村文化记忆展馆,共收藏500多件藏品。行走在小小的展馆里,悠扬的旋律在耳边响起,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年代。许行立说:“留下记忆,记住乡愁,这是出于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出于对新生活的热爱。”


上一页

下一页

运城乡村的变与不变

2020-09-25      文/龚海莹;摄影/秦斌

  运城乡村的村民扎根于脚下这方土地,以农为生,同时他们迸发出新的、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在奔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让中国古老农耕文明绵延发展。

  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市,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占据黄河流域的“金三角”地区。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数千年农耕文明孕育下,运城自古农业发达,物产丰饶富足。

  如今,运城是拥有277.7万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市,2020年金秋时节,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记者走进运城乡村,见到这里仍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乡村特征,颇具费孝通笔下的“乡土本色”,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扎根于脚下这方土地,以农为生,同时他们迸发出新的、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在奔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让中国古老农耕文明绵延发展。

  变:从各种自家粮到农业现代化

  这是一个正在改变的乡村。从古代为满足一家人的生存需求种植粮食蔬菜,到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目前运城已形成粮、果、菜、畜、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和红枣、芦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运城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塞,四通八达,如今现代化公路更是将乡村与乡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紧紧相连。在临猗县庙上乡万亩设施冬枣示范基地,当我们登上临猗枣业博览馆三楼的观枣台,只见连绵起伏的设施大棚、气象观测站,一派高新科技示范基地的场景。据介绍,目前临猗县枣树栽植面积20万亩,大部分实现了设施化栽培,涉及9个乡镇70多个村庄,年产量6亿斤,年产值20亿元人民币。鲜枣业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在临猗县七级镇留尚村的葡萄生态园,50岁的杨艳萍正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他们在忙着分类挑拣今天摘下来的几百斤葡萄,几辆15吨冷藏车停在旁边。杨艳萍一家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的地以前种苹果,卖得很便宜,收入很少。”2018年改为种植葡萄后,经过两年培育,今年一亩半地净收入6万元人民币。“明年争取收入十万元人民币。”杨艳萍满怀期望地说,“我有信心。”

  杨艳萍的信心来自多方力量的支持。2009年,留尚村党支部书记王荣光带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与山西好普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创建葡萄生态园。在合作社八名党员带头试种14个品种后,确定引进“阳光玫瑰”这一品种。于是,合作社党支部设立8个党员示范岗结对帮扶村民,公司提供苗木、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必要时还提供前期资金投入、肥料等硬件支持,合作社与公司对农民形成了支持合力。目前,七级镇已形成长达8公里的葡萄连片示范区,总面积达1500亩,均采用现代化的农业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村民对脱贫奔小康的美好生活充满信心。

  不变:乡土本色 记住乡愁

  农民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乡土是这片土地上农民的本色。“坡上苹果坡下梨,半坡地带石榴好”,当地的这句俗语,生动传达了千百年来,运城村民是如何发现不同地段、不同位置的土壤特点,并种植出了各具特色的农作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声名在外的运城果品有产自万荣县的苹果、新绛蔬菜、稷山板枣和永济葡萄等,品种丰富。

  走进临猗县临晋镇代村,只见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让代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江石榴产业,是在今年70岁的党支部书记许行立带领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他从1972年担任村干部,1988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在这里生长耕耘了大半辈子,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和感情都异常深厚。

  进入许行立自己家的石榴庄园内,一颗树干粗壮的“百年榴王”立刻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近些年,在种植石榴的效益规模发展基础上,许行立又开始带领村民们把石榴树的老树根打造成石榴盆景销售,村民收入大大增加,石榴产业焕发出了新活力。

  现代化和全球化给我们带来舒适生活的同时,也使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生活方式流失而趋同,人们不免生发出现代乡愁。几乎是出于本能,许行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便开始收集当地村民劳作的工具和生活的老物件,2018年在自己的石榴庄园里建立了代村乡村文化记忆展馆,共收藏500多件藏品。行走在小小的展馆里,悠扬的旋律在耳边响起,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年代。许行立说:“留下记忆,记住乡愁,这是出于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出于对新生活的热爱。”


  • image001.jpg

  • image003.jpg

    运城乡村仍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乡村特征,颇具费孝通笔下的“乡土本色”,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扎根于脚下这方土地,以农为生,让中国古老农耕文明绵延发展。图为闻喜县薛店镇沟头渠村村民,该村主要种植中草药,下图为村民手拿着一根成熟的中草药材远志。

  • image005.jpg

    临猗县庙上乡是中国最大的鲜枣生产基地,枣业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图为在临猗枣业博览馆三楼观枣台,只见连绵起伏的设施大棚、气象观测站,一派高新科技示范基地的场景。

  • image007.jpg

    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河三角流域的临猗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理优势,让这里产出的冬枣入口甘甜,肉质脆而细腻。

  • image009.jpg

  • image011.jpg

  • image013.jpg

    金秋九月,鲜枣丰收季节,村民们忙着采摘成熟的鲜枣。图片中没有进行设施化栽培的枣树在庙上乡十分少见,这些枣树上的鲜枣口感虽然不如大棚里生长的鲜枣,但也十分脆甜。

  • image015.jpg

    临猗县七级镇留尚村的葡萄生态园内,“阳光玫瑰”葡萄已经到了成熟的季节。到八月时,葡萄会开始散发诱人的香味,为防止鸟前来啄食,村民们给每串葡萄都套上了袋子。

  • image019.jpg

    50岁的杨艳萍(前排右三)笑得很开心,她家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今年依靠一亩半地的葡萄净收入6万元人民币,一举脱贫。

  • image021.jpg

  • image023.jpg

  • image025.jpg

    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忙着分类挑拣今天刚摘下来的几百斤葡萄,这些葡萄将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 image027.jpg

    合作社党支部8个党员结对帮扶村民,公司提供苗木、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必要时还提供前期资金投入、肥料等硬件支持,在合作社与公司对农民的双重支持下,村民们对未来都充满了信心。

  • image029.jpg

    让代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江石榴产业,是在今年70岁的党支部书记许行立带领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图为航拍许行立自己家的石榴庄园。

  • image031.jpg

    许行立自己家石榴庄园内的“百年榴王”树干粗壮。近些年,他开始带领村民们把石榴树的老树根打造成石榴盆景销售,使村民收入大大增加了。

  • image033.jpg

    临晋镇代村党支部书记许行立今年70岁了,在这里生长耕耘了大半辈子,他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和感情都异常深厚。

  • image035.jpg

  • image037.jpg

  • image039.jpg

  • image041.jpg

  • image043.jpg

    行走在许行立石榴庄园里的代村乡村文化记忆展馆,500多件当地村民劳作的工具和生活的老物件令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