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0年 >> 2020 · 新春走基层 >> 正文

草原小镇的脱贫故事

2020-04-01      本刊记者 周晨亮 秦斌 张也

  • DJI_0452 哈牧嘎查察汗脑包浩特航拍.jpg

    查干敖包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哈牧嘎查察汗脑包浩特。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563.jpg

    合作社仍保留着手工挤酸水加工乳制品的传统做法。鲜牛乳在高温消毒自然晾干发酵后,会出现水乳分离的现象。此时需要捞出半凝固状的部分并高温加热后再人工挤出多余的酸水。而这些酸水则可以制成酸水糖等附加值高的副产品,得到充分利用。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557.jpg

    随着当地乳制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乳制品生产线一天最高可处理加工3000多斤的鲜奶,并制成奶豆腐、奶块、奶皮子、黄油、奶渣等十几种乳制品出售。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619.jpg

    刚做好的奶豆腐。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576.jpg

    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奶皮子。奶皮子是当地居民早餐喝奶茶时的佐餐食品。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547.jpg

    正在风干过程中的奶条子。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946.jpg

    马头琴的制作全靠平时手工练习,每一刻、每一刀都必须全神贯注。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819.jpg

    结合现代工艺的蒙古族文创产品。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989.jpg

    童日格与时俱进,引进了电脑精雕设备。由于电脑里没有现成的蒙古族纹饰数据库,童日格和他的团队需自主编程设计纹饰。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811.jpg

    查干敖包民族工艺品展厅里玲琅满目的传统蒙古族手工艺品,比如勒勒车的木车轮、蒙古包里的传统民族家具等。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931.jpg

    造型各异的马头琴琴头。童日格说,不断观察马在真实状态下的动作和表情,可以给马头琴创作带来更多灵感。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995.jpg

    童日格在查干敖包民族工艺品展厅展示获过奖的马头琴。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2042.jpg

    郭晨慧的火山民宿项目一期共有5间套房和1间厨房兼餐厅,她说:“因为自己就是学设计的,民宿软装部分都是自己动手完成的。创业不易,能省就省。再说,应该也不难看吧?”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2732.jpg

    员工们正在忙着包装土豆、藜麦等当地土特产礼盒。随着现代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崇尚,这类礼盒逐渐成为人们探亲访友、馈赠礼品的首选。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2821.jpg

    店里的员工正在进行网络直播销售土豆。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2088.jpg

    郭晨慧创造十几个就业岗位,帮扶附近农村贫困户增收。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1508.jpg

    被当地人称为“土豆公主”的郭晨慧,2015年和丈夫一同返乡创业,以电子商务形式经营马铃薯、 藜麦、奶皮等内蒙古农特产品。乌兰察布市是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区,而察右后旗是乌兰察布 市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旗县,种植面积达400万亩。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

  白音查干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乌兰察布市,是察右后旗人民政府驻地,地处阴山北麓,乌兰察布草原深处。全镇总面积570平方公里,农村牧区在册1226329529人,耕地面积仅7.96万亩,其中水地面积3.94万亩,天然草场34.28万亩。

  人多地少,加之传统农牧经济的束缚,白音察干镇直到20世纪末,还是“贫穷大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脱贫攻坚实施以来,白音察干镇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渠道,推行“菜单式”扶贫模式,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确定脱贫产业项目,让产业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2014年以来,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8户、2176人,贫困发生率7.34%。截至2019年底,已脱贫1060户、215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7%。

  奶制品飘香

  寒冬腊月,白音察干镇阿牧嘎查(在内蒙古有关盟市所属旗的行政编制下,蒙古族的行政村叫做“嘎查”,自然村叫做“浩特”。)蒙根高勒种养殖合作社却是一派忙碌。工作人员忙着加工奶制品,阵阵奶香四溢,这里生产的奶制品是当地“年味儿十足”的春节年食。

  合作社奶制品加工线经理察汗莲花说:“从入冬到春节前是厂子最忙的时候。当地习俗春节前会有大量乳制品的消费需求,最忙的时候一天可以加工3000斤鲜奶。”目前合作社员工人数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有20人。2019年新上两条生产线不但为嘎查贫困户增加了就业岗位,保证每户的年收入至少在6000元以上,还带动周围农牧户通过出售鲜奶,每户每年至少还能增收800元,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白音察干镇副镇长朝鲁孟巴特尔对记者说,合作社以纯天然种、养、加工链条式经营模式发展并带动嘎查贫困户及周围农牧民就业。下一步阿牧嘎查将利用资金的引导和杠杆撬动作用,用市场理念和办法发展嘎查集体经济,进一步激发当地能人创业创新的活力,进而提高嘎查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

  马头琴带来的好日子

  羊毛织成的挂毯、梧桐木做的马头琴、牛羊骨做的蒙古象棋、松柳木做的蒙古包……走进位于白音查干镇哈牧嘎查的查干敖包民族工艺品展厅,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牢牢锁住了参观者的目光。

  察右后旗当地蒙古族过去就有制作马头琴的历史,38岁的童日格是土生土长的查干敖包牧民,也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民族手工艺大师。由于自幼热爱手工制作,2018年他创建了察右后旗查干敖包民族工艺品制作公司,制作蒙马头琴、蒙古象棋、弓箭、马鞍、骨雕等传统手工艺品。

  一把马头琴的制作从选料、雕刻、打磨、上漆、调音……

  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这些几乎完全依靠手工,一个熟练工也要历时20多天才能完成。马头琴从千元到上万元都有,随着内蒙古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马头琴表演是各大景区、饭店的一道独特风景,其市场需求很大。

  童日格说:“2018年白音察干镇哈牧嘎查通过村‘两委’领办集体经济方式,将80万元扶贫资金投入到我们公司,用于发展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帮助我们扩大厂房,购进大型设备,使我们的营业额增加到30多万元,在年底我们也为哈牧嘎查集体经济带来了7.68万元收益,全浩特7户贫困户在公司就业,每人年均增收6500元,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贫困户赵小平被童日格吸收进公司,做些卸料、打磨等简单的工作,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同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李宝义由于早年有过木工的基础,他的工资相对较高。童日格经常鼓励赵小平在工作中学习更多的蒙古族传统制作技艺,向技术工过渡,这样不仅能够掌握一项技艺还可以拿到更高的薪水。赵小平说:“做梦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只要肯干,就能早日脱贫。”

  白音查干镇党委书记哈斯毕力格介绍说,查干敖包民族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将辐射周边两个嘎查(村委)九个浩特(村),带动41户贫困户就业脱贫,也将为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推动旅游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除了研发制作手工艺品外,童日格还在规划新建蒙古包展示区,打造民族文化研习基地和村史展览馆及文化旅游民俗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村落,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将这些民族文化传承下去。”童日格说。

  小镇姑娘引路农村电商扶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改变就业观念,选择返乡创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并回馈家乡,“80后”郭晨慧就是其中一员。

  郭晨慧是土生土长的察右后旗人。5年前,做视觉设计的她从北京一家游戏公司辞职返乡创业,在白音查干镇上开了一家以电子商务形式经营土豆、藜麦、奶皮等内蒙古地方农副特产的实体店。从北京到内蒙古,从过去村里人羡慕的都市白领,到如今带动农户增收的电商专家,400多公里的归乡“路”,郭晨慧走了10年。

  郭晨慧坦言,大学毕业后,一直“北漂”的她从没想过会返乡创业。直到2014年,郭晨慧怀上了宝宝,在网上学习如何做母亲的同时,她发现许多母亲都和她有着同样的想法,要让孩子吃上健康绿色的食品。“这让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大草原上的牛和羊,想起了火山下美丽的土豆花,于是萌生了在网上销售内蒙古绿色食品的想法。”郭晨慧说。

  孩子出生后,郭晨慧决定辞去北京的工作,卖掉房子,和丈夫一起回到察右后旗。

  “当时的想法就是好东西一定会有市场,也一定会有好价钱。”郭晨慧首先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卖当地红土豆的消息,没想到短时间内就有很多人向她订货和咨询,这也为她后来创建电商平台树立了信心。

  “村里人对农作物的市场供需、价格等信息也不灵通。

  辛苦忙碌一年,不仅没有好收益,有时候还会赔钱。”郭晨慧说,她想把察右后旗的土特产品搬上国内外市场,让乡亲们的产品更值钱。

  “我们这里的土豆红皮黄肉,口感发甜,淀粉量大,全是从火山灰里长出来的,大小均匀成色好,再加上我们使用的都是农家肥,是最绿色的食品。”郭晨慧说。

  “这个土豆上的泥,就是咱们这边的火山泥,这种土豆叫‘后旗红’,是我们当地独有的一个品种,我在地里的时候,把它刨出来打包成礼盒,很多乡亲们过来围观,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想起事业刚起步时的场景,郭晨慧记忆犹新。

  一年前,“点子多”的郭晨慧又开始“折腾”起火山特色民宿。五谷杂粮、奶制品、土豆、火山民宿……通过电商平台,郭晨慧将家乡的土特产品和风土习俗推向全国。

  “我是农村出来的,能体会到村民生活的不易,我希望能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尽一点微薄之力。”郭晨慧说,她的梦想是把家乡特产发展成旅游商品,让更多人了解火山草原。“让大家收入逐年增加,这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郭晨慧说。

  记者手记 周晨亮

  在察右后旗采访脱贫攻坚,感受最深的是责任二字。

  “最难忘的是贫困户那充满期望、真诚和信任的眼神,最揪心的是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生活现状。”一位驻村干部的工作感言,正是这份责任担当的真情流露。

  察右后旗农牧区常住人口2.2万户、5.6万人,有劳动能力的大多外出务工,老弱病残留守在农村,60岁的人在村里就是“后生”。没有一支扎根农村、心系群众、艰苦奋斗的扶贫干部队伍,没有精准帮扶举措,如何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采访中,我们发现家家整洁宽敞、村村干净卫生,看到了当地百姓脱贫后的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成效,看到了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者的坚守和实干,也看到了一线扶贫干部千方百计确保“没有一个人掉队”的决心和努力。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扶贫干部起到了“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正是对驻村干部压实责任、严管厚爱,解决了“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的问题,解决了老百姓最关心最实在的民生问题,让干部在干事中树立了信心,也让村民在变化中激发出干劲。

  眼前察右后旗家家户户的红火日子,让人倍感振奋。我们相信,只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好消息会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脱贫攻坚战场上传出来。

上一页

下一页

草原小镇的脱贫故事

2020-04-01      本刊记者 周晨亮 秦斌 张也

  白音查干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乌兰察布市,是察右后旗人民政府驻地,地处阴山北麓,乌兰察布草原深处。全镇总面积570平方公里,农村牧区在册1226329529人,耕地面积仅7.96万亩,其中水地面积3.94万亩,天然草场34.28万亩。

  人多地少,加之传统农牧经济的束缚,白音察干镇直到20世纪末,还是“贫穷大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脱贫攻坚实施以来,白音察干镇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渠道,推行“菜单式”扶贫模式,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确定脱贫产业项目,让产业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2014年以来,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8户、2176人,贫困发生率7.34%。截至2019年底,已脱贫1060户、215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7%。

  奶制品飘香

  寒冬腊月,白音察干镇阿牧嘎查(在内蒙古有关盟市所属旗的行政编制下,蒙古族的行政村叫做“嘎查”,自然村叫做“浩特”。)蒙根高勒种养殖合作社却是一派忙碌。工作人员忙着加工奶制品,阵阵奶香四溢,这里生产的奶制品是当地“年味儿十足”的春节年食。

  合作社奶制品加工线经理察汗莲花说:“从入冬到春节前是厂子最忙的时候。当地习俗春节前会有大量乳制品的消费需求,最忙的时候一天可以加工3000斤鲜奶。”目前合作社员工人数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有20人。2019年新上两条生产线不但为嘎查贫困户增加了就业岗位,保证每户的年收入至少在6000元以上,还带动周围农牧户通过出售鲜奶,每户每年至少还能增收800元,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白音察干镇副镇长朝鲁孟巴特尔对记者说,合作社以纯天然种、养、加工链条式经营模式发展并带动嘎查贫困户及周围农牧民就业。下一步阿牧嘎查将利用资金的引导和杠杆撬动作用,用市场理念和办法发展嘎查集体经济,进一步激发当地能人创业创新的活力,进而提高嘎查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

  马头琴带来的好日子

  羊毛织成的挂毯、梧桐木做的马头琴、牛羊骨做的蒙古象棋、松柳木做的蒙古包……走进位于白音查干镇哈牧嘎查的查干敖包民族工艺品展厅,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牢牢锁住了参观者的目光。

  察右后旗当地蒙古族过去就有制作马头琴的历史,38岁的童日格是土生土长的查干敖包牧民,也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民族手工艺大师。由于自幼热爱手工制作,2018年他创建了察右后旗查干敖包民族工艺品制作公司,制作蒙马头琴、蒙古象棋、弓箭、马鞍、骨雕等传统手工艺品。

  一把马头琴的制作从选料、雕刻、打磨、上漆、调音……

  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这些几乎完全依靠手工,一个熟练工也要历时20多天才能完成。马头琴从千元到上万元都有,随着内蒙古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马头琴表演是各大景区、饭店的一道独特风景,其市场需求很大。

  童日格说:“2018年白音察干镇哈牧嘎查通过村‘两委’领办集体经济方式,将80万元扶贫资金投入到我们公司,用于发展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帮助我们扩大厂房,购进大型设备,使我们的营业额增加到30多万元,在年底我们也为哈牧嘎查集体经济带来了7.68万元收益,全浩特7户贫困户在公司就业,每人年均增收6500元,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贫困户赵小平被童日格吸收进公司,做些卸料、打磨等简单的工作,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同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李宝义由于早年有过木工的基础,他的工资相对较高。童日格经常鼓励赵小平在工作中学习更多的蒙古族传统制作技艺,向技术工过渡,这样不仅能够掌握一项技艺还可以拿到更高的薪水。赵小平说:“做梦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只要肯干,就能早日脱贫。”

  白音查干镇党委书记哈斯毕力格介绍说,查干敖包民族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将辐射周边两个嘎查(村委)九个浩特(村),带动41户贫困户就业脱贫,也将为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推动旅游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除了研发制作手工艺品外,童日格还在规划新建蒙古包展示区,打造民族文化研习基地和村史展览馆及文化旅游民俗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村落,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将这些民族文化传承下去。”童日格说。

  小镇姑娘引路农村电商扶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改变就业观念,选择返乡创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并回馈家乡,“80后”郭晨慧就是其中一员。

  郭晨慧是土生土长的察右后旗人。5年前,做视觉设计的她从北京一家游戏公司辞职返乡创业,在白音查干镇上开了一家以电子商务形式经营土豆、藜麦、奶皮等内蒙古地方农副特产的实体店。从北京到内蒙古,从过去村里人羡慕的都市白领,到如今带动农户增收的电商专家,400多公里的归乡“路”,郭晨慧走了10年。

  郭晨慧坦言,大学毕业后,一直“北漂”的她从没想过会返乡创业。直到2014年,郭晨慧怀上了宝宝,在网上学习如何做母亲的同时,她发现许多母亲都和她有着同样的想法,要让孩子吃上健康绿色的食品。“这让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大草原上的牛和羊,想起了火山下美丽的土豆花,于是萌生了在网上销售内蒙古绿色食品的想法。”郭晨慧说。

  孩子出生后,郭晨慧决定辞去北京的工作,卖掉房子,和丈夫一起回到察右后旗。

  “当时的想法就是好东西一定会有市场,也一定会有好价钱。”郭晨慧首先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卖当地红土豆的消息,没想到短时间内就有很多人向她订货和咨询,这也为她后来创建电商平台树立了信心。

  “村里人对农作物的市场供需、价格等信息也不灵通。

  辛苦忙碌一年,不仅没有好收益,有时候还会赔钱。”郭晨慧说,她想把察右后旗的土特产品搬上国内外市场,让乡亲们的产品更值钱。

  “我们这里的土豆红皮黄肉,口感发甜,淀粉量大,全是从火山灰里长出来的,大小均匀成色好,再加上我们使用的都是农家肥,是最绿色的食品。”郭晨慧说。

  “这个土豆上的泥,就是咱们这边的火山泥,这种土豆叫‘后旗红’,是我们当地独有的一个品种,我在地里的时候,把它刨出来打包成礼盒,很多乡亲们过来围观,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想起事业刚起步时的场景,郭晨慧记忆犹新。

  一年前,“点子多”的郭晨慧又开始“折腾”起火山特色民宿。五谷杂粮、奶制品、土豆、火山民宿……通过电商平台,郭晨慧将家乡的土特产品和风土习俗推向全国。

  “我是农村出来的,能体会到村民生活的不易,我希望能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尽一点微薄之力。”郭晨慧说,她的梦想是把家乡特产发展成旅游商品,让更多人了解火山草原。“让大家收入逐年增加,这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郭晨慧说。

  记者手记 周晨亮

  在察右后旗采访脱贫攻坚,感受最深的是责任二字。

  “最难忘的是贫困户那充满期望、真诚和信任的眼神,最揪心的是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生活现状。”一位驻村干部的工作感言,正是这份责任担当的真情流露。

  察右后旗农牧区常住人口2.2万户、5.6万人,有劳动能力的大多外出务工,老弱病残留守在农村,60岁的人在村里就是“后生”。没有一支扎根农村、心系群众、艰苦奋斗的扶贫干部队伍,没有精准帮扶举措,如何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采访中,我们发现家家整洁宽敞、村村干净卫生,看到了当地百姓脱贫后的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成效,看到了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者的坚守和实干,也看到了一线扶贫干部千方百计确保“没有一个人掉队”的决心和努力。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扶贫干部起到了“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正是对驻村干部压实责任、严管厚爱,解决了“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的问题,解决了老百姓最关心最实在的民生问题,让干部在干事中树立了信心,也让村民在变化中激发出干劲。

  眼前察右后旗家家户户的红火日子,让人倍感振奋。我们相信,只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好消息会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脱贫攻坚战场上传出来。

  • DJI_0452 哈牧嘎查察汗脑包浩特航拍.jpg

    查干敖包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哈牧嘎查察汗脑包浩特。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563.jpg

    合作社仍保留着手工挤酸水加工乳制品的传统做法。鲜牛乳在高温消毒自然晾干发酵后,会出现水乳分离的现象。此时需要捞出半凝固状的部分并高温加热后再人工挤出多余的酸水。而这些酸水则可以制成酸水糖等附加值高的副产品,得到充分利用。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557.jpg

    随着当地乳制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乳制品生产线一天最高可处理加工3000多斤的鲜奶,并制成奶豆腐、奶块、奶皮子、黄油、奶渣等十几种乳制品出售。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619.jpg

    刚做好的奶豆腐。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576.jpg

    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奶皮子。奶皮子是当地居民早餐喝奶茶时的佐餐食品。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547.jpg

    正在风干过程中的奶条子。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946.jpg

    马头琴的制作全靠平时手工练习,每一刻、每一刀都必须全神贯注。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819.jpg

    结合现代工艺的蒙古族文创产品。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989.jpg

    童日格与时俱进,引进了电脑精雕设备。由于电脑里没有现成的蒙古族纹饰数据库,童日格和他的团队需自主编程设计纹饰。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811.jpg

    查干敖包民族工艺品展厅里玲琅满目的传统蒙古族手工艺品,比如勒勒车的木车轮、蒙古包里的传统民族家具等。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931.jpg

    造型各异的马头琴琴头。童日格说,不断观察马在真实状态下的动作和表情,可以给马头琴创作带来更多灵感。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0995.jpg

    童日格在查干敖包民族工艺品展厅展示获过奖的马头琴。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2042.jpg

    郭晨慧的火山民宿项目一期共有5间套房和1间厨房兼餐厅,她说:“因为自己就是学设计的,民宿软装部分都是自己动手完成的。创业不易,能省就省。再说,应该也不难看吧?”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2732.jpg

    员工们正在忙着包装土豆、藜麦等当地土特产礼盒。随着现代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崇尚,这类礼盒逐渐成为人们探亲访友、馈赠礼品的首选。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2821.jpg

    店里的员工正在进行网络直播销售土豆。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2088.jpg

    郭晨慧创造十几个就业岗位,帮扶附近农村贫困户增收。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QINB1508.jpg

    被当地人称为“土豆公主”的郭晨慧,2015年和丈夫一同返乡创业,以电子商务形式经营马铃薯、 藜麦、奶皮等内蒙古农特产品。乌兰察布市是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区,而察右后旗是乌兰察布 市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旗县,种植面积达400万亩。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