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一带一路”建设激活中国的软实力资源

发布时间 :2017-03-20      

  

  编者按:“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要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坚持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企统筹,加强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6年12月5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对如何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做出了以上解读。

  因此,本刊结合《指导意见》内容,以城市与企业、旅游与外交、制度与标准、保险与风险、文化走出去、企业社会责任、话语权等关键字,对“一带一路”软力量进行具体而深入地阐释。

  

  文/陈丽萍(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生)

         孙敬鑫(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室 副主任)

   

  软实力之父、美国知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教授认为,与硬实力相对,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依靠强迫或者利诱而对他人产生影响,获得自己期望结果的能力。软实力主要体现为三种力:文化辐射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国际规则和议题的决策力。相应地,软实力的资源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对外政策。约瑟夫·奈所倡导的软实力的核心是,在追求国家利益时,反对过度使用军事甚至经济力量,而是要重视和强调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对外政策的作用。

  软实力概念正式进入中国官方话语,始于党的十七大。与西方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有很大不同,中国采用的是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十八大报告时,已进一步将增强文化软实力明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201312月底,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集体学习。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当日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可见,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作为一项系统、战略性工作,日益受到中央重视。

  然而,在很多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看来,中国缺乏软实力,或者软实力较为单一、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约瑟夫·奈在其《中国软实力的限制》一文中称,中国一直在付出巨大努力提升自身软实力,但实现这一目标仍面临重大障碍。20166月,英国波特兰战略传播咨询公司发布了该年度的《软实力30强报告》,中国仅排在第28位,排在俄罗斯之后,美、英、德位列前三,日、韩分别排在第7和第22位。

  实际上,中国有丰富的软实力资源。我们之所以很难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软实力大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充分挖掘和运用好这些资源。2013年下半年,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截止到2017年初,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等有关决议或文件都纳入或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三年多来,一带一路从倡议逐步落实为规划和行动的过程,也成为激活中国软实力资源的过程。

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也迎来了检验自身积淀和活力的重要契机。

  一是再现传统文化。历史上,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为联系东西方世界、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汉字、艺术、美食、茶、丝绸,等等,也随着古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域和印度洋沿岸地区。除了这些文化载体,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理念,比如和合文化的内核,重天道”“法自然”“尚人道的人文精神,积小胜为大胜的思想方法,量力而行做事策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逐步得到外人的了解和接受。如今,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理念,有望迎来新的发展生机。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推进,世界将感受到更加立体鲜活、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方案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二是彰显当代文化。除了绵延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文化也彩纷呈。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当代中国文化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当代中国的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传递着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推动这些当代中国文化的元素和载体客观全面地传播出去,有利于外界认识生机勃勃的当代中国和多元多样的当代中国人。

  三是融合外来文化。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共同见证。2000多年来,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文明交流的使者,如张骞、鸠摩罗什、玄奘、郑和,等等。正是这些使者的推动,才使得中国文化以更快的速度与世界对话,同时,也使中国文化不断得到世界文明的滋养。新时期的一带一路建设,再次为沿线人文交流构筑了良好的平台。沿线60多个国家拥有不同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这种差异甚至矛盾的存在,恰恰成为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原动力。尤其是对中国文化来说,在不断开放和包容中与世界对话,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加强交融交锋,才能在海纳百川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突破。

  彰显中国价值观吸引力

  在一些带着有色眼镜的人看来,中国最缺乏的是自己的价值观,尤其是有对外意义的价值观。实则不然。我们看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价值观中的很多元素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接纳。

  一是崇尚和平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当代价值观中一以贯之的核心要素。一带一路沿线,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面临较为严重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部分国家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时常伴有局部冲突,还有部分国家内部政局不稳。因此,破解地区动荡局势,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2016622日,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演讲时提出,着力深化安保合作,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推动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携手打造和平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倡议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在相对和平的环境里进行,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能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二是坚定发展的观念。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经验,不仅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也正在成为很多国家政府层面关心的核心话题。注重将发展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注重全面的发展,注重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宏观把控作用,注重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与发展相关的诸多中国理念,越来越得到认可。换言之,中国的发展经验正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发展模式的选择。嵌入中国元素的发展理念,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共识和行动。

  三是坚持合作的观念。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提出,但需要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共同参与建设。在推动落实倡议的过程中,相关各方会有不同侧重的利益考虑,也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这就需要集思广益。所面临的挑战,各国须携手应对;所存在的威胁,各国应合力化解;产生的责任,各国也要共同承担。当然,由于各国参与的深度和方式有所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尽相同。中国领导人多次表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的后花园,而是百花园;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各方的大合唱。作为倡议方,中国有能力、有诚意与相关国家务实合作,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四是确保共赢的观念。一带一路不是核心和边缘的剥削型经济关系,也不是依附与被依附的不平等经济关系,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秉承新型义利观,多予少取,这与霸权国家所力推的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战略导向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等有着本质的不同。当然,共赢并不意味着所有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从中获得均等的好处,而是创造条件,让参与方都有获得感、都是受益者。中国正在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和活动,努力地推动共赢变得更加可触摸、可感知、可获得。

  提升中国规则的创造力

  基辛格博士在《世界秩序》一书中写道: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中国面对地区和全球问题时给出的答案和选择。在具体的规则设计方面,中国摒弃另起炉灶、推倒重来的做法,而是通过主动对接、善于创新,提供了更为灵活、更有创造力的规则。

  一是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已存在联合国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俄罗斯欧亚联盟、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印度季风计划等多个类似倡议,存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亚洲合作对话、亚信会议、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上述方案和次区域合作机制互有交叉、各有所长。中国反复强调,一带一路不是上述地区合作方案的取代者,而是与这些制度安排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合作共赢。

  二是善于创新。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逐渐获得各国的认可和支持,关键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为沿线地区和国家参与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带一路在制度设计上更为合理。由点及面、从线到片的布局规划符合地区发展实际。在战略规划中,软件建设(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与硬件建设(设施联通)相辅相成,消除贸易壁垒与加强金融制度建设相得益彰,经济交往与民心交流并行不悖。更注重依靠区域主体自身的文明特点、发展特征、资源与制度禀赋的优势来形成发展合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行阻力,扩大支持的基础,以实现合作导向的一体化。共建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和创新安排之处。

  2016年年初,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面向G20国家开展的民意调查表明,海外受访者中了解一带一路的比例为15%,其中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该倡议对其国家、个人、地区经济及区域和平都具有积极意义。20167月,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4个中东欧国家(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开展的调查表明,有32%的受访者听说过一带一路倡议。按国家来看,波兰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度更高;按年龄来看,18~35岁的年轻群体更熟悉一带一路。从一带一路对本国的影响看,中东欧受访者平均打分为3.4分(满分5分)。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习近平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已经成为中国向世界提出的最重要的务实合作方案,也是迄今受到最广泛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其对中国软实力的积极影响,也将不断得到显现。

  (本文是国家发改委2016年度立项课题《“一带一路”国内外舆论监测评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专题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