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人民画报》中的丝路影像

发布时间 :2017-05-02      作者 :本刊记者 周晨亮      

  • 01 (2).JPG

    《人民画报》中的丝路影像

  • [D-78库木图拉壁画]新疆库车库木图拉千佛同新2号窟窟顶壁画41-0343.JPG

    库车库木图拉千佛同新2号窟窟顶的唐代壁画。库车古称龟兹,是古西域最大的佛国,现存中国数量最多的石窟群,其艺术风格有西方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的共同影响。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C-1]三彩胡人骑马俑  唐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JPG

    唐三彩胡人骑马俑(摄于1978年)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rusuichu000322.JPG

    印度柯钦渔民使用的“中国渔网”。(摄于1985年)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黑白照片001-2.JPG

    19 5 5年,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右)陪同印度国际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德夫·巴曼(中)参观莫高窟。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13火焰山2006032011700707947816733037X_p.JPG

    唐代墓葬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及波斯银币。(摄于1979年)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13火焰山20060317117007072014066361782_p.JPG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隋唐时期的丝织品,有明显的波斯特征。(摄于1979年)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20060404117007294837593940301_p.JPG

    国宝级文物,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研究中、西交往史的珍贵史料。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20060228117006834668736100721_p.JPG

    阿拉善额济纳旗黑水城一角,这里曾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摄于1978年) 摄影 陈和毅/人民画报

  • 这是阿曼佐法尔地区一处的清真寺遗址。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曾到过此清真寺。.JPG

    阿曼佐法尔地区一处的清真寺遗址。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曾到过此清真寺。(摄于1990年) 摄影 孙毅夫/人民画报

  • 页面提取自-197906H-1 副本.JPG

    《人民画报》1979年6期“丝绸之路纪行”连载专栏第一期开篇版式。

  • 页面提取自-198510H-1 副本.JPG

    《人民画报》1985年10期“海上丝绸之路”连载专栏第一期开篇版式。

  • 以弗所是土耳其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古城,这里集中了古希腊风格的建筑、雕塑等精美艺术。.JPG

    土耳其古城以弗所,这里集中了古希腊风格的建筑、雕塑等精美艺术。(摄于1990年) 摄影 孙毅夫/人民画报

  • WLEI9782 副本.JPG

    1989年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画册《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

< >

  春光明媚的下午,堆满照片资料夹的书房,本刊记者与中国摄影家、耄耋之年的人民画报社摄影记者茹遂初先生聊起《人民画报》中的那些“丝路”往事……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人民画报》的记者们就对“丝路”这一选题情有独钟,常常会有相关的报道见诸报端。1979年,《人民画报》更是以连载报道的形式,介绍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精美的图片、详实的文字,生动地记录下“丝路”沿线的风土人情,在当时引起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

………………………………………………………………

  连载“丝绸之路”

  1978年,《人民画报》开设“丝绸之路纪行”专栏,并组成由摄影记者、编辑组成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先后拜访了考古学家夏鼐教授、历史学家宿白教授和时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滋德等专家、学者,同时翻阅大量资料,确定了选题和实施计划。

  记者们首先从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经麦积山、陇西、河西走廊、敦煌。在敦煌兵分两路,一路北上嘉峪关、额济纳;一路南下塔里木、库车、楼兰、伊犁、喀什,穿越塔克拉玛干南缘,最终抵达帕米尔高原。采访全程横跨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四个省份,为期两年。

  作为摄影记者,茹遂初是报道组的一员,他回忆道:“1978年我分工负责陕西和甘肃段的采访,前后4个多月;1979年主要在新疆,工作将近5个月。”最终,形成了连载20期,跨度一年半的“丝绸之路纪行”专栏,连载轰动了国内外,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由此在《人民画报》中留下了“ 丝路”印记,流传至今。

  “捡漏”拍到的文物

  当时,很多在《人民画报》登载的“ 丝绸之路”文物照片都属于首次公开发表。

  在“丝路”连载首站西安拍摄时,记者得到当时陕西省博物馆、西安市文管会、咸阳市博物馆、昭陵博物馆等单位的全力支持,拍摄到许多珍贵的出土文物。这些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的友好交往。

  特别是出土的唐三彩中众多的胡人(古代对西域外国人和中国北部、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形象,说明当时东西方往来的频繁程度,不仅来长安城的外国人不少,有些人更是长期居住在此。如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一件“三彩骆驼载乐俑”,驼背上载着一组五人的乐舞班子,其中三人是深目高鼻、胡须卷曲的胡人,另外两人显然是汉人。

  茹遂初说,在这次采访过程中,最使记者高兴的是发现并争取拍摄到之前从未见报的文物。比如在连载之一《古代东方名城——西安》中首次发表的唐三彩奔马,就是在当时西安市文管会的文物库房发现的。四蹄腾空的“奔马”,在唐三彩中属于罕见,而这件文物又是“三彩加蓝”(三彩之外多一个蓝色)更显珍贵。

  重走海上丝绸之路

  1985年,在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之际,人民画报社组织了“ 海上丝绸之路”的采访。记者前往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16国实地采访,拍摄了大量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遗迹、文物,以及当地风土人情,并在1985年的第10期和11期《人民画报》上大篇幅报道。

  茹遂初也参加了这次采访,他回忆说:“当时途经印度的柯钦市时,看到当地渔民使用的渔网和中国东南沿海的渔网类似,一打听才知道,当地人管这种渔网就叫做‘中国渔网’,是从中国传来的。”

  1988年,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对话之路”活动,负责此次活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迪安博士看到了由人民画报社所属出版社出版的画册《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他仔细阅读后表示,这是他看到的有关“丝路”画册中最好的一本。这本画册正是人民画报社记者经过两次大型采访活动的成果。于是,迪安博士邀请这本画册主编,人民画报社原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孙毅夫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010月至19913月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再访海上“丝绸之路”。

  考察历时三个月,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出发,经过十几个国家,最后在日本的大阪结束。孙毅夫一路负责拍摄和前期编辑工作。回到北京后,他编辑了大型画册《从威尼斯到大阪》,并从中挑选出50张代表作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厅展出。

  今天,这些珍贵的影像为“丝路”留下了丰富的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春光明媚的下午,堆满照片资料夹的书房,本刊记者与中国摄影家、耄耋之年的人民画报社摄影记者茹遂初先生聊起《人民画报》中的那些“丝路”往事……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人民画报》的记者们就对“丝路”这一选题情有独钟,常常会有相关的报道见诸报端。1979年,《人民画报》更是以连载报道的形式,介绍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精美的图片、详实的文字,生动地记录下“丝路”沿线的风土人情,在当时引起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

………………………………………………………………

  连载“丝绸之路”

  1978年,《人民画报》开设“丝绸之路纪行”专栏,并组成由摄影记者、编辑组成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先后拜访了考古学家夏鼐教授、历史学家宿白教授和时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滋德等专家、学者,同时翻阅大量资料,确定了选题和实施计划。

  记者们首先从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经麦积山、陇西、河西走廊、敦煌。在敦煌兵分两路,一路北上嘉峪关、额济纳;一路南下塔里木、库车、楼兰、伊犁、喀什,穿越塔克拉玛干南缘,最终抵达帕米尔高原。采访全程横跨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四个省份,为期两年。

  作为摄影记者,茹遂初是报道组的一员,他回忆道:“1978年我分工负责陕西和甘肃段的采访,前后4个多月;1979年主要在新疆,工作将近5个月。”最终,形成了连载20期,跨度一年半的“丝绸之路纪行”专栏,连载轰动了国内外,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由此在《人民画报》中留下了“ 丝路”印记,流传至今。

  “捡漏”拍到的文物

  当时,很多在《人民画报》登载的“ 丝绸之路”文物照片都属于首次公开发表。

  在“丝路”连载首站西安拍摄时,记者得到当时陕西省博物馆、西安市文管会、咸阳市博物馆、昭陵博物馆等单位的全力支持,拍摄到许多珍贵的出土文物。这些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的友好交往。

  特别是出土的唐三彩中众多的胡人(古代对西域外国人和中国北部、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形象,说明当时东西方往来的频繁程度,不仅来长安城的外国人不少,有些人更是长期居住在此。如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一件“三彩骆驼载乐俑”,驼背上载着一组五人的乐舞班子,其中三人是深目高鼻、胡须卷曲的胡人,另外两人显然是汉人。

  茹遂初说,在这次采访过程中,最使记者高兴的是发现并争取拍摄到之前从未见报的文物。比如在连载之一《古代东方名城——西安》中首次发表的唐三彩奔马,就是在当时西安市文管会的文物库房发现的。四蹄腾空的“奔马”,在唐三彩中属于罕见,而这件文物又是“三彩加蓝”(三彩之外多一个蓝色)更显珍贵。

  重走海上丝绸之路

  1985年,在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之际,人民画报社组织了“ 海上丝绸之路”的采访。记者前往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16国实地采访,拍摄了大量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遗迹、文物,以及当地风土人情,并在1985年的第10期和11期《人民画报》上大篇幅报道。

  茹遂初也参加了这次采访,他回忆说:“当时途经印度的柯钦市时,看到当地渔民使用的渔网和中国东南沿海的渔网类似,一打听才知道,当地人管这种渔网就叫做‘中国渔网’,是从中国传来的。”

  1988年,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对话之路”活动,负责此次活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迪安博士看到了由人民画报社所属出版社出版的画册《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他仔细阅读后表示,这是他看到的有关“丝路”画册中最好的一本。这本画册正是人民画报社记者经过两次大型采访活动的成果。于是,迪安博士邀请这本画册主编,人民画报社原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孙毅夫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010月至19913月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再访海上“丝绸之路”。

  考察历时三个月,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出发,经过十几个国家,最后在日本的大阪结束。孙毅夫一路负责拍摄和前期编辑工作。回到北京后,他编辑了大型画册《从威尼斯到大阪》,并从中挑选出50张代表作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厅展出。

  今天,这些珍贵的影像为“丝路”留下了丰富的资料。

  • 01 (2).JPG

    《人民画报》中的丝路影像

  • [D-78库木图拉壁画]新疆库车库木图拉千佛同新2号窟窟顶壁画41-0343.JPG

    库车库木图拉千佛同新2号窟窟顶的唐代壁画。库车古称龟兹,是古西域最大的佛国,现存中国数量最多的石窟群,其艺术风格有西方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的共同影响。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C-1]三彩胡人骑马俑  唐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JPG

    唐三彩胡人骑马俑(摄于1978年)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rusuichu000322.JPG

    印度柯钦渔民使用的“中国渔网”。(摄于1985年)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黑白照片001-2.JPG

    19 5 5年,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右)陪同印度国际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德夫·巴曼(中)参观莫高窟。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13火焰山2006032011700707947816733037X_p.JPG

    唐代墓葬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及波斯银币。(摄于1979年)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13火焰山20060317117007072014066361782_p.JPG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隋唐时期的丝织品,有明显的波斯特征。(摄于1979年)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20060404117007294837593940301_p.JPG

    国宝级文物,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研究中、西交往史的珍贵史料。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20060228117006834668736100721_p.JPG

    阿拉善额济纳旗黑水城一角,这里曾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摄于1978年) 摄影 陈和毅/人民画报

  • 这是阿曼佐法尔地区一处的清真寺遗址。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曾到过此清真寺。.JPG

    阿曼佐法尔地区一处的清真寺遗址。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曾到过此清真寺。(摄于1990年) 摄影 孙毅夫/人民画报

  • 页面提取自-197906H-1 副本.JPG

    《人民画报》1979年6期“丝绸之路纪行”连载专栏第一期开篇版式。

  • 页面提取自-198510H-1 副本.JPG

    《人民画报》1985年10期“海上丝绸之路”连载专栏第一期开篇版式。

  • 以弗所是土耳其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古城,这里集中了古希腊风格的建筑、雕塑等精美艺术。.JPG

    土耳其古城以弗所,这里集中了古希腊风格的建筑、雕塑等精美艺术。(摄于1990年) 摄影 孙毅夫/人民画报

  • WLEI9782 副本.JPG

    1989年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画册《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专题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