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一带一路好手艺

发布时间 :2017-05-08      作者 :来源: 新华社      

  • 1120919264_14938906908121n.jpg

    木版水印专业学名为“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集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是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复制的传统工艺。这是在英国伦敦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十竹斋木版水印非遗传承人魏立中在传授木版水印技艺(2017年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岩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5211n.jpg

    苏绣是中国苏州传统手工艺。这是在苏州卢福英刺绣培训学校,授课老师张黎星(右一)为来自新疆的绣娘讲解苏绣要领(2016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5631n.jpg

    缂丝是中国传统的丝织品。这是在江苏南通,缂丝艺人王玉祥在修剪缂丝龙袍(2015年10月22日摄)。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6051n.jpg

    在福建德化月记窑,陶瓷爱好者陈添贵在准备放入窑中烧制的茶具坯体(2017年4月10日摄)。位于德化的月记窑曾经是明清时代兴盛一时的名窑。尽管当前古法柴窑已基本被电窑、气窑等取代,但月记窑依然坚持着传统的陶瓷烧制方式。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6451n.jpg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了数百年。这是武夷山女茶师季素英在进行岩茶摇青(2017年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6921n.jpg

    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出的泉州制香业历史悠久。这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制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蒲良宫在制香(2017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7301n.jpg

    西藏地区的酥油花制作工艺精湛。艺人们先是在酥油中加入各色矿物颜料,制成胚料,再用手工捏制成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等。这是西藏日喀则仁布县康雄乡的艺人在制作酥油花(2014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7661n.jpg

    保安腰刀是出自保安族的传统名刀,用料讲究、工艺复杂,最初是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工具,现在已成为集实用、观赏、珍藏等功能为一体的工艺品,其锻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8451n.jpg

    在新疆喀什疏附县,民族乐器制作人热合曼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制作传统乐器热瓦普(2017年4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8991n.jpg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诺敏在测试弓的拉力(2017年4月7日摄)。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 >
一带一路”从历史深处走来,唤醒了沿线的沉睡记忆。这里不仅有商贸的繁荣,更有文化和技艺的交流。那些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经过时光的冲洗,有如一颗颗珍珠,让“一带一路”这条美丽的项链闪耀熠熠光彩。

上一页

下一页

一带一路”从历史深处走来,唤醒了沿线的沉睡记忆。这里不仅有商贸的繁荣,更有文化和技艺的交流。那些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经过时光的冲洗,有如一颗颗珍珠,让“一带一路”这条美丽的项链闪耀熠熠光彩。
  • 1120919264_14938906908121n.jpg

    木版水印专业学名为“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集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是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复制的传统工艺。这是在英国伦敦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十竹斋木版水印非遗传承人魏立中在传授木版水印技艺(2017年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岩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5211n.jpg

    苏绣是中国苏州传统手工艺。这是在苏州卢福英刺绣培训学校,授课老师张黎星(右一)为来自新疆的绣娘讲解苏绣要领(2016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5631n.jpg

    缂丝是中国传统的丝织品。这是在江苏南通,缂丝艺人王玉祥在修剪缂丝龙袍(2015年10月22日摄)。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6051n.jpg

    在福建德化月记窑,陶瓷爱好者陈添贵在准备放入窑中烧制的茶具坯体(2017年4月10日摄)。位于德化的月记窑曾经是明清时代兴盛一时的名窑。尽管当前古法柴窑已基本被电窑、气窑等取代,但月记窑依然坚持着传统的陶瓷烧制方式。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6451n.jpg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了数百年。这是武夷山女茶师季素英在进行岩茶摇青(2017年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6921n.jpg

    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出的泉州制香业历史悠久。这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制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蒲良宫在制香(2017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7301n.jpg

    西藏地区的酥油花制作工艺精湛。艺人们先是在酥油中加入各色矿物颜料,制成胚料,再用手工捏制成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等。这是西藏日喀则仁布县康雄乡的艺人在制作酥油花(2014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7661n.jpg

    保安腰刀是出自保安族的传统名刀,用料讲究、工艺复杂,最初是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工具,现在已成为集实用、观赏、珍藏等功能为一体的工艺品,其锻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8451n.jpg

    在新疆喀什疏附县,民族乐器制作人热合曼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制作传统乐器热瓦普(2017年4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 1120919264_14938906908991n.jpg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诺敏在测试弓的拉力(2017年4月7日摄)。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中国专题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