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العربيةDeutsch

“一带一路”建设亟需解决中企软实力“软肋”

发布时间 :2017-03-20      作者 :文/赵磊(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 教授)      

 

 

一带一路要推动中国企业自觉实现硬实力软实力的结合,中国企业的崛起不仅应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经济事件,更应该成为一个令人称道的文化事件。

中国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力量,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全球软实力明显弱于硬实力。中国企业在工程建设、资金支持、价格定位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价值观感召、标准规则制定以及法制契约塑造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很多企业蜂拥而出,不分企业业绩、能力、口碑、背景等,统统喊着一带一路的口号,攻城略地,其场面颇为壮观。但是,越火热时越需要冷静,要认真思考问题和痛点。

软实力是最大软肋

近年,中国企业入围世界500强的数量和排位大幅上升,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经济发展硬实力的缩影。从1995年的3家企业到2016110家,中国仅用了2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500强品牌第二多的国家。超过100家企业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中国。但细细分析,世界500强中国上榜企业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中国上榜企业来自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较少,主体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较少;中国大型企业分布的行业结构比较简单覆盖面或涉及的行业宽度不够。例如,在制药、零售、食品和饮料制造、餐饮、旅游等行业,其他国家都有企业进入名单,而中国却全部都是空白;知名的企业品牌相对比较多,而知名的产品品牌十分稀少;上榜的绝大多数都是垄断性企业或者国有企业;中国非垄断性私营企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

总之,中国企业或中国经济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痛点就是:有企业,不一定有产品;有产品,不一定有品牌;有品牌,不一定有品牌价值。


江苏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基地。

 

软实力是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最大软肋,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缺乏文化与价值观传播,国际社会的认同度较低。目前,中国企业输出的主要是产品、技术,但对话语体系、价值理念、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传播明显不足。没有在文化和价值观领域发力,就很难引起共鸣、征服人心。日本企业向全球推出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世界60%的动漫来自日本;美国好莱坞电影几乎占据了全球80%的电影市场。这些文化产品背后蕴含的文化与价值观也得到了极大的传播和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一带一路要首先解决文化自信问题。

第二,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塑造能力尚待完善。过去,中国企业习惯于只做不说、多做少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做了大量有社会责任的事,但不善言辞的形象使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企业不愿意交流,是因为背后有不可告人的图谋。此外,由于平时不善于(甚至极力回避)同驻在国媒体打交道,因此在发生突发性危机事件时,中国企业非常被动,极易成为众矢之的。

第三,同非政府组织等民间力量打交道的意愿和能力不足。一带一路沿线上,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层面有很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目前,中国企业与当地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互动非常有限。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不仅支持当地的民间力量,而且还派遣本国非政府组织积极配合其商品和文化的全球传播。

第四,不善于利用宗教规律,解决宗教问题。一带一路建设不可忽略宗教因素,要加强对宗教的认知,要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要了解一带一路,就必须首先了解宗教。如果我们不尊重宗教规律,甚至回避宗教,必然导致沿线诸多信教民众产生疏离感。例如,一带一路沿线有众多的伊斯兰国家,同当地企业打交道不了解伊斯兰金融恐怕不行。伊斯兰金融体系是按照伊斯兰教义建立起来的道德型金融体系。可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宗教不仅是个文化或社会问题,也是贸易和金融问题。此外,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诸多突发事件,往往与员工无意识地侵犯了驻在国民众的宗教禁忌有关。

第五,社会责任感以及本土化意识亟待提升。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近年有所改善,但私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依然较差,具体表现在企地融合不够、企民融合不足、生态环保意识不强、产品质量不过关等。目前,中国企业已经有一些海外项目和产品出了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其他企业的后续项目,从而引发恶性的连锁反应,导致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一带一路项目的不满与排斥。同时,本土化意识是衡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有不少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依然不善于融入当地社会进行人文交流,也较为忽视当地员工的福利和发展。比如,不注重加强对当地员工的培训培养以及职业规划,后者普遍对中国企业没有归属感和依赖感。另外,企业管理模式也需本土化,当企业走出去时会发现国内模式很多水土不服,例如,对当地员工的管理很难按照国内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开展,对待工会的态度也必须因地制宜

如何提升软实力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偏弱,突出表现在国际社会很难从价值层面上得到认同。因此,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必要提升软实力。具体建议如下:

加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教育宣传工作。首先,要加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教育培训。很多企业对一带一路的内涵把握不清楚,甚至认为走出去就是要输出剩余产能,就是要获取能源资源,如此的错误认知会使沿线国家认为中国企业是来吸血的,而不是来输血造血的。其次,要鼓励中国企业把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讲清楚:中国希望自身文化与价值能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赢得尊重,不希望国际社会把中国人和中国企业仅仅看作是会走路的钱包

完善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考核指标和法规建设。考核的方向是真正推动中国企业成为受欢迎的世界一流企业。指标设定要充分激发中国企业的海外社会责任以及企业形象优化。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从量的优势过渡到质的优势。简言之,如何从偏重亮丽的销售数据,转变为追寻消费者的长期认同与忠诚度。考核指标不仅要关注中国企业是否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同时考核企业是否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以及生态友好的关系。否则,走愈久,越被动

尽快打造优质和品牌项目,形成示范效应。不是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是一带一路企业,不是所有走出去的项目都是一带一路项目。唯有尽快打造一带一路的优质和品牌项目,才能形成示范效应,才能去伪存真。越火热时越需要冷静,需要国家对参与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进行识别管理。

中国企业并不缺少品牌,中国有170多万个品牌,但中国品牌的商业化能力过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中国也有一批世界级企业,但是真正成为国际品牌的却寥寥无几。建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要由产品营销转换为品牌营销,品牌国际化、公司全球化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中国专题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