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察 >> 正文

译中国|黄友义:用融通中外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

2023-01-14      来源:外文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825日给外文出版社外国专家的回信中,特别提到要他们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中国,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其实这也是对所有从事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的人员的要求

黄友义  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

  中国的国际传播就是要在中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架设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专业的对外翻译队伍的作用就相当于建设这座文化桥梁的工程师。他们的建设成果越是宽阔平坦结实牢固,沟通起来就越是畅通。

  当前世界上有80亿人,除去14亿中国人,那66亿外国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达不到能听懂中国话,看懂中文字的程度,对外翻译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就在于其不可缺性。

  要想做到用融通中外的语言翻译和传播中国,我的体会是需要在三个方面下足功夫。

  第一,融通中外,就必须了解国际流行话语体系。我们不是把中国话语翻译成外文即完成任务,而是要翻译成我们希望达到的理解效果。为此,必须在话语体系上做到知己知彼。现在国际上流行的英文话语体系主要是二战以后美国西方针对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构建的体系,里面充满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否定。比如,我们共产党人习惯说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直接翻译成英文就是to hold high the banner of Marxism,如果你去查看英文字典,的确有这种表述。但是,在长期的意识形态斗争中,西方已经把这句话定义为共产党的空洞口号。也就是说这句话已经被他们标黑。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习惯使用的表述都已经被西方标黑,成为话语斗争中的地雷,外国受众听了看了只能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效果。如果不知道哪些词汇已经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相反的作用,我们继续使用,就无法达到我们主观上追求的目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对外宣传注重讲述我们的观点,对西方话语体系中针对社会主义的标黑行为研究不够,导致我们一直在重复在西方受众中已经不能正面反映我们主张的说法,也就影响我们的对外宣传效果。

  第二, 融通中外,要做到真正了解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尽量让我们的译文接触西方受众的地气,让我们的国际传播工作落到实处。除去意识形态不同和文化传统差异外,在“翻译中国”过程中需要时刻不忘记中文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语言,而英文是非常具象的语言。中文里脍炙人口的表述,翻译成英文时,不仅缺乏语言的美感,还令英文受众不知所云。比如我们说“稳中求进”,外国受众要了解具体稳定什么,进展又指什么。我们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外国人追问博在哪里,深到什么程度。本来中文是一种形容性很强的表述,英文却非要加以量化。我们说要在2035年实现全面现代化,这是一种历史使命。英文非要求说清楚,这个使命不是历史的,而是未来的。可不可以不理会英文的这种对细节的纠结,就按照中文字面翻译?当然可以,但是那样做的结果就是国外英文受众真的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了。

  第三,融通中外,需要使用鲜活的语言而不是字典里的陈旧英文。我们从事对外翻译,自然需要不断查看英文字典,但是必须清楚字典里的用法不等于如今老百姓的习惯表述。比如,现在新闻发布会很多,在介绍一些部门负责人时,有一个身份叫“负责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副局长)”。经常发现, “日常工作”照字典直译成in charge of routine work,相当于从事自己平时分内的工作,根本看不出来这是一个单位的常务副部长或者副局长。中文所说的“日常”是常务的意思,而不是每一个个人都有的自己的那一份日常工作。死盯字典,就给这位领导降低了身份和权威。

  融通中外需要跳出陈旧的字典语言,使用英语国家流行的鲜活用语。翻译容易,但把中文意思翻译到位非常难。这需要译者不断学习,跟上语言的流行速度,同时多听取外国受众的反馈,发挥好外国语言专家的润色作用。

  我们从传统的“翻译世界”,即把外语翻译成中文,把外国介绍给中国受众的时代,过渡到了“翻译中国”的时代,即把巨量的中文资料翻译成外文,呈现给国外受众。这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过程在翻译领域的必然反映。这是一种与100多年的翻译传统做法根本不同的伟大实践,需要全新的思维和管理方式。

  外文出版社推出“译中国”文库,这是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种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预祝这个项目内容丰富,品种多样,质量优良,为引导新时代翻译界做好国际传播发挥自己的贡献。谢谢大家。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