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画报资讯 >> 正文

用影像镌刻时代光辉,《人民画报》合订本入藏党史馆

2025-07-01      人民画报微信公众号

  2025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1950年至2024年《人民画报》年度合订本正式入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党委书记、馆长李宗远,中国外文局欧亚中心主任、人民画报社社长姜永钢出席捐赠仪式。

  捐赠仪式现场。

  《人民画报》合订本收藏证书。

  此次捐赠的《人民画报》合订本为创刊以来的全套合订本,共计77册,910余期,超百万张影像。从开国大典的礼炮轰鸣到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从奥运圣火的传递到航天征程的突破,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科技创新的跨越发展,定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每一个历史瞬间。

  捐赠仪式现场的部分《人民画报》合订本。

  创刊于1950年7月的《人民画报》,由毛泽东主席题写刊名,上世纪60年代末周恩来总理曾经亲自审定《人民画报》稿件三年之久。《人民画报》是新中国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画报,也是新中国唯一没有停过刊、刊期最久的期刊。今年是《人民画报》创刊75周年,75年来,《人民画报》始终以高质量的图片报道形式,记录共和国的发展,讲述人民生活故事,展现时代风貌,被誉为“中国国家画报”。

  1950年7月,《人民画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创刊号的封面刊登了这幅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画面,并增添招展的五星红旗为背景,凸显喜庆气氛。

  1950年,毛泽东同志为新创刊的《人民画报》题写的刊名手迹。当时,他分别在两张纸上题写了六条,并在他满意的一条右上方划了两个圈,这便是被确定并一直沿用至今的《人民画报》刊题。

  《人民画报》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宣传展示党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补充。

 

记录崭新的中国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与新中国几乎同龄的《人民画报》

记录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欢喜和奋进、探索与拼搏。

  1950年第4期,新中国第一个国庆日。

工厂机器轰鸣,

农田喜获丰收,

社会发展欣欣向荣,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新中国处处跳动着新生的脉搏。

《人民画报》记录着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1950年,中央新闻摄影局(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1950年1月成立,1951年底撤销)记者王纯德在国营农场采访时拍摄了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的封面照片。照片中的梁军(左)只有十九岁,是黑龙江省德都县萌芽乡机械农场的女拖拉机手,她成为继毛泽东之后第二位登上《人民画报》封面的人物,她驾驶着拖拉机的形象被作为设计原型印在了第三套人民币上。

  1950年第5期封面是一位手捧丰收稻谷的农民。这幅由《人民画报》记者吴宝基拍摄的封面照片,展现了在久违的好年景里,翻身成为土地主人的农民在大丰收中笑逐颜开的精神面貌。

  1954年第5期封面,是由《人民画报》记者杨荣敏拍摄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之一——孟泰(右)和技术员检查大检修后的高炉。

  1955年第12期《新建的百货商店》报道版式,人们在位于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商店选购商品。

  1957年第12期封面是由《人民画报》记者李兰英拍摄的新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

  《人民画报》封面中的劳动人民。

  《人民画报》中的刊登过的新中国少年儿童。

见证开放的中国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

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发展大局,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人民画报》于1979年第3期报道了此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开放”带来的改变

从1979年的《人民画报》报道中

就开始呈现。

这一时期《人民画报》,

淋漓尽致地体现着开放中国的律动。 

  改革开放催生了体育腾飞,体育腾飞则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激动人心的精神力量。1979年第3期封面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八届亚运会的图片。1978年12月9日至20日,第八届亚运会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中国运动员在参加的十五大类的比赛中,打破二十四项亚运会纪录,共获得五十六枚金牌、六十枚银牌和五十一枚铜牌,总成绩位于奖牌榜第二位。

  1980年第1期封面,是艺术家张仃在首都国际机场创作的大型壁画《哪吒闹海》的局部。1980年,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投入使用。首都机场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民用机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伊始,“首都机场”更名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85年,在深圳特区成立的第五年,《人民画报》记者卢山、杨秀云、刘文敏记录下了深圳建设热火朝天的一幕。

  《五年崛起的经济特区——深圳》专题报道版式。该专题报道从城市建设、工业区、合资企业以及旅游几个方面对深圳经济特区进行了详细介绍。

  《人民画报》中关于女排夺冠的报道。

  1985年第7期和1988年第8期《人民画报》分别刊登了中国首次赴南极科考和中国登山队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报道。

  1997年第10期和2000年第1期《人民画报》封面,分别展现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珍贵瞬间。

  2008年第9期《人民画报》展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精彩时刻。

书写新时代的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和国家事业

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

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2019年第10期《人民画报》封面记录下这一珍贵历史时刻。

进入新时代,

《人民画报》持续关注

重大活动、重大工程、重大成就,

一张张封面、一篇篇报道,

定格国史瞬间,见证时代风采。

  2014年第7期和2024年第9期《人民画报》共同聚焦敦煌艺术与丝路文化。

  2016年第10期和2023年第8期《人民画报》共同聚焦国家公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2017年第5期《人民画报》中的《新“丝路故事”》专题,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取得的成果。

  2018年第2期和2022年第5期《人民画报》共同聚焦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

  2018年第3期《人民画报》聚焦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

  2019年第2期和2024年第7期《人民画报》共同关注中国探月工程。

  2022年第3期《人民画报》封面选用的是《人民画报》记者陈建拍摄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一幕。

  2023年第2期《人民画报》推出《一条中轴线 一部文明史》大型封面专题报道,并开设“北京中轴线”栏目连载,多角度、全方面向读者讲述北京中轴线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3年第5期和2024年第5期《人民画报》分别聚焦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内涵。

  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2024年第12期《人民画报》聚焦澳门发展新篇。

  2025年第4期《人民画报》聚焦当下热点话题——新质生产力。

  2025年第5期《人民画报》聚焦南京市博物总馆,展现其在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方面所作的尝试。

七十五载风云变幻,

七十五年春华秋实。

从崭新的中国到开放的中国,

再到新时代的中国,

《人民画报》始终是

人民记忆的记录者、

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光阴流转,初心如磐。

这份沉甸甸的“国家相册”,

还将继续记录新中国奋进的华章!


————————————————

 

摄影 | 徐讯 郭莎莎

编辑 | 曹梦玥

图片 | 本刊资料

值班审校 | 黄丽巍

A9R914E封面.jpg

红色记忆 革命之城

南京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红色基因镌刻于城市血脉,红色资源深入城市肌理。

A9REA94封面.jpg

穿越千年的六朝风雅

“南京梦,梦六朝。”六朝,被称为南京的象征之一。

A9RB31A封面.jpg

金陵烟火入画来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市井巷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烟火气。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