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3030309152012.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胡同深处的名人印迹

2023-03-15      撰文 岳强

  北京中轴线上散布着众多名人故居,那些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所留下的足迹,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见证着中轴线的变迁,漫步其间,仿佛能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触摸到浓郁的书香墨迹。

  触摸历史,感受情怀。东棉花胡同39号院为靳云鹏故居,如今,这里是中央戏剧学院;后圆恩寺胡同7号,1949年以后,先后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处、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帽儿胡同7号至15号(单号)的可园,曾为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的宅院;帽儿胡同35号、37号的后邸,曾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的娘家宅院;秦老胡同35号的绮园,曾为清代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府邸;菊儿胡同东口的3号、5号、7号和寿比胡同6号,曾为清代直隶总督、兵部尚书荣禄的宅邸。

  老舍先生写到:“我爱今天首都的早晨,我一定更爱明年的,后年的,十年后的,首都的早晨;首都的景物和首都的人民生活不是一天比一天更美丽可爱么?”岁月倥偬,时过境迁,如今,游走在北京中轴线,徜徉于胡同深巷,能听到老城跳动的脉搏,那些遗落在名人故居里的故事俯拾即是。

  丰富胡同19号

  老舍故居

舒济 供图


摄影 高明义/人民画报

  1949年,老舍先生从美国回来后,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安家,于是,托朋友买下这幢住宅,随即和夫人胡絜青及四个子女搬进了新居。老舍先生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十六年。老舍先生亲手在小院里栽种了两棵柿子树,他的夫人胡絜青还给小院取了个雅称—丹柿小院。先生在世时,常约朋友前来赏花,秋天还以成熟的柿子,请友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老舍先生自童年便和这个古老城市的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文学作品大多以北京为背景,以平民百姓为表现对象,在丹柿小院,老舍创作了《方珍珠》《西望长安》《全家福》《龙须沟》《茶馆》等著名文学作品。

  前海西街18号

  郭沫若故居

摄影 高明义/人民画报

视觉中国 供图

  晚清时期,这里曾是恭王府的马号。民国初年,营建为一座中西合璧的雅致庭院。在这里,郭沫若先生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十五年。四合院东西厢房和后罩房两侧的房间,曾是会议室、秘书办公室和家人的居室,郭沫若纪念馆成立后,均辟为展室,分别以历史图片和珍贵文物概括地介绍了郭沫若先生在诗歌、戏剧、文艺理论、古文字研究和古代社会研究等各学科领域中的不朽建树,展示了他在国际和平运动中的非凡贡献,重现了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的不平凡的一生。这座花木扶疏的院落,也是郭沫若热爱自然风物的见证。

  后圆恩寺胡同13号

  茅盾故居

摄影 钱浩/人民画报

视觉中国 供图

  在搬入后圆恩寺胡同前,茅盾一直住在东四头条203号文化部宿舍,与周扬、阳翰笙等为邻。1974年,茅盾搬到这里居住。走进院门,进门迎面影壁上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茅盾故居”横匾。院中矗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周围房间是他的生平展览。后院的卧室、书房等,还是茅盾生前的样子。卧室布置简单,正中横放一张铁艺单人床,床左侧有一案几。茅盾逝世的前几年,由于行走不便,不能去书房写作,一切读写事宜就在案几上完成。为繁荣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先生在病危之时,将自己积存的25万元稿费捐献给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后来用这笔基金设立了“茅盾文学奖”,用来奖励中国优秀长篇小说的作者。

  后海北沿46号院

  宋庆龄故居

本刊资料

摄影 黄禄奎 金耀文/人民画报

  这里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父亲、醇亲王载澧的王府西花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原计划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专门修建一座住宅,但她却以国家百废待兴为由,一再逊谢。最后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才借此王府花园葺旧更新,辟成这样一座幽静、安适的庭院。宋庆龄于1963年迁居于此,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园内原有古建筑中的前厅“濠梁乐趣”、后厅“畅襟斋”,曾是宋庆龄会见、宴请国际友人之处,现作为她生平事迹的展室,陈列着许多极珍贵的照片、实物、书信。

  雨儿胡同13号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摄影 敖恩洪/人民画报

视觉中国 供图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老北京四合院,庭院中央矗立着中国20世纪著名书画大师和书法篆刻巨匠齐白石先生的全身塑像,他手拄拐杖,神情专注地遥望远方。这座单体四合院修建于清代中晚期,是内务府一位总管大臣的私人宅院,原来规模宏大,13号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购买了这座院落,作为齐白石先生的住所。由于齐白石留恋位于西城区劈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的旧居,在这里居住不久,便又迁回西城。齐白石去世后,雨儿胡同13号院曾作为北京画院画家的创作场所。2011年,这座建筑经修复,复原了齐白石先生晚年的生活与创作环境。

  护国寺街9号

  梅兰芳纪念馆

本刊资料

摄影 高明义/人民画报

摄影 高明义/人民画报

  梅兰芳先生是戏曲艺术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先生逝世前,曾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十年。迈步入馆,迎面朱漆大门上悬挂着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前行数步,只见青石砖瓦的大影壁前,安放着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院内两棵大柿子树,秋末果实累累,与另一棵苹果树、一棵海棠树,寓有“事事平安”之意。梅兰芳的夫人及子女捐献的大量家藏戏曲资料,收藏于纪念馆内。纪念馆正院保持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原状摆放。外院展览室,以大量珍贵图片介绍梅兰芳的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

20230312_211214_001.jpg

“大美中国”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部分作品展示第三弹邀您共赏!

“大美中国”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呈现中国复兴征程之美、中华文明之美、多彩中华之美、民族和谐之美、壮丽江山之美、幸福家园之美。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