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奚志农 用影像保护自然

2023-09-04      本刊记者 徐讯 陈建 田潇

  • 单开(选)-左开xx2307259364.jpg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滇金丝猴·母与子 奚志农.jpg

    1995年,奚志农在昆明动物研究所拍摄的滇金丝猴。母亲怀抱着孩子,孩子从臂弯里看向世界。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 马可波罗盘羊 奚志农.jpg

    2006年8月,新疆塔什库尔干,夏季帕米尔植被稀疏的山坡上,集成大群的马可波罗盘羊朝着镜头奔驰而来,年长的公羊冲在最前面,年轻的公羊在后面。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 秦岭羚牛 奚志农.jpg

    2004年7月,陕西长青,在秦岭山脊的峭壁之上,不期而遇的两头秦岭羚牛在互致问候。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 藏狐 奚志农.jpg

    2020年6月,青海嘉塘草原上,毛茸茸的小藏狐从另一只小藏狐身旁一跃而起。小藏狐在成年前总是处于自己的大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欢闹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 白尾海雕 奚志农 (2).jpg

    白尾海雕挥动着雄伟的翅膀,掠过海面。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 野牦牛 奚志农.jpg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上体型最大的野生动物,是家牦牛的祖先,被文学作品描绘得非常可怕,而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人激怒了它,它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 新年阳光下的藏羚 奚志农.jpg

    2010年1月1日,青海可可西里,月亮正缓缓落下,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把这群小藏羚羊染成了金色。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 >

  他在巍巍群山和莽莽丛林中追寻,在中国最后的荒野和珍稀物种的家园中,创作出震撼人心的影像。无论是两只秦岭羚牛在峭壁上“碰鼻致礼”,还是列队穿越辽阔高原的藏羚;无论是风雪中拥成一团的川金丝猴,还是雪线之上舐犊情深的雪豹母子。他满怀虔诚和耐心,不顾艰险,记录下动物的隐秘生活。凭借这样的影像,奚志农成为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也让我们意识到诸多物种遥远的存在,推动了自然保护的进程。

  “我们所处的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澜沧江源园区,壮丽的澜沧江正在蜿蜒流淌,银露梅在我旁边绽放,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雪豹很多时候就在对面山坡上出现,所以这是我为什么第一次到了这个地方以后就迷上了一块这块土地的原因。”在昂赛乡岩羊坡前的一片高地上,奚志农接受《人民画报》的采访,讲起了他野外生涯的风晴雨雪,对“用影像保护自然”的理解与致知。
  被猴子改变的命运
  奚志农的故乡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对鸟类的兴趣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他五岁时养过小麻雀,每天抓苍蝇喂给小麻雀吃,“后来小麻雀被‘喂家了’,吹个口哨,它就停在我肩膀上。”七岁时,奚志农被父亲接到昆明,少时印象,昆明是比巍山大得无边的城市。奚志农的舅舅在昆明郊区的一所疗养院工作,疗养院后面有座山。奚志农最期盼的就是放假去舅舅家,上山找鸟。1980年,奚志农读到了鸟类学家郑作新院士所作的文章—《让小鸟飞向理想的天空》,文中提到,中国的鸟类研究人员只有300人左右。奚志农便想:“如果我能去做鸟类研究—哪怕就当一个鸟类标本采集员该多好呀!”
  1981年12月31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了第一集《动物世界》。那年夏天,奚志农从昆明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毕业,以5分之差高考落榜,接下来两年也未能敲开大学的大门。1983年高考结束后,在云南大学生物系教授、鸟类学专家王紫江的引荐下,19岁的奚志农加入科教片《鸟儿的乐园》摄制组,成为摄影助理的助理。那年冬天,他在纳帕海第一次见到黑颈鹤。为了拍到近景,摄制组借来黑颈鹤的标本放在草甸中辅助拍摄。他后来在演讲中提到,摄制组还专门请了动物园的技师来负责抓鸟养鸟,拍摄时用尼龙绳拴住鸟儿的腿放上枝头。因为这段经历,奚志农立志学摄影去拍摄飞翔的鸟。
  1990年,奚志农的摄影作品《不能只剩下人》获得《大众摄影》举办的“奥林杯”风光组铜牌奖,画面中的主角是他在云南拍摄的白鹭。这一年,他成为了《动物世界》的临时摄影师。除了摄影,他还要对照专业词典校对解说词。《动物世界》的大部分素材源自国外,国内关于本土野生动物的影像记录非常匮乏,奚志农决意拍摄属于中国的《动物世界》。
  1992年,奚志农回到云南,进入云南省林业厅的一个电视制作部门,负责宣传工作。同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云南白马雪山开启了一项为期三年的滇金丝猴研究计划。
  奚志农一直在努力拍摄云南野生动物,“拍摄滇金丝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诱惑与挑战”。11月,奚志农扛着林业厅刚买的摄像机,跟随研究团队进入白马雪山寻找滇金丝猴。从十九世纪末滇金丝猴在云南德钦被发现以来,除了极少数的研究人员在野外见到过,直到1992年,人类连它一张清晰的野外照片都没有得到过。
  1993年9月15日,是奚志农第三次进入白马雪山寻找滇金丝猴的第六天,几乎要无功而返的时候,他和同伴发现了新鲜的猴粪,顺着猴粪一路追踪,他第一次看到了滇金丝猴,并拍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清晰的滇金丝猴影像资料。镜头前,大公猴端坐在树上慢条斯理地吃着松萝,两只母猴依偎在它的两边。其中一只母猴还抱着一只可爱的婴猴,两只头一年出生的幼猴玩着游戏,不时发出“嘎嘎”的叫声。
  那是奚志农永远铭记的一天,直至30年后的今天,他依旧会讲起这个改变他命运的动物,以及那段永生难忘的寻找经历。
  “全世界最棒的职业”
  1994年,随着研究课题结束,奚志农不得不停止了拍摄。这段追寻滇金丝猴的岁月跨越三年,奚志农六次进入白马雪山,长久的期待和寻找化为现实,他用摄影机记录了滇金丝猴的活动,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他和同伴所做的努力为日后的滇金丝猴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底,为保护德钦县将被砍伐的原始森林,奚志农四处奔走。最终,在多方支持下,滇金丝猴的森林被保住了。次年,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邀请下,奚志农成为《东方时空》的一名记者,并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另一个物种—藏羚。
  他第一次在野外看到藏羚是1997年9月,在喀喇昆仑山的河滩上,一只带着幼仔的母藏羚被他们突然而至的汽车惊起,拼命向对岸奔逃,出生两天左右的藏羚幼仔一动不动躺在河滩上,假装没看到人类。奚志农后来说起这只可爱的藏羚幼仔,嘴角都会带起一丝微笑。
  1997年12月,奚志农深入可可西里,与“野牦牛队”一起,在气温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里追捕盗猎者,采集了大量关于藏羚盗猎和反盗猎的影像资料,引起了国内外公众对藏羚保护的关注。1998年,34岁的奚志农从《东方时空》辞职,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工作—野生动物摄影师,并全身心地投入到野生动物摄影、环境保护事业中。
  他和滇金丝猴的缘分一直持续到今天;如今每年的6月和8月,在可可西里可以看到“高原精灵”藏羚迁徙穿越青藏公路,过往车辆在两侧等待的场景;2017年,当绿孔雀的栖息地遭到威胁时,奚志农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在众人的努力下,红河流域的绿孔雀栖息地被国家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影像与保护并行,他用镜头记录着这块土地的脆弱,也追随这个星球上最美的风景,在他的影像世界里,有滇金丝猴母亲带着孩子在林中飞跃的潇洒,成百上千的藏羚在风雪中迁徙的壮观场面,还曾有秦岭的山脊之上与秦岭羚牛的不期而遇……
  “我觉得我特别幸运,我在追寻野生动物足迹的时候,在领略这个星球、领略我们中国大地上最美丽的风景,我觉得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切,这是我的天职和使命。”奚志农说。
  送给自然的礼物
  奚志农很喜欢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的一段话:“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
  本着“用影像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关注”的初心,2002年,奚志农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野性中国”工作室。他们不仅拍摄了大量野生动物素材,2004年还开始联合相关机构、部门开设“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十九年里,培训了近1000名一线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他们留下了无数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青海湖湟鱼(青海湖裸鲤)的第一张水下照片,秦岭细鳞鲑在水下的第一张照片,灰冠鸦雀的第一张照片,四川的绿尾虹雉等。奚志农表示,“在地”是最大的优势,他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一线生态保护工作者,推动更多人参与到“用影像保护自然”的事业中来。
  2023年8月4日,电影《雪豹和她的朋友们》上映,奚志农是影片导演,这是由他和专业摄影师柯炫晖,以及牧民摄影师达杰、次丁、更求曲朋等人组成的摄影团队历时六年拍摄完成的。这份经年累月、不舍昼夜地拍摄所呈现出来的惊喜,是送给观众,也是送给自然的一份礼物。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大峡谷有青藏高原发育最完整的白垩纪丹霞地貌,澜沧江从峻峭的高山峡谷间曲折向前,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藏族牧民世代对自然生灵的敬畏,使得这里保存了完整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奚志农就是在这里实现了拍摄雪豹的梦想。
  2016年1月和3月,奚志农在昂赛大峡谷拍摄期间,遇到了两位喜欢摄影的藏族牧民—次丁和达杰,奚志农在他们的卡片相机里看到了野生动物拍摄的天花板—雪豹,这让他既惊讶又羡慕。他想着,藏族牧民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原雪山生活经验、惊人的体力,如果使用更好的设备,接受专业的摄影指导和培训,他们便能拍出更好的影像。同年4月,野性中国在昂赛开启了“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第一期重点培养两位普通的本地藏族牧民:次丁和达杰。之后牧民更求曲朋也加入其中。到今天,他们不再只会按快门、碰运气,拍动物屁股,而是能够熟练使用“长枪短炮”,根据雪豹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寻找、拍摄。
  永无止境的探索
  “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也激发了藏地峡谷当地牧民对野生动物摄影的巨大潜力,让“影像保护动物、摄影改变人生”的观念在当地深入人心。
  2020年7月,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奚志农邀请中国著名的生态摄影师鲍永清、彭建生、袁明辉、花蚀等人在昂赛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40名担任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生态管护员的当地牧民参加了训练。他们的摄影装备良莠不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学习热情。有的学员要开车一百多公里到昂赛乡,为了不错过每一节课,有的学员在昂赛乡扎帐篷住了下来。在这届训练营中,年纪最小的学员是达杰年仅7岁的女儿康卓。她在2020年9月、10月和12月,三次拍摄到了雪豹,成为全球最年轻的雪豹摄影师。
  牧民们的摄影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关系是怎样的?在奚志农看来,野生动物摄影师可以让更多人认识自然万物的美好,从而唤起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行动,以感动带来行动和改变。
  探索自然,永无止境。2009年,野性中国发起并实施“中国濒危物种影像计划”;2016年,创办“苍山自然中心”;2018年,开启“中国巨树拍摄计划”;2022年,奚志农将自己的家改建为“苍山自然影像博物馆”,成为收集、研究、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影像的一个中心,也是培养相关专业人士和青少年的常设基地。他还和24岁的女儿奚溪开启了一档视频节目《奚游记》,他们首站重新回到唐家河,讲述了16年前一次看到7只公的绿尾虹雉的故事。
  40年的职业生涯中,奚志农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野生动物的袭击。“当你关心物种的时候,想到的是能够为它们做些什么。”奚志农说,“我们的使命是让公众了解中国这片土地的美好,了解这片土地上有那么多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野生动物。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中来。”

上一页

下一页

对话奚志农 把国家公园建在每个人心里

奚志农 用影像保护自然

2023-09-04      本刊记者 徐讯 陈建 田潇

  他在巍巍群山和莽莽丛林中追寻,在中国最后的荒野和珍稀物种的家园中,创作出震撼人心的影像。无论是两只秦岭羚牛在峭壁上“碰鼻致礼”,还是列队穿越辽阔高原的藏羚;无论是风雪中拥成一团的川金丝猴,还是雪线之上舐犊情深的雪豹母子。他满怀虔诚和耐心,不顾艰险,记录下动物的隐秘生活。凭借这样的影像,奚志农成为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也让我们意识到诸多物种遥远的存在,推动了自然保护的进程。

  “我们所处的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澜沧江源园区,壮丽的澜沧江正在蜿蜒流淌,银露梅在我旁边绽放,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雪豹很多时候就在对面山坡上出现,所以这是我为什么第一次到了这个地方以后就迷上了一块这块土地的原因。”在昂赛乡岩羊坡前的一片高地上,奚志农接受《人民画报》的采访,讲起了他野外生涯的风晴雨雪,对“用影像保护自然”的理解与致知。
  被猴子改变的命运
  奚志农的故乡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对鸟类的兴趣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他五岁时养过小麻雀,每天抓苍蝇喂给小麻雀吃,“后来小麻雀被‘喂家了’,吹个口哨,它就停在我肩膀上。”七岁时,奚志农被父亲接到昆明,少时印象,昆明是比巍山大得无边的城市。奚志农的舅舅在昆明郊区的一所疗养院工作,疗养院后面有座山。奚志农最期盼的就是放假去舅舅家,上山找鸟。1980年,奚志农读到了鸟类学家郑作新院士所作的文章—《让小鸟飞向理想的天空》,文中提到,中国的鸟类研究人员只有300人左右。奚志农便想:“如果我能去做鸟类研究—哪怕就当一个鸟类标本采集员该多好呀!”
  1981年12月31日,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了第一集《动物世界》。那年夏天,奚志农从昆明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毕业,以5分之差高考落榜,接下来两年也未能敲开大学的大门。1983年高考结束后,在云南大学生物系教授、鸟类学专家王紫江的引荐下,19岁的奚志农加入科教片《鸟儿的乐园》摄制组,成为摄影助理的助理。那年冬天,他在纳帕海第一次见到黑颈鹤。为了拍到近景,摄制组借来黑颈鹤的标本放在草甸中辅助拍摄。他后来在演讲中提到,摄制组还专门请了动物园的技师来负责抓鸟养鸟,拍摄时用尼龙绳拴住鸟儿的腿放上枝头。因为这段经历,奚志农立志学摄影去拍摄飞翔的鸟。
  1990年,奚志农的摄影作品《不能只剩下人》获得《大众摄影》举办的“奥林杯”风光组铜牌奖,画面中的主角是他在云南拍摄的白鹭。这一年,他成为了《动物世界》的临时摄影师。除了摄影,他还要对照专业词典校对解说词。《动物世界》的大部分素材源自国外,国内关于本土野生动物的影像记录非常匮乏,奚志农决意拍摄属于中国的《动物世界》。
  1992年,奚志农回到云南,进入云南省林业厅的一个电视制作部门,负责宣传工作。同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云南白马雪山开启了一项为期三年的滇金丝猴研究计划。
  奚志农一直在努力拍摄云南野生动物,“拍摄滇金丝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诱惑与挑战”。11月,奚志农扛着林业厅刚买的摄像机,跟随研究团队进入白马雪山寻找滇金丝猴。从十九世纪末滇金丝猴在云南德钦被发现以来,除了极少数的研究人员在野外见到过,直到1992年,人类连它一张清晰的野外照片都没有得到过。
  1993年9月15日,是奚志农第三次进入白马雪山寻找滇金丝猴的第六天,几乎要无功而返的时候,他和同伴发现了新鲜的猴粪,顺着猴粪一路追踪,他第一次看到了滇金丝猴,并拍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清晰的滇金丝猴影像资料。镜头前,大公猴端坐在树上慢条斯理地吃着松萝,两只母猴依偎在它的两边。其中一只母猴还抱着一只可爱的婴猴,两只头一年出生的幼猴玩着游戏,不时发出“嘎嘎”的叫声。
  那是奚志农永远铭记的一天,直至30年后的今天,他依旧会讲起这个改变他命运的动物,以及那段永生难忘的寻找经历。
  “全世界最棒的职业”
  1994年,随着研究课题结束,奚志农不得不停止了拍摄。这段追寻滇金丝猴的岁月跨越三年,奚志农六次进入白马雪山,长久的期待和寻找化为现实,他用摄影机记录了滇金丝猴的活动,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他和同伴所做的努力为日后的滇金丝猴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底,为保护德钦县将被砍伐的原始森林,奚志农四处奔走。最终,在多方支持下,滇金丝猴的森林被保住了。次年,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邀请下,奚志农成为《东方时空》的一名记者,并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另一个物种—藏羚。
  他第一次在野外看到藏羚是1997年9月,在喀喇昆仑山的河滩上,一只带着幼仔的母藏羚被他们突然而至的汽车惊起,拼命向对岸奔逃,出生两天左右的藏羚幼仔一动不动躺在河滩上,假装没看到人类。奚志农后来说起这只可爱的藏羚幼仔,嘴角都会带起一丝微笑。
  1997年12月,奚志农深入可可西里,与“野牦牛队”一起,在气温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里追捕盗猎者,采集了大量关于藏羚盗猎和反盗猎的影像资料,引起了国内外公众对藏羚保护的关注。1998年,34岁的奚志农从《东方时空》辞职,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工作—野生动物摄影师,并全身心地投入到野生动物摄影、环境保护事业中。
  他和滇金丝猴的缘分一直持续到今天;如今每年的6月和8月,在可可西里可以看到“高原精灵”藏羚迁徙穿越青藏公路,过往车辆在两侧等待的场景;2017年,当绿孔雀的栖息地遭到威胁时,奚志农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在众人的努力下,红河流域的绿孔雀栖息地被国家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影像与保护并行,他用镜头记录着这块土地的脆弱,也追随这个星球上最美的风景,在他的影像世界里,有滇金丝猴母亲带着孩子在林中飞跃的潇洒,成百上千的藏羚在风雪中迁徙的壮观场面,还曾有秦岭的山脊之上与秦岭羚牛的不期而遇……
  “我觉得我特别幸运,我在追寻野生动物足迹的时候,在领略这个星球、领略我们中国大地上最美丽的风景,我觉得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切,这是我的天职和使命。”奚志农说。
  送给自然的礼物
  奚志农很喜欢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的一段话:“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
  本着“用影像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关注”的初心,2002年,奚志农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野性中国”工作室。他们不仅拍摄了大量野生动物素材,2004年还开始联合相关机构、部门开设“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十九年里,培训了近1000名一线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他们留下了无数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青海湖湟鱼(青海湖裸鲤)的第一张水下照片,秦岭细鳞鲑在水下的第一张照片,灰冠鸦雀的第一张照片,四川的绿尾虹雉等。奚志农表示,“在地”是最大的优势,他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一线生态保护工作者,推动更多人参与到“用影像保护自然”的事业中来。
  2023年8月4日,电影《雪豹和她的朋友们》上映,奚志农是影片导演,这是由他和专业摄影师柯炫晖,以及牧民摄影师达杰、次丁、更求曲朋等人组成的摄影团队历时六年拍摄完成的。这份经年累月、不舍昼夜地拍摄所呈现出来的惊喜,是送给观众,也是送给自然的一份礼物。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大峡谷有青藏高原发育最完整的白垩纪丹霞地貌,澜沧江从峻峭的高山峡谷间曲折向前,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藏族牧民世代对自然生灵的敬畏,使得这里保存了完整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奚志农就是在这里实现了拍摄雪豹的梦想。
  2016年1月和3月,奚志农在昂赛大峡谷拍摄期间,遇到了两位喜欢摄影的藏族牧民—次丁和达杰,奚志农在他们的卡片相机里看到了野生动物拍摄的天花板—雪豹,这让他既惊讶又羡慕。他想着,藏族牧民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原雪山生活经验、惊人的体力,如果使用更好的设备,接受专业的摄影指导和培训,他们便能拍出更好的影像。同年4月,野性中国在昂赛开启了“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第一期重点培养两位普通的本地藏族牧民:次丁和达杰。之后牧民更求曲朋也加入其中。到今天,他们不再只会按快门、碰运气,拍动物屁股,而是能够熟练使用“长枪短炮”,根据雪豹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寻找、拍摄。
  永无止境的探索
  “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也激发了藏地峡谷当地牧民对野生动物摄影的巨大潜力,让“影像保护动物、摄影改变人生”的观念在当地深入人心。
  2020年7月,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奚志农邀请中国著名的生态摄影师鲍永清、彭建生、袁明辉、花蚀等人在昂赛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40名担任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生态管护员的当地牧民参加了训练。他们的摄影装备良莠不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学习热情。有的学员要开车一百多公里到昂赛乡,为了不错过每一节课,有的学员在昂赛乡扎帐篷住了下来。在这届训练营中,年纪最小的学员是达杰年仅7岁的女儿康卓。她在2020年9月、10月和12月,三次拍摄到了雪豹,成为全球最年轻的雪豹摄影师。
  牧民们的摄影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关系是怎样的?在奚志农看来,野生动物摄影师可以让更多人认识自然万物的美好,从而唤起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行动,以感动带来行动和改变。
  探索自然,永无止境。2009年,野性中国发起并实施“中国濒危物种影像计划”;2016年,创办“苍山自然中心”;2018年,开启“中国巨树拍摄计划”;2022年,奚志农将自己的家改建为“苍山自然影像博物馆”,成为收集、研究、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影像的一个中心,也是培养相关专业人士和青少年的常设基地。他还和24岁的女儿奚溪开启了一档视频节目《奚游记》,他们首站重新回到唐家河,讲述了16年前一次看到7只公的绿尾虹雉的故事。
  40年的职业生涯中,奚志农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野生动物的袭击。“当你关心物种的时候,想到的是能够为它们做些什么。”奚志农说,“我们的使命是让公众了解中国这片土地的美好,了解这片土地上有那么多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野生动物。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中来。”
  • 单开(选)-左开xx2307259364.jpg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滇金丝猴·母与子 奚志农.jpg

    1995年,奚志农在昆明动物研究所拍摄的滇金丝猴。母亲怀抱着孩子,孩子从臂弯里看向世界。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 马可波罗盘羊 奚志农.jpg

    2006年8月,新疆塔什库尔干,夏季帕米尔植被稀疏的山坡上,集成大群的马可波罗盘羊朝着镜头奔驰而来,年长的公羊冲在最前面,年轻的公羊在后面。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 秦岭羚牛 奚志农.jpg

    2004年7月,陕西长青,在秦岭山脊的峭壁之上,不期而遇的两头秦岭羚牛在互致问候。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 藏狐 奚志农.jpg

    2020年6月,青海嘉塘草原上,毛茸茸的小藏狐从另一只小藏狐身旁一跃而起。小藏狐在成年前总是处于自己的大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欢闹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 白尾海雕 奚志农 (2).jpg

    白尾海雕挥动着雄伟的翅膀,掠过海面。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 野牦牛 奚志农.jpg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上体型最大的野生动物,是家牦牛的祖先,被文学作品描绘得非常可怕,而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人激怒了它,它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 新年阳光下的藏羚 奚志农.jpg

    2010年1月1日,青海可可西里,月亮正缓缓落下,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把这群小藏羚羊染成了金色。 摄影 奚志农/野性中国

对话奚志农 把国家公园建在每个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