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 >> 正文

【本刊专稿】气象,防汛救灾第一道防线

2020-09-08      本刊记者 周晨亮 张也

  • 军事补-10.jpg

    7月22日早上7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的工作人员正在把利用气象卫星、高分雷达卫星资料监测的“一江三湖”、淮河流域蒙洼蓄洪区及周边水域的天气及水体变化数据制成各种数据分析材料,为8点的会商提供数据支撑。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200730220759.jpg

    7月26日,在蒋口河联圩附近的气象观测点,安徽省气象局抗洪救灾技术应急小组成员开展风浪观测。 摄影 唐晓东

  • 微信图片_20200728102632.jpg

    在今年43天的超长梅雨期,湖北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位。武汉中心气象台在近两个月的持久战里每天起早贪黑、紧盯天气不放松,用行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中国气象局 供图

  • 军事补-5.jpg

    7月22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前)正在签发《专项气象预报》。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鄱阳湖扩大缩小水体专题图20200714 副本.jpg

  • 扩大缩小水体-淮河蒙洼蓄洪对比图20200721 副本.jpg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卫星监测鄱阳湖及淮河蒙洼蓄洪区周边水体面积变化,为防汛救灾提供科技支撑。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供图

< >

  在防汛救灾工作中,气象保障服务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全国气象工作者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数值模式等科技的力量,第一时间为天气把脉、为民生服务。近年来,在原有气象监测预报与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更大力拓展新技术研发和公共气象服务方式,积极发挥气象部门在减轻极端天气灾害损失、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保障国家气候安全等方面的科技支撑和业务服务作用。

  本刊记者在抗洪救灾紧要时期走进中国气象局,一探气象工作的究竟。

  722日,大暑节气。清晨7点,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的工作人员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工作。

  今年6月以来,中国南方遭遇持续强降水天气,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多地日降雨量或累计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长江流域多地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防汛压力骤增。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综合利用包括风云气象卫星在内的多源卫星资料,对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重点湖泊进行连续动态监测,提供了多期监测服务材料,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主任唐世浩介绍说:“气象卫星的监测数据可以为天气监测预警及洪涝灾害监测提供支撑。目前中国现有7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业务运行。最新一代的“ 风云四号”A星,可以对中国及周边区域每5分钟进行一次成像观测,可以对云系的发展变化、大气的垂直廓线还有闪电进行探测,可以对暴雨和强对流进行短临监测和预警。”

  8点整,会商在中央气象台准时开始,在场的每个人紧盯墙上的大屏幕。

  “山东已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22日黄淮之间有中到大雨”“江苏今明两天自北向南有一次强降水过程”……对预报员来说,每天早上8点的会商是一天繁忙工作的小高潮。除此之外,下午4点中央气象台还有内部会商。进入汛期后,要视情况连线地方进行加密会商,跟水利、应急等部门进行跨部门会商。6月以来,气象部门已经与应急、水利等部门会商20多次,快速、及时地为防汛抗洪各项决策提供气象预报信息。

  截至722日,全国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国家预警发布系统累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达到了194条,包括省级6条,市级66条,县级122条,通过短信向9. 1万应急责任人发布,通过国家级和地方各渠道面向社会公众发布,全国各级预警发布中心团结一心投入到防汛救灾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第一线,争分夺秒把最新的预警信息发送出去,把人民的福祉安康放在首位,筑牢防汛救灾第一道防线。

上一页

下一页

【本刊专稿】防汛抗洪 人民至上
【本刊专稿】抗洪一线的“火焰蓝”
【本刊专稿】湖口,抗洪一线的民兵力量
[专家谈]2020年汛期的气象保障

【本刊专稿】气象,防汛救灾第一道防线

2020-09-08      本刊记者 周晨亮 张也

  在防汛救灾工作中,气象保障服务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全国气象工作者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数值模式等科技的力量,第一时间为天气把脉、为民生服务。近年来,在原有气象监测预报与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更大力拓展新技术研发和公共气象服务方式,积极发挥气象部门在减轻极端天气灾害损失、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保障国家气候安全等方面的科技支撑和业务服务作用。

  本刊记者在抗洪救灾紧要时期走进中国气象局,一探气象工作的究竟。

  722日,大暑节气。清晨7点,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的工作人员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工作。

  今年6月以来,中国南方遭遇持续强降水天气,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多地日降雨量或累计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长江流域多地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防汛压力骤增。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综合利用包括风云气象卫星在内的多源卫星资料,对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重点湖泊进行连续动态监测,提供了多期监测服务材料,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主任唐世浩介绍说:“气象卫星的监测数据可以为天气监测预警及洪涝灾害监测提供支撑。目前中国现有7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业务运行。最新一代的“ 风云四号”A星,可以对中国及周边区域每5分钟进行一次成像观测,可以对云系的发展变化、大气的垂直廓线还有闪电进行探测,可以对暴雨和强对流进行短临监测和预警。”

  8点整,会商在中央气象台准时开始,在场的每个人紧盯墙上的大屏幕。

  “山东已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22日黄淮之间有中到大雨”“江苏今明两天自北向南有一次强降水过程”……对预报员来说,每天早上8点的会商是一天繁忙工作的小高潮。除此之外,下午4点中央气象台还有内部会商。进入汛期后,要视情况连线地方进行加密会商,跟水利、应急等部门进行跨部门会商。6月以来,气象部门已经与应急、水利等部门会商20多次,快速、及时地为防汛抗洪各项决策提供气象预报信息。

  截至722日,全国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国家预警发布系统累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达到了194条,包括省级6条,市级66条,县级122条,通过短信向9. 1万应急责任人发布,通过国家级和地方各渠道面向社会公众发布,全国各级预警发布中心团结一心投入到防汛救灾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第一线,争分夺秒把最新的预警信息发送出去,把人民的福祉安康放在首位,筑牢防汛救灾第一道防线。

  • 军事补-10.jpg

    7月22日早上7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的工作人员正在把利用气象卫星、高分雷达卫星资料监测的“一江三湖”、淮河流域蒙洼蓄洪区及周边水域的天气及水体变化数据制成各种数据分析材料,为8点的会商提供数据支撑。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200730220759.jpg

    7月26日,在蒋口河联圩附近的气象观测点,安徽省气象局抗洪救灾技术应急小组成员开展风浪观测。 摄影 唐晓东

  • 微信图片_20200728102632.jpg

    在今年43天的超长梅雨期,湖北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位。武汉中心气象台在近两个月的持久战里每天起早贪黑、紧盯天气不放松,用行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中国气象局 供图

  • 军事补-5.jpg

    7月22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前)正在签发《专项气象预报》。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鄱阳湖扩大缩小水体专题图20200714 副本.jpg

  • 扩大缩小水体-淮河蒙洼蓄洪对比图20200721 副本.jpg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卫星监测鄱阳湖及淮河蒙洼蓄洪区周边水体面积变化,为防汛救灾提供科技支撑。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供图

【本刊专稿】防汛抗洪 人民至上
【本刊专稿】抗洪一线的“火焰蓝”
【本刊专稿】湖口,抗洪一线的民兵力量
[专家谈]2020年汛期的气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