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六朝博物馆三楼的落地窗被称作南京最美“金陵之窗”,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打卡,在 “一眼千年”之间感受城市变迁。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六朝古都,还有后面的明代、清代,东西还是很多的。”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他在听完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的讲述后,为南京的博物馆点赞,并嘱托 “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
从长干古城到六朝古都,从大明风华到近代风云,3100年建城史为南京留下了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这种历史纵深与文化底蕴,注定了南京的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历史文物的场所,也是解码城市文明的钥匙。
在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的蓝图上,南京市博物总馆探索构建出总分馆体制,以7座主题场馆、诸多门类的文物,搭建起立体文化矩阵,让博物馆真正融入城市肌理,助力南京打造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
“既统又分”的博物馆生态链
2014年,南京市将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宅第)、渡江胜利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等7家文博机构整合为全国首个单一法人制博物馆集群,南京市博物总馆由此诞生。
南京市博物总馆的改革,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与机构合并,而是通过“既统又分”的体制,努力破解地市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资源分散难题。南京市博物总馆馆长许强回忆道:“当时最难的,是如何让明代官式建筑、红色旧址、文学主题馆这些差异巨大的博物馆形成合力。”
如今的六朝博物馆,既是外地游客了解南京这座城市的一扇窗,也是本地市民家门口的博物馆。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为提高藏品利用率,南京市博物总馆结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设计搭建总馆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形成“藏品信息融合平台”。各分支机构人员可在系统内查阅馆藏文物信息,进行展览设计及调用申请。总馆也可以根据观众需求和场馆需要进行藏品资源调配,这在一定范围内打破了各博物馆间文物藏品流动壁垒,做到文物管理权与展示权分开,使观众和场馆都能得到相应服务。为 “集中资源办大事”,总馆还以“项目化”运作模式,加强馆所之间的横向合作,推动建立内部展陈、科研、管理交流协同机制。
南京市博物总馆成立后,以文物藏品打通、人才打通、资源打通、管理打通“四个打通”为核心,突破机制束缚,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要像交响乐团,既要各声部精彩独奏,更要整体和谐共鸣,既要保持每座分馆的独特个性,又要形成共生共荣的生态链。” 许强用“文化生态系统”诠释了南京市博物总馆改革的内核。
一对年轻人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拍摄古装婚纱照。陪伴不少南京人成长的朝天宫,既是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见证者”,也是 “参与者”。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朝天宫的古建筑群、瞻园的园林雅趣、梅园新村的红色旧址、民俗博物馆的云锦织机、渡江胜利纪念馆的“京电号”小火轮、江宁织造的文学记忆、六朝博物馆的微笑瓦当……这些散落城市各处的文化地标,因一场“握指成拳”的改革,如北斗七星般连缀成一组历史星座,沉淀为南京城市发展的时空标本。
从“一米高度”到“城市客厅”
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宅第)的展厅里,一群小朋友正在热烈地讨论着眼前的明代绿釉手捧十二生肖女陶俑。作为 “儿童友好型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该馆对展品展柜、灯光高度、展牌文字介绍进行了优化调整,更适合孩子们参观。去年,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还专门为青少年打造了“对话自然—探索园林里的昆虫世界”展览,整个展览的内容策划、展陈方式、社教活动均围绕孩子们的需求进行设计。“我们要求策展人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布展,搭建出孩子心中的奇幻世界。”宋燕介绍道。
青白釉暗花瓷瓶 北宋 南京丁家山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墓出土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青瓷扁壶三国·吴 南京铁心桥农花村出土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侍从纹砖 南朝 南京油坊桥砂石厂出土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优质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于构建美好生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如何坚持守正创新,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提升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一直是南京市博物总馆工作的重点。
渔翁戏荷琥珀杯 明 南京江宁将军山沐启元墓出土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青瓷伎乐俑三国·吴 南京江宁上坊出土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城市博物馆的价值不在规模,而在于成为市民生活的第三社区。”许强认为,城市博物馆应当满足各类市民的多样化需求。为此,南京市博物总馆进行了诸多“在地化”的尝试。于是,你可以看到,清晨在朝天宫古建筑群里打太极的老人,在渡江胜利纪念馆追寻红色记忆的学生,在瞻园拍摄国潮写真的青年,在六朝博物馆咖啡厅里洽谈的创业者……每天,都有各种职业、各个年龄段的市民在南京的博物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各具特色的古都名片式博物馆集群从被人仰视的历史殿堂,变成了可以平视的城市客厅。
“南京这座城市是南京各个博物馆发展的沃土,脱离了南京,我们这些博物馆的个性和特征将不复存在。”谈及南京市博物总馆与南京市的关系,许强说道。
打开博物馆的N种可能
2024年春节期间,六朝博物馆与江苏宁句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联手打造了“车马喧阗、伴宁童行”交通文化展,将我国交通文化的变迁史呈现于地铁马群站S6号线与2号线换乘连廊,让市民在便捷出行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文博气息。
观众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参观“梅园风范—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展览。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南京地铁5号线即将开通运营,朝天宫站是南京地铁5号线的核心站点之一,紧邻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不仅承担交通功能,更被定位为“历史风貌关联地区站点”。为让千年文脉“流动”在市民的日常出行中,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计划整合资源,与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共建与合作,依托5号线串联起甘熙宅第、瞻园、江宁府学等文化地标,设计“古都文脉”主题旅游专线;同时,通过馆校合作模式,将地铁站点作为青少年研学基地,开展“非遗进站”“文物寻宝”等教育活动,塑造“处处是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城市形象,以打造“游览金陵第一站”IP,形成“地铁+博物馆”全域联动网络。
不仅是交通与文化的融合,南京市博物总馆以明星展品和超级展览IP的文化内容为核心,通过跨界融合、文创集市等方式,让博物馆文化走进商圈,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人文与经济的链接,让历史走出了宫墙,融入了现代都市的脉搏,闪耀在城市的更多角落。
观众在江宁织造博物馆“云锦天衣”展厅参观。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去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 “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南京市博物总馆致力于做好“教育+”的文章,不断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让博物馆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同时,南京市博物总馆还依靠自身在博物馆建设方面的优势,助力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高校博物馆通常围绕高校的学科特色和学术研究方向进行藏品收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宋燕介绍称。
南京南站的“南京设计廊”文创店内,旅客选购特色文创商品。这里有南京市博物总馆的众多文创,方便游客把博物馆的记忆带回家。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高校博物馆超过400家。这些高校博物馆“小而精”“专而深”,与综合类博物馆内容互补,既可以在教书育人上体现专业的学术魅力,也可以在文化传播上发挥社会教育作用,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南京市博物总馆等单位的助力下,南京成立了高校博物馆联盟,以“开学第一课”等形式,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等高校“藏在深闺”的学术资源也都走向了公众。正如宋燕所展望:“当高校的科研深度、企业的市场敏锐度与我们的传播力度结合,就能孵化出真正的文化创新力。”
作为博物馆之城的主角之一,南京市博物总馆正以创新之笔,在古都描绘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的画卷,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以开放包容的形式让城市文脉得以延续,让城市文化基因得以传承。
“掌灯啦”每至夜幕降临,随着一声吆喝,洛邑古城内,便有千灯亮起。“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洛邑指的是始建于西周、现存于洛阳市老城区的古洛阳都城。
在南京市莫愁路东侧,坐落着一处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的宫殿式古建筑群—朝天宫。这里,也是江南地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国保”级古建筑群,有着“金陵第一胜迹”的美誉。
孩童举着望远镜观鸟,老人在大樟树下闲谈,游船划过水面,惊起一行白鹭……西溪湿地是杭州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拥有幽雅的自然景观,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