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中国航天员:心灵永不失重

2018-02-07      本刊记者 杨云倩 万全

  • 2.jpg

    1月25日,中国航天员群体荣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12名航天员代表(前排左起:费俊龙、杨利伟、聂海胜,后排左起:王亚平、张晓光、刘旺、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邓清明、陈冬、刘洋)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摄影 王泗江

  • 1998年01月05日 第一批航天员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举行宣誓仪式 摄影:朱九通.jpg

    1998年1月5日,14名航天员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举行宣誓仪式。经过精心挑选的12名航天员,与先期到达的两名航天员兼教练员,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摄影 朱九通

  • 神舟五号太空照片 (1).jpg

    神舟五号任务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自拍。

  • 2008年9月27日17时38分,航天英雄翟志刚在英雄航天员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这是这是翟志刚在太空行走。  秦宪安 摄.jpg

    2008年9月27日17时38分,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下,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 神舟十号太空照片 (5).jpg

    神舟十号任务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中,讲授太空失重状态下的陀螺演示。当天,6000万师生同步收看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 神舟十一号太空拍摄 (10).jpg

    神舟十一号任务中,陈冬(左)、景海鹏遭遇话音链路中断,用文字与地面人员联系。

  • 神舟六号太空拍摄费俊龙-太空摄影.jpg

  • 神舟六号太空拍摄 太空--2007--大图.jpg

  • 神舟七号太空拍摄 (3).jpg

  • 神舟十一号太空拍摄 (1).jpg

    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

  • 2013年6月26日 神舟十号任务航天员王亚平返回航天员公寓后与杨利伟握手.jpg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任务航天员王亚平返回航天员公寓后与战友杨利伟握手。

  • 2016年11月18日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陈冬返回航天员公寓后与战友王亚平 握手 摄影: 徐部.jpg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陈冬返回航天员公寓后与战友王亚平握手。 摄影 徐部

  • 2008年9月29日 翟志刚 景海鹏 刘伯明返回航天城航与应届的妻子在车上 摄影朱九通 (3).jpg

    2008年9月29日,神舟九号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前排左)、景海鹏(前排中)、刘伯明(前排右)与迎接的妻子一同返回航天城。 摄影 朱九通

  • 2013年07月14日 费俊龙在声学实验舱进行听力实验 摄影:朱九通.jpg

    2013年7月14日,费俊龙在声学实验舱进行听力测试。 摄影 朱九通

  • 2008年08月04日 航天员在航天服车间进行航天服 匹配试验 摄影:朱九通.jpg

    2008年8月4日,航天员进行航天服匹配试验。 摄影 朱九通

  • 2001年06月     航天员在湖北进行跳伞训练 摄影:朱九通.jpg

    2001年6月,航天员在湖北进行跳伞训练。 摄影 朱九通

  • 03900-_9WQ1011.jpg

    2018年1月,航天员在进行转椅训练。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2007年10月     航天员在模拟失重水槽进行水下出舱训练 摄影:朱九通 .jpg

    2007年10月,航天员在模拟失重水槽进行水下出舱训练。 摄影 朱九通

  • 2002年06月17日  吴杰 翟志刚 聂海胜 费俊龙 景海鹏 刘伯明 (47).jpg

    2002年6月17日,航天员在进行航天服穿脱训练。

  • 2012年04月07日 景海鹏 刘洋 刘旺 在组合体目标飞行模拟器中进行操作训练 摄影:朱九通.jpg

    2012年4月7日,景海鹏(中)、刘洋(右)、刘旺在组合体目标飞行模拟器中进行操作训练。 摄影 朱九通

  • 03900-_DSC8643.jpg

    2018年1月5日,刘洋(左)、刘旺(中)、陈冬在进行设备操作训练。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2013年05月22日 王亚平 聂海胜 张晓光 在模拟天宫一号组合体内进行太空授课训练 摄影:朱九通.jpg

    2013年5月22日,王亚平(中)、聂海胜(右)、张晓光在模拟天宫一号组合体内进行太空授课训练。 摄影 朱九通

  • 1999年07月26日 航天员潘占春 李庆龙 费俊龙 刘旺在俄罗斯进行失重飞机训练 摄影:王校钢.jpg

    1999年7月26日,航天员潘占春、李庆龙、费俊龙、刘旺(从左至右)在俄罗斯进行失重飞机训练。如今,已有外国航天员选择来中国接受培训、学汉语, 跟中国航天员一起交流合作。 摄影 王校钢

  • 2003年         杨利伟 在航天员大队体训管进行攀岩训练 摄影:朱九通.jpg

    2003年,杨利伟在航天员大队体训馆进行攀岩训练。 摄影 朱九通

  • 2006年12月11日 邓清明进行肺功能检测.jpg

    2006年12月11日,邓清明进行肺功能检测。

  • 2005月8月 费俊龙在体训馆进行体能训练.jpg

    2005月8月,费俊龙在航天员大队体训馆进行体能训练。

  • 2010年10月20日 刘洋在沙漠进行沙漠生存训练 摄影:朱九通.jpg

    2010年10月20日,刘洋(中)等在沙漠进行生存训练。 摄影 朱九通

  • 2000年12月 航天员大队小乐队吴杰 杨利伟 刘旺 进行演奏 摄影:朱九通.jpg

    2000年12月,航天员大队小乐队邓清明、刘旺、杨利伟、吴杰(从左至右)等进行演奏。 摄影 朱九通

  • 2017年10月13日 中央军委给航天员大队记一等功庆功大会在北京航天城礼堂举行.jpg

    2017年10月13日,中央军委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记一等功庆功大会在北京航天城举行。

< >

  20年来,中国航天人一次次的探索,印证的是中国人探索神秘太空的漫漫征途。他们的人生成长足迹,映照着一个时代的伟大梦想。他们为成功实现梦想而奉献,是先驱,更是英雄。

  今天,他们面对新任务,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新华章,探索着未知的新高度。而航天员,正是他们当中最为熠熠生辉的一群人。


  20031015日至16日,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在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中,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20051012日至16日,费俊龙、聂海胜执行危险性及难度系数均高出很多的神舟六号任务,实现了“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20089271641分,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

  20126181704分,景海鹏、刘旺、刘洋“飘”进天宫一号,太空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家”;

  2013611日至26日,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王亚平站在“最高讲台”上实现了太空授课;

  20161017日至1118日,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199815日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起,先后两批次共21名空军飞行员的名字前面,冠上了“航天员”三个字。

  20年过去,这支特殊的群体、堪称“国宝”的团队,为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做出了巨大奉献。今天,面对空间站的新任务,他们没有停下备战的脚步。

  从事特殊职业,但不当特殊人

  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大队公寓的门柱上,镌刻着“珍惜崇高荣誉、迈向更深太空”的队训,见证着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从天空向太空的跨越。天空与太空,一字之差,被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形象地称为“上天的阶梯”。

  载人航天核心在载人,关键在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起步晚,航天员培养和训练更是从零开始。肩负着重要使命的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选拔标准极高,可谓“千万里挑一”。

  199815日,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严苛选拔的14人,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105月,中国完成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新加入7名航天员。在入选前,这21名航天员都是有过1000多小时驾机经验的优秀飞行员,大多是而立之年的骨干。

  从蓝天到宇宙,航天员们不仅要转换角色,更要经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储备甚至面对特殊环境的全方位考验——白天要学习掌握包括体能心理强化、航天专业技术、救生与生存等8大类140多个科目训练。每周固定进行的体能训练,却成为“最轻松”。而最终能真正执行任务还要经历选拔,因而大家在晚上还要给自己“加码”,航天员公寓成了“不夜城”。

  航天环境的适应性训练是另一道难关——模拟失重训练时,他们身着160多公斤重的水下训练服,在深水中反复训练舱外活动技能,每次训练都长达4个小时;在头低位卧床训练中,他们连续7天保持头低脚高的姿势,顶着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等严重不适,还要训练进食饮水、清理个人卫生等日常操作;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在时速100公里旋转的离心机中进行,普通人一般能承受34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员要承受8倍,相当于8个自己的重量压在身上,训练中往往致使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低压缺氧训练,舱内压力急剧变化,相当于5分钟内从地面爬升到5000米高空,人体会因迅速缺氧出现头晕恶心甚至休克,而他们每次都训练30分钟以上……

  这些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刘洋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坐上转椅连续旋转5分钟时的感觉——“那种突如其来的眩晕恶心,瞬间让我脸色苍白。训练结束后,我忍不住哭了。”但她坚持了下来,从8分钟到10分钟,再到挺过12分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渊博的知识,对特殊环境的耐力和适应性,非凡的工作能力,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都应该是航天员所具备的品质。”三上太空的航天员、“八一勋章”获得者景海鹏说。

  载人航天飞行科技含量高、程序流程复杂,航天员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关系任务成败。因而在对航天员的选拔中,慎之又慎。执行神舟九号飞船进行首次手控交会对接的“驾驶员”刘旺,用14年训练换来了“太空穿针”的完美表现。执行神舟十号任务的首批航天员张晓光15年如一日进行训练,才换来15天太空飞行。

  成功的路上有鲜花和掌声,也必然有背后付出和默默无闻的人。21名航天员通过严格训练,经考核全部具备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资格,但受任务性质和条件制约,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飞天。今年51岁的邓清明曾先后3次入选梯队成员,却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但每一次任务过后,他所做的只能在最短时间内“归零”再出发。“做过无数次地面训练,进行了一系列科研实验,和同事们一起努力的过程都很难忘。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飞天的梦想,作为个人来说,我很遗憾。我会流泪,但对外从来都是仰头不流泪。”邓清明说。

  而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因错过黄金飞行期而转岗甚至退休,再也没有为祖国出征太空的机会。像当年毫不犹豫参加选拔一样,20143月,他们服从组织安排,退出现役航天员队伍,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最拼搏的岁月都留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在大队有一个共识,每一位上天的航天员都代表着航天员群体。加入这个队伍并奋斗了16年,我已经非常荣幸。我的战友们替我完成了我没有完成的飞天梦想,他们把忠诚和辉煌写在了太空上。”赵传东说。

  如影随形的风险

  胜利的背后,是艰苦的训练、漫长的等待和无处不在的风险。

  200111月,航天员们第一次来到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座元帅、将军、士兵相依的不朽军阵,深深震撼了他们。自此,每次执行任务前,航天员们都会前来瞻仰长眠于此的700多位献身航天伟业的英烈。

  载人航天是人类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全世界曾有27人在执行任务和训练时不幸罹难。

  这份事业光鲜耀人,人们见到的航天员是笑容满面、自带光环,但这份特殊事业背后的风险和辛酸往往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刘旺说:“风险是你的影子,与你同行,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对待风险。离地三尺,就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2003年,长征二号F火箭搭载着神舟五号飞船飞天,火箭在上升段意外出现了8赫兹左右的低频振动,与人体的内脏产生了共振,杨利伟眼前一片漆黑,感觉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共振持续了26秒后才减轻,那一次,他以为自己要牺牲了。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上发生了心惊的一幕,执行飞天任务的三位航天员正准备打开舱门开始太空行走,却发现舱门毫无反应,而此时轨道舱又发生火灾警报,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马上启动预案,成功开启舱门,翟志刚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刘伯明第一时间递上五星红旗。按计划,舱门开启后,翟志刚先要完成一项规定动作后再从舱内取出五星红旗,但紧急情况下两个人心领神会,临时调整了任务步骤。2016年,景海鹏和陈冬的33天神舟十一号任务,一天,连接天地的话音链路突然中断,二人一边进行在轨排查,一边以文字的形式安慰鼓励地面人员,最终与技术专家一起恢复了话音通信畅通……

  航天员之间的情谊也让人感慨:2003年,杨利伟在登上神舟五号前,将手表交给备份航天员聂海胜,请他交给妻子张玉梅,聂海胜将手表戴在手上,回到航天城后第一时间交给了张玉梅;执行完神舟九号任务后,刘洋在落地时泣不成声,看此情景,一同执行任务的景海鹏万分理解,禁不住也流下了眼泪;每次任务期间,航天员们都是在地面轮流值班,为执行任务的战友加油鼓劲,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

  而航天员的家人们,更给予他们最温情的支持。神舟六号上天后,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曾在楼道等着费俊龙的妻子王洁,为她排解心中的忧虑;邓清明每次作为备份返回北京,妻子都会穿上一件红色衣服,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航天员的家属之间,早就有了一个微信群,时刻交流着相互之间的感受。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涉及众多科技领域的宏大系统工程。每一次载人飞行,是3000余家单位、100多家科研院所和协作单位的十几万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才换来了从每一个重要任务节点、每一处技术岗位传来的一声声拨动心弦的“正常”口令声。

  这些人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更有意气风发的青年。通常,他们不是闪光灯前的主角,荧幕上也多为一掠而过,但却是航天员们背后最坚实的后盾和“最可爱的人”。

  一切归零,重新出发

  “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201815日,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张晓光、刘洋、王亚平、陈冬等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航天员在内的全体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重温誓词。

  20年来,航天员大队执行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14人次遨游苍穹,巡游太空68天,绕地飞行108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11名航天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1人被授予“八一勋章”,航天员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2017年,习近平主席亲自给航天员大队签发一等功通令。

  20年来,航天员们走进校园、走进军营、走向社会,先后作报告千余场、参加公益活动数百次,弘扬宣传航天精神。伴随着航天员飞天,广播电视直播收听收视率次次居高,许多介绍航天科技的书籍销量居高不下甚至脱销;全国各地科技馆接待人数屡攀新高,上海科技馆创建馆以来参观人数之最,许多科技馆更是通宵展览……

  航天员既是问鼎苍穹的勇士,也是航天科研的尖兵,他们结合自身体验,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完成100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对在轨实验装置、医监医保设备等提出300多条改进意见。正是有他们参与论证,集智攻关,中国研制舱外航天服的用时仅是美俄的一半。

  空间技术领域是高技术集中的领域,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13年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201710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今天,空间站时代大幕已经开启。北京航天城里,航天员们开始了空间站任务学习和训练的第一年。

  为了空间站任务,50岁出头的刘伯明主动加量训练,强化自己的体能。景海鹏说,自己要重新开始,面对新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终生的诺言。不光是刘伯明、景海鹏,所有航天员都始终保持归零心态,归零成绩、归零经历、归零技能,一切从头开始,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祖国越来越强大,刘伯明有切身感受。20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刚刚启动,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派航天员去别国学习;20年后,已有外国航天员选择来中国接受培训、学汉语,跟中国航天员一起交流合作。

  “梦想往往是时代的印记,是时代的发展、科技和国力的进步、载人航天事业的飞速进步,让我们有了实现梦想的可能。人们今天看重我们,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的成就有多高,而是因为我们的名字前面冠上了‘航天员’这三个字。赞誉、鲜花和掌声都是送给这个事业的。”刘洋说。

上一页

下一页

他们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

中国航天员:心灵永不失重

2018-02-07      本刊记者 杨云倩 万全

  20年来,中国航天人一次次的探索,印证的是中国人探索神秘太空的漫漫征途。他们的人生成长足迹,映照着一个时代的伟大梦想。他们为成功实现梦想而奉献,是先驱,更是英雄。

  今天,他们面对新任务,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新华章,探索着未知的新高度。而航天员,正是他们当中最为熠熠生辉的一群人。


  20031015日至16日,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在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中,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20051012日至16日,费俊龙、聂海胜执行危险性及难度系数均高出很多的神舟六号任务,实现了“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20089271641分,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

  20126181704分,景海鹏、刘旺、刘洋“飘”进天宫一号,太空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家”;

  2013611日至26日,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王亚平站在“最高讲台”上实现了太空授课;

  20161017日至1118日,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199815日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起,先后两批次共21名空军飞行员的名字前面,冠上了“航天员”三个字。

  20年过去,这支特殊的群体、堪称“国宝”的团队,为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做出了巨大奉献。今天,面对空间站的新任务,他们没有停下备战的脚步。

  从事特殊职业,但不当特殊人

  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大队公寓的门柱上,镌刻着“珍惜崇高荣誉、迈向更深太空”的队训,见证着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从天空向太空的跨越。天空与太空,一字之差,被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形象地称为“上天的阶梯”。

  载人航天核心在载人,关键在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起步晚,航天员培养和训练更是从零开始。肩负着重要使命的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选拔标准极高,可谓“千万里挑一”。

  199815日,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严苛选拔的14人,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105月,中国完成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新加入7名航天员。在入选前,这21名航天员都是有过1000多小时驾机经验的优秀飞行员,大多是而立之年的骨干。

  从蓝天到宇宙,航天员们不仅要转换角色,更要经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储备甚至面对特殊环境的全方位考验——白天要学习掌握包括体能心理强化、航天专业技术、救生与生存等8大类140多个科目训练。每周固定进行的体能训练,却成为“最轻松”。而最终能真正执行任务还要经历选拔,因而大家在晚上还要给自己“加码”,航天员公寓成了“不夜城”。

  航天环境的适应性训练是另一道难关——模拟失重训练时,他们身着160多公斤重的水下训练服,在深水中反复训练舱外活动技能,每次训练都长达4个小时;在头低位卧床训练中,他们连续7天保持头低脚高的姿势,顶着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等严重不适,还要训练进食饮水、清理个人卫生等日常操作;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在时速100公里旋转的离心机中进行,普通人一般能承受34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员要承受8倍,相当于8个自己的重量压在身上,训练中往往致使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低压缺氧训练,舱内压力急剧变化,相当于5分钟内从地面爬升到5000米高空,人体会因迅速缺氧出现头晕恶心甚至休克,而他们每次都训练30分钟以上……

  这些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刘洋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坐上转椅连续旋转5分钟时的感觉——“那种突如其来的眩晕恶心,瞬间让我脸色苍白。训练结束后,我忍不住哭了。”但她坚持了下来,从8分钟到10分钟,再到挺过12分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渊博的知识,对特殊环境的耐力和适应性,非凡的工作能力,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都应该是航天员所具备的品质。”三上太空的航天员、“八一勋章”获得者景海鹏说。

  载人航天飞行科技含量高、程序流程复杂,航天员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关系任务成败。因而在对航天员的选拔中,慎之又慎。执行神舟九号飞船进行首次手控交会对接的“驾驶员”刘旺,用14年训练换来了“太空穿针”的完美表现。执行神舟十号任务的首批航天员张晓光15年如一日进行训练,才换来15天太空飞行。

  成功的路上有鲜花和掌声,也必然有背后付出和默默无闻的人。21名航天员通过严格训练,经考核全部具备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资格,但受任务性质和条件制约,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飞天。今年51岁的邓清明曾先后3次入选梯队成员,却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但每一次任务过后,他所做的只能在最短时间内“归零”再出发。“做过无数次地面训练,进行了一系列科研实验,和同事们一起努力的过程都很难忘。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飞天的梦想,作为个人来说,我很遗憾。我会流泪,但对外从来都是仰头不流泪。”邓清明说。

  而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因错过黄金飞行期而转岗甚至退休,再也没有为祖国出征太空的机会。像当年毫不犹豫参加选拔一样,20143月,他们服从组织安排,退出现役航天员队伍,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最拼搏的岁月都留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在大队有一个共识,每一位上天的航天员都代表着航天员群体。加入这个队伍并奋斗了16年,我已经非常荣幸。我的战友们替我完成了我没有完成的飞天梦想,他们把忠诚和辉煌写在了太空上。”赵传东说。

  如影随形的风险

  胜利的背后,是艰苦的训练、漫长的等待和无处不在的风险。

  200111月,航天员们第一次来到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座元帅、将军、士兵相依的不朽军阵,深深震撼了他们。自此,每次执行任务前,航天员们都会前来瞻仰长眠于此的700多位献身航天伟业的英烈。

  载人航天是人类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全世界曾有27人在执行任务和训练时不幸罹难。

  这份事业光鲜耀人,人们见到的航天员是笑容满面、自带光环,但这份特殊事业背后的风险和辛酸往往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刘旺说:“风险是你的影子,与你同行,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对待风险。离地三尺,就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2003年,长征二号F火箭搭载着神舟五号飞船飞天,火箭在上升段意外出现了8赫兹左右的低频振动,与人体的内脏产生了共振,杨利伟眼前一片漆黑,感觉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共振持续了26秒后才减轻,那一次,他以为自己要牺牲了。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上发生了心惊的一幕,执行飞天任务的三位航天员正准备打开舱门开始太空行走,却发现舱门毫无反应,而此时轨道舱又发生火灾警报,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马上启动预案,成功开启舱门,翟志刚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刘伯明第一时间递上五星红旗。按计划,舱门开启后,翟志刚先要完成一项规定动作后再从舱内取出五星红旗,但紧急情况下两个人心领神会,临时调整了任务步骤。2016年,景海鹏和陈冬的33天神舟十一号任务,一天,连接天地的话音链路突然中断,二人一边进行在轨排查,一边以文字的形式安慰鼓励地面人员,最终与技术专家一起恢复了话音通信畅通……

  航天员之间的情谊也让人感慨:2003年,杨利伟在登上神舟五号前,将手表交给备份航天员聂海胜,请他交给妻子张玉梅,聂海胜将手表戴在手上,回到航天城后第一时间交给了张玉梅;执行完神舟九号任务后,刘洋在落地时泣不成声,看此情景,一同执行任务的景海鹏万分理解,禁不住也流下了眼泪;每次任务期间,航天员们都是在地面轮流值班,为执行任务的战友加油鼓劲,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

  而航天员的家人们,更给予他们最温情的支持。神舟六号上天后,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曾在楼道等着费俊龙的妻子王洁,为她排解心中的忧虑;邓清明每次作为备份返回北京,妻子都会穿上一件红色衣服,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航天员的家属之间,早就有了一个微信群,时刻交流着相互之间的感受。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涉及众多科技领域的宏大系统工程。每一次载人飞行,是3000余家单位、100多家科研院所和协作单位的十几万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才换来了从每一个重要任务节点、每一处技术岗位传来的一声声拨动心弦的“正常”口令声。

  这些人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更有意气风发的青年。通常,他们不是闪光灯前的主角,荧幕上也多为一掠而过,但却是航天员们背后最坚实的后盾和“最可爱的人”。

  一切归零,重新出发

  “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201815日,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张晓光、刘洋、王亚平、陈冬等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航天员在内的全体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重温誓词。

  20年来,航天员大队执行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14人次遨游苍穹,巡游太空68天,绕地飞行108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11名航天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1人被授予“八一勋章”,航天员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2017年,习近平主席亲自给航天员大队签发一等功通令。

  20年来,航天员们走进校园、走进军营、走向社会,先后作报告千余场、参加公益活动数百次,弘扬宣传航天精神。伴随着航天员飞天,广播电视直播收听收视率次次居高,许多介绍航天科技的书籍销量居高不下甚至脱销;全国各地科技馆接待人数屡攀新高,上海科技馆创建馆以来参观人数之最,许多科技馆更是通宵展览……

  航天员既是问鼎苍穹的勇士,也是航天科研的尖兵,他们结合自身体验,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完成100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对在轨实验装置、医监医保设备等提出300多条改进意见。正是有他们参与论证,集智攻关,中国研制舱外航天服的用时仅是美俄的一半。

  空间技术领域是高技术集中的领域,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13年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201710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航天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今天,空间站时代大幕已经开启。北京航天城里,航天员们开始了空间站任务学习和训练的第一年。

  为了空间站任务,50岁出头的刘伯明主动加量训练,强化自己的体能。景海鹏说,自己要重新开始,面对新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终生的诺言。不光是刘伯明、景海鹏,所有航天员都始终保持归零心态,归零成绩、归零经历、归零技能,一切从头开始,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祖国越来越强大,刘伯明有切身感受。20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刚刚启动,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派航天员去别国学习;20年后,已有外国航天员选择来中国接受培训、学汉语,跟中国航天员一起交流合作。

  “梦想往往是时代的印记,是时代的发展、科技和国力的进步、载人航天事业的飞速进步,让我们有了实现梦想的可能。人们今天看重我们,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的成就有多高,而是因为我们的名字前面冠上了‘航天员’这三个字。赞誉、鲜花和掌声都是送给这个事业的。”刘洋说。

  • 2.jpg

    1月25日,中国航天员群体荣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12名航天员代表(前排左起:费俊龙、杨利伟、聂海胜,后排左起:王亚平、张晓光、刘旺、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邓清明、陈冬、刘洋)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摄影 王泗江

  • 1998年01月05日 第一批航天员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举行宣誓仪式 摄影:朱九通.jpg

    1998年1月5日,14名航天员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举行宣誓仪式。经过精心挑选的12名航天员,与先期到达的两名航天员兼教练员,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摄影 朱九通

  • 神舟五号太空照片 (1).jpg

    神舟五号任务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自拍。

  • 2008年9月27日17时38分,航天英雄翟志刚在英雄航天员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这是这是翟志刚在太空行走。  秦宪安 摄.jpg

    2008年9月27日17时38分,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下,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 神舟十号太空照片 (5).jpg

    神舟十号任务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中,讲授太空失重状态下的陀螺演示。当天,6000万师生同步收看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 神舟十一号太空拍摄 (10).jpg

    神舟十一号任务中,陈冬(左)、景海鹏遭遇话音链路中断,用文字与地面人员联系。

  • 神舟六号太空拍摄费俊龙-太空摄影.jpg

  • 神舟六号太空拍摄 太空--2007--大图.jpg

  • 神舟七号太空拍摄 (3).jpg

  • 神舟十一号太空拍摄 (1).jpg

    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

  • 2013年6月26日 神舟十号任务航天员王亚平返回航天员公寓后与杨利伟握手.jpg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任务航天员王亚平返回航天员公寓后与战友杨利伟握手。

  • 2016年11月18日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陈冬返回航天员公寓后与战友王亚平 握手 摄影: 徐部.jpg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陈冬返回航天员公寓后与战友王亚平握手。 摄影 徐部

  • 2008年9月29日 翟志刚 景海鹏 刘伯明返回航天城航与应届的妻子在车上 摄影朱九通 (3).jpg

    2008年9月29日,神舟九号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前排左)、景海鹏(前排中)、刘伯明(前排右)与迎接的妻子一同返回航天城。 摄影 朱九通

  • 2013年07月14日 费俊龙在声学实验舱进行听力实验 摄影:朱九通.jpg

    2013年7月14日,费俊龙在声学实验舱进行听力测试。 摄影 朱九通

  • 2008年08月04日 航天员在航天服车间进行航天服 匹配试验 摄影:朱九通.jpg

    2008年8月4日,航天员进行航天服匹配试验。 摄影 朱九通

  • 2001年06月     航天员在湖北进行跳伞训练 摄影:朱九通.jpg

    2001年6月,航天员在湖北进行跳伞训练。 摄影 朱九通

  • 03900-_9WQ1011.jpg

    2018年1月,航天员在进行转椅训练。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2007年10月     航天员在模拟失重水槽进行水下出舱训练 摄影:朱九通 .jpg

    2007年10月,航天员在模拟失重水槽进行水下出舱训练。 摄影 朱九通

  • 2002年06月17日  吴杰 翟志刚 聂海胜 费俊龙 景海鹏 刘伯明 (47).jpg

    2002年6月17日,航天员在进行航天服穿脱训练。

  • 2012年04月07日 景海鹏 刘洋 刘旺 在组合体目标飞行模拟器中进行操作训练 摄影:朱九通.jpg

    2012年4月7日,景海鹏(中)、刘洋(右)、刘旺在组合体目标飞行模拟器中进行操作训练。 摄影 朱九通

  • 03900-_DSC8643.jpg

    2018年1月5日,刘洋(左)、刘旺(中)、陈冬在进行设备操作训练。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2013年05月22日 王亚平 聂海胜 张晓光 在模拟天宫一号组合体内进行太空授课训练 摄影:朱九通.jpg

    2013年5月22日,王亚平(中)、聂海胜(右)、张晓光在模拟天宫一号组合体内进行太空授课训练。 摄影 朱九通

  • 1999年07月26日 航天员潘占春 李庆龙 费俊龙 刘旺在俄罗斯进行失重飞机训练 摄影:王校钢.jpg

    1999年7月26日,航天员潘占春、李庆龙、费俊龙、刘旺(从左至右)在俄罗斯进行失重飞机训练。如今,已有外国航天员选择来中国接受培训、学汉语, 跟中国航天员一起交流合作。 摄影 王校钢

  • 2003年         杨利伟 在航天员大队体训管进行攀岩训练 摄影:朱九通.jpg

    2003年,杨利伟在航天员大队体训馆进行攀岩训练。 摄影 朱九通

  • 2006年12月11日 邓清明进行肺功能检测.jpg

    2006年12月11日,邓清明进行肺功能检测。

  • 2005月8月 费俊龙在体训馆进行体能训练.jpg

    2005月8月,费俊龙在航天员大队体训馆进行体能训练。

  • 2010年10月20日 刘洋在沙漠进行沙漠生存训练 摄影:朱九通.jpg

    2010年10月20日,刘洋(中)等在沙漠进行生存训练。 摄影 朱九通

  • 2000年12月 航天员大队小乐队吴杰 杨利伟 刘旺 进行演奏 摄影:朱九通.jpg

    2000年12月,航天员大队小乐队邓清明、刘旺、杨利伟、吴杰(从左至右)等进行演奏。 摄影 朱九通

  • 2017年10月13日 中央军委给航天员大队记一等功庆功大会在北京航天城礼堂举行.jpg

    2017年10月13日,中央军委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记一等功庆功大会在北京航天城举行。

他们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