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他们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

2018-02-11      

  • 微信图片_20180130155254.jpg

    2018年1月4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重温入队誓词,纪念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中国首位太空人—航天员杨利伟 秦宪安摄.jpg

    杨利伟:中国飞天第一人

  • 费俊龙、聂海胜在返回舱 (用)  秦宪安 摄..jpg

    费俊龙(右):4个筋斗翻出3000里

  • 212979030_8.jpg

    聂海胜:英雄再度出征

  • 2-2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中)、刘伯明(右)、景海鹏(左)在返回舱训练。 秦宪安 摄(用).jpg

    翟志刚(中):我的太空漫步

  • 2008年9月25日17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欢送执行神舟七号和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的航天员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光荣出征。   秦宪安 摄..jpg

    刘伯明(中):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闪耀

  • 2012年6月29日11时9分,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平安着陆,顺利出舱 航天员景海鹏      向大家招手。秦宪安 摄  ..jpg

    景海鹏:归零再出发

  • 2012年6月29日11时23分,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平安着陆,顺利出仓  神舟九号航天员顺利出舱   秦宪安 摄.jpg

    刘旺(左):瞄准太空精度

  • 2013年05月11日 张晓光进行飞船模拟器训练.jpg

    张晓光:天上十五天,地上十五年

  • 03900-_9WQ1392.jpg

    邓清明: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 ZOU_5095邹毅.jpg

    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 QXA_1524正在对王亚平压力服进行气密性测试 秦宪安 摄.jpg

    王亚平:太空女教师

  • 20161017--未命名拍摄-Canon03327-21.jpg

    陈冬(左):飞行和准备飞行

< >

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

成为航天员是我无上的光荣,

为了负起航天员的神圣使命,

我宣誓: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人民解放军,

热爱航天事业,

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刻苦学习,严格训练,

爱护武器装备,

遵纪守法,保守国家机密,

英勇无畏,无私奉献,

不怕牺牲,

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

 

杨利伟:中国飞天第一人

“没有了大气层的干扰,宇宙第一次在我的面前露出了真实的面容。黑色的深空、明亮的天体、蓝色的地球,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任何一幅画能够比得上这么神奇艳丽的景象。”20031015日,航天员杨利伟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俯瞰地球,发出这样的赞叹。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杨利伟用太空笔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上了这样一句话。至1016623分,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了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承载着亿万人民期待的杨利伟走出飞船返回舱的刹那,世界都为之震动。

杨利伟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2003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然而,在杨利伟看来,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祖国载人航天各条战线上的全体同志,是那些艰苦奋斗了几十年的老专家、老领导和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们。“我深深知道,是祖国和人民选择了我,是千千万万科技人员托举着我飞上太空,而飞天正是我们每名航天员的职业和事业、初心和使命。”

今天,杨利伟认为自己仍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军人、普普通通的航天员。他仍然在进行训练,尤其是日常体能训练。他希望自己能保持更好的状态,再一次迎接祖国的挑选。

 

费俊龙:4个筋斗翻出3000

19981月,费俊龙如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1月,航天员中心完成了神舟六号任务飞行乘组的初选工作,费俊龙成绩排名第一,顺利进入任务乘组。1012日凌晨,费俊龙和聂海胜在瑞雪中出征。

神舟六号任务共安排了5天飞行,进入太空后,费俊龙和聂海胜适应得很好。到第3天,费俊龙就想,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地面的科技人员和亲人、战友放心,就大胆地在座椅上一连做了4个“前滚翻”,再次证明了飞船的姿态控制稳定性良好。

在狭窄的船舱里翻跟斗并不容易,需要有很好的柔韧性,让身体紧紧蜷缩。如果力量控制不好,身体飘动,可能撞到仪表板,导致误操作或影响飞船姿态。对于航天员来说,头部大幅运动,也可能引发空间运动病。

不过这一切费俊龙早有考虑。早在开展头低位训练前一个多月,费俊龙就开始在睡觉时扔掉了枕头。中国航天员训练体系日臻完善,在空间运动病防治方面取得很多成果。自从加入航天员大队,费俊龙接受了全面科学系统的训练,各项成绩始终在前,又经过两天的太空环境适应,他对自己的身体很有信心。

20094月,费俊龙担任了航天员大队大队长。同年5月,527名第二批航天员入队。对这一新变化,费俊龙深感肩上责任重大。20142月,费俊龙担任了航天员中心副主任,身份变得更加多重,既是航天员,又是管理者,还是航天员训练的策划者。“领导就是责任,无论训练试验再难再危险,我都始终冲在前面,为战友做好表率。”费俊龙说。

 

聂海胜:英雄再度出征

200510月,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聚焦中国载人航天。时年41岁的聂海胜和战友费俊龙驾乘神舟六号飞船,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巡游115小时33分,总行程325万公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1人到2人、由1天到多天的飞跃。

8年后,聂海胜作为神舟十号飞行乘组指令长,又带领两名战友开创了15天的飞行纪录,成为中国首位以将军身份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重返太空,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品味过飞天滋味航天员的心愿。聂海胜为了实现这个心愿,8年间始终执着地做着一件事——为了任务而准备。年龄和军衔在变化,但航天员的身份没有变,使命和梦想也没有变,各项训练和体育锻炼从未间断过,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骨骼代谢变化不大,出色的心肺和心血管功能更是普通人无法相比。

然而,保持记录并不容易,在每次飞行任务前,中国选拔航天员飞行乘组的原则是“重新洗牌,从零开始”。恢复性训练、适应性训练、新技能训练……无论什么训练课目,聂海胜都把自己当作一名新手,一步一个脚印执著前行。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载人航天史册上,聂海胜留下了一段“传奇”履历: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5次载人飞行任务中,他均以乘组航天员或备份航天员的身份入选飞行梯队。

 

翟志刚:我的太空漫步

黑龙江人翟志刚,平日里堪称是个“段子手”。一件平常的事,被他说出来,总能让人捧腹。但在神舟七号飞船上执行中国首次出舱任务时,他的心情并不轻松。

在“神七”之前,翟志刚经受了作为“神五”“神六”两次备份飞行的考验,但在时任选拔训练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吴斌眼里,翟志刚的心态调整得特别好。

20089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踏上飞天之旅。飞行到第13小时,翟志刚和刘伯明开始检查轨道舱状态、组装舱外航天服。

1641分,浩渺太空,敞怀相迎,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支持下,打开轨道舱舱门,迈出了中国人在茫茫太空中的第一步。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他挥动鲜艳的国旗向祖国报告:“我已出舱,身体感觉良好,向全国人民、向世界人民问好!”在1935秒的舱外活动中,翟志刚随飞船一起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刘伯明: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闪耀

在航天员中,刘伯明号称“小诸葛”,他善于归纳学习方法,属于“学霸”型人才,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爱参与,无论是当飞行员还是航天员,每回智力竞赛他都不曾缺席。

神舟五号任务落选,对一向学习优秀自信的刘伯明触动很大,他开始沉下心来查找问题,像用“放大镜”一样,不断在自己身上寻找不足。为弥补差距,他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套学习计划,把相关专业书籍都找了出来,重新梳理,3个月内,整理出70多万字笔记资料。

神舟六号任务时,刘伯明成功入选任务梯队,这给了他很大信心。针对任务中训练资源宝贵、体力消耗大、危险性高的特点,刘伯明又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心理表象记忆法,每天晚上入睡前,把白天训练的操作程序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反复回想,加深记忆。

终于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刘伯明入选飞行乘组,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

2008927日,神舟七号飞行乘组经过十几小时的艰苦准备,即将迎来激动人心的出舱时刻,全国人民都在翘首以盼。而此时却出现了两个“意外”:一个是压力差给开启舱门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另一个是突然传来“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的报警提示。出舱在即,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务!翟志刚毫不犹豫地出舱,刘伯明果断调整任务步骤,先将国旗递给他。任务完成后,他们说:“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景海鹏:归零再出发

20171018日,人民大会堂一楼中央大厅北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上,党的十九大代表、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一身戎装,掷地有声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一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参军32年,成为航天员20年,景海鹏认为就是一个字:“值!”而3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获授“八一勋章”、当选十九大代表,景海鹏又是一位特殊的航天员。但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成长的每一点、实现梦想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培养教育。

2016年,景海鹏和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飞行了33天,其中在天宫二号生活30天。景海鹏成为第一个进入天宫二号的航天员,也成为中国第一个3次飞天、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进行了机械臂在轨验证、太空跑台束缚装置验证、失重心血管研究等38项科学试验,为地面科研人员拿到了宝贵的试验数据。其中,太空跑台验证试验在地面无法模拟,一开始,两个人不得要领,试验始终得不到有效数据。地面科研人员安慰他们,甚至劝他们舍弃这项试验内容。景海鹏和陈冬反复琢磨、认真体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奔跑,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健康保障措施研制积累了经验。

在历次飞行任务中,景海鹏记忆最深的是出征仪式,当总指挥长下达“出发” 命令的那一刻,他能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重托。他总说,综合国力的提升才让他们这些航天员有了飞天的可能。景海鹏难忘一位海外老华侨曾经对航天员说:“你们能飞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

 

刘旺:瞄准太空精度

神舟九号任务中,刘旺执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打出了漂亮的“太空十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手控交会对接技术被称为“太空穿针”,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项关键技术,对航天员的心理稳定性以及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精准控制等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为完成这项任务,刘旺在地面模拟训练了1500多次。2012624日,在万众瞩目下,他用时不到7分钟,一次成功。

载人航天处在世界高新科技领域最前沿,是一项极具开拓性创新性的伟大事业。作为一名航天员,既要当问鼎苍穹的勇士,也要做航天科研的尖兵。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都充分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完成了100多项空间科学试(实)验,先后对在轨实验装置、医监医保设备等提出300多条改进意见。航天员大队组建20年来,先后有3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单船到组合体到空间站,未来对于航天员知识储备的要求会更高。”刘旺认为,不能完全等待地面人员给予支持和帮助,更多要靠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张晓光:天上十五天,地上十五年

15年的时间里,张晓光经历了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4次选拔,但每次都与出征太空失之交臂。无数人感慨唏嘘:张晓光的飞天之路何其漫长坎坷。2013611日,张晓光终于与聂海胜、王亚平驾乘飞船飞上太空,经过15天的飞行,圆满完成一系列空间实验任务后,安全顺利返回地面。

张晓光说:“我面临的挑战不是PK战友,而是战胜自己。自古华山一条路,而突围的办法只有一个,坚持练!”

考虑天地差异性,为确保数十项空间试(实)验圆满成功,张晓光把各项试(实)验每一步操作、每一组数据,都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即使是一些简单操作,他也要练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神舟十号任务亮点之一是首次太空授课,由张晓光承担摄像任务。他便从最基础的摄像技巧学起,向专业人士讨教,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两个月下来,眼睛常常发酸发胀,终于从“菜鸟”变成了“达人”。

2013620日,4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张晓光全程单臂拍摄,用一台手持摄像机,拍下了清晰流畅的画面,并同步传回地面。当王亚平面对一个悬浮的水球时,他从水球里看到王亚平的映像,觉得美极了,特意调整镜头,保持了几秒钟。后来,这个瞬间成为传播率最高的经典画面。“这一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完美源自于不断地补缺完善,源自于坚持不懈地执着追求。”

 

邓清明: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邓清明的名字,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

他是目前中国航天员大队中唯一一位未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20年来,他3次入选备份乘组,又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邓清明表示,自己将做好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党和人民的挑选。

“没有失落是不可能的,甚至有一种挫败感。但没有太多时间犹豫、彷徨和懈怠。”每一次任务过后,邓清明始终牢记“归零”——没有上过天,更把压力化作动力。

事实上,航天员选拔中很多科目考核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成绩相差很小,小到一两分,甚至仅零点几分。航天员中大多都当过备份,有的甚至不止一次,这么多年,航天员群体中形成了一个共识——“战友飞就是我在飞”。

2016年,邓清明作为神舟十一号任务备份航天员,再次来到酒泉。发射前一天,经研究决定由景海鹏、陈冬执行任务。结果宣布后,邓清明心中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他紧紧抱住景海鹏,说:“海鹏,祝贺你!”景海鹏哽咽着说:“谢谢你!”好几分钟里,问天阁大厅寂静无声,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神舟十一号任务圆满成功后,任务总指挥长对邓清明和另一位备份航天员说:“作为优秀的备份,你们是很光荣的,你们和‘神十一’乘组共同完成了这次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你们的成功,航天员在天上的表现就是你们的表现。”听到“共同”二字,邓清明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投身这样一份伟大事业,留名或是不留名,都已收获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地球就是一个生命体,在宇宙中焕发着梦幻的光芒。地球也是一个小小的球体,静静悬挂在宇宙中。我们共享地球,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爱她和珍惜她。”刘洋曾感性地描述着自己在太空中见到地球时的心情。

登天之路从不偏爱女性,女航天员的付出往往更多。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的感受,可能最为深刻。

2010年,空军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刘洋报名参加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满怀憧憬走进航天员大队,包括她在内的21名航天员集结在这里。大队门口那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标语牌曾深深震撼了她。

面对后续任务准备时间仅有两年的现实要求,零基础的刘洋一头扎进学习训练中,过着外人看来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两年中,她的生命中只剩下了“一个信念、两件事”——“一个信念”是代表祖国执行任务,“两件事”是学习、训练。她总结了几十本学习笔记,默画了上百张座舱图、仪表图和线路图,一个细节有疑问就翻遍所有书籍,一个动作不到位就上百次反复练……第一次参加转椅训练,刚做到5分钟,刘洋就感觉天旋地转、满头大汗,下来后整整一天都吃不下饭。训练目标是练到15分钟,这对飞行员期间所有课目全优的刘洋,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她把训练时间延长再延长,把休息时间压缩再压缩,凭着绝不放弃的韧劲,勤练苦练,不断挑战更高难度,最终达到优秀标准。

2012616日,刘洋代表中国女性出征太空,成为神舟九号任务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王亚平:太空女教师

2013620日上午10时,神舟十号飞船任务中首次实施了天地互动、全球直播的太空授课,在开启孩子们探索太空、追求真知大门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的综合科技实力。

人在失重环境下连站稳都很难,要完成授课、实验和拍摄,比地面更是难出千百倍。而让人没底的是,这是一堂无法在地面11“彩排”的课,大多数环节地面都无法真实模拟。

因此,王亚平坚持在地面做好一切能做好的准备,从科学原理到演示流程再到应急预案,进行了专项训练。对如何保持身体平衡、如何完美实验、如何拍摄最佳效果等各个环节都严抠细磨。

有了地面的充分准备,各方配合顺畅默契,授课获得了圆满成功。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雾弥漫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这个过程中,最为深刻的体会就是地面多一份努力,太空多一些从容。”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太空授课结束前,王亚平对所有同学们说道。在她看来,科学梦随着飞天梦的实现,在不断拓展着它的内涵和外延,展现出无穷的张力。飞行回来后,王亚平先后去过多所学校,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没有想到的是,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课,给孩子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提问,纷纷写信与她交流感受,让她感受到了一名教师的职业荣耀。孩子们对太空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对探索太空的向往,更让她感受到了一名太空教师的独特价值。“这是除了作为航天员飞上太空之外最美好的体验——传播知识、激励梦想,希望我能永远做孩子们心目中的太空老师。”

 

陈冬:飞行和准备飞行

太空中并不只有艰险,勇敢乐观的航天员总能从工作中找到快乐。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初上太空的陈冬对景海鹏喊出的那一声“爽”,瞬间红遍网络。

载人航天是国之工程,代表的是中国高度。而航天员是最后一道关口,每一个操作,每一个口令,都必须确保准确无误、万无一失。要想做到这些,必须通过日复一日严格甚至苛刻的学习训练。

为了飞天,陈冬准备了6年,到最后他可以闭着眼睛准确摸到按钮的位置。神舟十一号任务38项试(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故障处置他都烂熟于心。即便在发射前的封闭期,他还在对着手册一项一项地过,火箭不点火,准备不停止。在轨飞行的33天,当农民种菜,当司机驾驶飞船,当修理工对飞船维护,当医生检查身体,当工程师进行试验,当饲养员照顾小动物,当科学家完成各种研究……每一天他都过得非常充实。任务执行完了,经过三个月的身体康复,各项指标都已正常,陈冬又开始了空间站任务的准备。“航天员大队的每一名战友都是这样,不管飞天还是没有飞天,不管年龄大还是小,不管是男同志还是女同志,目标只有一个,一切为任务,任务是一切!状态只有两个,飞行和准备飞行。”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中国航天员中心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航天员:心灵永不失重

他们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

2018-02-11      

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

成为航天员是我无上的光荣,

为了负起航天员的神圣使命,

我宣誓: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人民解放军,

热爱航天事业,

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刻苦学习,严格训练,

爱护武器装备,

遵纪守法,保守国家机密,

英勇无畏,无私奉献,

不怕牺牲,

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

 

杨利伟:中国飞天第一人

“没有了大气层的干扰,宇宙第一次在我的面前露出了真实的面容。黑色的深空、明亮的天体、蓝色的地球,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任何一幅画能够比得上这么神奇艳丽的景象。”20031015日,航天员杨利伟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俯瞰地球,发出这样的赞叹。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杨利伟用太空笔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上了这样一句话。至1016623分,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了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承载着亿万人民期待的杨利伟走出飞船返回舱的刹那,世界都为之震动。

杨利伟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2003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然而,在杨利伟看来,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祖国载人航天各条战线上的全体同志,是那些艰苦奋斗了几十年的老专家、老领导和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们。“我深深知道,是祖国和人民选择了我,是千千万万科技人员托举着我飞上太空,而飞天正是我们每名航天员的职业和事业、初心和使命。”

今天,杨利伟认为自己仍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军人、普普通通的航天员。他仍然在进行训练,尤其是日常体能训练。他希望自己能保持更好的状态,再一次迎接祖国的挑选。

 

费俊龙:4个筋斗翻出3000

19981月,费俊龙如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1月,航天员中心完成了神舟六号任务飞行乘组的初选工作,费俊龙成绩排名第一,顺利进入任务乘组。1012日凌晨,费俊龙和聂海胜在瑞雪中出征。

神舟六号任务共安排了5天飞行,进入太空后,费俊龙和聂海胜适应得很好。到第3天,费俊龙就想,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地面的科技人员和亲人、战友放心,就大胆地在座椅上一连做了4个“前滚翻”,再次证明了飞船的姿态控制稳定性良好。

在狭窄的船舱里翻跟斗并不容易,需要有很好的柔韧性,让身体紧紧蜷缩。如果力量控制不好,身体飘动,可能撞到仪表板,导致误操作或影响飞船姿态。对于航天员来说,头部大幅运动,也可能引发空间运动病。

不过这一切费俊龙早有考虑。早在开展头低位训练前一个多月,费俊龙就开始在睡觉时扔掉了枕头。中国航天员训练体系日臻完善,在空间运动病防治方面取得很多成果。自从加入航天员大队,费俊龙接受了全面科学系统的训练,各项成绩始终在前,又经过两天的太空环境适应,他对自己的身体很有信心。

20094月,费俊龙担任了航天员大队大队长。同年5月,527名第二批航天员入队。对这一新变化,费俊龙深感肩上责任重大。20142月,费俊龙担任了航天员中心副主任,身份变得更加多重,既是航天员,又是管理者,还是航天员训练的策划者。“领导就是责任,无论训练试验再难再危险,我都始终冲在前面,为战友做好表率。”费俊龙说。

 

聂海胜:英雄再度出征

200510月,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聚焦中国载人航天。时年41岁的聂海胜和战友费俊龙驾乘神舟六号飞船,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巡游115小时33分,总行程325万公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1人到2人、由1天到多天的飞跃。

8年后,聂海胜作为神舟十号飞行乘组指令长,又带领两名战友开创了15天的飞行纪录,成为中国首位以将军身份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重返太空,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品味过飞天滋味航天员的心愿。聂海胜为了实现这个心愿,8年间始终执着地做着一件事——为了任务而准备。年龄和军衔在变化,但航天员的身份没有变,使命和梦想也没有变,各项训练和体育锻炼从未间断过,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骨骼代谢变化不大,出色的心肺和心血管功能更是普通人无法相比。

然而,保持记录并不容易,在每次飞行任务前,中国选拔航天员飞行乘组的原则是“重新洗牌,从零开始”。恢复性训练、适应性训练、新技能训练……无论什么训练课目,聂海胜都把自己当作一名新手,一步一个脚印执著前行。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载人航天史册上,聂海胜留下了一段“传奇”履历: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5次载人飞行任务中,他均以乘组航天员或备份航天员的身份入选飞行梯队。

 

翟志刚:我的太空漫步

黑龙江人翟志刚,平日里堪称是个“段子手”。一件平常的事,被他说出来,总能让人捧腹。但在神舟七号飞船上执行中国首次出舱任务时,他的心情并不轻松。

在“神七”之前,翟志刚经受了作为“神五”“神六”两次备份飞行的考验,但在时任选拔训练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吴斌眼里,翟志刚的心态调整得特别好。

20089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踏上飞天之旅。飞行到第13小时,翟志刚和刘伯明开始检查轨道舱状态、组装舱外航天服。

1641分,浩渺太空,敞怀相迎,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支持下,打开轨道舱舱门,迈出了中国人在茫茫太空中的第一步。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他挥动鲜艳的国旗向祖国报告:“我已出舱,身体感觉良好,向全国人民、向世界人民问好!”在1935秒的舱外活动中,翟志刚随飞船一起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刘伯明: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闪耀

在航天员中,刘伯明号称“小诸葛”,他善于归纳学习方法,属于“学霸”型人才,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爱参与,无论是当飞行员还是航天员,每回智力竞赛他都不曾缺席。

神舟五号任务落选,对一向学习优秀自信的刘伯明触动很大,他开始沉下心来查找问题,像用“放大镜”一样,不断在自己身上寻找不足。为弥补差距,他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套学习计划,把相关专业书籍都找了出来,重新梳理,3个月内,整理出70多万字笔记资料。

神舟六号任务时,刘伯明成功入选任务梯队,这给了他很大信心。针对任务中训练资源宝贵、体力消耗大、危险性高的特点,刘伯明又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心理表象记忆法,每天晚上入睡前,把白天训练的操作程序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反复回想,加深记忆。

终于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刘伯明入选飞行乘组,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

2008927日,神舟七号飞行乘组经过十几小时的艰苦准备,即将迎来激动人心的出舱时刻,全国人民都在翘首以盼。而此时却出现了两个“意外”:一个是压力差给开启舱门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另一个是突然传来“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的报警提示。出舱在即,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务!翟志刚毫不犹豫地出舱,刘伯明果断调整任务步骤,先将国旗递给他。任务完成后,他们说:“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景海鹏:归零再出发

20171018日,人民大会堂一楼中央大厅北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上,党的十九大代表、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一身戎装,掷地有声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一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参军32年,成为航天员20年,景海鹏认为就是一个字:“值!”而3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获授“八一勋章”、当选十九大代表,景海鹏又是一位特殊的航天员。但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成长的每一点、实现梦想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培养教育。

2016年,景海鹏和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飞行了33天,其中在天宫二号生活30天。景海鹏成为第一个进入天宫二号的航天员,也成为中国第一个3次飞天、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进行了机械臂在轨验证、太空跑台束缚装置验证、失重心血管研究等38项科学试验,为地面科研人员拿到了宝贵的试验数据。其中,太空跑台验证试验在地面无法模拟,一开始,两个人不得要领,试验始终得不到有效数据。地面科研人员安慰他们,甚至劝他们舍弃这项试验内容。景海鹏和陈冬反复琢磨、认真体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奔跑,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健康保障措施研制积累了经验。

在历次飞行任务中,景海鹏记忆最深的是出征仪式,当总指挥长下达“出发” 命令的那一刻,他能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重托。他总说,综合国力的提升才让他们这些航天员有了飞天的可能。景海鹏难忘一位海外老华侨曾经对航天员说:“你们能飞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

 

刘旺:瞄准太空精度

神舟九号任务中,刘旺执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打出了漂亮的“太空十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手控交会对接技术被称为“太空穿针”,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项关键技术,对航天员的心理稳定性以及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精准控制等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为完成这项任务,刘旺在地面模拟训练了1500多次。2012624日,在万众瞩目下,他用时不到7分钟,一次成功。

载人航天处在世界高新科技领域最前沿,是一项极具开拓性创新性的伟大事业。作为一名航天员,既要当问鼎苍穹的勇士,也要做航天科研的尖兵。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都充分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完成了100多项空间科学试(实)验,先后对在轨实验装置、医监医保设备等提出300多条改进意见。航天员大队组建20年来,先后有3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单船到组合体到空间站,未来对于航天员知识储备的要求会更高。”刘旺认为,不能完全等待地面人员给予支持和帮助,更多要靠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张晓光:天上十五天,地上十五年

15年的时间里,张晓光经历了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4次选拔,但每次都与出征太空失之交臂。无数人感慨唏嘘:张晓光的飞天之路何其漫长坎坷。2013611日,张晓光终于与聂海胜、王亚平驾乘飞船飞上太空,经过15天的飞行,圆满完成一系列空间实验任务后,安全顺利返回地面。

张晓光说:“我面临的挑战不是PK战友,而是战胜自己。自古华山一条路,而突围的办法只有一个,坚持练!”

考虑天地差异性,为确保数十项空间试(实)验圆满成功,张晓光把各项试(实)验每一步操作、每一组数据,都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即使是一些简单操作,他也要练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神舟十号任务亮点之一是首次太空授课,由张晓光承担摄像任务。他便从最基础的摄像技巧学起,向专业人士讨教,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两个月下来,眼睛常常发酸发胀,终于从“菜鸟”变成了“达人”。

2013620日,4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张晓光全程单臂拍摄,用一台手持摄像机,拍下了清晰流畅的画面,并同步传回地面。当王亚平面对一个悬浮的水球时,他从水球里看到王亚平的映像,觉得美极了,特意调整镜头,保持了几秒钟。后来,这个瞬间成为传播率最高的经典画面。“这一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完美源自于不断地补缺完善,源自于坚持不懈地执着追求。”

 

邓清明: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邓清明的名字,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

他是目前中国航天员大队中唯一一位未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20年来,他3次入选备份乘组,又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邓清明表示,自己将做好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党和人民的挑选。

“没有失落是不可能的,甚至有一种挫败感。但没有太多时间犹豫、彷徨和懈怠。”每一次任务过后,邓清明始终牢记“归零”——没有上过天,更把压力化作动力。

事实上,航天员选拔中很多科目考核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成绩相差很小,小到一两分,甚至仅零点几分。航天员中大多都当过备份,有的甚至不止一次,这么多年,航天员群体中形成了一个共识——“战友飞就是我在飞”。

2016年,邓清明作为神舟十一号任务备份航天员,再次来到酒泉。发射前一天,经研究决定由景海鹏、陈冬执行任务。结果宣布后,邓清明心中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他紧紧抱住景海鹏,说:“海鹏,祝贺你!”景海鹏哽咽着说:“谢谢你!”好几分钟里,问天阁大厅寂静无声,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神舟十一号任务圆满成功后,任务总指挥长对邓清明和另一位备份航天员说:“作为优秀的备份,你们是很光荣的,你们和‘神十一’乘组共同完成了这次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你们的成功,航天员在天上的表现就是你们的表现。”听到“共同”二字,邓清明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投身这样一份伟大事业,留名或是不留名,都已收获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地球就是一个生命体,在宇宙中焕发着梦幻的光芒。地球也是一个小小的球体,静静悬挂在宇宙中。我们共享地球,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爱她和珍惜她。”刘洋曾感性地描述着自己在太空中见到地球时的心情。

登天之路从不偏爱女性,女航天员的付出往往更多。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的感受,可能最为深刻。

2010年,空军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刘洋报名参加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满怀憧憬走进航天员大队,包括她在内的21名航天员集结在这里。大队门口那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标语牌曾深深震撼了她。

面对后续任务准备时间仅有两年的现实要求,零基础的刘洋一头扎进学习训练中,过着外人看来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两年中,她的生命中只剩下了“一个信念、两件事”——“一个信念”是代表祖国执行任务,“两件事”是学习、训练。她总结了几十本学习笔记,默画了上百张座舱图、仪表图和线路图,一个细节有疑问就翻遍所有书籍,一个动作不到位就上百次反复练……第一次参加转椅训练,刚做到5分钟,刘洋就感觉天旋地转、满头大汗,下来后整整一天都吃不下饭。训练目标是练到15分钟,这对飞行员期间所有课目全优的刘洋,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她把训练时间延长再延长,把休息时间压缩再压缩,凭着绝不放弃的韧劲,勤练苦练,不断挑战更高难度,最终达到优秀标准。

2012616日,刘洋代表中国女性出征太空,成为神舟九号任务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王亚平:太空女教师

2013620日上午10时,神舟十号飞船任务中首次实施了天地互动、全球直播的太空授课,在开启孩子们探索太空、追求真知大门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的综合科技实力。

人在失重环境下连站稳都很难,要完成授课、实验和拍摄,比地面更是难出千百倍。而让人没底的是,这是一堂无法在地面11“彩排”的课,大多数环节地面都无法真实模拟。

因此,王亚平坚持在地面做好一切能做好的准备,从科学原理到演示流程再到应急预案,进行了专项训练。对如何保持身体平衡、如何完美实验、如何拍摄最佳效果等各个环节都严抠细磨。

有了地面的充分准备,各方配合顺畅默契,授课获得了圆满成功。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雾弥漫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这个过程中,最为深刻的体会就是地面多一份努力,太空多一些从容。”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太空授课结束前,王亚平对所有同学们说道。在她看来,科学梦随着飞天梦的实现,在不断拓展着它的内涵和外延,展现出无穷的张力。飞行回来后,王亚平先后去过多所学校,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没有想到的是,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课,给孩子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提问,纷纷写信与她交流感受,让她感受到了一名教师的职业荣耀。孩子们对太空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对探索太空的向往,更让她感受到了一名太空教师的独特价值。“这是除了作为航天员飞上太空之外最美好的体验——传播知识、激励梦想,希望我能永远做孩子们心目中的太空老师。”

 

陈冬:飞行和准备飞行

太空中并不只有艰险,勇敢乐观的航天员总能从工作中找到快乐。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初上太空的陈冬对景海鹏喊出的那一声“爽”,瞬间红遍网络。

载人航天是国之工程,代表的是中国高度。而航天员是最后一道关口,每一个操作,每一个口令,都必须确保准确无误、万无一失。要想做到这些,必须通过日复一日严格甚至苛刻的学习训练。

为了飞天,陈冬准备了6年,到最后他可以闭着眼睛准确摸到按钮的位置。神舟十一号任务38项试(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故障处置他都烂熟于心。即便在发射前的封闭期,他还在对着手册一项一项地过,火箭不点火,准备不停止。在轨飞行的33天,当农民种菜,当司机驾驶飞船,当修理工对飞船维护,当医生检查身体,当工程师进行试验,当饲养员照顾小动物,当科学家完成各种研究……每一天他都过得非常充实。任务执行完了,经过三个月的身体康复,各项指标都已正常,陈冬又开始了空间站任务的准备。“航天员大队的每一名战友都是这样,不管飞天还是没有飞天,不管年龄大还是小,不管是男同志还是女同志,目标只有一个,一切为任务,任务是一切!状态只有两个,飞行和准备飞行。”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中国航天员中心提供)

  • 微信图片_20180130155254.jpg

    2018年1月4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重温入队誓词,纪念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中国首位太空人—航天员杨利伟 秦宪安摄.jpg

    杨利伟:中国飞天第一人

  • 费俊龙、聂海胜在返回舱 (用)  秦宪安 摄..jpg

    费俊龙(右):4个筋斗翻出3000里

  • 212979030_8.jpg

    聂海胜:英雄再度出征

  • 2-2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中)、刘伯明(右)、景海鹏(左)在返回舱训练。 秦宪安 摄(用).jpg

    翟志刚(中):我的太空漫步

  • 2008年9月25日17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欢送执行神舟七号和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的航天员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光荣出征。   秦宪安 摄..jpg

    刘伯明(中):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闪耀

  • 2012年6月29日11时9分,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平安着陆,顺利出舱 航天员景海鹏      向大家招手。秦宪安 摄  ..jpg

    景海鹏:归零再出发

  • 2012年6月29日11时23分,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平安着陆,顺利出仓  神舟九号航天员顺利出舱   秦宪安 摄.jpg

    刘旺(左):瞄准太空精度

  • 2013年05月11日 张晓光进行飞船模拟器训练.jpg

    张晓光:天上十五天,地上十五年

  • 03900-_9WQ1392.jpg

    邓清明: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 ZOU_5095邹毅.jpg

    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 QXA_1524正在对王亚平压力服进行气密性测试 秦宪安 摄.jpg

    王亚平:太空女教师

  • 20161017--未命名拍摄-Canon03327-21.jpg

    陈冬(左):飞行和准备飞行

中国航天员:心灵永不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