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北京中轴线】中轴线上的红色印迹

2023-04-07      撰文 谢荫明

  北京城中轴线长7.8千米,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这条规整的中轴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见证着中华民族勇敢不屈的品质,铭刻着中华民族志士仁人追求自由、进步的奋斗足迹。这智慧、品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体现得更为集中,表现得更加悲壮,绽放得更加绚丽。

北京的中轴线,仿佛一通晶莹洁白的丰碑。在这条中轴线及其两侧,镌刻着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鲁迅等先驱的英名,记载着烈士的牺牲,留下了“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前仆后继的人民英雄们”的业绩和身影。

  北京的中轴线,仿佛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在这条中轴线及其两侧,集聚了一群最先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先进分子。北大红楼,《新青年》《每周评论》编辑部,亢慕义斋,在民族的觉醒、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中厥功至伟。

  北京的中轴线,仿佛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在这条中轴线及其两侧,回荡着五四运动的初声、“一二·九”运动的呐喊、“三一八”惨案的悲壮、射向敌酋的枪响;在这里,反帝外争国权、反封建内惩国贼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息。

  北京的中轴线,仿佛一支五彩缤纷的画笔。在这条中轴线及其两侧,经历过万人空巷的入城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众多冠以“人民”的标志性建筑,描绘出了新旧社会的两重天地。

  让我们回溯时光,循着由南到北7.8千米距离的坐标,踏在古老而又清晰的中轴线上,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中,一起寻找那些不朽的历史印记,发现并收藏起那些爱国、民主、科学、进步和人性的,跨越时代和世纪的光芒。

人民英雄纪念碑

摄影 马耕平/人民画报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一幅浮雕是“虎门销烟”,画稿艾中信,雕刻曾祖韶,助手李祯祥。本刊资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八幅浮雕是“胜利渡长江”,画稿彦涵、雕刻刘开渠。本刊资料

地址: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会聚了郑振铎、吴作人、梁思成、刘开渠等一大批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文史专家、建筑家、艺术家。

李大钊故居

2021年10月15日,李大钊故居内陈。 视觉中国 供图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地址: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

李大钊故居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及家人居住于此。其间,李大钊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领导北方革命运动忘我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20世纪初叶中国革命的“播火者”。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旧居)

2022年8月17日,李大钊故居书房内摆放的《新青年》杂志。 视觉中国 供图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地址: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是箭杆胡同9号)

1917年,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租住在此,《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随迁此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曾任《新青年》编辑。这里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迫害,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回上海。2001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大学红楼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在北京大学红楼举办的“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视觉中国 供图

地址: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

北京大学红楼原为北京大学校部、一院(文科)、图书馆所在地。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北京大学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是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五四运动时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阵地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清陆军部旧址)

2021年2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主楼灰一楼。1966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不再作为教学场地使用。如今,经过整修后的灰一楼成为了学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地址: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院

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清陆军部旧址)原为清雍正皇帝第五子和亲王弘昼府和贝勒斐苏府旧址,清末在此设立海军部、陆军部。1924年11月,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成立,段祺瑞任临时执政,此地为执政府址。1926年3月,在执政府门前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抗日战争时期,此地为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

中法大学旧址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中法大学旧址内的小剧场 视觉中国 供图

中法大学旧址的教学楼走廊 视觉中国 供图

地址: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

中法大学旧址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由一座灰色西式三层教学楼、一座两层礼堂和一组中式建筑组成。中法大学的创办源于20世纪初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其前身是民国初期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1920年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首任校长蔡元培,原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5年文科迁至此处。中法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法大学旧址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京报馆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2021年6月13日,北京京报馆旧址院内设置了报纸长廊,名为“报纸上的百年风云”。用当时的报纸版面,来记述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大事。 视觉中国 供图

地址: 西城区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

《京报》1918年创刊,原址在宣武门外珠巢街,1920年迁至于此。邵飘萍,浙江金华人,是《京报》的创始人,近代著名新闻工作者。创办《京报》,宗旨是宣传进步思想,反对封建军阀制度,客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进步思想。他大力提倡“新闻救国”,利用报刊来唤醒人民的觉悟。1926年遭反动军阀杀害。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邵飘萍是“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1984年,京报馆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30312_211214_001.jpg

“大美中国”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部分作品展示第三弹邀您共赏!

“大美中国”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呈现中国复兴征程之美、中华文明之美、多彩中华之美、民族和谐之美、壮丽江山之美、幸福家园之美。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