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 “命运共同体”

2022-10-25      

撰文/翁诗杰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承载着互联互通的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可持续和休戚与共的发展,更不能没有安危与共、可持续和平的外部环境作为依托。没有和平的发展与繁荣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不能无视“发展与和平”这两大前提。

  发展与和平

  2021年九月,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各方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世界提供了助力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中国方案,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发展领域的生动体现,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

  同样备受国际关注的“全球安全倡议”, 则是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的。早在2014年举行的“第四届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峰会”上,习主席就呼吁建立相互尊重、开放融合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同当下整个世界局势愈发贴切,契合了当前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诉求。

  “全球安全倡议”中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反对任何国家以牺牲他国的安全来保障自身的所谓“绝对安全”乃至利益,强调通过对话合作增进战略互信,以合作谋和平促安全。强调要实现持久安全,唯有坚持发展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进而夯实可持续安全的根基。

  因此,要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离不开环南海的东盟国家以“环南海发展命运共同体”作为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在这方面,基础设施项目的承建,无疑是中国在海外,包括东盟地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石。但它必须是超越现有的多维度经贸合作,进而涵盖有关区域安全合作。

  多维度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共济防疫”的合作机制,在启动防疫物资的应急支援、开发和生产之外,更令人期待的是公共卫生系统“赋能”的落实。这意味着公共卫生人才的长期培训、应急医疗物资的储备,以及区域性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的设立等。其所彰显的是患难与共的情怀,正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

  同理,面对数字经济席卷全球的浪潮,众多正处于发展中的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包括环南海的东南亚国家,其匮乏的数字基建也为中国数字科技对外合作提供了市场。同时可以为双方带来双赢的是,中国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在构建数字经济的法制与标准上的经验分享,以及为后者自主研发相关产品方面提供的助力。这不仅让这些发展中国家缩短其发展数字经济的摸索期,同时也是中方扩展产业标准的大好良机。

  目前,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中,不少国家的蓝色经济在其本国GDP的占比率普遍偏低。相比之下,中国的蓝色经济区不但业已成形,其经验更足以成为本区域内海洋国家学习、复制的典范。中国的蓝色经济区以临港、涉海、陆海一体发展海洋产业群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充份体现了其依托海洋、陆海互补、产业群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导的特色。在产业抓手方面,从港口建设、港务管理、航运物流、渔业、养殖业、海洋再生能源到海床矿物开采等,中国都拥有足够的经验、产能和资源可供合作和分享。

  中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关系,不仅是单纯的贸易伙伴关系,更是“发展共同体”的多维度伙伴。后者渴求的是在全球化多边合作的框架下,服务、贸易的互联互通能给其带来经济赋能。“发展共同体”并不等同“经济共同体”,它涵盖彼此间人文互鉴、互信,而不仅只是贸易数据同比的起落和GDP的增减。毕竟,没有坚实的民心相通为基础的经贸往来,充其量只是以利相交,距休戚与共、安危与共的理念还有较大差距。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发展共同体”的多维度发展日臻成熟,多重利益的交织自然会催生一个平行的“安全共同体”,进而促成一个真正的区域性命运共同体的诞生。

  翁诗杰: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前交通部长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