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阿拉伯世界的“中国观”

2022-10-25      

撰文/韩小锋
  20世纪国际局势的大变革,使得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一度陷于西方列强的觊觎之中。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治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更是将世界碎片化的纷争推到了文明对抗的前沿。经过了20世纪的割裂,延续了千年友好关系的中国和阿拉伯世界之间,在西方话语中成了彼此间陌生的“远邻”。

  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阿拉伯世界引起的共鸣,仍然没有避开来自西方话语的表述。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对于中国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有着极大的兴趣。另一方面,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于阿拉伯国家的影响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在此大背景下,中阿双方有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加强并增进双方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向东看”与阿拉伯国家的发展之路

  21世纪之初,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迅速发展,形成了所谓的阿拉伯国家“向东看”,这实际上是在经历了“模仿”甚至“复制”西方发展道路之后的反思。正如约旦著名学者沙米尔·艾哈迈德在其著作《文明的追随——中国的崛起与阿拉伯人的未来》中谈到的那样:“‘向东看’是对本民族复兴之路的思考与追随。而西方国家只会索取阿拉伯世界的资源却不愿意支持他们实现发展和进步,因为阿拉伯世界的复兴不利于西方国家的利益。”

  事实上,在一些阿拉伯观察家眼里,当前中国的发展或者说以民族复兴为关键词的“中国梦”与阿拉伯人“复兴梦”之间有着很多共性,且由于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交融交往与西方国家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交往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也促使了阿拉伯世界转向中国。

  整体而言,中国之所以成为阿拉伯世界“向东看”的对象,不仅是因为中国的文明复兴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因为西方国家对世界格局的控制,导致阿拉伯世界长期处于动荡之中,难以健康发展。

  较之西方,中国的发展之路在关注中国发展的阿拉伯学者眼中则是一种“非模式化”的发展道路,即在发展过程中,不会用一种固定的、神圣化的模式来衡量各种举措、计划。这种“非模式化”与“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紧密相连。尽管阿拉伯世界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提出经济一体化思想,然而由于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导致的阿拉伯世界内部的政治分歧和阿拉伯世界自身油气资源导致的贫富差距,严重阻碍了阿拉伯世界制定具体可行的发展计划。

  与此同时,由于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世界的入侵式影响,使得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发展之间长期处于一种“依附”关系。如果阿拉伯世界要实现“非依附”发展模式,那么阿拉伯人就必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发展局势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合作伙伴,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发展,并且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发展。

  基于与西方世界自19世纪以来交往的反思,同时也是基于对中国已取得的发展成果总结和双方友好关系的展望,当前阿拉伯世界在追求民族复兴的发展道路上仍将中国视为“东向之标”。中国数十年的发展向世人证明,务实的发展计划、坚定的民族意志、强有力的领导层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中国取得成功的保障。对渴望重振复兴的阿拉伯世界而言,中国为其提供的不仅仅是可资学习和借鉴的经验,还有未来的机遇。

  文化交往的积极作用

  培养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确保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前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仍受到西方媒体的肆意歪曲的情形下,中国必须重塑文化影响力,在思想、价值观、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对其产生吸引力。

  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中国在石油需求方面对中东阿拉伯世界并没有产生严重的依赖。而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净进口国时,其中50%以上的石油进口则来自中东。尽管中东和北非大部分地区持续存在政治动荡,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仍在不断增长,而且双方的接触也越来越积极。

  目前,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中阿合作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带一路”建设为新时期中阿务实合作升级换代打造了新平台、增添了新动力、创造了新机遇。埃及“经济振兴计划”与中国企业兴建的“泰达苏伊士工业园”、科威特“丝绸城”建设、阿联酋迪拜的“龙城”等,成为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成果。沙特“2030愿景”、约旦“2025年愿景”等发展战略,纷纷与“一带一路”对接,为中阿的长远合作擘画了广阔蓝图。

  作为历史上丝路文明的重要参与者和缔造者之一,阿拉伯国家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地带,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不仅可以确保中东地区的能源供应,同时也可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关系。阿拉伯国家大多希望来到该地区的是商人,而不是如当年欧洲殖民政府那样的总督。事实上,当前许多阿拉伯国家奉行“向东看 ”的政策,不仅希望得到中国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希望能够从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取经”。

  人文交流是中阿开展集体合作和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双方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推动力量。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教育交流活动在过去10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其中就包括了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以海湾国家为主的汉语学习进小学的合作计划。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大学和部委合作,资助来自伊拉克、卡塔尔、也门、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和苏丹等国家的学生前来中国学习。根据一项广泛的阿拉伯国家民意调查结果,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在该地区是很受欢迎的国家,其中中阿教育关系的发展对双方都有深刻的政治影响,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学生已经或正在向东寻求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

  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情怀

  人文交流在价值观沟通、文明互鉴、建立情感认同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与阿拉伯世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时,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对于在该地区建立一个更好的中国形象至关重要。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强调共同的文化、宗教遗产以及共同的经济利益,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发展软实力的特点往往是“说明性”的,中国软实力的影响力有待提升。

  中国在阿拉伯国家软实力的另一个独特组成部分,是中国展示了一个古老的、非西方的文明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复兴发展的。中阿之间不仅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而且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的发源地,也都遭受过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中国的成功经验对阿拉伯国家具有吸引力,使阿拉伯国家更容易接受中国。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中国在阿拉伯民众中的形象,促进其对中国的积极情感转化为务实的参与活动。广泛的合作框架也会对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产生双重影响。中阿合作不仅要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也要完善企业参与后的“售后”工作,这对于中阿合作的长久之计至关重要。

  韩小锋: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副研究员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