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 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2022-12-21      

撰文/王栋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总结过去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重大理论关系与具体实践经验,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问题与中国未来变革的方向作出新的重大论断。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必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力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十大报告充分阐释了具有普适性、建设性和互惠性的中国新型“开放”理念。“开放”成为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经验浓缩的理论结晶,也将是未来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国策和行动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的“开放”理念,意味着要继续推动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要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更深入和广泛地推进人类人文互动和文明互鉴。“开放型世界”是中国一直以来致力于构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观和开放观。“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十年来,中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新时代负责任大国担当与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发展大势、判断世界变化大局、关怀人类未来命运,积极完善外交总体布局,坚实推进全球治理结构转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全面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增强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深化了中国与世界命运与共的本质关联。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已成为时代主流,但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仍然妨碍全球秩序的和谐稳定。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在国际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组织中,中国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亚投行”等组织中,中国引领相关国家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合作的方向发展。非凡十年,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平等相待、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外交原则,坚持永不称霸、永不扩张的外交理念,追求和平发展道路,坚定捍卫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当前,中国已同18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不断拓展夯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十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开放格局,更加积极主动实施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全球经贸体系和人类科技革命,更是中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格局的结果。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更加成熟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更加合理和完善。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与彼此依赖。自2015-2022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从122项减少到27项;《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则从93项减少到31项。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和货物贸易总额稳居世界第一,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积极引领全球经济发展格局,推动世界各国人民利益共享,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同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覆盖了全球超过60%的人口。未来的中国将朝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

  十年来,中国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丰富中国与世界的人文共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文交流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形成了“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人文交流的指导思想。十年来,中外人文交流在全方位开展,形成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多元有序的人文交流格局。中外人文交流主体更加多元。我国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欧盟、法国、印度尼西亚、南非、德国、印度和日本等建立官方、半官方和民间多主体的人文交流体系。中外人文交流形式更加多样。中外政府、政党、智库、院校、城市和民间等通过互办文化年、艺术节、文物展、图书展、旅游年、电影节,以及开展中外学术、教育和商贸合作,不断丰富中外人文交流形式。中外人文交流领域更加深广。我国已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青年、卫生、媒体、旅游、地方合作和妇女等多个领域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扩展了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了“人文外交”的全方位布局。

  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融入世界和引领世界,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全方位复合并进型的现代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化探索中凝练出的现代化理论成果,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对人类现代化理论的新的重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既得益于全球化历史进程,反过来也促进了全球化的演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打破了西方定义和阐释现代化的话语霸权,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值此百年变局,危机与机遇并存,“世界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但中国拥抱世界、融入世界的初衷不会改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变局下全球化进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1&ZD172)”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正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教育部)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