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金融合作为民生项目“加油”

2022-12-21      

撰文/本刊记者 郑煦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资金融通的合作之路不断深化。其中,政策性银行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支持基础设施、产能合作、金融合作等项目上取得重要进展。

  在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始终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以负责任融资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民生建设,提高沿线人民生活水平。目前,作为中国最大对外投融资合作银行的国开行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有700多个共建项目,业务覆盖105个国家,并分别设立“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专项贷款(10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专项贷款(10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专项贷款(500亿元等值人民币)。截至2021年7月,国开行累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项目投放贷款逾2600亿美元,贷款余额1665亿美元。

  助力基础设施建设

  堤外波涛汹涌,堤内平静祥和,尼日利亚与世界联通的“窗口”莱基港就坐落在大西洋几内亚湾畔。

  长期以来,非洲最大单体城市、尼日利亚的经济中心拉各斯由于港区码头设施能力严重不足,后方集散疏运条件有限,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尼日利亚整体进出口贸易及经济发展。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尼日利亚2010年起在拉各斯莱基自贸区筹划建设深水港项目,并积极寻求国际资金合作。

  基于这一项目的建设运营特点和担保资源,国开行积极推动第三方市场合作、促进项目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风险防控体系,为莱基港项目提供了6.29亿美元授信支持,目前已实现1.2亿美元贷款发放,这也成为我国在尼最大额度的商业贷款。与此同时,中信保、中国人保、中国银行和中国港湾等多家中企还凭借各自金融优势和港口建设优势,“银、企、保”抱团出海,合力为尼日利亚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站式“金融+建设”服务。

  作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之一,莱基港也是中国在非洲首个投资控股的大型综合性深水港,项目规划建设2个集装箱深水泊位和一个拖轮码头,包括码头后方的堆场建设、配套单体建筑以及供水、供电等设施,预计于2023年正式投入运营。

  据了解,莱基港建成后将成为西非地区最大的深水港之一,有望大幅提升拉各斯港口群集装箱通过能力和装卸效率,显著缓解城市和港区交通拥堵,降低国际贸易物流成本,以点带面实现莱基港和莱基自贸区相联动发展,促进中尼产能深化合作。

  莱基港的建设使尼日利亚拥有了自己的深水港,也提振了经济腾飞预期。自2020年6月正式开工至今,莱基港吸引了尼日利亚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媒体和政府官员对几内亚湾畔的这个超级工程感到振奋和期待。

  港区旁马格邦村酋长达乌达表示,港口建设开始后,马格邦村实现了高速发展,游客大量增加,村子里闲置空屋租赁一空,周边道路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很多年轻人都能在莱基港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尼日利亚员工Ken就是其中一员。曾在中国留学7年的Ken,2020年底加入莱基港建设团队。“我爱我的祖国,我想通过自身努力帮助我的国家建设一座美丽的港口。我爱我的岗位,我希望未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感谢中国提供的平台,让我有机会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努力地工作。”

  截至2021年9月,莱基港项目已为当地居民提供了1200余个就业岗位,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均实现了80%以上属地化。通过系统培训和指导,大部分属地员工都掌握了更加专业化、现代化的工作技能。

  支撑可持续发展

  莫拉格哈坎达灌溉项目是斯里兰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该国中部省东北部的这一项目是此前内战的冲突地区,同时,受热带季风影响,气候干湿分明,旱季用水短缺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

  斯里兰卡政府很早就开始对莫拉格哈坎达灌溉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希望能将雨季的储水调节到旱季使用,彻底改变当地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状态。但由于斯里兰卡经历多年内战、缺乏资金,项目迟迟无法开工,融资需求迫切。

  2012年,国开行充分发挥其大额中长期贷款的优势,以市场化手段帮助斯里兰卡政府构建融资机制,积极推进项目开发评审。当年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实现了2.14亿美元的贷款承诺、合同签订和贷款发放,使项目如期开工。

  2018年,莫拉格哈坎达灌溉项目建成,不仅为斯里兰卡主要水稻种植区提供了灌溉用水,还带动了当地渔业、电力产业发展。此外,还通过调节水资源,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斯里兰卡应对极端气候情况提供了基础条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80%的建设员工都来自当地,民众在就业的同时也接受到了技术培训。2019年,该项目入选由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发起的首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为斯里兰卡在经济、社会和环保多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在2021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原院长张晓慧曾将莫拉格哈坎达灌溉项目作为典型案例如此介绍:“项目开始的时候,一个工人的月工资只有149美元。到项目施工时,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达到了227美元,成熟技术工人的工资到了568美元。刚开始老百姓是搭公交车去的,后来是骑摩托车,再后来有了自己的小轿车。”这证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的支持可以持续造血,也能做到资金来源多样,且投融资双方共赢。

  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

  在多双边金融合作方面,国开行先后发起成立了上合组织银联体、中国—东盟银联体、中国—中东欧银联体、中国—阿拉伯银联体、中非金融合作银联体、中拉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等多边金融合作机制,打造区域性融资合作平台。上合组织银联体自2005年成立以来,通过机制建设、政策沟通、项目融资、规划合作、人员交流等全方位合作,在支持本区域和各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乌兹别克斯坦自古以来就是欧亚陆路主商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该国手工业、农业、商贸发达,中小企业众多,是当地解决就业、促进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多年来,国开行以上合银联体为依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与乌金融机构合作,共同支持当地中小企业发展。到2022年8月末,国开行已与上合银联体成员行——乌兹别克斯坦外经银行合作开展9笔授信合作,支持了当地550余家中小企业发展。国开行贷款资金由乌外经银行转贷给当地轻工、纺织、建材、农业、食品加工及服务业等领域中小企业,支持他们引进设备和技术服务等,为当地提供了约2.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得益于中国的资金和设备,我们工厂的生产规模快速扩大。”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Gran Lab”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扎里洛夫表示。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大力发展住房和城市建设,建材需求激增,扎里洛夫一直想要扩大业务规模。在经过多方比较之后,他的工厂申请并获得了国开行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外经银行发放的转贷款,用于购置花岗岩和木材加工设备等。扎里洛夫成功将工厂的生产能力扩大了近一倍,他非常感谢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东风。“我们不少员工原来以种棉采棉等务农为生,来工厂工作后收入更高、更稳定,大家工作积极性都很高,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