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关键词 绿色丝路

2023-01-19      

撰文/本刊记者 周瑾
  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依托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各方积极携手,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为基础理念的“绿色丝路”,以提高“五通”的绿色化水平为主要任务,将生态环保合作融入“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之中,推动了沿线国家在生态修复、低碳能源、资源节约和绿色农业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切实提高了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在中老铁路建设中,施工方中国电建水电十四局为项目量身打造环保方案,调查当地野生亚洲象的分布和迁移通道,最终决定铁路路线走向,避开亚洲象主要活动区域,并采用延长隧道、以桥代路、设置隔离栅栏和声光屏障等措施,将铁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结合老挝实际情况,中铁五局选取当地的迎春花、小叶龙船花等对路基两侧和隧道边坡进行绿化施工,努力让中老铁路成为美丽的生态廊道。

  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丝路”的发展,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沿线国家要加强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的合作;规范企业境外的环境行为、促进煤电项目的低碳发展;完善“绿色丝路”的资金支持、平台保障、能力建设支撑和风险管控体系。

  在全球多边场合中,“绿色丝路”与联合国气候大会、联合国计划规划署、二十国集团、世界银行、金砖国家等建立了密切联系和环保合作。2019年,我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成立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正式启动,以国际化的语言和运作方式,开展对话交流、联合研究、能力建设等活动。截至目前,已吸引来自43个国家的150余个中外合作伙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与广泛支持。此外,区域环境合作机制也在蓬勃发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中国—中东欧国家“16+1”环保合作机制、中非环境合作中心相继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朋友圈持续扩大。

  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帮助沿线国家开发绿色能源,“绿色丝路”推动了沿线国家的低碳转型和经济创收。如,巴基斯坦旁遮普光伏电站已累计发电超过25.5亿千瓦时,每年可满足约150万人用电需求,极大改善了当地电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4万吨,有效推进了巴基斯坦能源体系“去碳化”;越南芹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越南第一个现代化、高标准的垃圾发电项目,不仅解决了当地生活垃圾露天堆放造成的诸多问题,还将中国最先进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带到了越南,推动了环境技术交流和转移;在马耳他,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当地的能源结构优化,通过参股马耳他能源公司、控股德利马拉3号电站、开发光伏发电等为其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和高效清洁能源,也成为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的生动案例。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9年多来,收获了一系列绿色发展成果。除了“高大上”的国际大项目,还在健康、减贫、农业、环境等民生领域形成一批接地气、聚人心的“小而美”项目。中国援助桑给巴尔的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合作项目,使项目示范区的人群发病率从3年前的8.92%下降至0.64%,疫区人群血吸虫知晓率达90%以上,并为当地培养了一支专业的血吸虫病防治队伍,构建了首个非洲血吸虫病信息化管理平台,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由广东恒兴集团负责规划、设计、建设、培训及指导运营的埃及国家水产产业园项目,涵盖了种苗繁育、饲料厂、水产品加工、实验室、制冰厂、泡沫箱厂、污水处理厂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将当地昔日荒芜的海滩变成了虾塘如莲叶、水渠似筋脉的产业园。埃及水产养殖产业在中国企业的帮助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民生工程建设是快速提升共建国家百姓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中国通过派出专家、推广作物良种、提高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尼日利亚在水稻种植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成为非洲主要水稻生产国之一。在乌干达,依托南南合作项目建立的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将水稻产业作为合作重点之一,帮助乌干达提高农业安全水平。在援助非洲十大农业示范中心之一的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建设中,中国专家成功研发出适合当地需求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品种。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合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中国聚焦共建国家疫后经济复苏与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持续推动“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以及“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建设,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深入研究绿色投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等共建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布《“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等系列研究报告;为近12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3000余名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南南合作典范”;以绿色低碳的技术、产品与知识信息服务为桥梁,为共建国家应对环境气候挑战提供积极有效的支持。

  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整体框架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理念不断深化。中国企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