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中林集团 — —— 用绿色描绘“一带一路”

—— 用绿色描绘“一带一路”

2023-01-19      

撰文/本刊记者 静图
  绿色丝绸之路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共建“一带一路”9年多来,中外林业合作日渐成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林业领域的骨干企业,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林集团”)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搭建林业合作平台、开展林业经贸合作等方式,推进“一带一路”更生态、更环保、更惠民。


抓住历史发展契机

  在北京市海淀区国海广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矗立着一座不起眼的淡黄色高楼。每天,无数指令从这里发出,对话连接着中国与国外二十多个国家。这里便是中国绿色企业中林集团总部所在地。

  中林集团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一级企业,也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林业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截止2021年底,中林集团在全球经营企业224家,综合实力位居全球林业企业前列,业务范围主要涵盖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旅游、林业产业配套服务等业务。2021年,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中林集团依然实现了营业收入与资产持续增长的好成绩,营业收入达到2118亿元,资产总额增至1862亿元。而这样的成绩,中林人在9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林业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为市场提供木材、板材等粗加工产品,进入门槛低。曾几何时,中林集团像业内其他企业一样,缺乏维持长期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很长一段时间,集团规模偏小、主营业务实力不强,尚未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部分传统主营业务面临严峻挑战,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程度低等问题极为突出。同时,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环境规制加强等因素的影响,中林集团的发展受到巨大威胁。”曾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白景明这样回忆说。

  出路在哪里?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随着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林业产业迎来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新机遇。

  中林集团敏锐地将核心战略调整为“投资境外森林资源,满足国内木材需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在林业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新战略的引导下,中林集团围绕林业产业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积极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致力成为国内最大碳汇经营实体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要运营平台。战略转变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13年,中林集团资产总额同比增长了66%,净利润增长了67%。


加强与国外同行合作

  我国森林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国内木材产量大幅减少,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林集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勇挑林业行业“走出去”重任,通过经营全球森林资源来解决木材安全和供需矛盾。

  在林业合作领域,中林集团与新西兰林业企业的合作素有渊源。早在 2014月,中林集团就同PF欧森管理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新西兰购得17万亩林地。该块林地位于新西兰北岛的11个林区,辐射松的净储备面积约16万亩,预计到2045年林地总出材量可达到700万立方米。这是中林集团第一次收购林业发达国家的林地及林木资源。

  中林集团之所以将新西兰作为林业合作的首选对象,主要因为新西兰林地大部分是速生人工林,合理开发没有环境压力,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同时,新西兰的人工林及林地管理技术在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中林集团通过在新西兰购买林地、聘请当地林业专业公司共同管理、经营林地,可以深入学习他们这种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的森林经营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工林的营林水平和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

  随着合作成果不断显现,中国与新西兰林业企业的合作深度也在不断加深。目前,中林集团已在新西兰投资设立了四家企业,主要从事林地资产运营、森林管理、原木出口等业务,并将新西兰拥有的人工林增至64万亩,为促进当地就业、经济发展和中新两国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在与新西兰林业企业深入合作的同时,中林集团还积极“走出去”开发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境外森林。值得一提的是,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中林集团各海外企业始终规范经营,遵守当地行业秩序,维护林木产业链条安全,树立中国林业企业负责任、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象。


夯实全产业链经营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林集团立足中国与沿线国家林业产业互补的优势,充分发挥国内边贸口岸的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构建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夯实全产业链经营。

  隔着27公里长的边境线,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相互守望,紧密相连。绥芬河市是我国重要的对俄贸易口岸,是连接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陆海联运大通道的重要纽带,也是中国东北地区深度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从2014年起,这座重要的窗口城市又多了一个“一带一路”新地标——由中林集团倾力打造的综合性木材产业园区国林木业城。

  历时三年建成的国林木业城,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拥有38栋标准厂房、108座干燥窑、9个存储仓库,并配有产品展示厅、物流配送、电子交易等产业服务设施。目前入驻的55家企业主要生产地板、单板、复合地板芯材、家具部件等,产品远销日本、荷兰、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意大利等国家。园区年营业收入60亿元,出口创汇1300万美元,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利税7000万元。

  许多入驻企业也从这种综合性木材产业平台获得了实惠。 走进国林木业城42号厂房,占地7800平方米的盛新源家具公司一片繁忙。这是国林木业城首家正式投产的家具企业,原材料来自俄罗斯,产品主要出口欧洲。“我们搬到绥芬河创业,是看好国林木业城的综合性生产服务平台,看好园区对俄经贸的优势。”盛新源家具公司总经理赵培勇说,国林木业城建成了集贸易、加工、交易、物流、融资、展示、生产、生活8个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通过市场化手段,为入园企业提供完整的全要素解决方案,压缩进口木材采购和产品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成本,使入园企业集中力量用于研发新产品、开拓销售市场,实现集约化经营。

  如今,继绥芬河国林木业城之后,中林集团还在河北曹妃甸、山东潍坊、江苏镇江、江西九江等多地建设产业园区。园区或许定位不同,但央企提供深度服务、与地方企业合作共赢的理念却一脉相承。中林集团正以自身的实力和魄力,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展示出中国林业企业的风采,为推动沿线国家林业经贸往来与合作、共享与共赢提供了可借鉴的“中林方案”。


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为此,中林集团坚持以“固碳增汇”为目标,实现“碳汇”效益与产业效益的深度融合,通过强化学术研究、加强技术创新、设立科研平台等,为国家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2022年1月20日,中林集团联合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布《中林集团绿色高质量发展暨“碳中和”白皮书》。白皮书显示,经北京绿色交易所开展前期调研及研究,2021年,中林集团境内拥有的林地资源共实现年度碳汇量为34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整体碳排放量为-3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标志着中林集团已实现“零碳”排放,率先完成碳中和目标。同时,白皮书客观分析了中国企业在践行“碳中和”过程中面临了一些困难,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

  2022年9月初,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林集团旗下企业用一座大型管廊直观展示了最新的环保材料。这座管廊直径达3.6米,从内壁和横切面可以看出,管廊使用的材料与常见的钢管、混凝土管廊截然不同。中林集团旗下的中国林产品集团企业管理部业务经理孔祥涛介绍:“生产制作管廊所需的材料是竹缠绕复合材料。相比其他材料,它具有原料可再生、可固碳、加工过程节能减碳、可生物降解等特点,使用成本也更低。”

  2022年10月26日,在国家林草局的指导和推动下,由中林集团牵头成立的国家林业草原国家储备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中林集团将与其他科研院所依靠此研究平台,积极探索实践“国储林”标准化体系建设、“国储林”良种筛选和成果推广、森林“碳汇”开发路径研究工作,全面提升我国林业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高质量发展。

  回顾26年来的发展之路,中林集团借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劲风,行动频频,硕果累累,逐步完成了从战略参与者到规则制定者再到行业引领者的华丽转身。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