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在元江特大桥上飞驰。自2021年12月3日全线建成通车以来,3年间,中老铁路这条北起中国昆明、南抵老挝万象的“黄金大通道”,“从通到畅、从畅到快、从快到旺”,累计发送旅客超4300万人次,运输货物4830万吨,国际“黄金大通道”活力奔涌。 摄影 殷学合
从昆明南站出发,途经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磨憨进入老挝,又经磨丁、孟赛、琅勃拉邦、万荣抵达中老铁路终点站万象。春运首日,本刊记者搭乘这列朝发夕至的跨国列车,体验了从中国昆明直达老挝万象的跨境之旅。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沿线经贸合作更为密切。3年多以来,中老两国间的货运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2023年,中老两国双边贸易额达71亿美元,同比增长26.6%。 摄影 陈畅
这条发展路以互联互通实现了中国以及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共同发展,不仅推动了区域产业发展,更彰显出巨大发展潜力,铺就一条合作共赢之路。
这条幸福路兴起众多产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让民众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种经济上的互利共赢,让中老人民真切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好处,自然而然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2023年4月17日,老挝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师生来到万象站,体验乘坐中老铁路“澜沧号” 动车组列车。中老铁路,既是一条物流通道,更是一条民心相通的纽带。 摄影 陈畅
这条友谊路不仅是一条物理上的交通线,更是一条文化交流的沟通桥,奏响“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让中老友好深入人心。
2024年10月,在位于老挝的蓬宋站,两台大型养路机械同步投入线路捣固养护作业,标志着中老铁路全线集中修施工拉开序幕,为中老铁路的安全畅通与客货运输增量提供坚实保障。
中老铁路,一条全长1035公里的“黄金大通道”,从中国云南昆明到老挝首都万象,穿越崇山峻岭,成为两国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自2021年12月3日通车以来,铁路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促进了沿线民众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国间的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中老铁路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影响力辐射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多国,助力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成为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安全高效的“黄金大通道”。
中老铁路是习近平主席推动建设的十个“一带一路”工程之一,是首条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自2016年12月25日全线开工以来,中老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承高标准,确保工程质量与运营安全。由于线路跨越复杂的地形,施工队伍面临许多技术挑战。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设方采取了桥梁与隧道相结合的施工方案,最大程度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一设计方案不仅确保了线路能够顺利穿越山区与河流,还大大减少了生态损害。同时,全线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CRTS III型无砟轨道系统,这一技术的引入提升了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减少了震动,降低了噪音,也降低了运营和维护的成本。此举不仅彰显了中国在铁路技术上的优势,也确保了中老铁路能够长期、安全、稳定地运营。
铁路建设者在推进项目时,始终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由于沿线拥有丰富且脆弱的生态系统,项目团队对重点生态区域和珍稀动植物栖息地进行了细致勘察,并采用了科学的评估与减缓措施。通过桥梁和隧道的设计,项目有效避免了对雨林和其他敏感生态区域的破坏。采用的无砟轨道系统,显著减少了运行时的振动和噪音,有效保护了沿线的生态环境。这种“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的理念为未来类似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示范,也展现了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高度责任感。
作业人员在中老铁路友谊隧道中排查安全隐患。为充分掌握中老铁路各座隧道的技术状况,及时发现并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铁路部门定期利用列车运行间隙,开展安全检查。 摄影 殷学合
自开通运行以来,中老铁路的运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1月9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累计发送旅客4500万人次,运输货物5070万吨,逐渐实现了 “从通到畅、从畅到快、从快到旺”的发展目标。铁路的开通对两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源。铁路不仅提升了两国之间的人员流动效率,也大大缩短了各大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此前,老挝从万象到琅勃拉邦,传统的汽车交通需要耗时10小时,而如今,乘坐高速动车组仅需约3小时。这一便捷的交通方式,为跨境贸易、旅游业、物流业等多个领域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发展机会。
2025年1月14日,昆明至老挝万象的D87次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车厢内,旅客与列车长合影。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铁路的运行也极大促进了两国的跨境经济合作,客货运输量屡创新高。在铁路运营初期,单日的跨境旅客发送量曾达到最高10万人次,跨境货物运输班列数量从最初的2列激增至20列。这条“黄金大通道”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运输路线,正在成为两国经济和社会交流的核心纽带。
2025年1月14日,春运首日,“一路欢歌一路情—中老铁路春节文化主题活动”在昆明至老挝万象的D87次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车厢内举办。现场互动节目川剧变脸吸引旅客。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铁路不仅是两国人民之间的交通桥梁,还是增进民间友谊的重要渠道。中老铁路的开通不仅促进了经济合作,也为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2025年春运首日,从昆明驶向万象的中老铁路国际列车上,大红灯笼高挂,窗花装点车窗,车厢内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列车上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列车春晚”。这场活动成为2025“一江情·一家亲” 新春文化走进老挝系列活动的开端。来自中老两国的演员同台演出,不仅让旅客感受到节日的喜庆,还让春节文化深入人心,拉近了两国人民的情感距离。
2025年1月14日,春运首日,“一路欢歌一路情—中老铁路春节文化主题活动”在昆明至老挝万象的D87次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车厢内举办。西双版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的演员表演《坐着火车去老挝》。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铁路的便捷通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推动了两国旅游业的发展。中老铁路经过中国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和老挝磨丁、琅勃拉邦、万荣、万象等地,串起了沿线超过560个旅游景点,为游客编织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旅行画卷。沿线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广泛推广,众多风景名胜和历史古镇因此变得触手可及。过去因交通不便而鲜为人知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如今借助这条现代化铁路吸引了大批游客,当地政府和企业也抓住机遇,积极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带动了酒店、餐饮及旅游纪念品市场的迅速发展。跨境旅游的热潮使中老两国传统习俗和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游客在欣赏壮美山水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民俗魅力,这不仅促进了经济多元化发展,也增强了人们对两国未来合作的信心。
中老铁路开通三周年之际,2025年春运首日,中老铁路的见证者、受惠者、体验者一起乘坐中老国际客运列车,围绕中老铁路发生的“五通”故事,通过歌舞、演奏、魔术杂技、访谈、故事分享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亲诚惠容”理念的实践效果娓娓道来。
中老铁路的建设还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年多来,数以千计的老挝籍学员参加培训,学习机车驾驶、车辆检修、客运、货运、调车等专业知识。截至2024年10月,中老铁路老挝籍员工人数突破1000人,占员工总数的61.3%。老挝籍员工在铁路安全管理、客货运输、设备运用维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铁路建设还促进了沿线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在交通、物流等领域。随着铁路的运营,老挝的城市和农村居民都受益匪浅,交通更为便捷,物资供应更加充足,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老中铁路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到2026年底,中老铁路万象运营管理中心老挝籍员工占比有望达到80%,琅勃拉邦维保管理中心老挝籍员工占比将由45%提升至65%。中老铁路为老挝创造了超过10万个就业机会。
中老铁路西双版纳站客流如织。 摄影 杨紫轩
中老铁路的开通,不仅改变了两国的交通格局,也为共建 “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示范。习近平主席在通车仪式上曾说过:“铁路一通,山不再高、路不再长。”这一项目不仅使中老两国的地理距离缩短,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新的机遇。未来,随着铁路运营管理的不断完善和服务品质的提升,中老铁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两国经济增长、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铁路的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为全球经济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湖南博物院三层的走廊,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的入口处形成了鲜明的光线分割。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