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21206749657-1920.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筑文化基石 守博物初心

—专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

2024-12-30      殷星 / 人民画报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千百年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千百年后,四海皆承平,文脉永绵延。

  湖北省博物馆坐落于武汉东湖之滨,始建于1953年,馆名由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题写。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11月的武汉,阳光尚温暖和煦,东湖仍游人如织。东湖之畔的湖北省博物馆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湖北之行,又掀起了新一波的热度。在接受《人民画报》专访之前,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张晓云正在为迎接自2021年新馆开馆后第1000万名观众的活动做筹备工作,但观众们的热情让张晓云感受到了“甜蜜的负担”。

  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张晓云。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人民画报》:2023年,湖北省博物馆的观众超过了400万,您认为湖北省博物馆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它能够吸引如此多观众的原因是什么?

  张晓云:2023年,湖北省博物馆的接待参观人次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年共接待观众436万人次。去年国庆节期间,国家文物局在网上公布了全国热门博物馆的排名,湖北省博物馆排全国第四,仅次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们不唯数字论,但是观众接待量对于博物馆来说,是像晴雨表一样的核心指标,可以展现一个博物馆的接待能力、场馆条件,以及社会影响力。

  首先,毫无疑问,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说:“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这些都是写进历史教科书里的国宝重器。荆楚文化之外,还有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崇阳商代铜鼓、云梦秦简,以及被习总书记称为“陶瓷中的熊猫”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等镇馆之宝。其次,我们的区位优势明显。武汉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自古以来都是交通要地,而现代发达的交通网络的形成更是巩固了这一地位。

  但在我看来,湖北省博最大的特点还是不断超越自己、勇于探索、奋发图强的精神。2007年我馆在全国最早实现免费开放,2009年成为首批央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2021年新馆建成。我们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增进国际交流,一步步稳扎稳打地走到今天。老子讲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就是湖北省博人的精神风骨。

  《人民画报》: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再一次强调了要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方面有哪些作为?

  张晓云:文物保护研究方面,我们馆有三中心,其中就包括了研究中心和保护中心。随着现代博物馆功能的拓展和深化,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体现在其专业性上。而这种专业性源于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比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文物,深度挖掘藏品的价值,举办原创性展览。

  我们的目标是引进博物馆现代治理方式,打造国际文明交流的桥头堡,这必然要求我们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高地。

  2023年建馆70周年时,我馆发布了《湖北省博物馆三年发展计划(2023—2025年)》,并提出了四项核心指标,包括观众总量、未成年人观众量、境外观众量以及文创销售量。我觉得这是最能体现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殿堂同时又是一个大学校的功能,这也是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最充分的体现。

  《人民画报》: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博物馆是讲述中国故事的绝佳平台。湖北省博物馆作为荆楚文化的渊薮殿堂,是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的?

  张晓云:以我们的镇馆之宝之一越王勾践剑为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为了充分展现其背后的故事,我们也付出了很多努力。越王勾践剑独自拥有一个近400平米的展厅,通过灯光、颜色、设计营造,充分体现它的王者气象,并以图文的方式讲述这件文物的三大之谜:主人身份之谜、千年不锈之谜和越剑入楚国之谜。

  在参观旺季,很多观众为了见它一面,需要排队半小时。它为什么这么吸引人?我认为是通过我们的展览形式和内容设计使大家有了共鸣,观众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越王勾践剑不仅仅是一件器物,更是中华民族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我觉得这是成功讲述中国故事的一种方式。

  《人民画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湖北省博物馆也曾是中印两国元首会晤的“国家文化客厅”。湖北省博物馆在国际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和尝试?

  张晓云:湖北省博物馆的国际交流一直很活跃。特别是我们的曾侯乙编钟,在国际音乐界、国际博物馆界都享有盛誉。曾侯乙编钟(复制品)曾在意大利、日本、美国、卢森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演。今年,为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我们赴俄罗斯举办了“千年回响—中国音乐文物展”,引进了“传统之茧:欧亚大陆民族文化中的丝绸—俄罗斯民族博物馆藏文物展”。国际交流展在慢慢复苏,我们还在蒙古举办了“伟大的茶叶之路”展览。即将重新开展的北馆也为临展留下了更多的空间,以便引进更多国内、国外的精彩展览。

  2024年4月,湖北省博物馆赴美国旧金山举办“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今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凤凰故国”,也是落实中美两国元首“旧金山愿景”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楚文化中,凤文化的元素非常突出,而西方文化中也有对凤这种吉祥鸟的认识。用凤凰这一意象作为展览主题,有助于东西方观众形成艺术审美共鸣,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学术研讨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湖北省博物馆是荆楚文化的代表,有必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旧金山希尔克雷斯特中学的七年级学生参观展览时说,从前他们只了解以兵马俑为象征的中国秦文化,当看到这些来自“凤凰故国”的文物时,更让他们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借助此次展览,我馆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今年1月,我们还与法国人类古生物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协议书。我们期望通过这种密集的、高质量的国际交流项目,助力我馆早日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在俄罗斯举办展览,吸引当地市民前来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人民画报》:作为一个文博工作者,这十年来,您观察到博物馆有哪些显著的变化?博物馆管理者和从业者的角色定位有何变化?

  张晓云:以前博物馆展示什么,观众看什么。但现在许多博物馆已经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这要求博物馆要强化其服务职能,促使着博物馆的管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巨大的人流量意味着博物馆的管理必须精细化、现代化。但博物馆归根结底不是旅游景点,而是具有藏品保护、展示传播、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重要业务职能的文化机构。

  湖北省博物馆如今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圣地,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博物馆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以我为主的观念。现在有许多社会资本影响着博物馆,我们需要把握边界、把握尺度,不能让博物馆变得过度娱乐化、过度商业化、过度技术化。我们要保持博物馆的产品、人才队伍的专业性,这是博物馆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博物馆人的初心。

image017-f.jpg

幸福的笑脸就是喀什最璀璨的风景

诗人郭小川曾说:“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

2341733473215_196.jpg

盛世莲花映华章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GSS_8208(1).jpg

湖北省博物馆:荆楚瑰宝 照鉴未来

长江自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浩荡东流,穿越崇山峻岭,滋养了广袤的华夏大地。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