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国际 >> 正文

连山河 系民心 通未来

2025-03-18      人民画报

  2023年7月26日,来自中国的小旅客开心地体验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 摄影 杨永全

  穿过崇山、跨越江河,中老铁路这条开放共赢、双向奔赴的 “黄金大通道”,运营已超过3年,促进了中国与老挝以及其他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成为中老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从江水相隔到一轨相连,中老铁路实现客货运输持续增长,服务品质显著提升,辐射效应不断增强,用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焕发新机的发展路

  中老铁路虽然北起昆明、南至万象,但随着一系列货运产品的“上新”,这条“黄金大通道”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早已逾越沿线地区,带动并辐射到中国内陆腹地和东盟各国市场。通车运营3年来,中老铁路客货运输量连创新高,国际货运班列从每日2列增至18列,牵引吨数提升25%,运输商品种类拓展至30 0 0余种。这条“发展之路”正成为区域产业链整合的核心引擎。

  磨憨陆路口岸,货车排队准备出境。位于云南省最南端的磨憨,地处中老铁路、昆曼国际公路的关键节点,是中国通往老挝的国家级陆路口岸。 2022年4月,昆明全面托管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磨憨镇后,磨憨发展建设驶入“快车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和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这座边陲小镇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逐渐成为云南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2024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喀山会见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时指出,双方要继续做大做强中老铁路,推进中老经济走廊建设,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样板。

  3年多来,中老铁路已经快速发展成为内外联通、双向互济、辐射周边的“黄金大通道”。老挝热带水果7天直达北京,东南亚榴莲“抢鲜”中国市场。依托“中老铁路+中欧班列”联运模式,货物运输覆盖中国31个省份和东盟19国,老挝从封闭的内陆国一跃成为区域枢纽。而中国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温带果蔬也通过中老铁路进入东南亚国家,实现了货物的双向高效流通,有力促进了沿线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2024年,经昆明海关监管的进出口货物货值达168.1亿元,同比增长35%,“一线共襄,千里同好”的愿景照进现实。

  满载泰国榴莲、龙眼等货物的集装箱被吊装上开往中国的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列车,装有中国啤酒、药膏等货物的集装箱则启程前往泰国。据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统计,2024年中老泰铁路直通运输完成272列,换装货物达14.4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0%和71.7%,中老铁路正成为中泰两国贸易来往的纽带,共享发展的“黄金大通道”。

  中老铁路跨境货运能力持续提升的同时,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出入境旅游的首选。中老铁路沿线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气候带最完整、物种资源最富集、生态文化保存最原始、世界遗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游客既能领略壮阔的高原峡谷,体验旖旎的雨林风貌,又能欣赏湄公河平原“一河跨两国”的日落浪漫。

  2025年1月16日,在磨憨边民互市场海关报关大厅,专业报关员正在为商户代理报关手续。磨憨边民互市场是昆明托管磨憨后,第一个建成运营的项目。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完备的设施,让车辆通行更顺畅、查验监管更高效、边民申报交易更便捷。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为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两国铁路部门积极适应日益增长的旅客出行需求,精准投放运力,丰富客运产品,单日最高开行旅客列车达98列,发送旅客突破10万人次。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沿线各地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

  旅客在售票处购买车票。中老铁路全线每月旅客发送量由开通初期的60多万人次增至目前的160多万人次,累计发送旅客超4500万人次。

  “早上在昆明吃米线,晚上到万象品米粉。”导游许炆楷这样描述铁路带来的便利。老挝导游苏力表示他亲历了中老铁路为老挝带来的旅游热潮:“不仅中国游客激增,泰国游客也通过铁路深入老挝腹地。”

  铁路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双向交流。在万象,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走进寺庙,聆听僧侣讲解佛教文化,体验静修冥想;在琅勃拉邦的夜市,汉语招牌随处可见,手工艺摊主熟练地用中文介绍银器和纺织品。在昆明,老挝风味餐厅生意兴隆,糯米菠萝蜜、过手抓鱼、老挝拌面成为食客的新宠,一口地道的老挝咖啡,更让人仿佛置身湄公河畔。

  装载冷链集装箱的“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驶出中老铁路友谊隧道。 摄影 陈畅

  近年来,中老文化节、艺术展、电影周等活动层出不穷,昆明的剧院上演老挝传统舞蹈,万象的书店摆上了中文版的《红楼梦》。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留学、培训和研学旅行深入对方国家,语言学校的课堂上,汉语和老挝语的学习热度同步升温。

  中老铁路不仅促进沿线物流、客流、信息流的高效交换,还为沿线民众出行提供便利,为两国文旅等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铺就福祉的幸福路

  老挝古都琅勃拉邦是一座隐藏在湄公河畔的小山城,距离首都万象约有500多公里,是著名的古都和佛教中心。作为老挝最古老的一个城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老铁路开通后,跨国旅游的便捷与舒适程度大幅提升。2024年4月,在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一周年之际,中老铁路新增一对国际旅客列车,连接中国西双版纳和老挝琅勃拉邦两个旅游城市。这趟国际旅客列车的开通,让旅客可实现朝发夕至。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老挝歌手阿提萨创作的歌曲《腾飞于中老铁路》中写道:“两国人民一线相牵,中老铁路一轨相通。”这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无数老挝与中国人民内心真实写照的缩影。这条铁路不仅成为了两国民众出行的首选,更铺就了一条民心相通的“幸福之路”。

  在中老铁路建成前,老挝只有一条3.5公里长的铁路,全国交通主要依赖公路,交通极不发达。“以前从万象到琅勃拉邦坐汽车要10多个小时,现在坐火车只需3小时。”老挝乘客坎鹏·维莱苏万说道。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架起了中老两国民众往来的新桥梁,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

  这条铁路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幸福生活的大门,让沿线民众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024年4月,磨憨镇曼庄村大龙哈小组,当地的几名傣族女孩子前来赶摆。磨憨镇曼庄村大龙哈村民小组是中老铁路旁的一个傣族村寨,中老铁路通车后,村寨面貌一新。 摄影 李维梅

  在琅勃拉邦火车站门口,店主阿小的摊位与铁路“同龄”。她自学中文和英文,向游客售卖零食和饮料。“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生活也比以往过得更好!”阿小笑着说。琅勃拉邦火车站门口来往游客不少、生意也做得红火。像她一样,很多人的生活因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得以改善。

  位于云南省最南端的磨憨,地处中老铁路、昆曼国际公路的关键节点,是中国通往老挝的国家级陆路口岸。“‘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云南就成为开发的重要区域。中老铁路正式通车以后,磨憨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和利用。”云南磨憨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庆宇说道。2022年4月,昆明全面托管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磨憨镇后,磨憨发展建设驶入“快车道”。随着“一带一路” 倡议的不断深化和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这座边陲小镇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正逐渐成为云南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

  2025年1月14日,春运首日,“一路欢歌一路情—中老铁路春节文化主题活动”在昆明至老挝万象的D87次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车厢内举办。参加演出的演员们在车上体验现代出行的便捷。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尚冈村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磨憨镇,是当地最大的一座傣族传统古村落。村落里的一处街角,一幅色彩鲜艳的壁画映入记者眼帘。画上元素丰富、图文并茂, “要 想日子红 红火火,就 种火龙 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旁边的《蚂蚁精神》画像更是惹人注目,画上的蚂蚁把手高高举起,蝴蝶在一旁翩翩飞舞,正如画上所写的那样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尚冈村里的村民用双手践行着这样的生活。“自中老铁路正式开通后,我们尚冈村从偏远落后的小乡村,一举变成了国际口岸城市下面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盘龙区驻尚冈村工作队队员陈镇表示,“我们计划将尚冈村打造成保护与传承傣族传统文化、边境地区最大的傣族民俗文化风情体验地。吸引更多外地和外国游客来这里骑行、自驾、旅居,了解我们的傣族文化、体验独特的风土人情。”陈镇感叹,如今,路修好了,村庄更美了,“我们火龙果种植的面积扩大了,冷库建成了,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一幅“美丽村寨换新颜,幸福生活入画来”的生动画卷正渐次展开。

  2025年1月15日,老挝琅勃拉邦火车站外,在流动的小吃摊可以买到当地特色的方便早餐。琅勃拉邦火车站来往旅客增多,也为小商贩带来了商机。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一条铁路为经济发展开辟新通道,一个口岸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注入新动能。中老铁路这条幸福之路,让沿线居民的“幸福根基”夯得更实,幸福感越发真切。

  跨越国界的友谊路

  阿小在老挝琅勃拉邦火车站门口经营一家小卖铺,3年多来,她自学中文和英文,向来往旅客售卖零食、饮料。阿小感到“收入比以前多了,生活也比以往过得更好。”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中老铁路这条“钢铁巨龙”,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连接中老两国人民心灵的“友谊之路”,在两国民众交往、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家人得知我能在中老铁路工作时,都为我感到高兴。”身穿蓝色乘务制服的老挝姑娘国茉莉,如今是D88次列车的列车长。“这3年来,在中方师父的指导下,我逐渐适应了工作。我们每月培训两次,起初师父教我旅客服务和安全保障,后来又指导我应急处置。我的能力不断提升,现在已经能独立处理列车上的突发情况。”凭借出色的业务水平,国茉莉已晋升为列车长。

  2024年4月,磨憨镇曼庄村大龙哈小组,当地村民赶摆,傣族妇女带着自产的烤青苔、泡鸡脚等傣味美食到集市上售卖。 摄影 李维梅

  铁路通车运营3年来,中老两国员工师带徒的故事比比皆是。

  “师父,恭喜您光荣退休,新年快乐!”春节期间,文斌收到了徒弟樊鹏从老挝万象发来的祝福。文斌与樊鹏去老挝工作前是一对师徒。2021年10月,两人相约去了老挝,很巧的是,他们在老挝又被分到中老铁路万象运营管理中心的同一班组工作,运营、维护中老铁路。今年2月1日,年满60岁的文斌正式退休。

  2025年1月16日,被称为“幸福村” 的磨憨镇尚冈村。近年来,尚冈村凭借傣族特色民宿和现代化旅游设施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吸引了众多游客。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樊鹏记着师父的言传身教,和同事们一起积极为老挝培养现代化铁路人才。在老挝的3年多里,樊鹏带出了自己的老挝徒弟米可。2024年,米可不仅被选拔为老挝工长,还在技术大赛中获得了机车检修一等奖。而米可,又成为新入职员工田东凯的师父。师徒四代都在中老铁路万象运营管理中心检修整备一组工作,共同守护着这条连接两国的铁路。

  米可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还通过中老铁路结识了自己的妻子宋碧,两人同为铁路员工,因工作结缘,组成了幸福的家庭。这不仅是个人幸福的见证,也是中老铁路友谊路的生动体现。

  截至2 02 4年底,中老铁路一线老挝籍员工人数接近1000人,占比达61.3%,在铁路安全管理、客货运输、设备运用维护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老中铁路有限公司预计,到2026年年底,万象运管中心老挝籍员工占比有望达到80%,琅勃拉邦维保中心老挝籍员工占比将提升至65%。

  中铁广州局青年志愿者史丹(左)教老挝小学生念“一带一路”。 中新社 供图

  就职于老中铁路有限公司琅勃拉邦维保管理中心的陈思回忆道,2017年,在中国国家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他和10多名老挝留学生来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习铁道专业知识。“初到中国时,第一次乘坐高铁从上海到北京,我就被高速、平稳和舒适的体验所震撼。” 在北京参观詹天佑纪念馆后,他萌生了成为老挝第一代铁路工程师的梦想,他的老挝同学们也立志成为老挝的“詹天佑”。

  中老铁路沿线群众载歌载舞喜迎西双版纳至琅勃拉邦国际旅客列车开行。 摄影 徐章位

  2021年11月,这些老挝留学生给习近平主席写了一封联名信。他们在信中提到:“我们既是澜湄合作的受益者,也是中老友谊的见证者。上海的求学经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也让我们赶上了世界最先进的铁路建设。”

  2025年1月16日,在老挝万象开往昆明的D88次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上,中方乘务指导韩家玲(右)帮助老挝方乘务员使用补票机。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仪式上,提到了这封信,并表示“中老友谊的未来在青年,互联互通的根基在心心相通。中方愿为中老友谊之路培育更多栋梁之才。”陈思说,每当工作疲惫时,他都会读一读这封信,以此激励自己。

  一路飞架跨山川。从“路相连”到“心相通”,中老铁路的高质量运营,不仅见证了中老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更彰显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是一条焕发新机的发展之路、铺就福祉的幸福之路、跨越国界的友谊之路。

xx2412171603-f.jpg

马王堆 中华文明的璀璨一隅

当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湖南博物院三层的走廊,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的入口处形成了鲜明的光线分割。

2341733473215_196.jpg

盛世莲花映华章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GSS00708.jpg

筑文化基石 守博物初心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