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察 >> 正文

八步沙林场 承载三代人绿色梦想

2019-12-26      人民画报/曹梦玥

经过治理后的地区一片青葱翠绿。图片/八步沙林场提供

  20198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时指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古浪县八步山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是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过去,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的过度垦牧,这里生态失衡,风沙肆虐,无情的风沙侵蚀了村庄、农田,更危及人们的生命。1981年,石满、张润元、贺发林、郭朝明、罗元奎、程海等六位年过半百的“老汉”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集体林场,开启了有组织有规模的治沙之路。如今,38年已经过去,沙漠治理的接力棒也已经传到第三代人手中。八步沙已由当年寸草不生,风沙四起的荒漠化为片片绿洲,这里的村民们也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展出的1999年古浪县委县政府号召向全县人民向六老汉学习的决定和八步沙创业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文件、资料。摄影/曹梦玥

从沙漠到绿洲

  虽然已是严冬,天上还飘着小雪,但走进八步沙林场,还是能感受到薄薄雪层下散发着生命的张力。然而在二三十年前,这里放眼望去不过是荒漠一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气候干旱,再加上人为的过度开垦放牧,八步沙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八步沙林场现任场长,第一代治沙人郭朝明之子郭万刚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一年里十级以上的风沙就要刮五六次,一年刮风沙有八十多次,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那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沙进人退。”而1993年的一场导致全县85人死亡的黑风暴是给人们敲响了生命的警钟,人们意识到再也不能让肆虐的风沙继续侵占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前,两代治沙人聚在一起谈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摄影/曹梦玥

  1981年,古浪县开始对荒漠化土地开发治理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政策,并把八步沙作为试点向社会承包。当时石满、张润元、贺发林、郭朝明、罗元奎、程海等六位农民以联产承包的方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

  “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上,栽活树是谈何容易的事情!”郭万刚一句话道出了父辈种树治沙的艰辛。但六位老人凭借着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通过20多年的艰辛努力,建成了一个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区,保护了周边10多个村庄,同时也保护了穿沙而过的省道308线和干武铁路线,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

20199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摄影/曹梦玥

治沙结合产业 走出脱贫新路

  随着第一代治沙人相继去世,治沙造林的重担落在了“六老汉”后代的身上。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贺发林的儿子贺中强、石满的儿子石银山、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接过了治沙的铁锹,成了第二代六老汉。对于他们来说,比起父辈“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创业”之路,如何让在治沙的基础上,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收入,成为他们思考的重心。

  几经探索,八步沙林场开始带领周边农户积极发展沙产业和林下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沙化土地,在黄花滩移民点建立枸杞、红枣等经济林基地和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积极探索绿色产业发展新途径,帮助从山区下来的移民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过去一没经验,二没资金,只能做单一的治沙。现在我们条件也好了,也有了政府的项目支持,我们不光要治沙,还要追求经济效益。”2018年,林场尝试对黄花滩生态移民开发区的沙化土地进行了一次“梭梭+肉苁蓉”的产业发展模式。梭梭是在防沙治沙中比较常见的多年生沙生植物,非常抗旱,能在沙漠中长期生长。肉苁蓉则是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有着很好的药用价值。“我们现在通过科学的方法,通过嫁接的方式在梭梭根部人工培植肉苁蓉,两年便可有经济收入。这样一来既能防沙固沙,又能提高经济效益,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郭万刚向记者介绍道。“过去没有资金,治不起沙。现在通过产业发展,治沙的速度也比以前大大加快了。”

  2018年,林场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下流转了附近村民1万多亩土地。农民把土地流转给林场可以拿到承包费,同时在林场打工又能赚到劳务费,农民收入提高了,林场的效益也更好了。

八步沙林场现任场长,第一代治沙人郭朝明之子郭万刚。摄影/曹梦玥

让绿色希望代代相传

  郭万刚等人是第二代治沙人。20165月中旬,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1985年出生的郭玺来到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2016年,林场还迎来了第一位大学生。

  如今,林场里有三位大学生,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武威人,从小听着“六老汉”治沙事迹长大。如今的他们也回到家乡,毅然决然地投身治沙事业,成为了第三代治沙人,也就是郭万刚所说的“大学生治沙人”。

  2019年年初,八步沙林场成功参与阿里巴巴蚂蚁森林项目,在郭万刚看来,把治沙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们这一代治沙人互联网知识几乎为零,能参与阿里巴巴的项目多亏了这几个有文化、懂网络的大学生。”在郭万刚看来,这些大学生是林场的希望和未来。“今后的趋势是网络治沙,科学治沙,工程治沙。今后治沙我们要朝着年轻化、机械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靠年轻人治沙、靠文化治沙、靠科学治沙,相信我们的路会越来越宽,治沙速度会越来越快,治沙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20193月,八步沙六老汉“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群体又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98月,在甘肃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林场,察看林场风貌时表示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

  时代在改变,而代代流传下来的八步沙治沙精神会延续下去。

DJI_0233.jpg

走进梁平百里竹海,置身天然森林氧吧

百里竹海是西部最大的高山竹海,拥有成片竹林35万亩,竹品种180余个;这里是“中国首批森林氧吧”。

1126438123_15989281253851n.jpg

武汉迎来百万学子返校开学

9月1日,武汉市2842所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开学,涉及学生139.9万人,百万学子重返校园。

BL4I3155.jpg

“我在喀什古城开店”

金秋九月,我们走进古城,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独特风情,同时也走进了几家独具特色的小店。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