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察 >> 正文

专访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程永华: 继承优良传统,加强各领域交流,推动中日民心相通

2020-08-11      来源:人民中国

  今年6月,中国前驻日大使程永华正式就任中国日本友好协会(以下简称中日友协)常务副会长。在长达9年的驻日大使任期中,特别是在两国关系一度陷入困难时期,程永华为推动中日关系重回正轨做出了许多贡献。如今履职新岗位,程永华将从中日民间交流的维度为中日关系的发展继续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的情况下,对于创新两国交流内容和形式,发掘中日间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并以此促进两国的民心相通,他也有着自己的思考。最近,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就相关问题专访了程永华

  王众一:您从一名致力于官方外交的职业外交官,如今履新成为中日友协常务副会长,转为从事民间外交。面临这种角色转换,您有何感想?

  程永华:我转换工作岗位来到友协,这里的办公地点让我倍感亲切,因为这里曾是廖承志会长、孙平化会长等从事对日民间外交的老前辈们经常活动的地方。中日两国民间友好和地方交流有着深厚基础和优良传统,一直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日关系的独特优质资源。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重视对日交流,留下了很多佳话,形成了良好传统。周总理当时亲自指导和推动对日民间交流,有时会见日本客人一谈就是三个小时。这种交流逐渐壮大了中日友好的队伍,形成了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势头。

  两国恢复邦交后,中日关系由以民促官进入了官民并举的新时期。

  我担任驻日大使期间,积极推动两国地方交流、人文交流、经贸交往、青年交流等等。这些对中日关系走出最困难的时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开创性举办每年春节的中日友好新年会、秋天同日本地方政府的“锦秋交流之夜”以及日本大学生访华等许多活动,不仅实现了预期目标,还一度成为两国民间热门话题、“网红”话题。

  在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日两国各界守望互助、共同抗击疫情,充分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这次新任中日友协常务副会长,我将继承传统,找准定位,在唐家璇会长领导下,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领域的中日民间友好交流。

  王:当前,中日两国都处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之下,疫情也导致两国关系出现一些波动。您如何看待未来的中日关系走向和民间外交在此过程中的可为之处?

  程:疫情发生后到4月初,中日开展了许多良性互动,比如日本最先运送救援物资到中国,并发起了一时传为美谈的“诗词大会”,“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古诗句引发两国各界强烈共鸣。疫情期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让两国民众感情加深,体现了两国是地理上的近邻,同时也是互帮互助的伙伴关系。

  但近期,日本国内出现了一些杂音。这些杂音的产生有外部因素,也反映了中日之间要持续、深入沟通的必要性、重要性。只有沟通才能增进理解,让日本各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的想法,有意愿和中国继续开展交流,推动中日友好。就像日前王毅国务委员同茂木外相通话时强调的,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双方应当按照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精神,慎重妥善处理矛盾分歧,把主要精力聚焦到互利合作上来。

  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日友协今后将如何创新交流形式?在加强民间互动方面,您有哪些设想?

  程:中日友协迄今在政治、经济、文化、地方政府、青少年等各领域开展了很多成功的交流活动,拥有丰富的交流渠道。疫情使双方面对面的交流暂时出现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创新方式,通过视频等线上方式同日本的新老朋友保持并加强沟通。同时双方也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恢复人员往来,规划和推进下阶段及“后疫情”时代各领域交往合作。一方面是深化同日本的传统友好团体、常年坚持对华友好交流的社会团体以及日本地方自治体的广泛交流。同时,中日经济、企业界人士在新形势下也有更多合作的新机遇,包括制造业、文化旅游、医疗康养等等。我们愿为双方各界人士创造条件,不断挖掘新潜力,深化两国合作交流,推动两国关系发展。

2016年熊猫杯全日本征文大赛颁奖仪式,程永华给第一、第二名获奖者颁奖。

  王:当前,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展中日友好新生力量、创新交流形式,是我们面临的课题之一。在中日友协推动民间外交、创新形式,让更多青少年参与友好交流活动方面,您有哪些具体想法?

  程:我们要继续重视传统友好团体的老朋友们。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不为名利,一心促进两国友好。我们要推动他们去传帮带,让更多的日本年轻人参与到对华友好活动中来。

  从2014年开始,我们每年都邀请日本大学生访华,这期间还和北京大学等合作共同举办了中日大学生千人交流大会等活动。日本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中国、对中国产生兴趣,激发出愿同中国继续交流的积极意愿,并开始关注日本友好团体。现在,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成立了青年委员会,就是由当年访华的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年轻人看问题的视角新颖,在他们和老朋友们的共同推动下,我们可以一起“搞活”中日友好活动。

  《人民中国》主办的“熊猫杯”全日本青年征文大赛也是一个培育中日友好新生力量很好的平台。我任大使期间很重视和支持这个活动,每次都会参加在驻日使馆举办的颁奖仪式。我也认真阅读了部分获奖作文,年轻人看问题的切入点很新颖,也很具体。我曾对获奖者说,你们可以把在中国的见闻更多地讲给家人和朋友,这样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你所亲眼看到的中国。

2019年北京-东京论坛期间,程永华向参会的日媒记者介绍中日交流情况

  王:北京-东京论坛从创立之初就得到了您的推动,现在您又是论坛指导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对论坛的民调、议题设置,以及北京-东京论坛这样的民间智库对话平台在未来中日关系中的作用,您有哪些看法?

  程:北京-东京论坛在筹建时,我当时是驻日使馆的公使,日方就此事征求意见,我很赞成,向当时的王毅大使和国内报告,得到了支持。

  2005年,中日关系陷入低谷,从增进民间沟通和相互了解的角度考虑,双方建立了论坛机制,今年将举行第16届北京-东京论坛。16年间,两国关系爬坡过坎、波澜起伏。北京-东京论坛汇聚有识之士,为促进中日关系改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论坛包含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媒体、地方等多个领域,大家畅所欲言,针对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和机制。

  对北京-东京论坛所做的民意调查,有些人有疑问:日本民众的对华好感度怎么这么低?这和我们日常接触的日本老百姓及各界友人的体感温度不一样。这其中既可能有设问方式和调查对象的原因,也同时反映出中日民间交往中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我担任大使时,开始邀请日本大学生访华,也是从民调中受到了启发。我听访华的日本企业家说,他们在深圳看到了中国年轻人创业创新的活力,这是在日本所缺乏的。中国的整体发展活力让日本年轻人深受触动,同时他们也没有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心理“包袱”。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但日本仍然有其优势,日本许多经验技术仍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同时日本也有很多人士认为中国有活力,日本也应向中国学习。这些想法怎么把它反映出来?我觉得这是我们做民调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此外,民调也显示,即使在中日关系“不好”的时候,仍有70%至80%的人认为对方国家重要,需要发展两国关系。但我发现,日本媒体似乎对这方面民众的呼声关注得不够。两国媒体应该充分关注和积极回应这种呼声,有困难克服困难,有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两国关系朝着友好合作的方向发展。

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采访程永华

  王:在这次应对疫情中,中日韩三国体现了一种东方的文化和价值,所以整个东亚的状况总体处在一个可控状态。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发掘中日之间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并以此促进民心相通?

  程: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国家的防控措施总体上是高效有力的,这也反映了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基本价值。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国际形势不确定性有增无减。东亚国家作为重要近邻和世界主要经济体,要团结起来,在携手抗击疫情、促进经济复苏、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方面加强合作。

  现在一些国家,包括日本有些人经常把“价值观外交”挂在嘴边。我反驳说,这样的价值观是带定语的,指的是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我们的社会制度不同,这是事实。但如果是文化的价值观,东亚各国的共同点是最多的。比如水墨画,欧美人可能看不懂,但东亚人可以产生共鸣。另外,中日人民之间即使不会讲对方国家语言,但通过写汉字就可以沟通交流。疫情期间,日本用汉诗给中国加油,引起了中国网友的强烈共鸣。《人民中国》也同样用和歌、俳句、汉俳等形式回应来自日本的善意,我注意到刘德有先生和其他人士创作的汉俳就在日本读者中获得了良好反响。我们要利用这种优势开展广义的大文化交流,或者说人文交流,真正推动民心相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我们要通过这些交流真正实现以民促官、以经促政、以地方促中央。在中日友协,我愿意继续努力推动两国的友好交流合作。

  策划、采访:王众一

  文字整理:续昕宇

DJI_0233.jpg

走进梁平百里竹海,置身天然森林氧吧

百里竹海是西部最大的高山竹海,拥有成片竹林35万亩,竹品种180余个;这里是“中国首批森林氧吧”。

1126438123_15989281253851n.jpg

武汉迎来百万学子返校开学

9月1日,武汉市2842所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开学,涉及学生139.9万人,百万学子重返校园。

BL4I3155.jpg

“我在喀什古城开店”

金秋九月,我们走进古城,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独特风情,同时也走进了几家独具特色的小店。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