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察 >> 正文

【识见】王逸舟:一个高品质的现代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20-11-16      来源:百万庄通讯社

  ,似乎是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永恒不变的主题。从短期看,拜登大概率将成为美国新一任总统,其对华政策与特朗普相比,将在很多方面发生重要调整;从中长期看,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如何解决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如何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期,如何与问题频发的美国和平共处,如何在世界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都考验着中国。

  本期识见,百通社采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政治研究》杂志主编王逸舟,对以上问题进行解读。

 

不要孤立看待拜登对华政策的调整

  百通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已宣布在美国大选中获胜,您认为如果拜登最终上台,将在内外政策上做出哪些调整?

  王逸舟:美国大选现在基本上尘埃落定,如果不出特别大的意外,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将上台。拜登上台后将对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特朗普上任后忽略国际,把国内事务放在政策重心,所以美国对盟友的义务、对国际组织的义务、对全球的各种承诺,这些年下降得比较厉害,美国软实力有很大的衰败。民主党上台后会对此进行重大调整,在重返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气候变化、联合国改革等重大国际议题上,民主党政府可能会打出一轮新的外交政策牌。我们谈拜登未来对华政策的时候,也要放在这一大背景下,它不是孤立地对华政策有什么变化,或者仅仅是在一条线上做出改变,对华政策是拜登政府整体对外战略调整的组成部分。 

  其次,特朗普的国内政策,过去几年间,在“美国优先”的前提下,几乎完全聚焦于纯粹的经贸问题,而对于教育、科研、医疗、生态,包括新能源、清洁能源等问题,几乎都忽略,所以给他的执政造成了一个很大的败笔。在新冠疫情蔓延的当下,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医疗资源最雄厚的国家,却有着全球最大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这是特朗普连任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拜登上台以后,肯定会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拜登上台以后,对少数族裔特别是黑人会更加重视,会更加注重调节国内的阶层矛盾以及社会分化问题。在经济上,跟特朗普给富人减税,让大利益集团、大财团获利不同,民主党将更加重视中产阶级,重视多数人的阶层,所以在医疗、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可能做出一些调整。我认为,我们在谈论大的中美政治关系、外交关系的时候,一定离不开对它国内政治变动的观察和适应,所以拜登上台,对我们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机会。 

未来中美博弈点在高科技领域

  百通社:有观点认为,美国将中国视为全球头号竞争对手,未来中美势必将激烈较量;也有评论认为,应对拜登上台后的中美关系保持谨慎乐观。您如何展望拜登上台之后的中美关系?您认为未来两国之间最大的博弈点在哪里?

  王逸舟:应该两方面来看。在对华政策上,拜登上台后可能给中国带来更多政治上的压力。所谓政治上的压力,不是像特朗普后期那样乱打棒子、乱咬中国,它更多地将是依靠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国际规范对中国施加压力。美国人可能会追究,中国当年对WTO的承诺是不是履行了,中国这些年搞的“中国制造2025”是不是对美国企业造成了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伤害;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可能会有新的封锁和打压,特别会有针对性地对中国国企进行封锁和紧逼。当然,拜登上台之后中美之间也有机会,很多问题可以摆在桌面上谈了,中美在外交、商贸、法律等领域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交流,有可能恢复。

  但是从国际关系来看,欧洲、日本等多数西方国家,非常乐见美国重现它的全球领导力以及在全球多边体系中的回归,这一点对中国来说就有很大压力。像特朗普那种乱打棒子,搞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在国际上很不得人心;另一方面,中国推动我们的多边主义议程,在联合国、世卫组织等多边机构中,就发挥了引领作用。但是未来一段时间,随着美国多边主义外交的回归,中国的这种引领作用就很难说会保持此前一段的势头。美国很明显要在这方面做一些对冲,或者跟盟友一道针对中国提出更多严厉性要求。 

  拜登上台以后的美国对华政策,基本方向是以规则为基础,不管是施压还是重新恢复接触,从长远来看美国都将把中国作为其主要竞争对手,这一大方向不会改变。未来中美之间合作和竞争都会存在,但内容会有所不同。

  拜登上台后,中美最大的博弈点很可能在高科技领域。因为美国现在比较担心,中国的经济势头发展很猛,在高科技领域投入很大,特别是我们现在很多重大专项工程,比如中国制造2025”,以及航天、生态开发、新材料研制等领域投入巨大,这一点是美国最担心的。所以,未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制裁、封锁,或者以规则为基础要求中国做出改变,这一压力将持续加剧。另外,在国际多边体系内,在全球治理、公共卫生、气候变化、教科文等领域,美国将重新恢复其过去强劲的协调能力。所以对我们来说,跟过去相比压力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换了不同的方式。 

中国一定不要有“称王称霸”的想法

  百通社:您是否认同这种说法,就是当下美国国内的种种乱象表明,美国已处于霸权的黄昏,中国的机会来了?

  王逸舟: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我们一定要避免一个简单的判断,就是觉得美国已经老朽、接近“霸权的黄昏”了。没错,美国的霸权时代确实已不再处于早年或盛年,它的相对衰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其绝对实力仍然远远超出中国等国之上。美国国内出现的一些问题,确实有“霸权黄昏期”的征兆,但这个“黄昏”比我们想象得要漫长得多,不是一两年,甚至不是一二十年,而是需要更长的几代人的时间。

  我认为中国一定不要有称王称霸的想法。中国的发展,完全是为了让自己的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努力,我们不想取美国而代之。而且从世界政治的发展来看,我认为未来的国际体系可能不再是霸主体系或者帝国体系未来可能出现真正的多元、多极,甚至无极世界。一定不要把追求单一的极,或者把美国衰败、中国取而代之当作我们发展的目标,如果那样,不仅欲速不达,而且可能出现中国的战略透支、战略冒进,这是非常有害的。 

中国谋求民族复兴的工作重心不能改变

  百通社:未来15年,您认为中国还处于战略机遇期吗?新的战略机遇期肯定与上一阶段的战略机遇期不同,中国将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做哪些政策调整?最应该避免的是什么?

  王逸舟:最近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了“十四五”蓝图,指出中国还面临很长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战略机遇期。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谈到,中国有一二十年的和平发展机遇期,到了上世纪末,我们又提到新世纪的战略机遇期,不同时期的含义不一样。我相信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有这种信心,就是未来的关键还在于自己做得怎么样、自己做得对不对、自己站得稳不稳,人民能否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人民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满足感、获得感。

  我经常讲“大国在内不在外”。美国未来即使真的衰败了,也不太可能发生在“外”。大国之间的全面对抗,比如发生战争或其他激烈博弈,都不太容易让美国霸权全面瓦解。相反,一旦有了外敌,美国反而像打了鸡血一样,能够充分调动国内的各种资源抑制矛盾。美国如果真的要衰败,主要还是来自于自身。

  △ 第三届进博会3馆技术装备展区展示大型机床与机械设备。


美国内部现在有三大问题——种族矛盾、经济分化、政治内耗。


  美国的族群问题之所以难解,是因为其人口结构近年来发生了很多变化,黑人等少数族裔在总人口当中占比高了。过去美国的种族融合是熔炉式,现在则变成了沙拉酱式,所以实现族群平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国经济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化。所谓分化,就是差的很差、好的很好。它经济上比较差的地方,比如铁锈带红脖子地区,现在出现了大面积失业和文盲现象,经济发展后劲乏力;但是,美国也有世界上最好的硅谷、科研中心,有最好的大学体系、最强大的金融中心和最强大的军事机器,有最前沿的高边疆开发能力,这些都开发出美国新的未来增长点。需要重视的是,经济分化这一问题积重难返,解决起来非常不易,这会导致美国领导层在外部寻找对手,寻找竞争的激励,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撞上枪口,它会全力以赴对付你,会很麻烦。

  最后是美国政治的内耗,它在政治制度上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空转,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严重。从特朗普政府的内外治理来看,美国政治出现了一些很危险的情况,它的行政力量空前上升,而且行政搅局、制造危机的负面后果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大。它在司法和立法层面的制约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

  说到中国,我觉得我们现在确实要好好想一想,我们有哪些长、哪些短,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五中全会确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说明中国决策层非常有战略定力,仍然把中国自己发展的远期目标,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伟大复兴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不管外部有什么变化,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大国关系出现什么挑战,都不会影响我们国内既定的改革发展。这一重心不能改变,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一定要牢牢地锁定在那里,其他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服务于它、服从于它,而不是相反。

  这些年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言:是不是台海必有一战了;美国人老在南海那儿搞,我们是不是要趁机拿下南海一些有争议的岛礁了;这几年中国跟印度经常发生边境领土纠纷,印度是不是要跟美国联手、跟中国翻脸了,印太战略是不是就是针对中国来的……很多人甚至觉得,中国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大家安心过日子改善生活的时代恐怕就要过去,未来将要面对一个混乱的时代和混乱的周边环境,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往哪儿突突围、往哪儿攻破、往哪儿打击、往哪儿收回。似乎中国的发展已经不是一个建设性的形态了,而只能选择搏击和抗争,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应该想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要打倒谁、取代谁、成为新的全球霸主或者领袖,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文明需要重焕生机,重新站在世界发展前沿,让自己的面貌不断更新。它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是要教训谁或是跟谁出一口气,“一个国家起来,另一个国家一定要被揍一顿”的大国传统争霸模式必须要被超越。我们没有必要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锁定在外在的某一力量。

高品质的现代化,关键在细节  

  百通社:十四五规划即将实施,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对现代化一词早已耳熟能详,而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解。您如何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现代化,我们最大的短板在哪里,如何补足?

  王逸舟:中国的现代化,已经从以数量、规模优先,进入到以质量、品位、科技含量优先的新阶段。一个高品质的社会、高品质的国家、高品质的现代化,到底意味着什么?所谓现代化,并非仅是GDP,或者基础设施、制造业这些器物层面的现代化,也并非仅是数量、体量、规模上的现代化,而是要看另外一个东西,那就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细节。

  我们常说,“魔鬼藏在细节里”。我们国家发展的规模和体量确实上去了,但很多细节仍然不尽如人意,比如城市中像盲道、下水道这样不太为人关注的基础设施是不是真的便利,比如我们很多机构的窗口服务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为人民服务,比如我们城市里的私搭乱建和违规经营问题,比如高校里的过度商业化问题。这些都说明,走向高品质的现代化,更多是体现在细节。器物层面的现代化仅仅是必要条件,只有充分重视微观质量、重视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中国的现代化才能具备实现的充分条件。

  另外,我们的某些决策和执行过程,很多大的政策方针看上去已经非常清晰,但在基层,在很多细部以及不同层次上,还处在一个逐步塑造和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只靠发红头文件、一级一级传达是很难实现真正的“创新”的,需要充分调动基层真正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在这一阶段,我认为建立完备的反思和评估机制特别重要,就是每走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要停下来想一想,对前一段的工作做出认真的评价,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足,哪些应该取、哪些应该舍。评估和反思不足,在我看来也是现代化不足的表现。中国的现代化,理应包括更强的学习能力,更好的自我调试、改进、反思和纠错能力。

  当下中国最需要的是把自身的创新活力、发展活力、微观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是新的改革目标,也是自身不断强身健体的关键。外交始于国内,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这么大的体量和发展势头,不可能轻易被外敌击倒,关键在于自身。我们要在世界上赢得更大的尊重、在全球发挥更好的作用、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就必须充分调动社会活力和普通民众的创造性,唯有如此,中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END -

作者 / 王逸舟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政治研究》杂志主编) 

 采访 / 张雪松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微信图片_20201019102936.jpg

【花园摄区作品选】深秋坝上美如画

都说坝上草原是摄影人的天堂,金秋的坝上更加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往。

1126438123_15989281253851n.jpg

武汉迎来百万学子返校开学

9月1日,武汉市2842所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开学,涉及学生139.9万人,百万学子重返校园。

GSS00391x.jpg

看天下 | 在赛汗塔拉城中草原邂逅金秋之美

赛汗塔拉,蒙古语意为“美丽的草原”之意,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城中草原。

【专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