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察 >> 正文

《有记忆的眼睛》导演手记:数字科技,让古老文化得以长久留存

2024-03-01      

  主人公能卡曼生活在四川雅安宝兴县硗碛藏族乡,这是一个以嘉绒藏族为主的民族乡。此外这个族群还有大量人口聚居在四川甘孜和阿坝两州。嘉绒藏族作为藏民族的一个分支,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属性是最初吸引我去接触这样一个题材的原因。

  许多人都知道能卡曼的故事——一位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藏族妇女自学摄影、剪辑,并购买了摄像机、三脚架,去拍摄她熟悉的生活。几年中她积攒了大量的影像素材,从嘉绒藏族的节日、婚礼、歌舞,到饮食、酿酒、手工艺,都有所涉及。

↑ 正在拍摄的能卡曼

↑ 能卡曼与做手工的妇女们

  关于嘉绒藏族更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溯源,是非常需要时间和耐心去了解的。只有做足前期工作,才有可能从中为片子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能卡曼这个人物找到好的拍摄角度以及精准得阐释她长期所做事情的意义。但时间紧迫,从拿到能卡曼的资料到准备前往雅安拍摄,仅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资料中我们查阅到,“嘉绒藏族有自己的语言—藏语嘉绒方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嘉绒方言中仍保留着古藏语以及古藏文化的一些特质”。可这样的说法我们无从论证,也无法短时间从一个陌生的语言系统中找到蛛丝马迹。

  一天监制闫非老师发来信息,他联系到嘉绒藏族的两位资深学者,一位是西南大学民族学院教授曾现江老师,另一位是来自阿坝州马尔康县的嘉绒藏族文化研究者阿根老师。我们立刻和两位学者取得联络,将此前所积累的疑问一一提出。曾教授帮我们梳理了嘉绒藏族的民族溯源问题,包括从先秦时代到秦汉时期,再到唐朝,这个族群如何演变发展,形成文化根基。其中雪山之子、牦牛羌、嘉良夷、琼鸟部等这些古老的部落都是今天嘉绒藏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琼鸟部”这个名字也和此前查阅的资料中所提到的“琼鸟”传说有所对应。琼鸟被嘉绒人视作族群缘起的重要角色,直到今天还会出现在他们的服饰、墙壁,以及嘉绒藏族节日庆典的重要环节上。而在和阿根老师的通话中,也更正了我们在调研中对于藏语嘉绒方言的一些误解。她提到,嘉绒藏族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是嘉绒藏文字不再流通,不被人们所广泛使用。但这个文字并未消失,只是散落在古书籍以及民间各处,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整理保护。这也正是阿根老师和她的团队长期所做的工作。

  随后阿根老师发来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嘉绒藏文、古藏文、藏文与汉字对照的表格,其中嘉绒藏文形态与古藏文高度相似。这也证实了我们之前所了解的“嘉绒方言中保存了较多的古藏语”这一说法。

正在诵经的嘉绒藏族老人

硗碛藏乡的嘉绒藏族妇女

摄影师齐博正在拍摄能卡曼给小马驹喂食

  最初,在阿根老师发来大量资料前,闫非老师就曾跟我们提过,可以关注下“能卡曼曾拍摄的嘉绒藏族老人在葬礼上的彻夜‘咏诵’”以及“咏诵中是否有能体现这个民族精神内核的元素”。也许从这两个具体的角度切入,就可以把能卡曼这些年拍摄和纪录的意义表达清楚。于是我们开始翻阅资料,发现资料中这样记载着嘉绒藏族“出殡与下葬”的习俗 —“在出葬的前一晚,人们通宵达旦吟唱‘玛尼’……”资料中提到的“吟唱玛尼”就是指诵经祈福,但其中并不涉及具体的意思。我们又无从下手了。

  恰巧这几年我们正在做一部关于新疆塔吉克题材的长片,我从塔吉克朋友口中了解到一个关于“使者”的故事:

  长途跋涉的使者因为当地百姓善意的帮助,而为他们劈开山石,开渠引水,播种耕地。使者还在离开前,将随身携带的拐杖插在泥土中,拐杖随即化作一棵名为“肖麦西莱普”的青杨树,长久陪伴着这里的子孙后代。

  在上百年的时光里,这个故事被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人口口相传,虽然使者和故事的真实性早已无从查证,但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追求人性的光明,同时抵抗生命中的苦难,就是最大的意义。正如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还有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各种各样的传说甚至史诗,以此来赞扬人性之光,并支撑着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由此,在阿根老师提供的资料中,我们又关注到,嘉绒藏族中流传着一个关于“阿吾·格尔冬”的故事。那是类似于“格萨尔”一样的英雄史诗。格尔冬力大无穷却心存大爱,在族人面临灭顶之灾时挺身而出,独自与邪恶的魔王战斗并取得胜利。直到今天,每逢年节,嘉绒藏族各地就会为英雄格尔冬奉上食物,跳起锅庄来纪念他。最终在和阿根老师以及能卡曼沟通后,我们将这个片子的重点放在能卡曼与“阿吾·格尔冬”之间的故事。

  这样的角度也正切合能卡曼用视频去纪录的意义,她在片中提到,“我们小的时候都听过关于阿吾·格尔冬的故事”,“我想要拍摄下来让更多人去了解我们的文化”。在实拍前,我们联系到当地一位会讲阿吾·格尔冬这个故事的老人,也就是片中的泽良伻叔叔。他现场的讲述非常流畅和自信。他说这是他们从小都听过的故事,为了细致得为我们口述这个故事,泽良伻叔叔在我们来之前,把全部内容又梳理了一遍。可以看出,在泽良伻叔叔讲述时,能卡曼已全然忘记了现场的拍摄,而是沉浸在格尔冬的故事中,并努力用她手中的摄像机将全部信息纪录下来,这就是她的一双“有记忆的眼睛”。更难得的是,拍摄期间能卡曼的儿子勒尔甲也放假从学校回家了,他也参与了包括讲故事在内的全程拍摄。和能卡曼一样,他全神贯注,我想这应该是勒尔甲第一次完整得听到阿吾·格尔冬的故事。

现场拍摄能卡曼做手工

硗碛藏乡的百姓跳起锅庄

  最终我们将泽良伻叔叔所讲的故事筛选后,穿插在整部片中,尽量让观者能以“听故事的人”的第一视角,去了解“阿吾·格尔冬”这样一位被嘉绒人供奉了千百年的英雄人物。

  拍摄时老人们用嘉绒方言讲述了不同的故事,这就意味着后期阶段我们也要做大量的翻译工作。回京后,我们几经周折联系到了一位同样来自马尔康的嘉绒藏族姑娘索朗斯基。当她听到是要为一部关于自己民族的影片做翻译工作时,显得非常开心。经过她的讲述我们才了解到,索朗斯基和她的家人长期自发得为保护和发展嘉绒藏族文化做着各种努力,包括音乐、舞蹈、语言等各个方面。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让汉语字幕更加严谨、流畅,她反复打电话和母亲、奶奶确认信息。她说,有些词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还是要问老一辈。索朗斯基的母亲还发来几首嘉绒藏族的音乐,为我们提供参考。

刚刚结束大量嘉绒方言翻译工作的索朗斯基(左)

  当结束拍摄离开硗碛乡时,天才刚刚亮。能卡曼家的院子十分安静,我们尽量轻声不吵醒主人,将设备和行李搬上车。一回头发现,能卡曼的儿子勒尔甲和他的“黑熊”站在一旁,正准备送我们。黑熊是一只毛发黑亮、且非常善解人意的大狗,这些天它关照着这院子里的每一个人。而勒尔甲话并不多,可说起话来却很爱笑。

能卡曼的儿子勒尔甲正在听老人讲故事

每天都会守在房门口的“黑熊”

  一起来送我们的还有前来做田野调查的大学生瑞瑶,她在爱尔兰上大学,嘉绒地区方言是她的研究方向。这些天瑞瑶和我们一起住在能卡曼家,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拿着录音笔和电脑,让当地人为她讲一些嘉绒方言单词,再用国际音标标注下来,自己不断重复朗诵。我看到,瑞瑶电脑上那些关于嘉绒地区方言研究的表格,跟阿根老师之前发来的汉藏对照表格很相像。

  临别时我想,也许未来瑞瑶会像阿根老师一样,继续做着嘉绒方言的保护工作。那时,记录的方式除了文字,还会有AI、数字库等更高效的手段,当然—还有能卡曼拍摄下的这些影像。所以,我们也选取了一些能卡曼的素材放在片中,希望大家能有机会从她的视角看看那里的一草一木。

  在这个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除了“发展”本身,还有其他同样珍贵的事物值得我们去关注,这样的关注也许能让这个“发展”的过程保有些许“人”的温度。万一真如泰戈尔所说:“神期待着回报,不是因为太阳和大地,而是为了他恩赐我们的花朵”呢?

  《有记忆的眼睛》是一部几经波折的作品,非常敬佩闫非老师从始至终为这个片子付出的巨大耐心,使一个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也让这个片子最终没有被放弃。

image001.jpg

南昌舰党委•奋进深蓝写忠诚

寥寥星光伴航,中国海军航母编队正组织夜间训练。首次加入航母编队的国产万吨大驱南昌舰担负伴随警戒任务。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