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图书馆馆际交流会——2025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发行经验分享”在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期间举行。活动以“知识无界·智慧共生”为主题,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联合主办。此次馆际交流共邀请海内外40余家知名图书馆、10余家出版机构参会。
▲交流会现场。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谢刚,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外部董事、总会计师朱建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等主办方领导;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主任何明星,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陆晓曦等发言嘉宾;泰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Bubphar Chuchat(布帕·楚查),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东亚馆馆长 Matthias Kaun(马蒂亚斯·考恩),匈牙利国立塞切尼图书馆馆长Dávid Rózsa(大卫·罗兹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郑裕彤东亚图书馆馆长 Hana Kim(金河那),南非国家图书馆公众参与与园区运营主任 Marcus Maphile(马库斯·马菲勒)等来自国外图书馆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郑文斌,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陈晗雨,中华书局副总经理林佳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轩庄,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奚彤云,接力出版社顾问、资深社长黄俭,天地出版社副社长陈德等出版界领导;以及来自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国家版本馆、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等国内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近100位嘉宾出席活动。
▲谢刚致辞。
谢刚在致辞中介绍道,国图集团以书刊为媒,牵头建成了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的全链条海外发行网络,与全球近5000家图书馆建立友好往来,此次专门邀请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图书馆及国内包括国家图书馆、国家版本馆在内的几十家图书馆机构相互交流,共促发展。他表示,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正从传统的 “藏书架”向 “智慧中枢”转型,希望此次交流会能够搭建中外图书馆及出版社间的沟通桥梁,聚焦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智慧化服务等前沿领域,促进国内外行业经验互鉴与技术融合,为推动图书馆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外馆际交流注入强劲动力。
▲朱建军致辞。
“独木不成林,百花才是春。” 朱建军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介绍,集团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推出了一批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奖项的精品出版物,同时依托中国—东盟区位优势,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出版文化交流。他认为,要实现海外馆藏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出版机构提供优质内容,也需要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从“物理收藏”到“文化认同”的转变。他期待通过此次会议,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汇聚智慧、激发活力,与业界同仁共绘文明互鉴的美好画卷。
聚焦馆藏数据,共话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
嘉宾发言环节,10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研究成果。
▲何明星作交流发言。
何明星在演讲中介绍了东盟国家图书馆数量,分析了东盟国家收藏中文图书现状,总结出4大变化趋势:一是中文成为东盟“语言景观”的组成部分。二是技术赋能与教育创新,数字化工具(如智能翻译APP、在线汉字课程)降低了学习门槛,印尼、越南等地的“零基础中文速成班”广受欢迎。三是学历互认与标准对接,正推动汉字教学规范化。四是文化认同的重构:年轻一代华人通过混合语言实践(如“华英夹杂”的社交媒体表达)重新定义汉字的现代性。他建议推动华文(中文)出版支持体系,即出版联盟、图书馆交流与教育交流深度融合。
▲布帕·楚查作交流发言。
布帕·楚查介绍了泰国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中泰合作成果。目前,该馆已应用自动化系统管理超400万件馆藏,数字图书馆收录18000余种资源,并引入VR、AI等技术优化服务。图书馆计划将珍贵泰文书籍翻译成中文等四种语言,推动文化传播。泰国国家图书馆有3万多本关于科学、文学、历史、社科和艺术等领域的中国书籍,泰国民众对中华文化、中国知识兴趣浓厚。她相信,出版商与图书馆的协同合作将为图书行业和国际教育领域注入持久的发展动力。
▲郑文斌作交流发言。
郑文斌围绕“深耕学术出版 服务全球知识共享”主题,分享了其社海外馆藏创新发展之路。其社连续第十二年进入“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社百强”前三甲,得益于深耕学术出版,打造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品牌图书;在国际合作、海外市场营销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实施数字化战略,不断拓展知识共享的广度与深度。愿与在座各位同仁一道,以书为媒,以知为桥,共同书写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智慧共荣的新篇章。
▲马蒂亚斯· 考恩作交流发言。
马蒂亚斯· 考恩重点介绍了其馆运营的CrossAsia平台发展战略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该平台自2005年成立以来,持续整合东亚、中亚及东南亚地区的纸质与电子资源,致力于为学术界提供集中化、用户友好的知识服务。他指出,AI技术或将对图书馆核心业务带来变革,面对技术高速发展与多元期望压力,图书馆需平衡“技术可能性”“可行性”与“学术相关性”。
▲秦小燕作交流发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馆长秦小燕分享到,广西在全国首创高铁读书驿站建设,建成覆盖全区的高铁阅读网络,开创 “文旅+铁路”跨领域合作新模式,证明了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可突破时空限制。广西在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希望以此为契机,为东盟旅客提供多语言阅读服务,进一步促进人文交流。
▲大卫·罗兹萨作交流发言。
大卫·罗兹萨表示,作为拥有220年历史的匈牙利国家图书馆,其不仅收藏着超过1000万件文献资料,还建立了中欧最大的数字化中心,通过MEK+数字图书馆提供1.3万册电子书资源。他特别介绍了其与匈牙利文化创新部合作推出的“图书馆挑战”计划,该计划通过创新方式促进阅读,吸引了370家图书馆参与。这些成果显示着匈牙利在文化遗产保存和知识服务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叶建勤作交流发言。
福建省图书馆馆长叶建勤介绍,其馆立足书香社会,打造开卷有益的阅读生态;立足八闽文化,打造传承弘扬的阅读生态;立足纸数融合,打造场景多元的阅读新生态,未来将继续根植丰厚的福建地方文化宝库,秉持“以文化人”的初心,守护典籍瑰宝的根脉,以守正创新的勇气为传统注入时代活力,期待与业界朋友们携手同行,共谱图书馆事业发展新篇章。
▲金河那作交流发言。
“书籍不仅是文字载体,更是承载文化记忆的实体。” 金河那以“知识无界·协作生慧”为主题,分享了其馆在古籍保护与科技应用方面的创新实践。她重点介绍了其馆与“古籍新科学实验室”的合作项目,运用显微CT、AI及多光谱成像等先进技术,在不接触文物的情况下研究古籍的物质构成和历史脉络。目前,已完成5000余册古籍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档案馆向全球开放。
▲陆晓曦作交流发言。
陆晓曦以“‘小联合国’里的图书馆:智慧交融与文明对话”展开谈到,北京语言大学是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的排头兵和培养各领域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学术重镇;是我国中外语言教育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以数据资源体系、教研支持体系和阅读服务体系为“三大支柱”,充满智慧交融特色的图书馆,正以其创新服务模式,为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提供坚实支撑。
▲马库斯·马菲勒作交流发言。
马库斯·马菲勒分享了两方面重要实践。在AI应用方面,他分析了非洲图书馆在元数据生成、多语言检索等领域的AI技术应用现状,并提出了协作模式和战略框架的发展路径。在文化保护方面,他重点介绍了该馆支持南非新兴作家进行本土语言创作,建立了从纸质出版到电子书生产的全流程机制,并运用AI技术优化编辑流程和元数据管理。这一实践彰显了图书馆作为内容创造者的转型价值,为多语言环境下的文化公平与语言复兴提供了新范式。
对话行业一线大咖,畅谈馆藏创新与出版融合
沙龙对谈环节,与会嘉宾聚焦“提升中国图书在海外图书馆的馆藏吸引力及竞争力”“通过国际合作突破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壁垒,实现出版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等议题,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谈。
▲沙龙对谈。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何妍、陈晗雨、林佳红、黄轩庄围绕“从‘走出去’到‘藏进去’:中国精品图书国际传播与海外馆藏提升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何妍分享道,剑桥图书馆馆藏建设坚持“教学科研优先”,根据师生需求选书,采取“纵向深耕重点领域,横向填补空白领域”的双轨策略。陈晗雨指出,商务印书馆利用学术语料库训练AI大模型进行学术翻译,显著提升翻译与传播效率。数字化趋势下,技术赋能既加速馆藏资源全球化流通,也带来新挑战,用户习惯变革正重塑学术传播生态。林佳红表示,中华书局以优质内容为根基,创新推出“纸电同步”出版模式,构建专业数据库矩阵,精准对接海外研究需求,为海外读者提供权威学术服务。黄轩庄认为,从“走出去”到“藏进去”,即把中国知识融进全球知识库,出版机构不仅要通过国际书展扩大宣传,更要建立直达目标用户的精准传播链路。
▲沙龙对谈。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部主任马小鹤、奚彤云、黄俭、陈德根据“在数字化技术驱动下,如何通过国际合作突破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壁垒,实现出版融合高质量发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各自观点。马小鹤分享了其馆的国际合作经验,他提到,其校虽纸本书借阅率下降,但东亚研究领域的学者仍保持较高的纸本资源使用率,可谓新的行业洞察。在奚彤云看来,出版社要在场景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方面不断进行研发,馆藏机构、研究团队和出版机构的通力协作,是国际合作的可靠性原则范式。黄俭分享了经验:在童书市场国际拓展中,技术共享与本土化创新成为破局关键。出版社应注重与海外图书馆体系的深度合作,加强研究不同地区馆藏特点,制定精准落地策略。陈德认为,数字技术正深度赋能大众出版,国内市场尤其是童书资源做有声剧、有声书效益很好,同时电子书“走出去”也大有可为。
▲交流会现场。
▲海外嘉宾合影。
编者按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支柱,既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展现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也是衡量文化传播影响力的 “晴雨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图书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价值。海外馆藏的深度提升,既需要出版界打造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的精品内容,也需要图书馆通过“场景化阅读”“精准荐书”等服务创新,让中国图书从 “物理上架” 迈向 “价值扎根”。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自1949年成立以来,国图集团以书刊出口为主业,始终深耕海外图书馆渠道,率先建成了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发行服务网络。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集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诚挚欢迎国内外出版、文化机构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内容+渠道+服务”创新模式,整合资源,互补优势,互惠共赢,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集群。
在海外图书馆馆藏建设与中国研究支持方面,国图集团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海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等项目,我们不仅实现了中国图书的精准配送,更建立起涵盖采购推荐、学术活动、研究支持等环节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实践充分证明,以图书馆为支点的文化传播,能够有效促进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发展理念、道路和成就的深度理解。“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国图集团愿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与全球图书馆界、出版界同仁携手书写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篇章。
南京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红色基因镌刻于城市血脉,红色资源深入城市肌理。
2025年7月1日,北京时间09时35分,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C909机型执飞的CA757航班,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平稳飞抵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开启了国航C909运营国际商业航班的新篇章。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市井巷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