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人间烟火里

2025-07-14      

  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从古村落非遗传承到田园诗画体验,从民俗节庆活化到农耕文明复兴,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和核心吸引力。各地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IP,将千年积淀的人文魅力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活力,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愁留客、村民共富”的振兴新路,绘就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图景。
  四川阿坝州首届“村晚”在理县桃坪村启幕。 视觉中国 供图

青砖黛瓦蕴“和美”
安徽·西递村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地处黄山南麓、黟县盆地南侧。 视觉中国 供图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地处黄山南麓,距黟县县城约8公里。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古村落,因村西曾设有驿站“铺递所”而得名,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2000年,西递与宏村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以民居形式入选的世界遗产。
  西递村四面环山,俯瞰,村子像一只巨大的船,两条溪流穿村而过,村口那座石牌坊便是这“船”的“帆”了,而粉墙黛瓦的古民居,俨然一个个安适幽静的“船舱”。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代初期。 视觉中国 供图
  走进西递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村中保存完好的百余幢明清古民居、3座祠堂、1座牌楼,构成了典型的徽派建筑群。这些建筑以粉墙黛瓦、马头墙、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形式展现了徽州文化的精髓,被誉为“徽派建筑的活态博物馆”。
  西递村风景秀丽,游人如织。 视觉中国 供图
  近年来,西递村以文化为引擎,推动乡村振兴。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将祖辈留下的老宅修缮一新,开设民宿、餐馆、文创店等,既保护了古建筑,也激发了经济活力。据悉,西递村每年从旅游门票收入中提取一部分作为遗产保护资金,按照户人口及房屋面积等进行再分配,分红给村民,形成了“全民参与保护、综合施策利用”的良性循环。
  西递村街巷以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设计布局协调。 视觉中国 供图
  西递村还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村内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三雕”,以及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楹联匾额传统制作技艺”“余香石笛制作技艺”“利源手工制麻技艺”等。西递村将这些传统技艺与旅游融合,开发了非遗体验项目,如篆刻、砖雕、制茶和酿酒等,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2000年,以西递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视觉中国 供图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道路上,西递村不断探索创新。村里打造了大型水幕光影秀《西递传奇》,运用高科技的光影互动,重现西递悠久的历史文化,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感受。此外,西递村还计划打造沉浸式演艺体验和剧本杀等新兴文旅项目,吸引更多年轻游客,激发乡村旅游的活力。
 
百年古榕 一方土楼
福建·官洋村
  官洋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是土楼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大观园”。 视觉中国 供图
  清澈的船场溪穿村而过,7株百年古榕巍然矗立,3公里长的鹅卵石古道蜿蜒其间。官洋村,这座隐匿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的古老村落,宛如一座活态的土楼文化博物馆,七百年的岁月在这里沉淀出独特的文化韵味。2008年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逐渐走入世人视野。
  官洋村内,和贵楼与怀远楼等土楼建筑巍然矗立,诉说着客家人的智慧与传奇。这些“东方古城堡”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每一块夯土都承载着客家人的集体记忆,圆形结构诉说着团结精神,厚重的墙体记录着防御历史,精巧的排水系统则彰显着古人的营建智慧。如今,这些土楼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同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有的成为特色民宿,让游客体验“晨起闻鸡鸣,夜卧听溪声”的独特生活;有的则变身为文化展示馆,系统呈现土楼营造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官洋村位于南靖土楼景区的核心区域,村内有和贵楼与怀远楼等著名土楼建筑。 视觉中国 供图
  清晨的官洋村总是被悠扬的土楼山歌唤醒,夜幕降临时,古榕树下又会响起掌上木偶戏的锣鼓声。这些活态传承的非遗项目让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土楼娶亲抛绣球等民俗表演,更能亲手体验客家竹编、学习夯土技艺。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古老传统真正“活”了起来。与此同时,村里开设的土楼营造技艺传习所,让这项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得以延续。
  官洋村是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地,文化景观独具特色。闽南语与客家话在此交织,红砖古厝与夯土楼群相映成趣。这种文化融合在饮食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土楼宴”既有客家的咸香厚重,又融入闽南的鲜美精致。而创新的音乐秀则将客家山歌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结合,画舫船表演融合了闽南戏曲与客家舞蹈。这些新的艺术表达形式让传统文化更贴近现代审美。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到官洋村,经营特色民宿、客栈,开发文化体验活动。村里建立了非遗传承人补贴制度,开展青少年文化传习计划,让文化保护与传承有了制度保障。今天的官洋村,古老与现代和谐共存,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这座活态的文化博物馆,正在书写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新篇章。
 
蜀乡羌寨绽放“东方古堡”魅力
四川·桃坪村
  桃坪村位于四川省阿坝 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视觉中国 供图
  桃坪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羌族古寨。位于岷江上游杂谷脑河畔的桃坪,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桃坪羌寨的建筑风格独特,以石砌碉楼、石板屋顶和错综复杂的巷道闻名。寨中巷道纵横交错,宛如迷宫,地下水道四通八达,展现了羌族人民卓越的建筑智慧和防御理念。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是居所,更是羌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
  四川阿坝州首届“村晚”在理县桃坪村启幕。村晚以“到世界桃坪看村晚来大美阿坝过新年”为主题,来自阿坝州13个县市的各族儿女齐聚一堂,共邀八方游客齐聚这一场文化与民俗的盛会。 视觉中国 供图
  桃坪村地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羌族文化的精髓在此世代传承,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羊皮鼓舞、花儿纳吉情歌、羌族口弦、羌绣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桃坪村村民烹制羌餐。 视觉中国 供图
  近年来,桃坪村坚持把羌族文化生态保护传承放在首位。在建筑保护方面,桃坪村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维护传统村落、古建筑和遗址的历史风貌;在羌族文化传承方面,村里建起了村史馆、非遗传习所、展演厅,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在产业发展方面,桃坪村组建了羌绣协会,培育经营主体10余个,开发文创产品,羌绣抱枕、羌笛摆件、羌族风情手工艺品等远销各地。
  游客在桃坪村购买特色产品。 视觉中国 供图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近年来,桃坪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践行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旅游发展模式,让桃坪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桃坪村打造的羌文化观光体验区,不少游客正在参观羌族博物馆。参与研学的孩子们在古羌文化传习所里学习羌族手工艺品制作,还有一些游客则细细品味着桃坪村的神秘角落,莎朗歌舞广场等网红打卡地更是热闹非凡。
  2024年,桃坪村投资2000余万元,先后打造了咖啡馆、旅拍店等新业态,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文旅场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
  民宿产业的发展是桃坪村近年来的一大亮点。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引导下,桃坪村的民宿从零星发展扩展到多点开花、从低端运行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望山见水忆乡愁
江西·篁岭村
  孩子们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玩耍。 中新社 供图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部,坐落着一处拥有近600年历史的徽州古村—篁岭村。
  篁岭村属典型的山居村落,也被称为“挂在山崖上的村庄”。“地无三尺平”的独特地貌,造就了篁岭村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
  2023年12月,游客在篁岭村景区观光游览。 视觉中国 供图
  秋天,当果实缀满枝头,篁岭村的“晒秋”农俗景观进入最美的时节。每当天气晴朗,当地村民便用竹匾将辣椒、玉米、南瓜、豆角等农作物,摆放在徽派民居的木架上进行晾晒。从田野蔓延到晒匾,从屋顶过渡到树梢,斑斓的丰收色彩在山间晕染,独特的“晒秋”农俗景观呈现于游客眼前。
  篁岭村村民用晒匾翻晒红辣椒、玉米等农作物。 摄影 施广德
  如今的篁岭村,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而在十几年前,这个村庄曾因交通不便、缺少水源,面临着“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危机,180多户人家外迁,只剩68户。2009年,篁岭村开始引进市场投资,并将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优势化作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该村在对原址民居改造的基础上,又对散落在周边地区的多栋徽派古建筑实施异地保护重建,打造了篁岭景区以及景区内的商业一条街—天街。篁岭景区围绕“梯田花海”“晒秋人家”“古村民宿”三大主题产品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建设休闲旅游文化产业,走上了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徽式古民居与晒匾里的丰收果实交相辉映,绘就出篁岭村的“晒秋”农俗景观。 视觉中国 供图
  经过多年开发,篁岭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曾经凋敝萧条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篁岭景区也火热走红。行走在天街古巷,两旁的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等徽式商铺一字排开,游客徜徉其中,感受着浓浓的烟火气。
  演员们表演婺源傩舞《祈福》 摄影 施广德
  近年来,篁岭村的人气越来越高,知名度也不断提升,接连获得了“中国旅游模范村”、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等多项荣誉;发起数届国际旅游名村村长峰会,与法国、荷兰等国的旅游名村同台对话,其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藏家山水美村落
甘肃·扎尕那村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扎尕那村,飘扬的经幡。 视觉中国 供图
  清晨,薄雾从山谷间缓缓升起,笼罩在一片片青稞和油菜花构成的梯田上,四周的山峰奇石耸立,晨光一点点从山后透露出来,雪山上缭绕的云雾泛起金色的光芒。在这巍峨群山的环抱之中,藏着一座宁静而神秘的村落— 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因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尕那也被许多游客称作“西北香格里拉”。
  劳作中的扎尕那村村民。 视觉中国 供图
  扎尕那村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由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和代巴村四个自然村组成。前往扎尕那村,要穿过一条约20公里的峡谷。走进村落,映入眼帘的是依山傍水的藏族村寨、纵横林立的青稞架杆、随风而动的玛尼经幡和独具特色的踏板房。水磨坊、菩提塔、插箭台等造型别致的建筑与热情豪放的民族歌舞,体现出扎尕那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旅拍店摄影师在扎尕那景区的藏式老屋前为游客拍照。 摄影 九美旦增/中新社
  千百年来,扎尕那村村民利用自然资源适当改造环境功能,在山下耕种、半山放牧、林间采摘,形成了自给自足、优势互补的农林牧复合系统。2017年11月24日,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扎尕那村村民外出放牛。 摄影 九美旦增/中新社
  近年来,随着扎尕那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扎尕那村在保护传统农业文化的同时,依托壮丽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藏族风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逢洛萨节、娘乃节、插箭节、俄吾节、香浪节等传统节日,村里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婚俗展演、歌舞表演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原汁原味的藏地文化。此外,随着夜食、夜购、夜游、夜娱等夜间消费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扎尕那村的“烟火气”变得更足更旺。
  每年农历六月,甘南藏区家家户户收拾锅灶炊具、饮食物品,庆祝浪山节的到来。 视觉中国 供图
  如今,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旅馆和“藏家乐”在扎尕那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当地群众增添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受益于此,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以前,我们这里很少有人来,一些藏族村民由于普通话不够好,跟外地游客沟通困难。随着旅游业发展,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多了,大家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村民们的汉语水平显著提升,与游客交流也更加顺畅,大家很乐意将特色民族文化展示给外地游客。”扎尕那东哇村村民热旦说。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扎尕那村,雨后清晨。 视觉中国 供图
A9R914E封面.jpg

红色记忆 革命之城

南京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红色基因镌刻于城市血脉,红色资源深入城市肌理。

038-_0WQ2360-封面.jpg

国产飞机载旗首次执行国际商业航班

2025年7月1日,北京时间09时35分,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C909机型执飞的CA757航班,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平稳飞抵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开启了国航C909运营国际商业航班的新篇章。

A9RB31A封面.jpg

金陵烟火入画来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市井巷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烟火气。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