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徐淙祥 半个世纪的麦田守望者

2025-09-15      本刊综合报道

安徽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在田间察看小麦的成熟情况。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头顶草帽走到田头,俯身拔出一株豆苗细细察看后说道:“根系长、扎得深,长得不错。”

  这位古稀之年仍坚守在生产一线的种粮能手,已扎根土地、与粮食为伴50余载。他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00多项,进行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的育种选种,编写出120首谚语栽培法、20项关键技术栽培法等,帮助家乡建设现代农业。

  贫瘠土地上播下希望

  1972年,19岁的徐淙祥揣着放大镜和笔记本在齐腰深的麦田间蹲伏前行。乡亲们十分不解,高中毕业的徐淙祥为啥偏要放弃教师工作,一头扎到农田里。

  那时,徐淙祥的家乡太和县,小麦亩产还不到200公斤,大豆亩产也才几十公斤。要是遇到灾年,产量更不能想。徐淙祥说,“我就想着能有一天,粮食实现高产,大伙都能吃饱饭。”徐淙祥找来农业科技书籍,白天地里耕作,夜里挑灯苦读。为提高土壤肥力,他用草木灰混合农作物秸秆高温堆肥,用烟叶泡水防治蚜虫。得益于自制的土化肥、土农药,田里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1983年,经过全省统一考试,徐淙祥成为乡里的农技员,只要天气情况允许,他就带着馒头和水壶到田里,趴在地头观察农作物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

  1985年至1986年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开始在太和县实施“黄淮大豆高产攻关七五计划”,之后,徐淙祥具体负责的田块产量每年都名列前茅。

  1991年8月,他担任乡农技站站长,承担了安徽省区域大豆生产试验项目。为了试验田高产,他每天天不亮就往田里跑。夏天近40℃的高温天里,他就吃馍馍,自备白开水当午饭。他采取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及土壤深耕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产量。

  2003年,徐淙祥承担了农业部高蛋白大豆丰产栽培试验。那一年,一场五十年不遇的暴雨突袭太和县,洪水已经漫到了大腿根。“那是国家示范项目,关系到黄淮地区高产大豆推广。”徐淙祥情急之下,带着全家老小在田埂搭棚,用脸盆舀、水泵抽。那一年,周边大豆普遍减产,而徐淙祥的试验田却创下了新的单产纪录。

  徐淙祥深知“种子是农业芯片”,“如果没有良种,再好的设备与技术都很难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徐淙祥说。多年来,他积极与安徽省农科院、皖垦种业等省内外科研院所、育种企业合作,引进种植性状稳定、抗病抗倒、稳产高产的20多个小麦良种,培育出“太丰6号”大豆新品种,并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2022年夏收时,“阜航麦1号”平均亩产811.29公斤、“皖垦麦22”平均亩产818.52公斤—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历史性突破800公斤大关。

  徐淙祥有53本泛黄的笔记本,详细记录了不同时期农作物的生长信息,涉及气候、墒情、苗情、病虫草情等。其总结出的小麦绿色高效节本增收种植规程、小麦绿色高效关键技术及栽培法,也被农业部门印发成小册子,在当地村镇推广。

  “‘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是老徐种粮的秘诀,他不断突破品种关、播种关、营养关、防灾关,几乎整年都待在田里。”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原院长李金才是徐淙祥的老朋友,二人曾携手开展种粮科研攻关和技术规程编写。他认为,徐淙祥种粮成就的“丰收”,离不开他对农业的淳朴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

  让技术惠及千家万户

  从不满足于“老把式”的徐淙祥,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装备。从全镇第一台植保机、全市首个智能灌溉站,到无人机飞防、北斗导航,只要看到新技术,他就想用到田里,推广给大家。

  他在示范基地创新推行“十统一”工作法,以标准化、科技化的全链条管理,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整合卫星遥感监测终端与多架无人机,织就“空天地”智能化监测网络,提升病虫害预警的精准度与时效性;设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让“农家小院”变成“专家大院”,将前沿的农业科技源源不断输送到田间地头;采用北斗导航播种机,精准控制行距、株距,每千米直线精度误差控制在2.5厘米以内,既节约了种子,又减少了重播、漏播的概率……

  在推广良技的过程中,徐淙祥发现有些理念和技术大家总是记不住。怎么办?他想到了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方式—谚语。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徐淙祥不断用谚语总结农作物栽培技术。“足墒播,控播深,播深三至五公分”“两米宽,打畦田,浇灌喷药最方便”“弱苗早灌旺苗晚,结合追肥利根盘”,这些谚语被百姓记在了心里,在地里也逐渐开出了“花”、结了“果”。

  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增产增收,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租赁入股,代管耕种。合作社还与种业公司、面粉企业签订合同,种源、销路都打通了,帮助本村和周边许多农民成功脱贫致富。

  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徐淙祥为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2014年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接待现场观摩6000余人次,举办技术培训70多场次。许多农户在徐淙祥的帮助下,从贫困户变为农业科技示范户,生活一步步得到改善。

  为了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徐淙祥在流转种植的1230亩地中专门划出300亩试验田,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这里每年吸引全国多地农业科研院校进行品种和栽培试验示范。“它犹如一个‘擂台’,更优的品种会被选出。”徐淙祥说,“我虽少收了粮食,但能试种优质品种,值!”

  2022年,为了让更多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徐淙祥牵头成立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构建“大户带小户、技术传万家”的协作网络,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带动更多农户科学种粮、提高收益、共同致富。截至2024年底,该模式覆盖太和县30万亩耕地,带动2.3万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

  如今,徐淙祥“95后”的孙子徐旭东也成为了一名新农人。7年前,他还是一名初返乡村的大学生,如今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全程机械化、计算机操作、数据分析、品种试验……几年下来,当初那个青涩的小伙子已经皮肤黝黑,说起现代农业头头是道。“农业的进步靠科技,我也希望能像爷爷一样,把青春奉献在这片土地上。”徐旭东说。

 

安徽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徐淙祥察看刚刚收获的小麦,了解小麦的含水量。

XXU00413封面1.jpg

同饮一江水 光影耀澜湄——2025澜湄国际影像周在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启幕

8月20日晚,2025澜湄国际影像周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启幕。

038-_0WQ2360-封面.jpg

国产飞机载旗首次执行国际商业航班

2025年7月1日,北京时间09时35分,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C909机型执飞的CA757航班,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平稳飞抵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开启了国航C909运营国际商业航班的新篇章。

A9RB31A封面.jpg

金陵烟火入画来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漫步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市井巷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烟火气。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